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性情養生:鍛造延年益壽的"內丹" (4)
待人以仁,善者長壽
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經也。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的專家跟蹤調查了加州阿拉米達縣的7000位居民,與此同時,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也對2700多人進行了14年的跟蹤調查,三所大學提出相同結論並向世人宣布:善惡影響人的壽命。
研究人員在以“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為課題的研究中驚訝地發現:一個樂於助人且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種族、收入高低、體育鍛煉以及生活作風都不能影響這個具有普遍性的正確結論。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在《先天後論》中寫道:“欲壽,惟其樂;欲樂,莫過於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經也。”簡明地道出了與人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善良正直的人,與人相處時心地坦蕩,遇事出於公心,凡事為大家的利益著想,沒有私心,這樣便心無煩憂,吃得香、睡得好,能促進體內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程度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肌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健康長壽。
在我國現當代文學界,提到葉聖陶葉老,人們無不欽佩他的高風亮節。葉老1894年出生於蘇州一個平民家庭。他從1912年起就從事教育工作,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於1988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4歲。
葉老為人寬厚仁慈。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身上兼而有之。”他對人一向坦誠,為朋友們辦事盡心竭力,實在辦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釋清楚,絕不推諉。他熱心助人,樂於提攜後進。20世紀20年代他以長篇小說《倪煥之》蜚聲文壇,後任《文學周報》和《小說月報》等期刊的主編,這一時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學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蟄存、戴望舒等,他卻從不以老資格作家自居。
葉老為人豁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當他發現中小學的語文教材的質量需要提高時,就把主要精力轉向了對語文教學的研究。雖然這種繁重的工作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但他卻不在意。
葉老的這些美好品德有助於消釋心中的塊壘,使他心胸開闊,能容人、助人和體諒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幹擾,保持了泰然的心境,從而坦然地麵對生活,和善地對待人生,總是保持平和、愉悅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由此可見,張景嶽所說的“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真如為善”確實有道理。
功名利祿,過眼雲煙
功名算什麼,君不見“當年笏滿床”如今“陋室空堂”,什麼“歌舞場”,不也處處“衰草枯楊”;雕梁蛛結網,紅綃白骨藏;利祿又怎樣,“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傍”。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紅樓夢》中一首《好了歌》道盡人生虛無。不可否認,歌中彌漫著一種消極的處世心態,但也並非完全不可取,其在對待功名利祿上的“消極”態度就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