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友愛的故事
一切使人團結的是善與美,
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惡與醜。
曹操招募團結人才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縣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一生做官四十餘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勵精圖治、三次下令求賢。
《令》中說:“自古以來,凡是開國和使國家複興的君主,哪有不是求得有才能的人與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而他們得到的人才,卻往往來自裏巷之中。這難道是僥幸得來的嗎?是居上位的人主動尋求的結果。現在國家尚未安康,正是特別需要賢人的時候。你們要幫助我尋求被埋沒的人才,隻要推舉上來,我就任用他們。”曹操在一生政治軍事生涯中,非常重用人才,招募人才,團結人才。
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從一個小小的縣令破格提拔到中央當尚書令,參與軍政大事。郭嘉、溫寵原來也都是那裏的小吏,後來被曹操提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他們在曹操的統一事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過去與他抱敵對態度的人,隻要改了,也能一樣錄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一度投靠袁紹,袁紹付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寫的。
檄文中用“贅閹遣醜”等惡語辱罵曹操,還把曹操的祖父和父親罵了一通。後來曹操打敗袁紹,平定河北,陳琳落在曹操手中。陳琳慌恐不安,急忙請罪,以為曹操一定會把他處死。可曹操不但沒治他的罪,還安慰他說:“過去的事就算了,隻要你為我獻計獻策就行了。”並任命陳琳做了司空軍謀祭酒,把他留在身邊掌管文書。後來曹操發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陳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時,在繳獲的文件檔案中,發現很多自己軍中和許昌中央政府中的人寫給袁紹的私人書信。
有人提議要嚴加追查懲辦。曹操卻說:“那時袁紹勢力,我自己的地位都難保,何況部下呢?”下令把這些信件全部燒掉。那些過去與袁紹有私交的官員深為感動,消除了顧慮,後來都積極為曹操的事業效力。
對豪強、軍閥,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屬董卓係統的軍閥張綽,指揮作戰的才能非常出眾。他與曹操多次交戰,在一次戰爭中還殺死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可謂深仇大恨。最後因作戰失敗,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他自知性命難保,可曹操不記私仇,仍然讓他指揮軍隊。後來在官渡大戰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員一樣對待,封為列侯。
曹操用人不徇私情,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由於他注重、愛惜、團結人才,使許多有才能的人士紛紛前來投奔。因此,曹操身邊出現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對於取得戰爭勝利,統一國家,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大作用。
王祥和王覽兄友弟恭
王祥,是晉代琅琊(今山東臨沂縣)人。
他小時,性情溫厚,孝敬父母。母親死後,繼母朱氏對他很不好,多次向他父親說他的壞話,因此他父親也不喜歡他,讓他幹又髒又累的活,但他毫無怨言,更加小心,不惹父親生氣。
王覽,是王祥繼母生的弟弟,性情爽直,很懂事兒。四五歲時,看見王祥挨打挨罵,他就抱著母親流淚。到了童年,他經常勸阻母親不要虐待王祥。他和王祥很友愛,經常在一起,王祥也很喜歡他。
有時他母親無理地支使王祥幹力所不及的重活,他就和哥哥一起去幹,這樣使母親停止對王祥的無理支使。
父親死後,王祥在鄉裏稍稍有點名氣了。這又遭到繼母的忌妒。她暗自把毒藥放到酒裏,想毒死王祥。王覽在暗中看出毛病,趕緊到哥哥房中奪回毒酒。這時王祥也看出酒有問題,怕弟弟搶去喝了中毒,於是弟兄倆搶起酒來。繼母聽到爭吵聲,趕緊跑來把酒奪回去倒掉。從此以後,每逢吃飯,王覽就和哥哥一起吃,朱氏再也不敢在食物中放毒了。
繼母死後,徐州刺史呂虔(qián)聘請王祥去當別駕。王祥不願意離開弟弟,想不去就職,王覽極力勸哥哥去,並親自為哥哥打點行裝,親自趕著牛車送哥哥去徐州上任。
後來,王祥政績清明,得到百姓的讚揚。王覽也得到皇帝的嘉獎,並起用為宗正卿官。弟兄倆始終親密友愛,為當時人所稱頌。
善良人一生的精華,便是他那些無可稱道而又不記在心上的小小的仁愛的行為。——華茲華斯
團結友愛的劉君良
劉君良,唐代深州饒陽人。他家幾代是孝友世家,講究團結友愛,父慈子孝,兄弟團結和睦,到他這輩已經是四世同居了。
同族兄弟們都住在一個大家庭裏,吃一個廚房的飯,共同勞作,治理家業,一鬥糧、一尺布都不私用,真可謂是孝悌力田、禮讓成風的大人家了。
隋大業末年,年成不好,穀菜都歉收,社會上人心也不穩定。這時,劉君良的妻子不是個很賢惠的人,勸他分家。他家院子很大,樹也很多,由於孩子們都有教養,樹上鳥巢很多,鳥也歡聚在這裏,為了造成分家的借口和依據,劉君良的妻子偷偷把樹上鳥巢裏的雛鳥掏出來,互相交換,造成鳥的互鬥,悲鳴。家裏的人都很奇怪。劉君良的妻子於是造謠勸劉君良說:“天下就要大亂了,你看禽鳥都不安起來,何況人呢?快分家吧!”劉君良也莫名其妙,就和眾兄弟商議好,分家另住了。
分開家一個月來,劉君良發覺了鳥不安是他妻子搞的詭計,於是斥責妻子說:“是你破壞了我們的家,你滾開吧!”
