勤政廉潔的故事
位卑未泯濟民誌,
權重不移公仆心。
李離自盡贖過
李離是春秋時晉文公手下的一個獄官。他執法嚴明、公正無私。
有一次,他的下屬向他呈報了一個殺人案件。他仔仔細細地聽了下屬的案情報告,又說人證物證俱在,案情十分清楚。還說,那犯人雖開始拒不承認,但後來的幾次審問,他終於承認說死者是他所殺。李離覺得此案並無什麼漏洞,便沒有親自提審犯人,他大筆一揮,將被告判了死刑。那犯人依法被處斬了。
不久,官府意外地查出了此案真正的殺人凶手。原來是那殺人真凶,殺人後采取了嫁禍於人的伎倆,蒙騙了辦案的人。
李離得知此事後,追悔莫及。於是,他毅然自枷上朝,懷著十分內疚的心情,來到晉文公麵前,“撲通”跪下,自首道:
“臣冤殺無辜,罪該萬死,願以七尺之軀,償死者之命。”
晉文公麵對這個執法無私的大臣,深感是個難得的人才,不忍心將他處死。便勸說道:
“人死了不能複生,那人既已處斬了,何必還要搭上一條命呢?”又說:“造成冤案的責任主要在你的下屬,要罰就處罰他們好了。”
說著,晉文公親自走上前去,給李離打開了刑枷,扶他起來。
李離仍舊跪著,不肯起來,他說:
“國家的法律規定:法官錯判刑的,應當伏刑;錯殺人命的,應當抵命。倘若國君不治臣的死罪,那麼,將來草菅人命的事情還會發生呀!再說,我的職務比下屬高,俸祿比下屬多,職位不讓給人家,俸祿不分給人家,如今我輕信誣告,錯殺了人,哪能把責任推給人家呢?”
“照你說來,你的下屬辦了錯事,你認為自己有罪,而你是我的臣子,那麼,我也有罪呀。”晉文公繼續勸慰他說。
李離回道:“國君委我以重任,而我卻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有負國君厚望。如今錯殺了人,就應當依法處治。臣以為不論官階高低,治罪應當一視同仁,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現在我既犯下死罪,怎麼可以不受處治呢?”
李離見晉文公仍搖頭不準,便“謔”地站起身來,拔出佩劍,自刎而死。晉文公見此情景悲痛不已,事後,下令厚葬了李離,並將此事通告了全國,號召向他學習。
一個正直的人,盡管他會在歧路徘徊,失足,但他的心永遠是善良,無私的。
晏子拒遷
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人,曾任齊國的相國。他為人機智,善於辭令,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齊景公很倚重他。
晏子任相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職位算是很高了,但他所住的房屋卻又矮又舊。齊景公心裏覺得有些不安,想給他建造一所寬敞高大的房屋。
一天,齊景公對晏子說:“相國,你的房子又矮又破舊,而且離鬧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靜,長此下去怎麼行呢?還是給你建個寬敞高大些的住宅吧!”
“感謝國君的關心,我住在那兒很好!”晏子感激地說:“我現在住的房子雖然破舊些,卻是我祖輩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對國家亦無大功,住著先人留下來的房子心裏還覺得不配呢,怎麼還能換更好的房子呢?”
齊景公再三勸說,晏子始終不肯搬遷。齊景公為此很傷腦筋。
有位大臣對齊景公說:
“有倒有個辦法,國君不妨試試。”
“你有何妙計,請快快講來!”齊景公迫不急待地問。
“相國為人十分剛直,靠勸說讓他搬遷是不可能的。國君要想了卻此願,隻有等他不在家的時候,派人把他的舊房舍拆掉,然後再為他蓋好新的房子,待相國回來,那時,生米已做成熟飯,他再反對也沒有辦法了。”
齊景公聽罷,非常高興,連聲說:“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晉國。齊景公照計行事,立即派人給晏子蓋了一座華麗寬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歸來,剛到城裏,就有人告訴他說,國君為他修建了新宅,原來的舊房子拆掉了,還拆了鄰居的房子。聽到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對身邊的隨從官員說:
“煩你去宮中稟告國君,感謝他的一番好意。但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鄰右舍都攆走了,我於心實在不忍。讓我住在這樣的宅院裏,我一天也難安寧。請國君恩準重新恢複原來的住宅,讓鄰居回來居住,否則,我哪再有臉麵回家。”
隨從官把晏子的這番話轉告了齊景公,齊景公十分生氣,怒衝衝地嚷道:
“寡人盡心盡力為著他好,他卻如此不識抬舉!”
朝中大臣們也七嘴八舌地嚷開了:
“相國的做法,也著實有些不近人情。”
“真是好人做不得啊!”
