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計民生
致力於科學研究,
是為了為人類服務。
神醫扁鵲的故事
“扁鵲”是我國遠古的黃帝時代神話傳說中一位精通醫術的名醫。到了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民間醫生姓秦名越人,因醫術高明,熱心行醫,人們不稱他的姓名,而尊敬地稱他為扁鵲。又把一些前代的其他名醫的事跡也歸為扁鵲所為。直到後來,人們往往隻知扁鵲,反倒不知秦越人是何許人了。
扁鵲是渤海郡鄭人(即現在河北省任丘縣人)。年輕時他負責給人看管客人住的館舍。在來往的客人中有一位經驗豐富、醫術高明被稱作長桑君的民間遊醫。扁鵲與眾不同地接待他,並謙虛恭敬地向長桑君學習醫道、醫術十多年。長桑君看到扁鵲如此虛心好學,就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行醫經驗和許多秘方全部傳給了扁鵲,特別是通過摸脈來確定病人的疾病在何處。從此扁鵲的醫術得到很大提高,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名醫。
扁鵲在行醫過程中十分注意積累經驗。他在晉國行醫時,大臣趙簡子已不省人事五天,他的下屬官員焦急萬分,找扁鵲來看病。扁鵲看完病人後,對官員們說:“病人氣色不好,脈理紊亂,看上去就好像死去了一樣,這沒有什麼奇怪的。當年秦穆公也曾這樣,但七天之後便蘇醒過來。像病人現在這種情況,不出三天,也一定會醒來。”果然,趙簡子兩天半就醒過來了。
一次,扁鵲路過虢國(今山西省平陸縣),恰好遇到虢國為太子操辦喪事。扁鵲向了解太子死因的官員詢問太子的病情,並問太子是何時死的,是否已入斂。官員回答說:“太子是在雞鳴時死亡的,死亡未過半日,所以還沒入殮。”聽完官員講述太子的病況,扁鵲說:“太子不幸地死去,我還能讓他活過來。”太醫官們則認為扁鵲這是無稽之談,憑什麼能讓太子死而複生呢?除非天上的神醫下凡來。
扁鵲仰天長歎道:“你們看病開藥方,是以管窺天。我從陰陽的關係上來分析,可以確診太子隻是昏厥,抓緊時間搶救,一定能夠使太子起死回生。如果不相信我所說的,你們可以進宮,用耳朵細細地在太子的鼻子處聽,太子一定還有斷斷續續的細微呼吸。太子的兩條腿到大腿跟處還是溫的,太子並沒有真的死去,隻是暫時的昏厥而已!”
官員們向虢國國君報告,虢國國君高興地將扁鵲迎進宮中,對扁鵲說:“您的到來是我國的幸運,因為有了您的到來,能使我的兒子重新活過來,要是沒有您,我的兒子隻能去深山大溝了。”扁鵲精細地分析了脈理後,讓他的弟子將針磨鋒利,先在太子頭部和胸部的一些穴位紮針;之後,又在手部、腳部有關穴位上紮了幾針,太子居然真的蘇醒過來。又服了二十幾天湯藥,經扁鵲的精心調理,太子就完全恢複了健康。
人們經過這件事情之後,都說扁鵲的醫術能讓病人起死回生。扁鵲對此隻是笑笑說道:“我哪裏有讓病人死而複生的本事呢?隻是生病的人,自己還沒有到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程度。我隻是利用我所掌握的醫術,幫助病人盡快恢複健康。”
還有一次,扁鵲行醫來到齊國(現在的山東省境內)。齊桓侯很禮貌地在宮廷中接見了這位當時的名醫。接見時,扁鵲對齊桓侯說:“您有病在體表,如果不及時醫治,您的病將深入機體。”齊桓侯對他的臣子們說:“這個醫生真好名利,他想以治療沒有疾病的我來顯示自己的醫術高明。”
過了五天,扁鵲又一次見齊桓侯,對齊桓侯說:“您的病現在已經發展到血脈之中了,若不及時治療,病情將進一步加深。”齊桓侯很不高興地說:“我什麼病也沒有。”
又過了幾天,扁鵲第三次見到齊桓侯時,說:“您的病現在已經發展到腸胃之間了。再不及時治療,病情還會進一步加深的!”齊桓侯聽了扁鵲的話,一臉陰沉,很不高興地看著扁鵲。
再過了幾天,扁鵲第四次去見齊桓侯,當他看到齊桓侯後,扭身便走。齊桓侯感到很奇怪,急忙派人去追問扁鵲,為何一言不發。扁鵲說:“病在皮膚表麵的時候,隻要用熱水洗洗泡泡,用熱布敷敷就可以了;當疾病發展到血脈之中時,用針灸來治療,就可以治愈;當疾病發展到內髒時,服用一些湯藥和酒醪(即今天的濁酒),還來得及治療;而現在,齊桓侯的疾病,已經深達骨髓,我已無能為力了。”
不幾天,齊桓侯真的病倒了。急忙差人去找扁鵲,扁鵲早已離開了齊國。就這樣,齊桓侯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通過以上三個小故事,我們可以想想:在兩千多年前既沒有什麼化驗的工具和方法,也沒有現代的診斷儀器的條件下,扁鵲是怎樣把病人的病情判斷得如此準確呢?人的生老病死這是每個民族都要麵臨的實際問題。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同疾病的長期鬥爭過程中,漸漸地摸索並形成了一些診斷疾病的方法。而扁鵲正是通過自己的勤奮好學,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總結,才歸納出了望診、聞診、問診、切診這四種中醫診病的方法。這也是今天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內容。