妻子走後,他又把眾兄弟召集到一起,說明原因,又合到一起住了。這時地方上很亂,鄉裏的人,無法安居,於是都來依靠劉家,大夥在他家修築起堡壘來,起名叫“義成堡”。大夥守住在這堡壘裏,度過了難關。
唐武德年間,深州別駕(太守的軍官)楊宏業專程來劉家訪問,他看到劉家有六個大院,共同吃一個廚房做的飯萊。看到全家的子弟們都彬彬有禮,招待他酒飯,使他很歡暢地離開這裏。
唐貞觀六年,朝廷特下詔書,表彰劉君良孝悌友鄰、和睦家庭的高尚品德。
舒適的家,是快樂最大的泉源。它隻列於健康和良心之後。——席德尼·史密斯
王繕急人之難
司馬郎中王繕,宋朝濰州(今山東濰縣)人,致力於研究三傳春秋,曾中進士。後調到沂州(今山東臨沂)任錄事參軍,在這裏,他與一位任司戶參軍的魯宗道相識,成為好友。魯宗道家中人口多,又很貧窮,還經常領不到每月應得的俸祿,所以王繕經常不斷地接濟他。一次,魯宗道家中有事急欲用錢,無奈,隻好懇求王繕從俸錢中借一些給他。
由於魯宗道平日裏對部下管束極嚴,因此庫吏懷恨在心,向州官告發了他私借俸錢的事,州官要將魯宗道和王繕一並彈劾。王繕對魯宗道說:“你就把過錯都推到我的身上,你自己不要承擔責任。”魯宗道怎能忍心這樣做,他對王繕說:“因為我家貧窮而向你私借俸錢,過錯是由我引起的,你是無辜的,怎麼能讓你替我承擔責任呢?”王繕開導他說:“我這個人碌碌無為,是個胸無大誌的平凡之人,我獲罪沒有關係。何況,把官錢私借給別人,這個過錯也不至於到免職的地步。而你年輕有為,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棟梁之材,不要因承擔這點小錯而影響你的遠大前程。況且,我們二人同時獲罪,毫無意義。”王繕的一席話,表現了他處處為別人著想,寧肯犧牲自己,也要幫助別人的優秀品質。
在王繕的一再勸說和堅持下,終於開脫了魯宗道,而全由王繕獨自承擔罪責。事後,魯宗道非常感動,而又慚愧得無地自容。王繕卻一如既往,毫無怨言。但因此事王繕得到的是“沉困銓管二十餘年”,一直未能得以提升官職。
王繕到晚年時,因有人推薦,被召到吏部述職答對,狀其功過,在他的奏章中提到魯宗道的姓名。這時的魯宗道已經升了官。正侍立在宮內大殿中。仁宗皇帝問他:“這裏的魯宗道是你嗎?”魯宗道就將此事原委細細講給皇帝。仁宗皇帝感歎說:王繕真是位仁厚的長者啊!
