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淡如水(1 /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甘蔗從頂往下越吃越甜,

友誼的時間越長越誠摯。

齊景公欲速不達見深情

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這一年,齊景公到少海出遊。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國都趕來報告,說:“國相晏嬰得了重病。如果國君不能馬上回京,恐怕就見不到他了!”景公聽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過神來,命令最好的馬車夫韓樞駕著最快的駿馬繁駔,立即趕回京都。

韓樞使出了渾身的節數,繁駔奔馳如飛。頃刻之間,已行了數十裏路。然而,景公仍覺得車子太慢。他奪過了韓樞手裏的鞭子和韁繩,親自駕馭起來。嘴裏還不住地叨念:“晏嬰啊晏嬰,我的好愛卿,我說什麼也得見上你一麵!平仲啊平仲(晏嬰的字),我的好幫手,我就要趕到你的身邊!繁駔啊繁駔,都說你是千裏馬,原來卻是這般模樣!像你這樣遲緩,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晏嬰!”

其實,繁駔很懂人情,像知道國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著,簡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飛。然而,景公仍感覺它跑得很慢,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前進。景公失態地喊道:“下車,下車!”韓樞不知是怎麼回事,煞住車子。隻見,景公徑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馬跑得快呢,還是人跑得快呢?當然是馬啊!雖然齊景公像小孩子似的辦了“傻”事,欲速則不達;但是,病中的晏嬰如果知道了他的國君如此為他犯“傻”,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呢!

齊景公身為齊國國君,心裏能這樣裝著他的臣子,這是怎樣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一個人有再大的權力、再高的智慧,如果沒有學會去關懷別人、去愛別人,那他的生命還有多少意義呢!

伍舉與聲子兩代世交

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兩家之間交往也很密切,他們的兒子伍舉和聲子從小相識,兩代世交,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伍舉長大後,娶了王子牟的女兒為妻。此後王子牟因犯法獲罪,逃亡到國外去。這件事株連了伍舉,伍舉被迫逃往國外。他覺得晉國很安全,於是夜以繼日地趕路去投奔晉國。

一天拂曉,伍舉很早起身,背起簡單的行裝出發了。當他路過新鄭郊外的時候,忽聽背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不禁又驚又喜。原來叫他的人是聲子。這兩位從小相親而多年不見的好朋友,竟會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興。

於是,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幹糧來邊吃邊談。伍舉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過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紅了。聲子便問他:“兄長,你怎麼到這兒來了?”伍舉聽到這,淚水湧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訴給聲子。他哭著說:“嶽父的事情,我並不了解。我完全是無辜的,今天又被迫離開楚國,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園!””聲子聽了,對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說:“兄長,你去吧,這次我也要到晉國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暫時在晉國住下來,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你重新回到楚國!現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當時,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霸權,經常發生戰爭。在伍舉投奔晉國後不久,聲子被派到晉、楚兩國去調節兩國之間的關係。聲子在晉國辦完公事以後,就高興地去看望伍舉,並對他說:“兄長,回國的時機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伍舉緊緊握著聲子的雙手,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兩行熱淚不禁奪眶而出。

聲子告別伍舉後來到楚國。他始終記著伍舉的事,尋找一切機會幫助伍舉。一天,令尹子木問他:“晉國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聲子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便說:“多得很!個個才華出眾,楚國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問:“他們是怎麼物色到的?”聲子說:“用不著物色,這些人都是從楚國跑過去的。”子木奇怪地問:“楚國的人怎麼肯為晉國所用呢?”聲子說:“楚國用刑太濫,有才能的賢人經常無辜得罪,都逃亡到晉國去。”聲子接著說:“現在楚國的賢大夫伍舉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嶽父王子牟犯了法,本來同他毫不相幹,卻誣枉他,伍舉無法申辯,隻好逃亡到晉國去。如果他假手晉國來報私仇,楚國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聽罷,心裏十分驚慌,馬上請楚康王赦免伍舉,並宣布增加他的爵祿,派人到晉國去接他回來。伍舉明了這一切,都是聲子的功勞,隻有聲子幫助他,才使他終於回到了楚國。伍舉對聲子非常感激,他們的友誼更加深厚了。