望診主要是指觀察病人的表觀現象。比如:神色、形態、舌苔、大小便和其他排泄物等。
聞診主要是指用耳朵聽病人的語言、呼吸、呻吟、喘息、咳嗽等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用鼻子聞病人的口氣,痰涕和大小便的氣味等。
問診主要是指詢問病人的以往病史,發病經過,現在的病情,生活習慣以及服藥治療後的反應等。
切診則包括脈診和觸診兩方麵。主要是指為病人號脈、把脈象,並觸摸病人的皮膚、胸部、腹部、脅肋等處,感知有無異常情況。
在行醫過程中,“四診”必須綜合運用,互相參證,才能全麵了解病情,作出準確的診斷。這“四診”方法從扁鵲開始直到現今,兩千多年一直都在使用。仔細想想,它也確是有其科學道理的。我們現在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或多或少地和周圍的其他事物聯係著。如果人的內髒出現了病變,在體表的部分組織器官上也就會有所反映。例如現代醫學已經證實,膽汁中含有消化分解脂肪的物質,如果一位肝髒出現病變的人,膽汁分泌不足,那麼他一定不願多食油膩的食品。再比如一個人長期因為工作緊張和睡眠不足,就不會有滿麵紅光的情景,若再加上營養不良,則定會出現臉色發青發黃的現象。據史書上記載,扁鵲也正是通過對病人的“四診”,即從望、聞、問、切入手,對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病症有較全麵的了解,再經過綜合分析研究,才對病人的病症作出判斷。並根據病情采用針刺,熱敷,服藥,動手術等多種方法治療。兩千多年前的扁鵲隻靠“四診”就能準確地判斷病人的病情,真是很了不起的。以至於後人形容一個醫生有高明的醫術則稱他為“扁鵲再世”。
扁鵲的醫術名聞天下。他到處遊曆,長期在民間行醫。一次,他來到邯鄲地區的趙國,這裏婦女患病人數較多,扁鵲就主治婦科。又一次,他來到洛陽地區的周國,這裏民俗多尊重老人,而老人多是耳目不靈的病症,扁鵲就主治五官科。在鹹陽地區的秦國比較重視小孩,他又主治小兒科。扁鵲的醫術全麵而精湛。他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醫治不同類型的病患。在百姓當中,無論男女老少找他看病,他都會熱情,認真,負責地為他們醫治,老百姓也非常信任他,熱愛他。
在扁鵲生活的那個年代,有許多實際問題人們都無法給予科學的解釋,所以不少人就相信有鬼神,並且認為生病就是鬼神在作怪。當時有一類以迷信為職業的人,被稱為“巫師”。巫師自稱能夠通過一些方法讓鬼神附體,或是其本人可以和鬼神通話,其實這是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愚弄人民的一種手段。巫師中有自稱能給人看病的巫醫,因此不少人在生病後常請巫醫來治病。其實,巫醫治病一不問病情,二不把脈,隻是裝神弄鬼、瘋瘋癲癲、唱唱跳跳、畫符念咒。他們把一些根本不治病,甚至現在看來還有害的東西給病人吃,並說這些符水、泥土之類的東西是神仙賜予的靈丹妙藥。許多無知的百姓就這樣白白地死在巫醫的手中。扁鵲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醫學知識看到巫醫這樣害人,非常氣憤。他勸導人們要相信醫生而不要相信巫醫。可是春秋戰國時代,巫師都是統治階級豢養的,他們的勢力很大,有時甚至能隨便就把人處死。像扁鵲這樣勇於反對巫醫,堅持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鬥爭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也正是因為扁鵲的醫術高明,又那樣敢於反對巫醫,所以巫醫都把他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一次,扁鵲行醫來到秦國(即現在的陝西省一帶),國君秦武王早就聽人說扁鵲的醫術如何高明,於是就請他來看病,扁鵲看完病後開了藥方,可秦武王卻不敢馬上吃藥。對扁鵲不滿的巫醫對國君說:“扁鵲會有什麼真本事,請大王不要輕信他呀!”秦武王更加猶豫不決。扁鵲很是生氣。說道:“大王既然聽信巫醫的言論,又何必找我來看病呢?”他將手中的砭石(古時切開皮膚排膿或放血的手術用工具)一扔,拂袖而去。
扁鵲熱心並認真地為百姓治病,名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好。秦國的太醫令(管理國家醫療衛生的長官)李醯自知醫術不如扁鵲,嫉妒憎恨之心竟然驅使他派人在扁鵲離開秦國回老家的路上把扁鵲刺殺了。
