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愛民的故事
處事要公,
公生明;
律己要廉,
廉生威;
待人要誠,
誠生信;
工作要勤,
勤生效。
齊景公欲速不達見深情
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這一年,齊景公到少海出遊。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國都趕來報告,說:“國相晏嬰得了重病。如果國君不能馬上回京,恐怕就見不到他了!”景公聽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過神來,命令最好的馬車夫韓樞駕著最快的駿馬繁駔(zǎng),立即趕回京都。
韓樞使出了渾身的節數,繁駔奔馳如飛。頃刻之間,已行了數十裏路。然而,景公仍覺得車子太慢。他奪過了韓樞手裏的鞭子和韁繩,親自駕馭起來。嘴裏還不住地叨念:“晏嬰啊晏嬰,我的好愛卿,我說什麼也得見上你一麵!平仲啊平仲(晏嬰的字),我的好幫手,我就要趕到你的身邊!繁駔啊繁駔,都說你是千裏馬,原來卻是這般模樣!像你這樣遲緩,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晏嬰!”
其實,繁駔很懂人情,像知道國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著,簡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飛。然而,景公仍感覺它跑得很慢,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前進。景公失態地喊道:“下車,下車!”韓樞不知是怎麼回事,煞住車子。隻見,景公徑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馬跑得快呢,還是人跑得快呢?當然是馬啊!雖然齊景公像小孩子似的辦了“傻”事,欲速則不達;但是,病中的晏嬰如果知道了他的國君如此為他犯“傻”,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呢!
齊景公身為齊國國君,心裏能這樣裝著他的臣子,這是怎樣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信陵君與趙國處士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xi希)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竊符救趙,調動魏軍迫使圍攻趙都邯鄲的秦兵退卻,受到趙國上下的稱頌。但擔心兄長魏王追究竊取兵符的罪責,便在趙國長期地住了下來。
信陵君,禮賢下士,善識人才,廣交好友,天下聞名。留趙後,他仍四處招納賢士,交結五湖四海的朋友。當他聽說趙國的處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賢才,胸有謀略,頗有遠見,便派人去召請。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來見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處查尋,聽說毛公藏身於賭徒之中,便一個人秘密地到賭徒中去察訪,終於結識了毛公。又打聽到薛公藏身於賣酒人家,於是又獨自悄悄地到賣酒人家去尋訪,終於也結識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與毛、薛二公促膝交談,論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談,識見高遠,睿智啟人,信陵君頗得教益,遂引為知己。
趙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顧自己身份經常出入賭徒之中和賣酒人家,便對自己的夫人說:“以前聽說你弟弟信陵君為人出類拔萃,天下無雙;今天看來,是徒有虛名,實際上是個行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話轉告信陵君,信陵君聽後不禁一笑,說道:“看人識士,不能僅僅看出身門第。我在魏國時,就聽說了毛、薛二公的賢名英才,十分仰慕;來趙後,便一直渴望拜識。為了實現這個心中願望,才不顧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恥笑我,不願與我這行為荒唐的人為伍,我也該知趣離開這兒了!”平原君聽說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便親自登門謝罪,盛讚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並再三挽留信陵君。於是,信陵君仍留趙國,名望更大了,許多賢人學士紛紛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趙達十年之久。秦國見信陵君不再歸魏,便乘機發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趙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諒他過去的竊符之罪,所以不準備歸魏。他還告誡下人:有誰敢為魏王使者通報,立即處死!門客大多是跟隨他離開魏國而在趙國定居的,他們考慮到自己的利害,誰也不敢去勸說信陵君。
這時,毛、薛二公,卻不避殺頭之險,挺身而出,堅決要求拜見信陵君陳述自己的意見。信陵君見到毛、薛二公很生氣,責問他們:你們不知我的告誡嗎?你們要置我於死地嗎?毛、薛二公毫不畏懼,凜然正色地說:“公子知遇我等,視為知己,誼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為朋友大處著想。我們正是為公子的前途名譽才挺身冒死來諫的。請公子想一想,現在魏國有難而公子不願救難,公子是魏國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長。倘使秦軍破了大梁,滅了魏國,那時公子有何麵目見天下人?”這一番慷慨陳詞,說得公子頓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他連連讚歎地說:“對啊!你們說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頓開的良師益友啊!”