“其實相國也有難處啊,他是百官之首,宮裏宮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員都看著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著歪了。”
齊景公聽了大家的議論,考慮再三,對那隨從官揮了揮手:
“好啦,隨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將新宅拆掉,重新恢複了原來的住宅,又將遷走的鄰居全部一一請了回來。鄰居們對他的行為都十分感動。
做人就要做正直的人,不要讓自己的影子歪向一邊。
子罕卻寶
子罕,春秋時齊國的一名大夫。他雖身為京城中的官員,卻從不恃權營私,貪戀錢財。不管是親朋好友,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凡別人送來禮物,他都一概拒收。
一天,子罕正在府中處理政務,忽然差役進來稟報說,門外有個人求見。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務,示意有請。
不一會兒,差役把那人請了進來。隻見他身著峨冠博帶,衣冠楚楚。進得門後,一邊向子罕施禮作揖,一邊口若懸河地說開了:
“久聞大人英名,如雷貫耳,怎奈宋齊兩國路途遙遙,無緣相見,今日得見大人尊容,實屬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謙和地回答說:
“客人來訪,理當會見,請不必多禮。”
接著,子罕想詢問來人的情況和來意。然而那人卻隻管一麵欣賞廳裏的擺設,一麵不斷地奉承子罕。見此,子罕雖耐著性子,渾身卻像針紮一樣難受。出於禮貌,子罕不便發火,隻好敷衍著和他胡亂談了一會話。坐了好半天,也不見那人說明來意。子罕因身有公事,心裏很著急,隻得委婉地說:
“足下一路風塵仆仆,鞍馬勞頓,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說:“大人既是公務在身,小人不敢打擾,今日至此,隻有一事相商。”說著,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會意,向身邊的差役們揮了揮手,讓他們退下。那人見廳內別無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聲地說:
“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見,我這裏有一塊剛得到的寶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無價之寶啊!現在我奉獻給你,請大人笑納。”
說著,那人從袖中把那塊碧玉取了出來,雙手遞給了子罕。子罕接過那玉細看,確實是塊寶玉。他放在手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然後,把那玉又遞還給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為子罕懷疑那玉不是真寶,忙說:
“小人已請玉匠鑒定過了,的確是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啊!你看這紋理多麼華美,這色澤多麼斑斕,這形態……”
子罕見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著解釋說:
“我並非懷疑它不是寶,我不收,是因為它是你的寶,而不是我的寶。對你來說它是無價之玉,而它對我來說就不是寶。你把碧玉作為寶,我把不貪作為寶。如果我收了你的寶,豈不是你也丟了寶,我也丟了寶。我看還是我們各自守住自己的寶好啊!”
聽了子罕的這一番話,那人隻得收起那塊玉,灰溜溜地走了。
貪圖享受、貪圖利益是蠢人們做的事。
子文不護族親
子文是春秋時楚國的令尹,他辦事公道,執法嚴明,正直無私。
一次,掌管刑獄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審訊中,那犯人如實地招了供,最後,又戰戰兢兢地乞求說:“小人做下此孽,實屬罪有應得,無論如何處治,我都絕無怨言;隻是懇請大人,千萬不要將我的事告於令尹知道。”
廷理聽了,感到很奇怪,大聲喝道:“大膽!你小小一個囚犯,也敢提提及令尹大人?”
“大人容稟,因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親,他平時素來對我們就管得很嚴,這會兒要是聽小人犯罪,豈不是要動怒麼?倘若氣壞了身子,小人我怎麼擔待得起,所以……”
“此話當真?”廷理對那犯人的話有些將信將疑。
“沒有半句假話。”那犯人說。
聽到這兒,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親,我如何惹他得起,倒不如送個人情了事。想到這裏,便對那人說:“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麵子上,且饒了你,以後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難辦啦!”說著,便打開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連忙叩頭謝恩,隨後,連滾帶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召來。廷理滿以為子文會好好地謝他,便喜孜孜的來了。
子文見廷理來了,瞥了他一眼,問道:“聽說我的一個族人的案子是你審理的?”
廷理連忙答道:“是的,大人。不過,我已將他放了。”
“你不是將他逮捕了嗎,怎麼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問。
廷理表現出一副十分內疚的樣子,畢躬畢敬地回答子文說:“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關係,所以多有冒犯,請大人海涵。”
子文聽到這兒,十分生氣地責備道:“你真糊塗啊!國家設置廷理這個職位,就是為著處治違法犯罪的人。一個正直的廷理就應當秉公辦案,執法如山;可你卻違背法律,屈服於權勢,無端地寬容了犯罪之徒,這是天理難容的事啊!”接著又說:“那個人明明犯了法,就因為我的關係,就放了他,這不等於是在告訴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個徇私枉法的人嗎?”