對於扁鵲的去世,人們感到十分惋惜,老百姓懷念他,敬仰他,尊稱他為“醫學祖師”。
在學習前人的醫學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依據看病中積累的經驗,發展了經脈的許多內容,其中尤以發揮脈法最有成就,為後世所稱頌。今天中醫把脈的理論和方法,就是由扁鵲奠定的。扁鵲通過把脈,就好像能把病人作了透視一般,可確切知道是哪個髒器有病。
扁鵲一生總共收了9個弟子,正是這9個弟子將扁鵲的高明醫術流傳下來。到了漢代,有人把扁鵲的醫療經驗和理論加以收集整理,又加上後人學習的心得體會,寫成一本書名叫《難經》。
把自己的專長奉獻給人類,就能得到人們的尊重。
關心國計民生的科學家宋應星
在17世紀上半葉,全世界隻有極少數幾個國家剛剛擺脫封建製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後期,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也已具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就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編寫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文獻——《天工開物》。這部著作告訴我們: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作出了多麼可貴的創造,積累了多麼豐富的經驗;許多生產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在當時的世界中是居於先進地位的。《天工開物》已經譯成日、英、法等多種文字而傳遍世界。國外科技界,有的稱譽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重要文獻《百科全書》的主編),有的稱《天工開物》為古代“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可以說,宋應星及其名著《天工開物》,不僅在中國的、而且在世界的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宋應星生平
宋應星,字長庚,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出生在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瓦溪牌村。他的曾祖父宋景,曾任南京光祿寺卿、工部尚書等高官。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官署;光祿寺卿是掌管宮廷膳食的光祿寺的長官,工部尚書是掌管各項工程事務的工部的長官。宋景第三子宋承慶是縣學廩膳生。當時讀書人考進了府州縣官學的,統稱生員,別稱庠生(古時稱學校為庠)、秀才;其中由官府提供膳食津貼的叫廩膳生員。宋承慶26歲上就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宋國霖。宋國霖在科舉道路上失意一生,至死還是個庠生,他就是宋應星的父親。宋應星的生母魏氏,原是奉新一個農家女子,因為家裏窮,嫁給宋國霖為妾(小妻)。宋家原來頗為富裕,後來遭了大火,家境就中落了。宋應星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衰落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在弟兄四人中排行第三。
宋應星小時在他父親的管教下識字讀書,稍大一些,跟比他大十歲的胞兄宋應升一起,在叔祖父辦的私塾裏讀了八年書。他勤奮好學,除了熟讀《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以完成科舉考試所必需的課業外,還閱讀《左傳》、《國語》、《史記》等各種史書,以及諸子百家、語言文學、自然地理、農業工藝等各方麵的書籍,從而豐富了知識麵,使自己不同於那些死啃八股文章的書呆子。
宋應星剛滿18歲時,四兄弟就分家各自生活了。他父親不是官,家境又中落了,尤其因為他是庶子——小妻所生的兒子,這種身份在封建社會裏容易遭到流俗的歧視。在這種環境下,宋應星漸漸地養成了“僻心違俗”,孤僻而不肯隨俗浮沉的性格。他不願阿諛尊貴和諂媚名流,而喜歡結交為人清正耿直、不甘與流俗為伍、勤於著述以及愛好藏書、刻書等等那樣的人士,其中包括和尚、道士等所謂“方外”之交。
