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民國以來:南洋,華人奮鬥的樂土 (6)(1 / 3)

王泉笙一直在菲律賓致力於教育,他在當地有很高的聲望。他一生的大部分收入全部用於教育事業,他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現生命的大善。1956年3月16日,王泉笙在馬尼拉病逝,人們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出殯儀式。為了紀念他全力投身教育事業,中正學校校友發起募捐,在學校建起一座“泉笙文教紀念館”,他的半身銅像立在學校門口。在學校的門口遭受風吹雨打,遭受歲月的腐蝕,從不退縮。

沉默的南洋在麵對千萬奇跡之時仍舊不動聲色,因為南洋看得到奇跡背後需要的是什麼。如果讓士兵去投身教育,讓老師上戰場,在這裏會出現奇跡嗎?無論何時,何地,人都要從自身出發。反之,王泉笙一心愛國,不能通過自己擅長的途徑表達,那麼他也許早已將自己的一腔熱血付諸東流了。

###·落寞文人的黃昏——鬱達夫魂逝南洋

一個國度還有什麼比一名優秀文人的逝世更悲傷,一批優秀文人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一批優秀文人能將一個國家的文化深植在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內心。文人的生命總是永恒的,無論生前有過怎樣的錯誤,無論生前怎樣的遭到國家的封殺,甚至是皇帝將他們流放,他們都是那樣永恒的屹立在人們內心深處。

仿如經曆滄桑的李白,他的文章至今都為世人爭相捧讀,可以說李白已經超越了永恒。他永遠居住在人們的心裏,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多少繁華、多少文明都在時光中淪陷了,唯有李白一身傲骨站在曆史的上空,俯瞰人世。還有為人們所喜歡的大文豪蘇東坡,他的豪放在字裏行間都得到人們的認可,他用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精神所支撐的中國文化是不朽的。在中國曆史上,優秀文人可謂是數不勝數,是他們將中國文化升華,將中國文明提升一個高度。

在中國曆代文人一向是一個清貧的行當,也並非這個行業沒什麼油水,隻是文人老是以一種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態行事,才導致他的生活漸漸難以承受。古今有不少的大富之人,他們渴望留名於世,如果文人能卑躬屈膝的為他們寫一些頌揚的文章,那麼文人至於這麼清苦嗎?可是文人沒有,他寧願饑腸轆轆,也堅持著個人原則。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我們聊到了文人,他說:“作家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職業,盡管每個人都知道走上這條路之後,他的生活會多麼的糟糕,但是這個行業從來都不缺人。”

在中國的確是這樣,在一個不重視精神生活,不重視文明的國度,文人是沒什麼價值的。在現在物質瘋狂的中國,文人一如昨日的卑微,但是並沒有文人選擇放棄,他們是不放棄民族文化,他們不相信一個曾經以文明享譽世界的民族現在會在文化中沉淪,他們相信中國會有一天在文化中再次覺醒。他們相信中國會回到宋朝,他們渴望和宋朝的所有文人一樣,自由吟唱,在吟唱中將文明延伸。

中國近代出現了不少的優秀文人,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先生,他棄醫從文,他知道一個國家的病因不在自身的衰弱,而在於人民與統治者的思想。隻有將人民的思想升華一個高度,將人民的精神凝聚起來,這個國家才有希望。所以他義無反顧的投入文學,用筆杆子革命,他所表達的文化是一種藥物。

還有我們所熟知的鬱達夫,他也是中國的一位優秀文人,他同樣處於一個動亂時期,並且成為動亂時期的犧牲品。鬱達夫頗為優秀,他通曉日語、英語、德語、法語、馬來西亞語。出生於1896年12月7日,他的家鄉為中國浙江富陽滿洲弄(今天的達夫弄)。鬱達夫同樣也是一名天才,他七歲進入私塾讀書,九歲的時候便能賦詩。

1910年,鬱達夫進入杭州府中學堂,與中國近代另一位優秀文人相遇,並且成為同學,這位同學的名字叫徐誌摩。1913年,鬱達夫以優異的成績留學日本。鬱達夫曾在一篇發表的詞刊中說:“在這一個弱者處處被摧殘的社會裏,我們若能堅持到底,保持我們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為天下的無能力者、被壓迫者吐一口氣。”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在震顫。鬱達夫所生活的時代確實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人民處處受壓迫,還有日本人的大肆侵略。這都不是我所震顫的理由,過去已經成為曆史,人們都應該為了今日而活,為了今天而創造,為了今天的歡樂而歡樂,為了今天的憂愁而憂愁。我所震顫的來源於中國,中國的文明停滯不前,曾經中國的“弱者”被壓迫,今天中國的“弱者”依舊被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