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不欺的故事(1 / 3)

誠信不欺的故事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

立業之基。

許由隱居記

離現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那時候的君主是由老百姓選出來的,他們之所以能夠被選上,是因為他們既能幹,又公正,能夠勤勤懇懇地為大家辦事情。所以,在那時候,當君主是一件苦差事,既沒有什麼特殊的享受,還要白天黑夜地奔忙。

當時,有一位君主叫作堯(唐堯),他對待老百姓非常仁厚,做每件事都要先替老百姓打算,而自己卻吃野菜羹,穿最賤的鹿皮衣。他居住和辦公的“宮”,除了大一些以外,也和老百姓的房子沒有多大區別。在堯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生活得非常愉快。

可是,堯到了晚年,有一件事很讓他傷腦筋。他想到自己年齡越來越大,精力越來越不行,是該找個人來接替自己的時候了,可是一時間還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個叫虞舜的小夥子雖然很不錯,但畢竟還太年輕。前些日子,堯剛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作妻子,希望她們能幫助舜努力工作,勤奮學習,使舜將來能成為治理天下的人才。不過,眼下舜還年輕,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必須立刻開始尋找接班人。否則,自己一旦躺倒,老百姓的事情就沒有人去辦了。

第二天,堯就把大臣們都叫來,對他們說:“現在我已經老了,好多事情我辦起來已經力不從心。雖然說新君主要老百姓來選,可咱們做公仆的,必須先找到合適的候選人,百姓才好選擇呀。幾年前,我曾經請那位叫巢父的高人來接替我,可他不願意,以後就不知躲到哪裏去了。現在你們看看,還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嗎?”

大臣們議論紛紛,因為這是選擇新的君主,必須才幹和品德都好的人才能勝任。所以誰也不敢貿然推薦。過了一會,老臣羲和忽然說:“聽說許由這人很有才幹,可沒有和他打過交道,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實。”

堯猛地一拍大腿,叫道:“嗨,你看我真是老糊塗了,怎麼把這位高人給忘掉了!”

大臣們也紛紛讚成,都說這人名氣很大,應該把他請來,看看他能否勝任。堯當即決定派人去請許由。

可是,派去請許由的人接二連三地失望而回,他們說,許由一聽說是請他去接堯的班,就話都不說,就把他們打發走了。於是,堯決定親自去找許由。

堯找到許由家裏,一看許由,原來是個五十多歲的小老頭,身材不高,卻長得挺精神,隻是態度很高傲。

堯謙恭地對許由說:“許先生,俗話講得好,日月已經升上天空,一支火把還想發出光亮,這不是太困難了嗎?春雨已經降臨,還要靠擔水去澆灌,不是白費力氣嗎?先生您就如同日月,如同春雨,一旦站出來,必然會天下大治。可是現在我還有勞無益地占著君位,實在問心有愧。請先生為百姓著想,代替我來君臨天下吧!”

許由冷笑一聲答道:“您不要再說了,我是不會當什麼君主的。您治理天下多年,已經挺有成績了。這時候讓我來代替您,難道是讓別人來議論我是求虛名的人嗎?要說我這人哪,就是隻求實際,不圖虛名。”

堯連忙說:“您為百姓而治天下,怎麼會有人說您求虛名呢?人們隻會讚揚您為百姓獻身呀!”

“嗨!您怎麼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對這種讚揚一點也不感興趣。您見到鷦鷯這種鳥嗎?它在深林中做巢,有一根樹枝也就滿足了;還有我們這裏的鼴鼠,它喜歡飲河水,隻要能喝飽一肚子河水,它就別無所求了。我也是如此,隻要能夠溫飽就心滿意足了。您說天下需要人去治理,這是你們的事情,與我毫無關係。打個比方說吧,廚師不做飯了,祭師即使餓著,也不會代替廚師去做飯的。”