在當時,知識分子大都以參加科舉考試為出路,宋應星也是如此。明代時,生員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會舉行的鄉試,考中的稱舉人;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鄉試的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考中的再經過殿試,稱進士,頭名進士就是狀元。萬曆四十三年(1615),宋應星和他的大哥宋應升一起參加江西省鄉試,兩人同榜考中舉人,宋應星名列第三。同年冬,他倆興致勃勃地離開家鄉,來到京師北京,於次年參加會試,結果沒有考中。事後得知,這次考試有嚴重舞弊行為,狀元的考卷竟是別人代作的。這樣的事怎不令人氣憤!宋應星想到祖父和父親在科舉道路上消磨青春的辛酸遭遇,功名心不由得冷淡下來。他回到家裏,很感慨地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家食之間堂”,意思是:寧願在家吃普通百姓的飯,不追求做官吃俸祿。此後,他雖然還和大哥一道參加過幾次會試,但曆試未中,於是愈來愈把精力用於遊曆考察,通過實際見聞,把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點點滴滴地記錄下來,為編寫一部科技專著作準備。
崇禎四年(1631)的會試,宋應星沒有參加。他大哥宋應升這一回是第六次應試不中,就在北京等候選官(會試不中的舉人可以候選官員),結果被派為浙江桐鄉縣知縣。崇禎七年(1634),宋應星已經47歲了,大概由於家庭生計等原因,他到本省袁州府的分宜縣,任縣學教諭。教諭是縣學教官,級別很低,月俸隻有二石米錢,是當時一般士大夫鄙薄的所謂冷官。
當冷官有個好處,就是事少閑暇多。所以宋應星當了四年教諭,能專心致誌地從事著作。崇禎九年(1636),他寫了議論當時政局的《野議》,並把另一部著作《畫音歸正》交給友人刊印。崇禎十年四月,完成了準備已久的科技專著《天工開物》;同年六月、七月,先後寫了《論氣第八種》和《談天第九種》,都是關於自然學說的著作。
崇禎十一年(1638),宋應星升任福建汀州府(府治在今長汀縣)推官——掌管刑獄審判的官員。推官,當然是根據封建王朝的法律辦事的。不過,宋應星為官清廉,比較關心民間疾苦,所以名聲很好,州裏不少老百姓的家裏還掛了他的畫像以示敬仰。崇禎十三年(1640),上司責備他沒有全力鎮壓“海盜”,他一氣之下,就卸任回家。
宋應星在家鄉住了三年,平日以詩文自娛,流傳下來的有《思憐詩》一卷。就在這幾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正在猛烈地發展著,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崇禎十六年(1643),奉新縣就有一支以木工李肅十為首的農民隊伍起來反抗官府。宋應星在一般情況下是同情窮苦人民的,但當人民起來造反,在他的家鄉點燃了起義烈火時,他為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終於直接參與了當地官府豪紳鎮壓起義的罪惡活動。李肅十率領的起義隊伍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宋應星因此受到官府的保薦,於這年七月任亳州(今安徽亳縣)知州,知州是州的行政長官。亳州一度被李自成起義軍攻占過,這時雖然仍歸明政府管治,但明王朝在農民大起義的沉重打擊和清兵的進攻下,就像一艘漂蕩在大海中的破船,即將覆沒了。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打進北京,推翻了明朝中央政權。不久,農民軍失利,清軍於五月間進占北京。清王朝終於繼明王朝之後,成為統治全國的新王朝。明朝幾個藩王曾在南方建立過小朝廷,曆史上稱為南明,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也最後覆亡。宋應星在清兵入關後就棄官回家。此後,他的胞兄宋應升和其他一些親友,在南方參加過抗清活動。據宋應星一個族侄為他寫的傳記,他曾任滁和道和南瑞兵巡道。而這應該是他在南明政權擔任的官職,可見他也投入過抗清鬥爭。他在抗清失敗後的歸宿,缺乏記載,傳說他晚年雲遊四方,不知所終;有的書上說他可能卒於順治康熙之交。有關宋應星生平的曆史資料極少,解放後發現了他的《野議》、《思憐詩》、《論氣》、《談天》四種著作,從而提供了了解他的政治思想和自然學說的新材料。
《天工開物》的寫作思想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感慨地寫道:富貴人家的紈挎子弟把勞動人民看作罪犯,讀死書的經生則把“農夫”一詞當作罵人的話語;人們餐餐吃飯,“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又說:那些王孫帝子,生長深宮,雖然禦廚飯香,宮衣錦繡,卻沒有見過農具和織機;對這些人來說,打開《天工開物》的圖卷看看,是能使他們長些見識的。他在序言之末憤懣地揮筆直書:請熱衷於仕途的“大業文人”們把這本書扔在一邊吧,“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出於關心國計民生,出於重視社會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應用技術,宋應星才從事編寫《天工開物》這部巨著。
