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書立說的故事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
多用則靈,
不用則廢。
書聖王羲之與“墨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晉代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從小練字,7歲的時候,已經寫得很不錯了。繼續練了四五年,總感到進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親的枕頭裏發現一本名叫《筆談》的書,裏麵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偷偷地閱讀起來。正當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麼偷我枕中秘書?”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王羲之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我這幾年的時光不就白白浪費了嗎?還是讓我現在就學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於是,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方法天天苦練起來,不久,他的書法有了顯著進步。
但是,王羲之並不滿足已有的進步。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的書跡,真是愛不釋手,自歎不如。張芝的草書寫得好,人們稱他為“草聖”。王羲之不僅愛慕他的字,更欽佩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苦練書法的頑強精神。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裏,王羲之寫道:“張芝就著池塘的水練書法,連池水都變黑了,如果人們也下這麼深的工夫去練習,未必會趕不上張芝。”
從此,王羲之每天揮筆疾書,寫完字後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涮筆。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們把這個水池稱做“墨池”。根據記載,王羲之居住過的紹興蘭亭、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穀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
王羲之勤學苦練書法,他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並且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終於形成了自己書法的獨特風格,創造了一種漂亮流利的今體書法,後來人們稱他為“書聖”。
成功的背後離不開“苦”字。
左思十年苦撰《三都賦》
左思(約250—約305),字太衝,齊國臨淄(今山東)人。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能詩善賦,一生寫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成為當時文壇上享有盛名的領袖人物。
左思自幼貧窮,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誌向遠大,勤奮好學。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漸漸對都賦(描寫皇朝都城的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逢得手,總要反複研讀,立誌在寫作都賦上要作出一番成就。
漢朝的文學家班固寫過《兩都賦》,張衡寫過《二京賦》。左思讀後讚歎不已。但是,他覺得這兩賦雖好,也有美中不足之處。有些景物的描寫缺乏事實依據,不免給人以虛假的感覺。他想,曆史上的都城那麼多,為什麼自己就不能寫一篇都賦,以揚前人之長,避前人之短呢?於是,他決心為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和魏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寫賦,合稱《三都賦》。
左思要寫《三都賦》的消息在洛陽不脛而走,人們議論紛紛。讚許的有,但更多的是懷疑:一個無名小卒能成嗎?真不知天高地厚。寫《兩都賦》、《二京賦》的班固和張衡,都是漢朝名家。他竟想超越前人,簡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在冷嘲熱諷中,左思激憤了:難道就不能超越前人嗎?能,一定能!因此,他更堅定了寫好《三都賦》的決心。為了使《三都賦》言必有據,真實可信。他認真查閱、仔細研究了有關蜀都、吳都和魏都的大量史料,向了解情況的人調查三都的風土人情和山川草木,然後進行精心構思。在寫作過程中,他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積累還滿足不了寫作《三都賦》的需要,便主動請求擔任秘書一類的職務,以便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他不知疲倦,廢寢忘食地從事創作。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晚上在燭火下一直寫到深夜。他在室內、院子裏、大門邊,甚至廁所外麵,都擺上桌子,安放好紙墨筆硯,想到一個好句子,馬上就提筆記下來。他走路、吃飯、連上廁所都在思考文章的寫法,有時簡直入了迷。常常忘記了吃飯,飯菜熱了又涼了。有一次,由於太專心,他竟把兩支毛筆當筷子送入了口中,弄得滿嘴烏黑。