此後,他們兩家世代親近和睦,伍舉和聲子的友誼,也流傳後世,傳為佳話。

隻有處在朋友的立場,友誼才能更長久。

鄒長倩良言贈摯友

漢武帝的宰相公孫宏,小時家裏很窮。他放豬多年,四十多歲了,才發憤讀書,學習《春秋》,學習其它經典。武帝初年,舉賢良方正,他應試對策考第一名,拜為博士。

要去長安時,他的近鄰好友鄒長倩,看他衣帽破舊,就脫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給他穿戴上,還贈送他幹草一束、素絲一桄、撲滿一個。並分別題詞說:“幹草雖不值錢,但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它。古詩說:‘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送他一束幹草,那人像玉石一樣美麗。用此詩贈您,希望您貴不忘賤;“素絲一根一根地織成線,多少線積成了縷,多少縷積成了這一桄。這說明積少成多,積多成大。希望您不要認為是‘小善’而不去做啊!

撲滿是用土做的陶器,是用它裝錢的。它的構造是有入口而沒有出口。錢裝滿了,就把它摔破了取出錢來。因為錢貴重,而撲滿不貴重。現在有些當官的收斂百姓的錢,聚而不散,將會得到撲滿的下場,可要好好地警誡自己啊!”

“保重吧,別後有山川的阻隔,風霜雨露的變遷,您謹慎從事,建功立業吧,我在家鄉聽候您的好消息!”

後來公孫宏當了漢武帝的宰相,被封為平津侯。他打開東閣廣納賢明的人,把自己應得的俸祿全拿出來招待賓客食用。自己和家人經常吃粗米穿布衣,不辜負好友的期望,不忘記好友的贈言。

不要靠饋贈去獲得朋友。你要貢獻你誠摯的愛,並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劉秀與王霸的君臣之誼

東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先後推翻王莽、劉玄後稱帝。劉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聖明君主。在他的周圍有許多忠心耿耿的臣子扶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經幾次出生入死地幫助劉秀興複漢室,從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情深誼重。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稱帝,壓榨盤剝,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各地都紛紛舉旗造反。公元22年,漢朝宗室劉秀在宛縣起兵響應綠林起義軍。

當劉秀率領起義軍路過潁陽時,當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劉秀熱情地接納了他們。隨後轉戰各地。劉秀足智多謀,英雄了得,屢戰屢勝。王霸隨軍參戰,英勇殺敵,立下了戰功。不久,王霸因父親老弱多病,便辭別劉秀回家侍奉父親。臨別時,劉秀送與王霸許多金銀,並囑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劉秀送王霸一段路程,兩人灑淚而別。

後來,劉秀帶領大軍赴洛陽,中途路過潁陽,便親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動,並請求父親讓他跟隨劉秀離家出征。他父親說:“既然劉將軍如此仁義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應知恩圖報,你就去吧,參與國家大事,好好地扶佐劉將軍,不要半途而廢!”

那時,劉秀還不是最高統帥,被起義軍擁為更始皇帝的劉玄,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劉秀十分猜疑。劉秀為了躲過殺身之禍,保存實力,便請求劉玄讓他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義軍,劉玄答應了。於是王霸隨劉秀而去。

風雲變幻,前途險惡。那時,更始皇帝的權力還沒布及到河北。劉秀此去,凶吉未卜,成敗難測。並且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十分勞苦疲憊。但這些都沒有動搖王霸的意誌,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護劉秀。而有不少的隨從人員,卻擔心劉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艱苦。紛紛在半路上離開劉秀,不告而別。

走掉的人越來越多,人馬逐漸稀少。渡過黃河以後,劉秀環顧四周,見身邊隻剩下王霸和少數幾個親兵,寥寥幾人而已,劉秀良久地凝望著濤濤不息的黃河水,凝望著連綿不斷的遠山,思緒萬千,萬分感慨。過了許久才轉過身來,拍著王霸的肩頭,深沉地說:“從潁川出來跟隨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雲天寥廓,秋風蕭瑟,劉秀隨口吟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王霸忙說:“將軍,您還有希望。我們不能氣餒,隻要將軍堅持下去,興複漢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勸說激勵下,劉秀信心大增,便催馬加鞭向前趕去。