宋應星重視社會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視人的勞動技能和生產工具,這是進步的觀點。宋應星具有這樣的觀點,又進行了長期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工作,終於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不朽之作。
《天工開物》的各卷內容
“天工開物”一語是什麼意思呢?“天工”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籍《尚書》;“開物”一詞源出另一先秦古籍《易經·係辭上》。天工指的自然力,開物則指的人工。在宋應星看來,包括天地萬物在內的整個自然界,是靠自身的運動變化(所謂“天工”)形成的。但是“人工”往往“巧奪天工”,有許多先進的發明創造。《天工開物》一書就論述了勞動者“巧奪天工”的技藝。總的來說,在人類社會中,是由於“天工”和“人工”的共同作用,才創造出萬物。“天工開物”的意思就是“自然和人工共同開創萬物”。
《天工開物》廣泛地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明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成就,內容充實,文字簡潔,插圖生動,別有風格,不愧為我國古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傑出的農藝學和工藝學的文獻。全書分上中下三部,再依不同生產部門,編列十八卷;各卷標題多引用古書中詞句,大概是表明該項生產古已有之。現將各卷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卷“乃粒”:指穀物糧食。《尚書》有“燕民乃粒”句,指民眾糧食。本卷記述稻、麥、粱、粟(小米)、胡麻(芝麻)和菽(豆類)等各種作物的種植技術、農具以及灌溉機械的使用方法。
第二卷“乃服”:指衣服。古代蒙學始本《千字文》有“乃服衣裳”一語。本卷介紹養蠶、繅絲、棉和麻的栽培以及紡織的技術,附有各種紡織機械的構造和操作技術。
第三卷“彰施”:指染色。《尚書》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一語。本卷記述了二十四種顏色的質料、七種染料植物的種植和染色的方法。
第四卷“粹精”:指穀物加工,取得穀物中純粹、精華的部分。本卷介紹稻、麥、黍(糜子)、稷(黍的一種)、小米、高粱、芝麻、豆類等糧食的加工方法。
第五卷“作鹹”:指製造食鹽。《尚書》有“潤下作鹹”一語。本卷記述海鹽、池鹽、末鹽(用地堿煎的鹽)和崖鹽(岩鹽)的生產技術。
第六卷“甘嗜”:指製糖。本卷介紹種蔗、製糖、養蜂以及用穀物製造糖漿的技術。
第七卷“陶埏”:指陶瓷生產。《旬子》有“陶人埏埴(揉粘土)而為器”一語。本卷介紹燒製磚瓦、缸甕和其他陶瓷器的生產。
第八卷“冶鑄”:敘述鍾、鼎、鍋、炮、錢和銅鏡、佛像等的鑄造、原料配備、造型工藝及鑄件修補方法。
第九卷“舟車”:敘述車輛和船舶的種類、結構、製造方法以及駕駛操作技術。
第十卷“錘鍛”:敘述冶鐵(錘、鍛、焊接等)、煉鋼、冶銅(熔、錘、焊及合金)和鍛鑄斧、鋤、銼、錐、鋸、刨、鑿、錨、針等各種鐵件的技術。
第十一卷“燔石”:指燒製礦石。本卷介紹燒煉石灰、蠣灰、礬石、硫黃、砒石,以及開采煤炭的技術。
第十二卷“膏液”:指油脂生產。本卷敘述各種食油、燈油和製燭用油的榨油技術。
第十三卷“殺青”:指造紙。《後漢書》有“欲殺青簡以寫經書”一語。本卷介紹製造各種紙張的技術。
第十四卷“五金”:關於金、銀、銅、鐵、錫、鉛、倭鉛(鋅)等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技術。
第十五卷“佳兵”:指兵器。先秦哲學著作《老子》有“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語。本卷講弓、弩(用機械發射的弓)、箭、幹(盾牌)、火藥和各種火器的製造技術。
第十六卷“丹青”:指顏料。《漢書》有“丹青所畫”一語。本卷敘述朱砂、水銀、銀朱和煙墨的製造技術。朱砂即辰砂(硫化汞礦物),可從中提煉水銀(汞),也可作紅色顏料或藥物用。銀朱是由水銀加硫黃後升華而成的硫化汞,也可作紅色顏料。
第十七卷“曲蘖”:曲指酒母;蘖原意為稻麥等的萌芽,此處指用稻麥釀酒。本卷講製造酒曲、配藥用的神曲、防腐用的紅曲和釀酒的技術。