夜晚,他伴著孤燈,在寫得密密麻麻的紙上竟找不出哪些是需要刪節、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句子。室內庭院,滿是他寫的草稿紙,狂風一吹,到處飛舞。隨著時光的流逝,左思日夜凝思書寫,累得消瘦了,憔悴了,兩鬢也開始添上幾絲白發。足足花了十年心血,他的《三都賦》終於完成了。可是,左思已經從一個青年人變成了一個中年人了。
左思這部光輝賦作問世的時候,他決心找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來作評定。他把《三都賦》送給了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皇甫謐。皇甫謐反複看了幾遍,禁不住拍案叫絕,立即提筆寫序,然後又請人作了注解。幾乎被打入冷宮的《三都賦》頓時身價百倍,成了洛陽的暢銷書。人們視為珍寶,爭相傳抄。洛陽的紙張也緊張起來。紙價上漲了二、三倍,到後來,人們有錢也買不到紙,隻好到外地去買,“洛陽紙貴”的成語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有誌者事竟成。一個被人瞧不起的無名學子,能夠敢於樹立超越前人的誌氣,選準自己的創造目標,並按照創造目標的需要選修知識,發奮努力,終於成就了一番不尋常的事業,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幹而是誌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勞的意誌。
皇甫謐自學自診撰醫著
皇甫謐(215—282)魏晉間醫學家。著有針灸名著——《黃帝三部針灸甲正經》(簡稱《甲正經》)。這部書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專著。它不僅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醫療事業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皇甫謐祖上是東漢的名門望族,後來家道中落,到他這時已十分貧苦。皇甫謐從小父母雙亡,過繼叔父。雖寄人籬下,卻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會下地勞動,更不愛讀書,總是終日遊蕩,消磨時光,人們都笑話他是“傻子”。眼看皇甫謐年屆20,還是整天東奔西跑,喧鬧嬉戲,遊蕩無度,叔母心裏非常憂慮。
一天皇甫謐興衝衝地將玩耍時采摘來的野果獻給叔母,不料叔母雙眉緊鎖,長歎一聲道:“靜兒(皇甫謐幼名),難道我長輩指望於你的,就是這些野果嗎?你年紀不小了,為何這麼不知長進,20歲的人了還這麼整天玩耍無度!”
皇甫謐聽了叔母這番話,深受觸動,含著熱淚向叔母發誓,一定要改弦易轍,發憤讀書。
第二天,皇甫謐不再找那些浪子去遊玩,而是扛了一把鋤頭去下地,晚上取出書來讀。但是遊蕩慣了的他,開始很不習慣這種邊耕邊讀的艱苦生活。拿起鋤頭,既不應手,又很勞累;燈下讀書,思想不集中,讀著讀著便睡了。然而,20年來自暴自棄,使自己虛度寶貴青春年華的教訓,又使他精神振作起來。他努力克服懶散習慣,拖著疲勞的身體,苦心研讀經書。無錢買書便到處借書抄閱。越讀,他的視野越開闊,興趣也更加濃厚。
但是光靠自學想取得很大進步,畢竟是有限的。為此,他又向叔父的知交席坦討教。席坦見他很有上進心,便悉心指點。幾年下來,皇甫謐終於成為當地很有點名氣的一位學者。
後來病魔纏住了皇甫謐,這場病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促使他悉心學醫。
42歲的皇甫謐,忽然發現半邊身子發生不停地酸痛,行動不能自由。家裏人趕緊請醫生給他診治。診斷為風痹病,主要由風邪侵襲肌體形成,在當時屬於難症。醫生告訴他古人醫治痹症,常用針灸,以通經脈,調血氣,但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
患風痹症,對皇甫謐是一個沉重打擊。半身不遂,不僅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而且給讀書帶來很大不便。但他是有毅力的人,一麵堅持針灸治療,一麵開始學醫。他讀過諸子百家的典笈,研讀《內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醫書,自然不成問題。為了證實醫書上說的是否有道理,他多次在自己身上試針;有些穴位自己刺不到,就叫家裏人幫助。堅持數年後,病情有所穩定,對研究醫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但是,就在這時,他又遇到一次更為沉重的打擊:因為服一種名叫寒不散的藥,他得了一場大病。寒不散包括五種石性藥物,又稱“五石散”。當時大官僚和讀書人普遍認為,服了這種藥,人可以像金石那樣堅實不朽,以致“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甚至可以長壽成仙。實際上,這是一種有毒的東西,服後有的舌縮入喉,有的痛瘡陷背,長服會送掉性命。皇甫謐原來半身不遂,加上新的病魔折磨,一度意誌消沉,準備自殺了事。最後,還是研讀醫學的責任心,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皇甫謐隨著學識不斷增長,聲望也越來越大。極有權勢的相國司馬昭,親自請他出來當官,他也沒有接受。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又屢下詔請他當太子的老師,他還是不答應。他這樣堅決拒絕為官,主要是受疾病的打擊,一心要學醫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