不管堯怎麼懇請,許由就是不答應,堯隻好掃興地回到都城。幾天之後,有人來報告,說許由怕堯再去請他,不知跑到什麼地方躲起來了。

許由跑到哪裏去了呢?其實,他沒走多遠,就在潁水河對岸的箕山腳下住了下來。很快,就有人把許由的新地址告訴了堯。堯想:許由這樣謙虛,不正是有真才實學的表現嗎?我還是要想辦法請他出來接替我。一下子辦不到,我就分兩步走。於是,他派人去請許由來當九州長的職務。當時,中國就稱為“九州”。“九州長”實際上就是管理整個國家的負責人,隻不過名義上不叫君主罷了。堯希望這樣可以使許由答應出山,來治理國家。

沒想到,派去的人剛把這個意思說出來,許由就把耳朵捂起來,臉上一副痛苦的樣子,嘴裏不住地喊:“您不要說了!不要說了!這些話簡直把我的耳朵都弄髒了!您回去告訴堯,叫他死了這份心。我許由一生不圖虛名,隻求安安樂樂。清閑自在地活著。快走!快走!”

等來人走遠了,許由才把捂耳朵的手放下來,嘴裏還在嘟囔著:“這些追求虛名的世俗之人啊,真叫我沒辦法。要我當什麼九州長?這話聽起來就叫人惡心!”

他一邊說,一邊不住地用手掏著耳朵,越掏越覺得耳朵被那些話弄髒了。“不行,我得去把耳朵洗洗。”於是他站起身,帶上一頓幹糧,鎖上房門,走出來,向潁水河方向走去。一邊走,還一邊掏著耳朵。

路上有人看見許由這副怪樣子,就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回答說:“嗨,別提了,堯派人來請我去當什麼九州長,這些話真是俗不可耐,弄髒了我的耳朵,我要到潁水河邊洗洗耳朵!”

人們聽許由這麼說,都覺得奇怪:怎麼還有聽人說話把耳朵聽髒了的事呢?於是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議論紛紛,都摸不透許由的心思。

許由走了幾十裏路,來到潁水河邊,他揀了塊幹淨地方蹲下來,從河裏捧起清涼的水來洗耳朵,先洗左邊,又洗右邊。洗了一會,他抬起頭來,發現這裏靜悄悄地,一個人也沒有。就停下來,打算歇息一會。忽然,他聽見有人從遠處走過來,越走越近,許由連忙又低下頭去洗耳朵。

一個蒼老的聲音在許由身後響起來:“這位老弟在幹什麼呀?”

許由回頭一看,見是一位須發皆白的紅臉老人站在那裏,手裏還牽著一頭小牛犢。許由看這老人不像一個普通人,就又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

不料,老人聽完之後,哈哈大笑,笑得連胸前的白胡子都抖動起來了。這下子把許由搞得莫名其妙,連忙問老人為何發笑,老人卻不回答,隻顧牽著小牛犢向河的上遊走去,一路走,還在一路笑著。

許由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訴我,這附近的山裏隱居著一位老人,就是當年拒絕堯請他去當君主的巢父。這位老人在山中的大樹上建了個小木屋,就像鳥巢一樣。所以大家都稱他“巢父”。

他連忙追上去問道:“莫非您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巢父老先生嗎?”

老人仍然在笑,也不回答許由,隻顧走路。許由又跑到老人前麵,攔住去路,說道:“老先生隻顧大笑,難道沒有什麼可以指教我的嗎?”

老人這才停住笑,說:“我是在笑你啊!你就是那個許由吧!我原來聽說你這人德行不錯,可沒想到,你也是個表裏不一,追求虛名的人啊!”

許由不禁打了個愣:“您怎麼會這麼想呢?”

“你不必抵賴,你如果真是那麼不願當君主,幹脆早點躲進深山,隱姓埋名不就完了嗎?可你呢,還在外麵招搖過市,想讓人們都知道堯是怎樣懇求你,而你又是多麼清高地拒絕他。這隻能說明你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內心並不真正清高,隻不過想騙取世人對你的敬佩罷了!”