劉秀到達薊縣,還沒有站穩腳跟。一天,聽說盤踞在邯鄲的王郎派兵捉拿他,軍兵已到了附近。劉秀連夜倉促南逃。一路上,王霸盡心竭力地衛護,幫助劉秀脫離了險境。後來,王霸又親自帶領軍士討平了王郎。

經過幾年征戰拚搏,劉秀做了皇帝,成了東漢的開國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為上穀太守。王霸也始終不忘劉秀對他的友愛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克盡職守。王霸親自同士兵們壘土堆石,治隘口,築亭障。並且衝鋒陷陣,身經百戰,為鞏固和保衛東漢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誰若想在厄運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

“王吉休妻”和“東鄰伐樹”

東漢宣帝時,有位諫議大夫叫王吉,此人秉性耿直,敢說敢諫。當時漢宣帝寵任外戚(皇帝的丈母親和外祖母家的親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還屢屢升職,而這些人差不多沒有一個不荒淫奢侈、目中無人的。王吉對這件事很生氣,於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議皇上廢除任命外戚子弟的辦法。漢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認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見,而且以後幹脆不去理他了。王吉碰了個軟釘子,無心再為朝廷做事,便推說有病,辭官不幹了。

王吉辭官後,在長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王吉的妻子對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來洗幹淨的大棗讓王吉吃。起初王吉以為妻子是從街上買來的棗子,便心安理得地享用。後來他才知道是東邊鄰居家裏有顆大棗樹,枝葉茂盛,結滿了果實,枝頭長過牆這邊來了,妻子每天從鄰居家伸過來的樹枝上摘的棗,給他吃的。王吉是個十分正直,又注重團結的人。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後非常生氣,批評妻子不應該這樣做,在盛怒之下,將妻子趕回娘家去了。

東邊鄰居家聽說王吉為此事趕走了妻子,感到過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棗樹。

街坊、鄰居們紛紛出來調解,王吉隻好聽從眾人的勸解,把妻子接回來了,東鄰家也把斧子扔掉了。

王吉和東鄰兩家,從此更加友好相處了。街坊鄰居對王吉和鄰居注重鄰裏團結的美德很敬佩,於是編了一首歌兒來讚美他們,歌中唱道:“東家有樹,王吉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最珍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情感。

劉備責友

劉備(161—223)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建立者。劉備不僅善交朋友,和關羽、張飛結為異姓兄弟。還能誠懇地幫助朋友。劉備和許汜兩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有一天,劉備和荊州刺史劉表閑談。評論當世著名的人物,許汜也在座。當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插話說:“陳登的文化教養太低了。總也脫不掉一股粗野人習氣。”

“你有根據嗎?”劉備詫異地問。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他在呂布那做事,我去拜訪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卻讓我睡在小床上。”

劉備笑著說:“他這樣做是對的。”

許汜站起來正要分辯,劉備雙手搭在他的肩上,誠懇地說:“你在外麵的名氣大,人們對你的要求也就高了。現在兵荒馬亂,老百姓夠苦的了。你不關心這些,隻打聽誰家買肥田,誰家買好屋,盡想撈便宜。陳登最看不起這種人,他怎會同你講心裏話呢?他讓你睡小床,還算優待你哩。若是我,就讓你睡在地上,連小床也不讓你睡。”

劉表大笑說:“許汜,你快改掉這毛病吧。”許汜感到劉備是真誠幫助自己,感激劉備批評人不留情麵,並表示要改正自己的缺點。

真誠是友誼的溫床,時時刻刻都要表現出真誠的一麵。

曹操招募團結人才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縣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一生做官四十餘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勵精圖治、三次下令求賢。《令》中說:“自古以來,凡是開國和使國家複興的君主,哪有不是求得有才能的人與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而他們得到的人才,卻往往來自裏巷之中。這難道是僥幸得來的嗎?是居上位的人主動尋求的結果。現在國家尚未安康,正是特別需要賢人的時候。你們要幫助我尋求被埋沒的人才,隻要推舉上來,我就任用他們。”曹操在一生政治軍事生涯中,非常重用人才,招募人才,團結人才。

