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相顧見真情
歲寒知鬆柏,
患難見交情。
藺相如與廉頗和好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功高位重,很自負。他對地位已經超過自己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常對人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守地的大功。而藺相如過去是個下賤人,隻憑著賣弄唇舌就爬至我的頭上!我真羞愧在他的名下。”發誓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了廉頗的話,知他正在氣頭上,就有意躲避著他,不肯與他見麵,國王召集文武大臣上朝,相如常常稱病不去。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也坐著車,從對麵走來。相如急忙叫車夫把車拐到胡同裏,躲藏起來,等廉頗走過去,才把車退出來,繼續往前走。
門客們對藺相如回車避見廉頗的做法實在看不慣,就找到他說:“我們離開親戚朋友,到您這裏辦事,是羨慕您智勇雙全,道義高尚。如今您的地位在廉頗之上,他說您的壞話,您不回擊;您見到了他,像老鼠見了貓,又是躲,又是藏。一般老百姓也受不了這個窩囊氣,您身為上卿,卻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我們可忍不下去,請讓我們走吧。”
藺相如好言好語勸留他們說:“你們說,廉將軍與秦王比較起來,誰厲害?”門客們答道:“當然是秦王厲害。”
相如點點頭說:“是啊。秦王那麼厲害,我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斥他,侮辱他的左右大臣。我雖然很愚笨,難道獨獨怕一個廉將軍嗎?我考慮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一文一武,同心協力,團結得好。如果我們倆像兩隻老虎,互相爭鬥,你死我傷,那正是敵人所希望的,我對待廉將軍,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麵,個人的成見放在後麵。”
藺相如的話,很快傳到廉頗的耳朵裏。他坐立不安,越想越受感動,內心十分慚愧。於是他脫掉上衣,光著膀子,背上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裏,跪在藺相如麵前,痛哭流涕地說:“我心胸狹窄,為個人名位鬥氣。沒想到上卿品質這麼高尚,以國為重,寬以待我。我實在對不起你,特來向您請罪。”
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十分感動地說:“我是個卑賤的人,沒料到將軍嚴以責己到這等地步啊!”
從此以後,兩個人變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他們團結一致,文武配合,為國效力,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攻打趙國。
同心協力,團結一致,足以產生巨大的力量。
黃霸願與知己同赴難
黃霸(?—前51),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漢大臣。
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西漢著名經師,《今文尚書》學的開創人。
公元前72年,漢宣帝提議為漢武帝創廟樂——宗廟武樂,來頌揚他的功德。讓大臣們展開“討論”。結論隻有一個:應該依照皇帝的命令辦事。因為群臣裏,奉迎巴結的有,膽小怕事的有,不負責任的有。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有歧義嗎?有。唯獨夏侯勝說:“漢武帝雖然有擴大疆土的功勞,卻為此陣亡很多將士,耗盡了國家的人力物力。疆土穩定,他又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使得徭役繁重,百姓流離失所。他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惠,不應該為他創廟樂。”
大臣們聽了夏侯勝的話,都非常害怕,為避免自己受到牽連,聯名上書舉報,說:“夏侯勝對皇上旨令妄加評論,對先帝肆意詆毀,實屬大逆不道,應予治罪!”夏侯勝聞之,毫無懼色,正言道:“直言不諱,君子之行,隨聲附和,小人作為。我即言明,死而無憾!”
群臣愕然。丞相長史黃霸挺身而出。黃霸盡管平時與夏侯勝很少往來,但今天聽了夏侯勝的諍諍之言,看到他凜然正氣,十分敬佩,立時將他視為知己。便上前和夏侯勝站在一起,拉著他的手說:“先生也道出了我的心思,我願與知己者共同赴死!”頓時,相知恨晚。
創廟樂的事定下來了,而夏侯勝卻因犯詆毀罪被抓進了監牢,黃霸也因犯縱容罪入了獄。在獄中,他們談國事,肝膽相照;議家事,情投意合。黃霸想向夏侯勝學《尚書》,夏侯勝認為早晚要赴死,拒絕了他。黃霸說:“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也永沒有遺憾了。”夏侯勝非常欽佩他的觀點,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寒來暑往,兩個春秋過去了。他們對《尚書》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後來他們怎樣呢?他們沒有死,竟雙雙出了獄。大家都非常敬佩他們那種“交友貴相知”的精神。
能夠同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馮異愛護兵士
馮異(?—34)潁川父城(今河南平頂山市)人,字公孫,是東漢時的一位大將,為人好學,熟讀《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書。他作為將軍,待人和氣,禮讓謙虛,關心體憫士兵,與三軍將士建立了深厚的戰鬥友情。