說完,老人牽著小牛犢走,臨走還說:“嗨,真晦氣!好不容易下一次山,又碰上這麼個虛偽的家夥,你怕堯的話髒了你的耳朵,我還怕你洗耳朵的水髒了我這小牛犢的嘴唇呢!小牛啊,你忍一忍,咱們到河上遊去飲水吧,這裏的水不幹淨了!”

這番話說得許由滿麵羞愧,無地自容,他知道,這老人一定就是巢父老先生了。他望著老人的背影鞠了一躬,說道:“承蒙您的教誨,我知道錯了。”

第二天,許由就卷起鋪蓋,進山隱居去了,此後再也沒有出過山,一直到老死在山上。

做人就應該誠實,不要做一個虛偽的人。

解陽講信義智傳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拜公子側為大將,申叔時為副將,率領大軍包圍了宋國都城睢陽,還造了幾座跟城牆一般高的兵車,叫樓車,四麵攻打。宋文公一麵派大將華元率兵守城,一麵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援兵。

晉景公接到宋國的求援信後,召集大臣們商議,是否出兵增援。大夫伯宗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說:“楚國與宋國相距二千多裏,糧草運輸困難,楚國軍隊不能在宋國持久作戰。我們不必出兵,派一個使臣去宋國,隻說晉國已起大軍來救,要宋國堅持抵抗。要不了幾個月,楚國就會自己退回的。”晉景公采納了伯宗的建議,於是派大夫解陽到宋國去。

解陽化裝成老百姓來到宋國睢陽城外,被楚國巡邏兵抓獲,帶到楚莊王麵前。楚莊王認識解陽,便問他來幹什麼,解陽就如實地說了。楚莊王說:“睢陽很快就要打下來了!你如果能對他們說,晉國有事,一時不能發兵,特地叫我來告訴你們一聲,這麼一來,宋國沒有盼頭了,一定會投降的,省得兩國人民遭殃。我封你為楚國的縣公,你看好不好?”解陽低頭不語。楚莊王說:“你不答應,就殺了你。”解陽歎了一口氣,說:“好吧!”

解陽上了樓車,去同宋將華元對話。解陽提高了嗓子喊到:“我是晉國的使臣解陽,奉了晉侯的命令來傳話。”城裏頭的人一聽到晉國派使臣來傳話,立刻擠了一大堆人,華元也在內。解陽接著說:“我走到城外,給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們那去了。晉侯親自率領軍隊來救,很快就到,你們千萬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裏的人高興的大聲歡呼。

楚莊王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陽弄下來,怒氣衝衝地責問到:“你已經答應了我,怎麼又失信?這是你自己找死。”解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沒有騙你,我是奉晉侯之命來的,現在我已經把命令傳達完了,足見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貴國使臣給敵人抓住,違背大王的命令,討好敵人,你喜歡這樣的臣下嗎?”楚莊王想利用解陽的這種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們的臣下,就又轉過來稱讚解陽是個忠義之士,把他放了,還賞給他一些銀兩。