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從一個小小的縣令破格提拔到中央當尚書令,參與軍政大事。郭嘉、溫寵原來也都是那裏的小吏,後來被曹操提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他們在曹操的統一事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過去與他抱敵對態度的人,隻要改了,也能一樣錄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一度投靠袁紹,袁紹付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寫的。檄文中用“贅閹遣醜”等惡語辱罵曹操,還把曹操的祖父和父親罵了一通。後來曹操打敗袁紹,平定河北,陳琳落在曹操手中。陳琳慌恐不安,急忙請罪,以為曹操一定會把他處死。可曹操不但沒治他的罪,還安慰他說:“過去的事就算了,隻要你為我獻計獻策就行了。”並任命陳琳做了司空軍謀祭酒,把他留在身邊掌管文書。後來曹操發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陳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時,在繳獲的文件檔案中,發現很多自己軍中和許昌中央政府中的人寫給袁紹的私人書信。有人提議要嚴加追查懲辦。曹操卻說:“那時袁紹勢力,我自己的地位都難保,何況部下呢?”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那些過去與袁紹有私交的官員深為感動,消除了顧慮,後來都積極為曹操的事業效力。

對豪強、軍閥,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屬董卓係統的軍閥張綽,指揮作戰的才能非常出眾。他與曹操多次交戰,在一次戰爭中還殺死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可謂深仇大恨。最後因作戰失敗,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他自知性命難保,可曹操不記私仇,仍然讓他指揮軍隊。後來在官渡大戰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員一樣對待,封為列侯。

曹操用人不徇私情,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由於他注重、愛惜、團結人才,使許多有才能的人士紛紛前來投奔。因此,曹操身邊出現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於取得戰爭勝利,統一國家,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大作用。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

諸葛亮集思廣益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縣南)人。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避難。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在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這期間,諸葛亮一麵讀書,一麵耕作,廣泛交結避難襄陽的名士,縱談古今,切磋學問,議論天下大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具有遠大的抱負。

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後,執法如山,親疏一視同仁,他在治理蜀漢過程中,在調查清楚事實的基礎上,曾果斷處理過表麵偽裝忠厚,阿諛逢迎,騙得劉備信任,背地作惡多端,野心勃勃,“不倒翁”式的人物張裕,把他拉到鬧市斬首示眾;處理過地位僅決於諸葛亮,在實際工作中卻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玩忽職守,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李嚴,將他削職為民,流放川北。而對於與自己關係友善親密,受到自己器重的馬謖,造成街亭失守,也揮淚處斬。

他從國家長治久安著想,決心掃蕩漢末選人任官的弊端,實行“任人唯賢”,並注意眼睛向下,從下層選拔。采用群才的組織路線。楊洪原是李嚴的部下,因為很有才能,提拔做蜀郡太守,職同李嚴。蔣琬,“托誌忠雅”,“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智勇雙全,是一位治國安邦的人才,就屢次加以提拔,從縣令一直升為尚書郎,並代理過丞相職務。對於戰爭中的一些降將,也根據德才情況,不計前怨,一視同仁。他把黃忠、馬超提拔到同關羽、張飛、趙雲同等地位,稱為“五虎上將”,征戰中不存戒心,盡量發揮他們的作用。

諸葛亮“集眾思廣忠益”,他建立“參署”製度,設立參謀機構,鼓勵部下提批評建議,自己盡量采納忠言。參軍董和,秉性剛強,鄙夷奉迎,敢於直諫,深得諸葛亮賞識。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下教》的文件,講明丞相府設立“參署”製度,是為了集中大家智慧,如果為了避嫌疑,不願提出駁斥等反對意見,時間長了,事情就辦不好,事業就要受損失。如果經常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求得正確的方針和方法,就如同丟掉草鞋得到了珠玉。

諸葛亮二十七年如一日成就了蜀漢大業,真正實踐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他識人才,愛惜人才,善於把各種人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所以他能夠令行禁止,運籌帷幄而決勝於千裏之外,不愧為治國安邦的賢相,人民世世代代把他傳頌。

