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的故事(1)(3 / 3)

兩次交鋒,遼方已無力對陣,但還不甘心就此認輸。在以後的幾次談判中,強詞奪理,胡攪蠻纏,但都被沈括依據事實,駁得體無完膚。前後六次會談,沈括都是這樣絲毫不懼,堅持鬥爭。在大量的事實和雄辯的批駁下,參加談判的遼臣們滿麵羞慚,不敢再強爭下去。不得不放棄了討索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貿然發動軍事行動,沈括出色地完成了這次赴遼使命。

在國家安危和個人生死麵前,沈括從容不迫,正氣凜然,勝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務,令人感佩不已。

嶽飛精忠報國

嶽飛,出身農民家庭。少年時,他愛讀《春秋左傳》和《孫子兵法》。他曾經拜名師學習弓箭和槍法,由於虛心求教,勤學苦練,練得一身好武藝,不滿20歲,就能拉開3百斤的硬弓了。

當時,正值國家多災多難,金兵滅了遼國,一直打到宋朝的京城汴梁,到處燒殺搶掠,連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三千多人也被俘虜了。

國難當頭,為了保家衛國,嶽飛毅然應募,參加了抗金的隊伍。臨行前,嶽飛的母親在他背上用鋼針刺了“精忠報國”4個大字,對他說:“不要掛念家裏,希望你永遠為國效忠,誓殺金賊!”母親的希望,嶽飛牢記心中。

從軍後的嶽飛英勇善戰,立了許多戰功。南宋政權建立後,嶽飛以下級軍官身份,上書反對宋高宗南遷,要求北伐。不料觸怒了主和派,他們以“越職言事”的罪名,革掉了他的軍職。“欲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嶽飛一腔愛國熱情,換來的隻是無情打擊!但是,嶽飛毫不氣餒。他所記掛的不是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是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存亡。他相繼投奔在張所、宗澤手下,帶領隊伍轉戰黃河南北,深入到太行山下,屢建戰功。

懦弱無能的南宋小朝廷,堅持妥協投降的政策,金兵則乘機南進,跨過黃河,打到了江南。時局的混亂,使嶽飛的軍隊和朝廷失去聯係,成為孤軍。嶽飛不畏艱險,主動出擊,在廣德六戰六勝,打的金兵聞風喪膽。在常州四戰四捷,金兵死傷慘重並相繼收複了建康(今南京)和襄陽六郡,使“嶽家軍”聲威大震。趙構特賜嶽飛一麵軍旗,上麵繡著四個赫赫大字“精忠嶽飛”。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嶽飛念念不忘抗金收複失地的大業。1140年,嶽飛率軍揮師北上,嶽家軍以銳不可擋之勢,連克數城,“精忠嶽飛”的戰旗所向披靡。7月,嶽飛親自率領一支輕騎進駐郾城。金將兀術則糾集了一萬五千名精兵進逼郾城,並拿出了他的王牌軍——鐵浮圖(三騎一組人和馬都披上厚重的鎧甲,看起來像鐵塔)、拐子馬,企圖一下子吃掉“嶽家軍”。

嶽飛觀察了形勢後,先命令兒子嶽雲帶領一支騎兵闖入敵陣,衝亂了敵人的陣腳,然後派步兵和騎兵一齊出擊。步兵手拿麻紮刀,低著頭,專砍敵軍的馬腿。騎兵專門對付馬上的金兵。他們先用長槍挑去金兵的頭盔,再用大斧砍掉金兵的腦袋。馬上馬下緊密配合,把金兵打得人仰馬翻。這就是有名的郾城大捷。之後,嶽飛乘勝追擊,在朱仙鎮,把金兀術的十萬大軍打的作鳥獸散,狼狽逃竄。金兀術感歎地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喜人的抗金形勢,使人民歡欣鼓舞,嶽飛也非常興奮“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夙願,就可以實現了,他充滿信心地對部將說:“直抵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與諸君痛飲爾!”可是,正在這時,朝廷在一天內連下12道金牌,要嶽飛“立即退兵”。