於是,信陵君動身歸救魏國。魏王見了信陵君,不僅不追究盜符之事,還把上將軍的印信授給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後,派使者遍告諸侯。諸侯各國聽說魏國的信陵公子為將,覺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協助。信陵君率齊、楚、趙、韓、燕、魏六國聯軍,大破秦軍於黃河之南,打退秦將蒙驁,乘勝追擊,直逼函穀關。
這樣,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稱他“天下無雙”,稱他的兵法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卻深感毛、薛二公關鍵時刻的教導之情,深感諍友良師的重要。
信陵君真誠待人,禮賢下士,所以才有手下門客的不畏生死,直言相諫,也才促使了他後來的骨肉團圓。
劉秀與王霸的君臣之誼
東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先後推翻王莽、劉玄後稱帝。劉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聖明君主。在他的周圍有許多忠心耿耿的臣子扶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經幾次出生入死地幫助劉秀興複漢室,從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情深誼重。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稱帝,壓榨盤剝,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各地都紛紛舉旗造反。公元22年,漢朝宗室劉秀在宛縣起兵響應綠林起義軍。
當劉秀率領起義軍路過潁陽時,當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劉秀熱情地接納了他們。隨後轉戰各地。劉秀足智多謀,英雄了得,屢戰屢勝。王霸隨軍參戰,英勇殺敵,立下了戰功。不久,王霸因父親老弱多病,便辭別劉秀回家侍奉父親。臨別時,劉秀送與王霸許多金銀,並囑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劉秀送王霸一段路程,兩人灑淚而別。
後來,劉秀帶領大軍赴洛陽,中途路過潁陽,便親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動,並請求父親讓他跟隨劉秀離家出征。他父親說:“既然劉將軍如此仁義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應知恩圖報,你就去吧,參與國家大事,好好地扶佐劉將軍,不要半途而廢!”
那時,劉秀還不是最高統帥,被起義軍擁為更始皇帝的劉玄,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劉秀十分猜疑。劉秀為了躲過殺身之禍,保存實力,便請求劉玄讓他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義軍,劉玄答應了。於是王霸隨劉秀而去。
風雲變幻,前途險惡。那時,更始皇帝的權力還沒布及到河北。劉秀此去,凶吉未卜,成敗難測。並且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十分勞苦疲憊。但這些都沒有動搖王霸的意誌,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護劉秀。而有不少的隨從人員,卻擔心劉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艱苦。紛紛在半路上離開劉秀,不告而別。
走掉的人越來越多,人馬逐漸稀少。渡過黃河以後,劉秀環顧四周,見身邊隻剩下王霸和少數幾個親兵,寥寥幾人而已,劉秀良久地凝望著濤濤不息的黃河水,凝望著連綿不斷的遠山,思緒萬千,萬分感慨。過了許久才轉過身來,拍著王霸的肩頭,深沉地說:“從潁川出來跟隨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雲天寥廓,秋風蕭瑟,劉秀隨口吟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王霸忙說:“將軍,您還有希望。我們不能氣餒,隻要將軍堅持下去,興複漢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勸說激勵下,劉秀信心大增,便催馬加鞭向前趕去。
劉秀到達薊縣,還沒有站穩腳跟。一天,聽說盤踞在邯鄲的王郎派兵捉拿他,軍兵已到了附近。劉秀連夜倉促南逃。一路上,王霸盡心竭力地衛護,幫助劉秀脫離了險境。後來,王霸又親自帶領軍士討平了王郎。
經過幾年征戰拚搏,劉秀做了皇帝,成了東漢的開國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為上穀太守。王霸也始終不忘劉秀對他的友愛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克盡職守。王霸親自同士兵們壘土堆石,治隘口,築亭障。並且衝鋒陷陣,身經百戰,為鞏固和保衛東漢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越是在艱苦的環境,越是能考驗友誼的真偽。
馮異愛護兵士
馮異(?—34)潁川父城(今河南平頂山市)人,字公孫,是東漢時的一位大將,為人好學,熟讀《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書。他作為將軍,待人和氣,禮讓謙虛,關心體憫士兵,與三軍將士建立了深厚的戰鬥友情。
當時,劉秀還未稱帝,各地群雄割據。馮異跟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不以功自傲,對將士們十分和氣。在路上與別人相逢,總是命自己的乘車讓道,這深得大家的敬仰。每次打仗後,論功行賞,馮異常常把功勞歸於別人,特別注意獎掖那些作戰勇敢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卒。每次激烈的戰鬥後,他便喜歡坐在大樹下,或者看書,或是寫字,將士們從心裏喜歡他,都親昵地稱他為“大樹將軍”。
有一次,劉秀帶著部隊來到饒陽無萎亭。那時氣候寒冷,加上長途行軍,眾人饑疲交迫,有些支撐不住了。馮異看到這種情景,十分痛惜士卒,便派人燒了一大鍋豆粥,端送給大家。士卒一看到熱氣騰騰的豆粥,大家的眼睛立時亮了,不少人還歡快地喊叫起來:“又熱又香的豆粥,快來喝啊!”士卒們爭先恐後地喝著,一碗又一碗,直喝得頭上冒了汗,饑寒頓時消除了。
還有一次,部隊來到南宮縣,適遇一場瓢潑大雨,兵士們被澆得像個落湯雞,凍得瑟瑟發抖。馮異又想方設法找來了木柴,立刻升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兵士們高興地圍攏來,烤身子,烤衣服,寒冷為之一掃而光。
馮異這樣關心兵士、愛護兵士,兵士們都喜歡他;打起仗來,馮異令行禁止,都聽他的指揮,軍隊戰鬥力很強,連連打勝仗。
劉秀也很喜歡他,認為像馮異這樣能夠緊密團結自己周圍兵士的將軍,是很難得的。在占領洛陽登了帝位後,便派馮異平定關中,長期坐鎮長安,百姓都稱他為鹹陽王,有人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說他的壞話。馮異聽到此事很惶恐,給皇帝寫奏書申辯說:“過去境況十分艱難時,我做事尚且不敢有半點差錯;現在天下太平,又賜了爵位,我如何要做不軌之事?”光武帝劉秀看了看奏章,給馮異回了一封詔書說:“我你義則君臣,恩如父子,從無嫌疑,何必懼怕!”