從此,王繕屢次得到提升,田園豐腴,子孫繁茂,晚年生活很幸福。
在封建社會裏,像王繕這樣為別人前程著想,主動承擔罪責,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趙聲與黃興的革命情誼
趙聲和黃興都是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們為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建立獨立富強的民主共和國,棄學從戎,曆盡千險,出生入死,百折不撓。在革命鬥爭中,兩人建立起血肉相連的友誼,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趙聲,原名毓聲,字伯先,江蘇鎮江人,17歲考中秀才。後來江南水師學堂招考,趙聲慨然投筆,以第一名錄取。因言論激烈,被勒令退學。後入江南陸師學堂插班肄業。
趙聲赴日時,結交了留日學生黃興。黃興,字克強,湖南善化人(今長沙),考中過秀才,後就讀於湖北兩湖書院,1902年春被選赴日留學,入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接觸了革命思潮後,從一介書生開始走向革命。
趙聲與黃興等人相識結成好友,趙聲常參加留日學生集會,發表演說,甚為黃興等人傾慕。趙聲東遊日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察軍事。此時,黃興也對軍事興致很濃,所以趙聲常約黃興去觀看日本士官聯隊的操練。二人還通過各種途徑,請日本軍官給予軍事技術與戰略方麵的指導。他們都喜歡實彈射擊,並曾在東京武術會演習槍彈騎射中獲獎牌。趙聲和黃興自此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3年夏,趙聲從日本回國。同年黃興也從日本回國,兩人都認為革命是必須在國內進行的事。同年,趙聲回江蘇,被聘為兩江師範學堂教員,他暗中創作了一首宣傳反清的《保國歌》,傳播於長江中下遊各地。與此同時,黃興則去湖南開展革命工作,並在長沙主持明德修業學校。1903年秋,趙聲因在南京北極閣拒俄救國大會上演講倡論革命,被清廷列入緝捕之名,被迫避走湖南長沙,與黃興故友相逢,格外親切。
1904年初,黃興等人在湖南組織華興會革命團體,並準備在長沙發動起義。趙聲為與湖南策應,決定往北方活動,故離開長沙,來到北京,後來又到了保定,與革命誌士吳樾結交。在這期間,他進入北洋新軍任隊官(連長),準備借秋操之機舉行起義。但因北方風氣閉塞,運動無效。趙聲又回到南京擔任了江寧督練公所參謀官,以後又到江陰教練新軍。
1904年底,黃興領導的長沙起義流產,黃興等人被迫逃往日本。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孫、黃二人非常重視趙聲深入新軍所作的工作,派人與趙聲聯係,吸收趙聲加入同盟會。
1906年,長江中遊一帶鬧災,湘贛交界的萍鄉、瀏陽、醴陵災情更嚴重。黃興等人決定伺機起義。12月起義爆發,趙聲在南京聞訊後,認為時機可乘,積極策劃南京新軍響應,並秘密派人前往聯係。但當趙聲率領的新軍到達萍鄉時,起義已失敗,革命軍也解散了,趙聲隻能“摩挲長劍,暗中揮淚”,黃興後來知道這種情況,也“擊桌愧憤,寢食俱廢”。兩位誌士後來都因起義遭到厄運,但卻沒有氣餒,仍然堅持戰鬥。
1911年4月,由趙聲、黃興分別任革命軍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在廣州領導了曆史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後起義失敗,黃興負傷到河南一個同誌家養傷,趙聲也因迷路,渡珠江來河南,碰到一位出外為黃興買藥的同誌,這樣,兩位戰友得以相見。一見麵他們就抱頭痛哭,黃興因傷痛暈過去又蘇醒過來,要渡河去與清兵拚命,被趙聲勸住。
趙聲與黃興先後脫險來到香港。趙聲感情上處於極度痛苦之中,常以酒澆愁。5月6日趙聲患盲腸炎,口中吐血,黃興派自己的妻子日夜守護在趙聲病床前。趙聲病情日趨惡化,臨終前,神誌忽然清醒,並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淚隨聲下,他再一次睜開雙眼說:我對不起死去的戰友,報仇雪恥就靠你們了。說完,竟淚流不止。5月18日,趙聲去世,年僅32歲。
黃興獲悉趙聲去世的噩耗,痛不欲生,他設奠哭祭,為他送葬。此後,黃興在《與胡漢民致譚德棟等書》中,仍追述趙聲逝世之事,認為像趙聲這樣豪雄英武的人,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而是死於平常的病痛,實在是令人悲慨。表達了黃興對趙聲的深切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