原來,高宗和秦檜害怕嶽飛繼續前進,會阻礙他們的投降計劃,也害怕勝利後更加強大的“嶽家軍”會威脅他們的統治。因此,就在嶽飛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們先通知其他各路宋軍停止前進,又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借口,下令嶽飛退兵。望著抗金義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中原沃土,嶽飛淚流滿麵,他憤憤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

秦檜為了投降賣國,竟誣陷嶽飛造反,把他和他的兒子嶽雲,部下張憲逮捕入獄。1142年,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也許有)”的謀反罪名殺害了嶽飛,年僅39歲。

嶽飛雖然被奸臣害死,但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並沒有死,嶽飛的名字已深深刻在世代中國人民的心中,而秦檜等人,卻被鑄成鐵像反剪雙手,長跪於英雄的墓前,千秋萬世受到人們的唾罵。

精忠園園門兩側有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人們鮮明的忠奸是非觀念和愛憎之情。

陸遊報國至死不渝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還在繈褓中的陸遊就隨家人顛沛流離。他親身感受到被侵掠、受欺淩的痛苦。陸遊的父親,是具有愛國思想的正直士大夫,所結交的也多為愛國之士。父親經常與朋友在家中聚會,談論國事,每當說到金人入侵,他們無不咬牙切齒,痛哭流涕,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陸遊耳濡目染,熏陶默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他心裏生了根,使他從小就決心獻身抗金事業,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愛國壯誌。為了實現這一壯誌,陸遊不僅習文,而且學武。他曾研讀兵書,還花了很長時間從師學習劍術。從劍術的學習中,培養了他英勇豪爽的氣概,鍛煉了他剛健強壯的體魄。

長大以後,陸遊積極投入抗金救國的鬥爭。在他作官期間,做了許多愛國、愛民之事,曾為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積極出謀劃策;也曾身著戎裝,躍馬橫戈,衛戍在大散關口,往來於前線各地;還曾在大災之年,開官倉賑濟饑民……因為陸遊始終堅持抗金救國的主張,多次遭到了投降派的陷害、打擊和排擠,但他對自己的理想始終堅信不移。直到晚年病重時,報國信念和愛國熱情仍然不減當年。

1210年春,這位85歲高齡的愛國老詩人病在床上已經有一百多天了,吃藥也不見效,病情越來越嚴重。他的親朋好友知道他將不久於人世,都紛紛前來探望。

在最後幾天裏,陸遊已茶飯不進,不能說話了。全家人圍在他身邊,滿含熱淚,悲痛萬分。一天,他忽然示意他要坐起來,家人隻好扶著他坐好;他又讓家人把窗戶打開。大家怕他受風,承受不了,不肯開。陸遊顯出十分急躁痛苦的樣子,家裏人隻好給他開了窗戶。此時,他透過窗口,翹首北望,眼含熱淚,思緒難平。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親眼看到金兵蹂躪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揮戈躍馬收複失地,統一祖國,但都被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拒絕了。國仇未報,一腔愛國熱情隻好傾注筆下。“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他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有增無已;“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他的報國壯誌,老益彌堅;“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他的收複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幾十年過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塗炭,自己壯誌未酬,所有這些,怎能不叫他“悲歌仰天淚如雨”?詩人明白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了,他又看了一會兒窗外,忽然指指書案,家裏人明白,他要寫詩。兒子端來了筆硯,跪在他身邊。他那顫抖的手拿起筆剛剛寫了“示兒”兩個字,便喘成一團。但他不肯作罷,用盡最後的力氣,哆哆嗦嗦地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意思是:個人生死原是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可悲的是不能再看到祖國山河的統一;等到有一天朝廷的軍隊收複了中原失地,家裏舉行祭祀時,千萬不要忘了把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啊!這就是千古傳誦的《示兒》詩篇,這就是一位偉大愛國詩人留下的最後的心聲,這就是陸遊用血和淚以至整個生命譜就的華章。

陸遊,這位偉大而傑出的愛國詩人,直到臨終,心裏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國領土的完整,國家的統一。這種至死不渝的報國信念,這種熾熱的愛國激情,多少年來同他那不朽的詩作一樣被人們傳誦,直到今天還激發著千百萬中國人的愛國熱情。