公元30年,馮異自長安入朝。光武帝指著馮異對公卿們說:“他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棘,定關中,為人謙和,善交戰友,體憫將士,人們昵稱之為‘大樹將軍’!”散朝後,光武帝不能忘懷當年馮異在艱難時刻煮粥舉火的深情厚誼,便賞給馮異珍寶、衣服、錢帛,又寫了一道詔書:“倉卒無萎亭豆粥,滹沱河麥飯,這厚意好久還未報答哩!”
將軍愛護士兵,皇帝愛護將軍,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有後來的榮華富貴。
諸葛亮集思廣益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沂縣南)人。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避難。叔父去世後,諸葛亮在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這期間,諸葛亮一麵讀書,一麵耕作,廣泛交結避難襄陽的名士,縱談古今,切磋學問,議論天下大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具有遠大的抱負。
諸葛亮成為劉備軍師後,執法如山,親疏一視同仁,他在治理蜀漢過程中,在調查清楚事實的基礎上,曾果斷處理過表麵偽裝忠厚,阿諛逢迎,騙得劉備信任,背地作惡多端,野心勃勃,“不倒翁”式的人物張裕,把他拉到鬧市斬首示眾;處理過地位僅決於諸葛亮,在實際工作中卻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玩忽職守,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李嚴,將他削職為民,流放川北。而對於與自己關係友善親密,受到自己器重的馬謖,造成街亭失守,也揮淚處斬。
他從國家長治久安著想,決心掃蕩漢末選人任官的弊端,實行“任人唯賢”,並注意眼睛向下,從下層選拔。采用群才的組織路線。楊洪原是李嚴的部下,因為很有才能,提拔做蜀郡太守,職同李嚴。蔣琬,“托誌忠雅”,“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智勇雙全,是一位治國安邦的人才,就屢次加以提拔,從縣令一直升為尚書郎,並代理過丞相職務。對於戰爭中的一些降將,也根據德才情況,不計前怨,一視同仁。他把黃忠、馬超提拔到同關羽、張飛、趙雲同等地位,稱為“五虎上將”,征戰中不存戒心,盡量發揮他們的作用。
諸葛亮“集眾思廣忠益”,他建立“參署”製度,設立參謀機構,鼓勵部下提批評建議,自己盡量采納忠言。參軍董和,秉性剛強,鄙夷奉迎,敢於直諫,深得諸葛亮賞識。他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下教》的文件,講明丞相府設立“參署”製度,是為了集中大家智慧,如果為了避嫌疑,不願提出駁斥等反對意見,時間長了,事情就辦不好,事業就要受損失。如果經常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求得正確的方針和方法,就如同丟掉草鞋得到了珠玉。
諸葛亮二十七年如一日成就了蜀漢大業,真正實踐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不愧為治國安邦的賢相,人民世世代代把他傳頌。
諸葛亮令行禁止,運籌帷幄,愛惜人才,善於把各種人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所以才能取得三分天下的偉大功績。
孫權關懷屬下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縣)人,三國時吳國創始人。
公元200年,年僅18歲的孫權繼承父業,步入了政治生涯。當時,政治形勢十分嚴峻,吳國麵臨著被強敵曹操兼並的危險。孫權勇敢果斷,在“赤壁之戰”中一舉以弱勝強,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他對吳的統治持續了52年之久。
孫權的成功,與他重視人才,關懷屬下是分不開的。他對屬下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曆代帝王中少見的。
吳將呂蒙,在“赤壁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後又因計破關羽,收複荊州,受到嘉獎。正在孫權準備封呂蒙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縣南)侯時,呂蒙得了重病。孫權得知後,立即派人把他接回來,安置在自己的館舍,精心地對他進行護理,千方百計地給他治療。醫生給呂蒙針灸時,孫權常守候在他的身旁。看樣子比呂蒙還難受。隨著呂蒙病情的惡化,孫權探視的次數也多了起來。孫權想常看到呂蒙的臉色,又怕勞累他,便叫人在呂蒙病室的牆壁上鑿了個洞。這樣他便可以隨時觀察到呂蒙病情的變化,而不致驚擾他。孫權看到呂蒙能吃點東西了,便高興得和大臣們又說又笑;看到呂蒙臉色不濟,就長噓短歎,夜不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