人不守信,無異於叫旁人對他失信。

燕昭王以信招才

燕國是中原諸侯國中最北邊的一個國家。燕昭王繼任時,燕國已被子之糟蹋得殘破不堪。國都薊幾乎成了一片廢墟。他決心改革政治,加強軍事,發展生產,使燕國強盛起來。燕昭王深知:要強盛沒有各方麵的人才是不行的。於是他就親自到各地去訪求賢才,對有專長的人都去登門求教,隻要他們願意,就聘請他們來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見識。他在子之作亂時,不肯與這個野心家合作,隱居深山。燕昭王聽說,親自到深山裏去登門求教。燕昭王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國內亂之際,侵占了我們燕國十幾座城池。我們燕國被糟蹋得田園荒蕪,民生凋敝,至今還站立不起來,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誠懇地請求各方麵的人士來幫助燕國,使國家迅速強盛起來。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見燕王有複興燕國之誌,為人又謙虛寬和,禮賢下士,言辭又誠摯懇切,就說:“大王所言極是,要想雪恥,就要使國家強盛起來。要想國家強盛,就要廣招人才。要廣招人才,就必須使舉國上下都知道大王愛惜人才。要是人們都知道大王重視人才,那麼天下的賢才就會爭著立於大王之朝,來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說:“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樣才能使人們相信我是真正愛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確實是真心實意地求賢,怕是人們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沒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問題,卻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古代有個國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他出了好多錢,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給他購求。可是一連物色了三年,連一匹千裏馬也沒買到。國王非常著急。有個給國王打掃宮廷的人,自我推薦說:‘大王給我千兩黃金,我能去給大王買到千裏馬。’國王求千裏馬的心情很迫切,就給他千兩黃金,讓他去買千裏馬。這人去了三個月後,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顆馬頭來。他向國王回報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可惜去晚了,等見到那匹千裏馬時,那馬已經死了。我想,馬雖死了,也還是千裏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買來了。您看,這就是千裏馬的馬頭’。國王一聽,十分惱火。說道:‘我要你去買活的千裏馬,你卻買了一顆死馬的馬頭來,這有什麼用?白白花去我千兩黃金!’買死馬頭的人說:‘大王息怒,這顆死馬頭不會白買。這裏有個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裏馬大王都肯出千金購買,對活的千裏馬,自然會更重視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誠心誠意地要買千裏馬,那麼要不了多久,千裏馬就會到大王這裏來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這位國王就得到好幾匹千裏馬。”

燕昭王聽完郭隗講的故事,問道:“先生您講這故事的意思是……”沒等燕昭王再往下說,郭隗就接著說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實意地訪求賢才,不妨從我郭隗開始,讓我來給您當這馬頭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這樣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會不遠千裏來投奔大王了。”

從此,燕昭王鄭重地把郭隗請到朝廷來,拜他為老師,日夜和他商量複興國家的大計。為了表示對郭隗特別尊敬,給郭隗以優厚的待遇。當時燕國的宮殿被戰火燒了,燕王自己沒有像樣的宮室居住,和大臣們一起辦事也是在臨時搭的簡陋草房內,卻單獨給郭隗築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給他建築了華麗的館舍,又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請郭隗到裏麵居住。還在這高台上放置許多黃金,任從郭隗花用。因此,人們都稱這高台為“黃金台”。

這件事很快傳遍四方。人們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實意地敬重人才,禮賢下士,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都先後聚集到燕國來。著名的軍事家樂毅從魏國來到燕國,善於帶兵打仗的劇辛從趙國來到燕國,精通天文地理的陰陽家鄒衍從齊國來到燕國……這樣許多豪士雲集燕國,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國又強盛起來。

要宣揚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語,要用你的本來麵目。

商鞅變法立竿為信

商鞅,是中國戰國時期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後在秦國受封領地“商”,就稱他為商鞅,也叫衛鞅。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社會改革家。

商鞅年輕時,就非常喜歡研究法律,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開始是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當一名小官。公叔座發現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議讓他治理整個國家,魏惠王沒有采納,所以,商鞅在魏國始終未被重視。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要振興國力,招募賢人,為了施展自己的報負,毅然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商鞅到秦國後,經人介紹,拜見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講了“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國強兵的辦法,很受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製定了鼓勵耕戰的新法令。

商鞅所製定的法令條文,對懲罰和獎勵規定得都是很明確、但也是很嚴格的。他認為要人們遵守法令,就必須先相信法令。他說:“對人的行為懷疑就談不上名義,對事情懷疑就談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實行,所以,在新法令製定好之後,沒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於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所製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辦事的,說到做到。要樹立變法的信實感,怎麼辦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鹹陽都城南門市場上立了一個三丈長的木竿,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竿搬走。如果誰能把木竿搬到北門,就獎勵他十兩銀子。開始老百姓對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誰也不敢搬。過幾天還沒有人搬。於是商鞅便派人又張出告示說:“能搬到北門的,獎勵他五十兩銀子。”這時,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木竿從南門扛到北門。商鞅命人真的賞給那人五十兩銀子。這件事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了,相信商鞅說話算數,而不是哄騙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過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國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實施以後,多數人能按法令規定辦事,但也有少數人不守法令。商鞅對這些人不遷就,一律按法令辦事。開始太子帶頭違法,商鞅在不便直接處罰太子的情況下,嚴厲地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這下,誰也不敢違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於是秦國社會秩序大治,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局麵,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奠下了基礎。

一個人嚴守諾言,比守衛他的財產更重要。

卞和誠獻和氏璧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

他是采玉工,長年在楚山中采玉。

這天,他偶得一塊玉璞。憑他多年的經驗斷定,這是一塊稀世珍寶。但是,不易被人發現。因為,美玉深藏在璞石之中。剖石采玉,不是件容易的事,又何況是這樣的玉璞呢!