子文義正辭嚴的一番話,說得廷理啞口無言。隨後,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個犯法的族人抓了來,親自交給了廷理。廷理依法處治了他。
這件事,很快在楚國的老百姓中傳開了,大家都誇讚子文辦事無私,執法公平。
忠厚正直才會有完善的品德,公正規範才會有高尚的行為。
司馬遷拒受玉璧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漢武帝時司馬遷在朝中任太史令。
一日,司馬遷正在書居中翻閱史書,忽然家仆來報說門外有客人求見。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書,示意有請。不一會,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進屋來,隻見那人從懷中取出一封信和一個精致的小盒子遞給司馬遷。他打開信一看,原來是大將軍李廣利寫來的。
這時,司馬遷的夫人和女兒妹娟走了進來。妹娟好奇地打開那個小盒子。隻見裏麵放著一塊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玉璧,不禁脫口讚道:“美哉!這真是稀世之寶啊!”
司馬遷聞聲,也不由自主地接過玉璧,翻來覆去地玩賞著。口裏也讚歎道:“是啊,如此圓潤,這般光潔,真可謂白璧無瑕啊!”
站在一旁的夫人見此情景,開口問道:“莫非大人想要收下此玉?”
司馬遷笑笑說:“便是收下又能怎樣?而今送禮受賄已成風氣,朝廷內外,舉國上下,兩袖清風者又有幾個?”
夫人聽罷,忿然作色地說:“送禮受賄,投機鑽營,曆來為小人所為,大人對此一貫深惡痛絕,今日不知為何自食其言。不錯,收下此禮也許不會有人追究,但隻怕是要玷辱了大人的人格!”
司馬遷一聽,“撲嗤”一笑,說:“夫人所言正是。我隻是故意考一考你,誰知你竟當起真了。”
接著,他又轉過身來,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此玉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沒有斑點、汙痕,人也如此。我是一個平庸之輩,從不敢以白璧來比喻自己,但如果收下這份禮物,心靈上就會沾染上汙痕。”
說著,司馬遷把玉璧裝回盒中,交給那個家仆,隨即又揮筆給李廣利寫了一封回信,表達了他的謝絕之意。
做人要正直,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
懸魚太守羊續
羊續,東漢末年,他在光武帝老家南陽郡任太守。
南陽這個地方比較富裕,俗稱是魚米之鄉。由此,社會風氣比較奢華,郡縣官吏衙役間彼此請客送禮、拉關係和托請辦事之風盛行。羊續素來為人正直,清政廉潔,對此十分厭惡。到任後,他決心扭轉這種風氣。
就在他到任不久,一位郡丞提了一條又大又鮮的鯉魚,興衝衝地去看望他。
羊續見他提著一條大魚來見他,不解地問:
“你這是什麼意思,莫非是來給本官送禮?”
郡丞解釋說:
“這不是送禮。隻因南陽白河鯉魚出名,這是我自己在空暇時從河裏撈到的,出於同僚之情,請您嚐嚐鮮,增加點對南陽的感情。”
羊續聽了他的話,深知其話中有話,不動聲色地表示說:
“同僚的友好情意我心領了,但這魚是不能收的。”
郡丞三番五次地爭辯,無論如何也要羊續收下。末了還說:
“若是太守不肯收下,就是不願與我等共事了。”
羊續無奈,隻得答應把魚留下了。
郡丞在回家的路上覺得很得意,心想,都說羊續鐵麵無私,不收受別人的禮物,今天不也收下了嗎?哪知,待郡丞走後,羊續馬上叫家人用一條麻繩把魚拴好,懸掛在自家的房簷下。
過了幾天,這位郡丞又來了。這次又帶了一條比上次那條更大、更鮮的鯉魚。羊續見了,很不高興,沉著臉很嚴肅地對郡丞說:
“在南陽,除了太守,就屬你的職位高了。你怎麼帶頭給我送禮呢?”
郡丞仍以上次的經驗,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接著還想再說點什麼。
這時,羊續叫人從房簷下取回上次那條魚,送給郡丞說:
“這是你上次送來的那條魚,現在有兩個辦法:一是請你把這兩條魚一塊兒拿回去;再一個辦法,如果你堅持不拿回去,我就隻好把兩條魚都掛在我的房簷下,並告訴大家說這是你給我送禮來了。”
郡丞聽了這番話,臉一下子全紅了,隻好帶著兩條魚,悻悻地離去了。
這事傳出後,南陽再也沒人敢給太守送禮了。百姓們都非常高興,稱讚這位新來的太守真是廉潔。大家還風趣地給羊續取了個雅號,稱他是“懸魚太守”。
清政廉潔,是為官的根本,這點都做不到,還怎麼為人民服務。
楊震拒金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人。他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被當時的讀書人稱為是“關西的孔夫子”。
楊震多年客居於湖縣,一邊讀書一邊教館。州郡的官員久聞他的德才,曾多次召聘他出來做官,都被他謝絕了。直到50歲那年,楊震才開始在州郡做官。大將軍鄧騭聽說他賢明,特地舉薦了他,使他通過秀才科目的選拔,先後四次提升官職。當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官居荊州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他當了昌邑縣令。後來揚震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過昌邑。王密聽說立即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食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獨自前往楊震下榻的寓所。王密見室中無人,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對楊震說:“承蒙恩師舉薦,學生才有今日,今天特備小禮,以報恩師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並說:“我推薦你,是看中了你的才華,並無半點私情。”
“我隻是想報答大人的恩情,別無它意。”王密滿臉堆笑,堅持地說。
楊震有些不高興。他說:“我推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而你為什麼不了解我的為人呢?”