第十八卷“珠玉”:講述珍珠、玉石、瑪瑙、水晶等采取和琢製加工的技術。
除上述十八卷外,原來還有“觀象”、“樂律”兩卷。全書付刻前,宋應星感到自己對這兩門學問研究得還不夠,便把這兩篇刪掉了。
《天工開物》各卷的先後次序,宋應星在自序中說,是根據“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編排的。關於糧食和副食品的生產技術的敘介,占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體現了以農業為本的傳統思想。宋應星在重農的傳統基礎上,又以很大的注意力移到手工業生產方麵,書中關於手工業生產的卷數占總卷數的三分之二。宋應星重視手工業生產,這是同當時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手工業品的需求有所增長、手工業生產技術有所改進的情況相適應的。書中關於各項生產部門的記述,涉及品種、來源、產區、工具使用、製造方法、操作過程、天然災害等等許多方麵,比較完整地、全麵地反映出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發展的情況。
《天工開物》初刻本還附有一百二十一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圖中出現了二百七十多名勞動人民的形象:有耕耘田地的農民,有織製彩錦的工匠,有航行江海的船夫,有許多年老工人,也有牧童少年,還有從事紡織的婦女,以及入河采玉的少數民族,此外,還有在演習和作戰中的士兵。看著這許多生動的畫麵,我們好像被帶進到了三百多年前的生產現場。用這麼多的畫麵來表現勞動生產和勞動者,這無論在我國還是世界的古代科技書上都是罕見的。插圖中有結構比較複雜的機械圖,如花機、水碓、水車等,比例大體恰當,具有立體感,繪製的技巧相當高。這些插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明代)的科技史和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是很重要的形象資料,已為現代中外科技史著作所大量引用。
《天工開物》的科學價值
《天工開物》記述了我國古代在當時世界上處於先進水平的生產技術,書中講到的許多機械和工藝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這裏試從幾個方麵,來談一談《天工開物》的科學價值。
1農業和生物學方麵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起源中心,很多農作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早從野生植物馴化選育而成的。明代時農業生產更有所發展,以水稻生產為例。《天工開物》就作了詳細的記述。書中談到品種和浸種、育秧、分栽的技術,談到早稻、晚稻和間作的雙季稻的栽培方法,記錄了某些水稻品種的變異現象。關於施肥,除舉出人畜糞便、榨油枯餅、草皮、木葉等以外,還提到南方用磨綠豆粉的水漿灌田,黃豆價賤時以豆作肥料,這是以前的農書中所沒有談到的。關於改良土壤,講到對土性帶冷漿者施用骨灰和少量石灰,對土質堅硬者要用燒土法;這是我國關於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記錄。並於耕作和田間管理,記載了耕、耙、耘、耔(培土)的工具和技術。灌溉方法,記述了筒車、牛車、踏車、拔車等各種水車和井上汲水工具桔梓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效率。此外,還總結了水稻因遇水、旱、風、蟲、雀鳥啄食等而出現的八種災害及其防治方法,這在古農書中也是罕見的。《天工開物》講到的水稻耕作技術,有許多直到現代還在使用。
《天工開物》廣泛地記載了各地農作物的品種和特性,敘及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例如:南方水稻因幹旱缺水的影響,經過人工培育而變成旱稻,可在高地種植;在北方,大麥品種“隨土而變”,黍粒的大小則受土質肥瘦和季節的影響。宋應星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說:“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指農作物要靠人工培育;“種性隨水土而分”,這是說物種因環境條件的變化,經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品種的特性。這個結論是符合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