當時,劉秀還未稱帝,各地群雄割據。馮異跟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不以功自傲,對將士們十分和氣。在路上與別人相逢,總是命自己的乘車讓道,這深得大家的敬仰。每次打仗後,論功行賞,馮異常常把功勞歸於別人,特別注意獎掖那些作戰勇敢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卒。每次激烈的戰鬥後,他便喜歡坐在大樹下,或者看書,或是寫字,將士們從心裏喜歡他,都親昵地稱他為“大樹將軍”。
有一次,劉秀帶著部隊來到饒陽無萎亭。那時氣候寒冷,加上長途行軍,眾人饑疲交迫,有些支撐不住了。馮異看到這種情景,十分痛惜士卒,便派人燒了一大鍋豆粥,端送給大家。士卒一看到熱氣騰騰的豆粥,大家的眼睛立時亮了,不少人還歡快地喊叫起來:“又熱又香的豆粥,快來喝啊!”士卒們爭先恐後地喝著,一碗又一碗,直喝得頭上冒了汗,饑寒頓時消除了。
還有一次,部隊來到南宮縣,適遇一場瓢潑大雨,兵士們被澆得像個落湯雞,凍得瑟瑟發抖。馮異又想方設法找來了木柴,立刻升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兵士們高興地圍攏來,烤身子,烤衣服,寒冷為之一掃而光。
馮異這樣關心兵士、愛護兵士,兵士們都喜歡他;打起仗來,馮異令行禁止,都聽他的指揮,軍隊戰鬥力很強,連連打勝仗。
劉秀也很喜歡他,認為像馮異這樣能夠緊密團結自己周圍兵士的將軍,是很難得的。在占領洛陽登了帝位後,便派馮異平定關中,長期坐鎮長安,百姓都稱他為鹹陽王,有人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說他的壞話。馮異聽到此事很惶恐,給皇帝寫奏書申辯說:“過去境況十分艱難時,我做事尚且不敢有半點差錯;現在天下太平,又賜了爵位,我如何要做不軌之事?”光武帝劉秀看了看奏章,給馮異回了一封詔書說:“我你義則君臣,恩如父子,從無嫌疑,何必懼怕!”
公元30年,馮異自長安入朝。光武帝指著馮異對公卿們說:“他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棘,定關中,為人謙和,善交戰友,體憫將士,人們昵稱之為‘大樹將軍’!”散朝後,光武帝不能忘懷當年馮異在艱難時刻煮粥舉火的深情厚誼,便賞給馮異珍寶、衣服、錢帛,又寫了一道詔書:“倉卒無萎亭豆粥,滹沱河麥飯,這厚意好久還未報答哩!”
真心付出就會有所回報。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山東曲阜人,孔子的20世孫。他是東漢末年三大名士之一,曾做過北海相。他為人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在文學上成就顯著,一生中寫過許多散文和詩歌,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在小時候,就聰慧敏捷,有“異才”之稱。孔融在小時候很有教養,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和自己的兄弟相處得很融洽,處處謙讓。
孔融4歲時,有一天,大家吃梨,哥哥讓孔融先拿,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隻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裏很高興,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梨,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隻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
孔融4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在生活中,處處想著別人,別人也會想著你。
周瑜團結部下
周瑜,字公瑾,是三國時期一位文武兼備的青年將軍。
在《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中,周瑜被描寫成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人。但這是文藝作品中的周瑜。曆史上的周瑜是個風流儒雅、氣度宏大、很能團結人的將領。
赤壁之戰前,周瑜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總領東吳的兵馬,老將程普因在周瑜部下,心裏很不服氣,程普認為自己資格老,功勞大。而周瑜還是個青年,不把周瑜放在眼裏。
程普經常借故不出席周瑜主持的軍事會議,還不斷地給周瑜出難題。麵對程普的輕慢,周瑜從不計較,對程普依然很尊敬,經常征求他的意見,並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程普見周瑜確實把部隊指揮得井井有條,是個難得的將才,心裏很佩服,又被周瑜的誠懇態度和寬廣胸襟所感動,親自向周瑜賠禮道歉,二人成了好朋友。他們共同努力,打贏了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後來程普感慨地說:“和周公瑾相交,就像喝美酒一樣啊!不知不覺之中就醉了。”
尊重他人,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開端。
石勒不記布衣之仇
石勒(274—333),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戰國時期後趙的第一任國王。
當初,石勒家裏很窮,替人耕田。武鄉一帶興種麻織布。收獲後,麻杆要放在漚麻池裏漚。漚過的麻杆,容易剝離,且又十分柔軟。鄰居李陽與石勒同使一個麻池。二人都很年輕,常常為了漚麻的事發生口角,以至毆打。每次都是鼻青眼腫,遍身泥水。鄉親們也無可奈何他們。
後來,石勒被抓了壯丁,從此杳無音信。石勒走後,李陽常常去照顧他年老的父母,搶累活髒活幹,可以說無微不至。
一天,有人來告訴李陽,說:“石勒已經當上趙國國王,都在襄國(今河北邢台)建都了,還要請當年的父老鄉親到襄國去敘舊呢!”末了又說:“石勒已經派人來了!”李陽聽了,吃驚非小。想起當年的事,惴惴不安。心想:這回可完了,趕快逃跑吧!又一想:跑到哪也逃不出國王的手掌心啊!不如看看風聲再說。就跟隨著鄉親們去襄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