王密雖遭拒絕,但仍然力爭地說:“現在夜深人靜,這事無人知道,請您放心收下吧。”
楊震聽罷,臉色頓時沉了下來,聲色俱厲地說:你送金與我,人怎麼會不知道?即使沒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認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幾句話說得王密羞愧滿麵,隻好把黃金收了起來。
楊震後來一再升職,但他始終保持了潔身自好、廉正無私的品格。
真正的偉人,時時刻刻都會做到潔身自好、廉正無私。
諸葛亮請求降職
三國時,蜀軍中有個參軍叫馬謖,喜歡自吹自擂。劉備在臨終前曾對承相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可是,諸葛亮對此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還認為馬謖不僅擅長辭令,而且還很有才氣,常與他海闊天空地徹夜長談。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揮師北伐曹魏,向祁山進軍。蜀軍軍容整齊,賞罰嚴肅且號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個郡縣相繼叛魏,響應蜀軍,使關中引起巨大震動。
為此,魏明帝曹叡坐鎮長安,派部將張邰率五千人馬救天水、抗蜀軍,並派曹植駐紮郿城,隨時準備會師。諸葛亮聞訊後,料定張郃必定要搶奪街亭這個交通要道。於是,諸葛亮問:
“誰敢領兵去守街亭?”
“末將願往!”馬謖盛氣淩人,當下即立了軍令狀。
諸葛亮命他為先鋒,撥二萬五千精兵歸他統帥,又派了王平作為他的輔佐,共守街亭。臨行前,諸葛亮一再囑咐馬謖,要他提高警惕。同時還建議:最好多架些柵欄,多設置些障礙,隻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馬謖沒有把諸葛亮的話放在心上。王平主張在馬路總口下寨,馬謖卻自以為是,不聽王平勸阻,執意要把蜀軍分兵兩路,在山上安營紮寨。結果,魏軍來到馬謖守軍的山下,切斷水源,阻絕所有下山的道路,接著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軍無法衝下山來,都驚慌起來,紛紛丟掉武器,四下逃竄,致使街亭失守。剛剛奪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丟失,重歸曹魏,諸葛亮北伐,第一次進攻祁山宣告失敗。
回到漢中,諸葛亮見到逃回的馬謖,心中後悔不已,連聲歎道:“都怪我固執己見,當初不聽先主的勸告,才至於此,這完全是我的罪過啊!”
於是,他立即傳令,將違反軍令,嚴重失職的馬謖斬首。接著,又向後主劉禪上書道:“丟失街亭,雖然馬謖有責任,但實屬卑職用人不當造成的。為此,臣請求給自己貶職三級。”
偉人也有失誤的時候,關鍵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
吳隱之飲泉自誓
吳隱之,字處默,東晉時鄄城人。隆安年間,吳隱之被任命為廣州刺史、龍驤將軍、假節,兼平越中郎將。
當時的廣州地區已開發得比較快,又是個群山接連大海,奇珍異寶出產豐富的地方。據說一小箱子的珍寶就可以供幾代人的花費。雖然那裏常有瘴氣傳染病,使人們對此很恐懼。然而,任廣州刺史又是個引人注目的肥缺。頭幾年,先後的幾位刺史大都貪汙受賄,到卸任時都滿載而歸。
東晉朝廷想要革除廣州的這些政弊。決定任命吳隱之任刺史。
吳隱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廣州城北的石門。當地有條北流叫做“貪泉”。據說,這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隻要一沾嘴唇,就會在心裏萌生無底的貪欲。有的還說,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潔自愛,隻因誤喝了“貪泉”水,結果犯了貪汙罪。
對這些議論,吳隱之不置評論。他帶著妻子和隨從來到泉邊,徑直俯身從泉中舀了一杯水,當眾一飲而盡,並賦詩一首:“古人雲此泉,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說,古人稱這水叫貪泉,喝一口會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讓伯夷叔齊來喝了,他們的節操是始終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