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別人也會采納你的建議。

孫權關懷屬下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縣)人,三國時吳國創始人。

公元200年,年僅18歲的孫權繼承父業,步入了政治生涯。當時,政治形勢十分嚴峻,吳國麵臨著被強敵曹操兼並的危險。孫權勇敢果斷,在“赤壁之戰”中一舉以弱勝強,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他對吳的統治持續了52年之久。

孫權的成功,與他重視人才,關懷屬下是分不開的。他對屬下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曆代帝王中少見的。

吳將呂蒙,在“赤壁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又因計破關羽,收複荊州,受到嘉獎。正在孫權準備封呂蒙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縣南)侯時,呂蒙得了重病。孫權得知後,立即派人把他接回來,安置在自己的館舍,精心地對他進行護理,千方百計地給他治療。醫生給呂蒙針灸時,孫權常守候在他的身旁。看樣子比呂蒙還難受。隨著呂蒙病情的惡化,孫權探視的次數也多了起來。孫權想常看到呂蒙的臉色,又怕勞累他,便叫人在呂蒙病室的牆壁上鑿了個洞。這樣他便可以隨時觀察到呂蒙病情的變化,而不致驚擾他。孫權看到呂蒙能吃點東西了,便高興得和大臣們又說又笑;看到呂蒙臉色不濟,就長噓短歎,夜不能眠。

呂蒙的病曾一度好轉,孫權高興異常,並為此頒發了赦免令。大家見孫權如此關懷屬下,都十分感動,紛紛前來向孫權祝賀,比過節還熱鬧。

不幸的是呂蒙久治無效,終於死去。孫權悲痛萬分。厚葬了呂蒙,並安置了三百戶人家,為他守陵。

關愛別人就是關愛自己,因為隻有你關愛了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回報你。

管寧割席棄友鄙名利

管寧、華歆都是三國人,他倆是最要好的朋友。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一起吟詩,一起寫字,一起散步,很是密切。

一次,管寧對華歆說:“我們不應該為金錢所吸引,為地位所誘惑。”華歆說:“你說得對。隻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品格。”管寧高興地說:“如果能夠做到,我們將永遠是好朋友。如果誰違背諾言,就拋棄他!”

有一天,管寧與華歆一起在園裏鋤菜,忽然發現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見了,視為土石,照樣揮動鋤頭。華歆呢,看見那塊金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急忙抓在手裏,左看右看,愛不釋手。忽然,他想起了管寧的話:“不應為金錢所吸引……”才悻悻地扔掉。其實,管寧早在注視著華歆,見了他的舉動,很是生氣。華歆雖知道管寧生了氣,可不以為然,認為太過份了。

又一天,他二人坐在一起讀書,忽聽門外傳來了鳴鑼開道聲:“回避,回避!””嘡!嘡!”華歆連忙撂下書跑出去看,隻見一華衣錦服的人,坐在一輛華蓋車上,前呼後擁,好不威風。華歆看哪,看哪,直到沒有影兒,還舍不得回書房,愣愣地站在門口,想著心事。

管寧仍然讀書,好像什麼也沒有聽見。其實,華歆的行動,早已被管寧看見眼裏。

華歆回來後,管寧立即割斷了席子,說:“你違背了諾言,從今以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割席棄好友的故事,反映了他不為金錢地位誘惑的高尚品格,後來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名聲、榮譽、快樂、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們都是塵土。

荀巨伯舍生取義退胡兵

荀巨伯,漢桓帝時,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一帶)人。這年冬天,荀巨伯冒著嚴寒,從遠道來探視病危的朋友。不巧,趕上胡兵進犯郡城。

荀巨伯遠遠望見城門大開,亂糟糟的人群,從城裏湧出來。一時間,哭天嚎地,甚是淒慘。

荀巨伯愣愣地站在那裏,一位匆匆走過來的老人說:“兄弟,還不快逃命呢,胡人就要進城了!”荀巨伯謝過老人,穿過人群,拚命往城裏擠。

當他趕到友人家裏,見友人躺在床上,緊閉著雙眼。巨伯在友人身邊坐下來,不停地呼喚著他的名字。好一會,友人才睜開眼睛,見是荀巨伯,顫動著嘴唇說:“可把你……盼來了,這不是……夢吧!”說著,二人同時落下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