辛棄疾金戈鐵馬抗金兵

1161年的一天,在鄆州通往金朝軍營的山路上,隻見兩團黃塵滾滾向前。一匹馬載著一個和尚模樣的人在前麵飛跑,後麵,一個英俊的年輕人策馬緊追。終於追上了,和尚慌了手腳,滿臉堆笑地對年輕人說:“我兄貌似青兕,勇猛過人,還望看在往日情份,饒我一回。”年輕人毫不理會,怒睜雙目,揮劍將和尚斬於馬下。

這個年輕人,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現山東濟南)人。他成長於金人的統治之下,金朝統治者推行的一係列種族歧視政策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使他從小就對這種野蠻的民族掠奪痛恨已極,他的祖父辛讚雖作金朝小官,但沒有忘懷祖國,經常對辛棄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所以,辛棄疾很早就立下了恢複中原,統一祖國的壯誌。為此,他勤奮讀書,刻苦鍛煉體魄,二十幾歲便文才出眾。

辛棄疾22歲那年,金主完顏亮帶領大軍,南下侵宋,金軍後方空虛,中原地區的英雄豪傑趁機“屯聚紛起”進行反抗。辛棄疾也毅然投筆從戎,組織起二千多人的隊伍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以其文才當上了起義軍的“掌書記”。掌管起義軍的大印和書檄文件。為了擴大力量,他說服了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帶了一千多人馬來投耿京。不料義端不懷好意,在一天晚上偷了起義軍的大印逃奔濟南投降金人去了。辛棄疾得知消息後,怒火從心起,立即騎上耿京的烏龍馬去追義端,果然,人在半路上截殺了義端,奪回了印信。辛棄疾以自己的行動,在義軍中贏得了威望。

義軍在發展。而辛棄疾卻憂慮地看到,義軍人數雖有二十多萬,但由於是孤軍作戰,又缺少訓練,一旦與金軍鐵騎進行大戰,勢必難以取勝。因此辛棄疾勸導耿京南歸宋朝,和官軍共同抗金。耿京采納了這一建議,並派辛棄疾代表義軍去和宋朝聯係。任務順利完成,辛棄疾立刻策馬北歸,要把這一好消息向耿京傳述。不料,行至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在敵人的誘降政策挑動下,義軍中發生了嘩變。叛徒張國安殺了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人,並被封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州官。聽到這一消息,辛棄疾怒火中燒,他決心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他帶了50名勇士,快馬加鞭直奔濟州張國安的營帳。看見張國安同金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他眼睛都紅了。他們趁其不備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殺了金將,把張國安捆綁在馬上,同時向其部下聲言,朝廷10萬大軍隨後即到,張國安的部下不少是義軍舊部,所以當場就有上萬人起來反正。於是,辛棄疾等押著張國安,率領這上萬人馬,迅即掉頭南下,一路上戰勝了金兵的圍追堵截,終於回到了南宋。辛棄疾驚人的英勇愛國行為,使昏庸的南宋朝廷大為震驚。這時,辛棄疾才23歲。

辛棄疾抱著抗金的理想南歸,但南歸後卻是那樣地不如意。他非但不能躍馬橫刀於疆場,運籌策劃於帷幄,反而不斷受到投降派的打擊、排擠,42歲便被罷官。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茫然、痛苦、無限悲憤。“憤怒出詩人”,慷慨激越的辛詞,正是這種憤怒的藝術結晶。辛棄疾的詞充滿深厚的愛國熱情和挽救國家危亡的雄心壯誌,“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平戎萬裏,整頓乾坤”。辛棄疾的詞也表露了他壯誌未酬的憂憤之情。“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沍酒隻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響空弦”,“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的愛國詞章,慷慨悲壯,不僅真摯動人,而且熱情澎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辛棄疾詞以豪放著稱,曆史上把他和蘇軾並稱“蘇辛”,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影響。

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燒到了盡頭,1207年,辛棄疾終於懷著憂憤的心情與世長辭。臨終前,還連呼數聲“殺賊”,顯示出愛國詞人的心始終沒有離開抗金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