為了保全國寶,卞和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見楚王。

當時,楚厲王接過玉璞,左看右看,仍是塊石頭。便勃然大怒,道:“這明明是塊醜陋的石頭,怎麼能說成是美玉呢!你定是圖高官來欺騙寡人!”不容分說,便命人斷其左足。卞和疼得昏死過去。醒來後,他心裏想的仍是:斷足不過少了一隻腳,國寶不被承認,實在可惜!

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又要抱著那塊玉璞去見武王。全家人一齊跪倒,哭勸道:“天下人都罵你是騙子,去了會被殺頭的!”卞和聽了,毫不猶豫,毅然抱著那塊玉璞見了武王。武王看過後,還說是石頭,又令人斷其右足。

卞和兩次受“刖”刑,失去了雙足,但其獻寶之心,仍不改初衷。

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了那塊玉璞哭於楚山下。這時他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一連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雙目泣血。楚文王是位聖明的君主,聞其事,忙派人去查明緣故。

來人問:“天下人被砍去雙腳的很多,為什麼唯獨您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悲痛啊!寶石被說成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才是我悲痛的真正原因啊!”

文王聽了回報,被卞和的真誠所感動,派了上好的玉工去加工那塊玉璞,終於得到了一塊晶瑩剔透、舉世無雙的美玉。這就是“完璧歸趙”故事中所說的價值連城的“和氏之璧”。楚文王厚待卞和,卞和的冤屈被洗去了。

壯哉,卞和!美哉,卞和!卞和獻寶的故事真乃催人淚下,他那忠貞誠實的中華民族品格,我們應該繼承發揚。

忠誠的品質,無以倫比。

班超光明正大

班超生在東漢初年,是漢明帝和漢章帝時期的名將。他一生的經曆驚險、曲折,有不少傳奇式的故事流傳到今天。

班超一家人都是曆史上有名的人物,父親班彪學著司馬遷的榜樣,寫成了《史記後傳》;哥哥班固、妹妹班昭又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寫出了著名的曆史著作《漢書》。

班超雖然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裏,卻從小就表現出另一方麵的才幹。他二十多歲時,有一次,有人告發班固私自編寫國史,結果班固被抓進大牢,性命危在旦夕。班超氣憤極了,他一個人跑到京城,跪在皇宮外麵喊冤。漢明帝聽說以後,覺得挺有趣,就把他叫了進來,想聽聽他說些什麼。好一個班超!在威嚴的天子大殿上一點都不懼怕,他慷慨陳辭,口若懸河。即講清了哥哥編史書的宗旨,又指出了這部史書的重要作用。漢明帝看他說得頭頭是道,一高興就把班固放出來,還讓班固到京城專門為朝廷編寫史書。

班超也跟著班固來到京城,做些抄寫工作,掙錢來貼補家用。班固覺得弟弟很有才華,曾打算讓班超來幫他編史書。可他哪裏知道弟弟的誌向卻不在這方麵。有一天,班超正在抄寫文書,抄著抄著,他煩躁起來。最後,他幹脆把毛筆扔在地上,重重地歎了口氣說:“身為大丈夫,就該像古時候的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大功,封萬戶侯,怎麼能整天悶在書房裏靠抄抄寫寫來糊口養家呢!”這時候,正趕上奉車都尉竇固率軍出征匈奴,班超就毅然來到竇固的帳下,做了軍人。後來有句成語叫“投筆從戎”,說的就是班超扔下筆杆去從軍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