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人生
人生尤如一條項鏈,
墜滿了名種各樣形態不一的珍珠寶石。
或圓潤、
或怪異、
或耀眼奪目、
或灰暗無光澤。
每一顆都記滿了喜怒哀樂;
每一顆都有它本身的階值;
同樣每一顆都附在生命的道路上。
人生哲學
●歌德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某種與之相應的哲學。兒童是現實主義者:他對梨和蘋果的存在深信不疑,正像他對自己的存在深信不疑一樣。青年人處於內在激情的風暴之中,不得不把激光轉向內心,於是預感到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變成了理想主義者。但是成年人有一切理由成為懷疑主義者:他完全應當懷疑他所選擇的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是否正確。他在行動之前和行動當中,有一切理由使他的理智總是不停地活動,免得後來為一項錯誤的選擇而沮喪不已。但是當他老了,他就會承認自己是個神秘主義者:他看到許多東西似乎都是由偶然的機遇決定的;愚蠢會成功而智慧會失敗;好運和歹運都出乎意外地落個同樣的下場;現在是如此,而且從來就是如此,以致老年人對現在、過去和未來所存在的事物總是給以默然承認。
人生每一階段都有某種與之相應的哲學。兒童是現實主義者。青年人處於內在激情的風暴之中,不得不把激情轉向內心,他變成了理想主義者。老年人對現在、過去和未來所存在的事物總是給以默然承認。
就這樣成功
●趙兵
我時常告訴學員:“成功有三個最重要的秘訣,第一個是下定決心,第二個還是下定決心。”我問他們第三個是什麼,他們說:“那當然還是下定決心。”
很多人問我:“杜老師,萬一下定決心,可是還不成功怎麼辦?”我就跟他們說:“這根本是一派胡言,怎麼可能下定決心還不成功?假如下定決心了還不能成功,那就表示他不是真正地下定決心,因為如果他真正地下定了決心,那他的決心就一定會幫助他堅持到底,遇到困難也決不放棄,直到成功為止,這才是真正地下定決心。”
我17歲的時候在做推銷員,我所有的親戚朋友,都非常反對我做推銷員,所以,我隻好做陌生拜訪,可是我又不大敢做陌生拜訪,因為我害怕敲別人家門或跟陌生人談論產品的時候,會被他們拒絕,因此業績一直無法突破。直到有一天,我的經理跑來找我,他說:“你今天跟我去拜訪。”結果我就跟他下樓走到馬路上,他看到對麵走來一個小女孩,就告訴我:“假如我現在走過這條馬路沒有辦法向她推銷產品的話,我走回馬路時就被車撞死給你看。”當時我聽了嚇了一大跳,認為他怎麼可能說出這種話。
他走過馬路,開始向這位小女孩推銷產品,經過了15分鍾之後,他終於把產品賣出去了。
隔天我也想如法炮製,我就走下樓,開始向陌生人推銷。可是,當我向陌生人開口的時候,頭腦裏馬上想到萬一被拒絕怎麼辦?於是我又打退堂鼓了。後來我回公司裏麵,找了一位同事並帶他下樓,對他說:“你看著,假如我無法向對麵那個陌生人推銷出產品的話,我走過馬路來就被車撞死給你看。”
說完這句話的時候,我腦海裏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我即將如何推銷。我硬著頭皮走過去,開始與陌生人交談,我根本不知道我要說什麼,但是我又不能走回頭路,因為,我剛剛做過承諾、發過誓了,於是我使出渾身解數向這位陌生人推銷產品,經過了20分鍾之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他終於買了我的產品。
20歲那年,我上了一個課程,在課堂上老師告訴我:“下一次還有一個課程非常棒,這個課程可以幫助我們激發所有的潛能,讓自己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我說:“這個課程很好,可我沒有錢,等我存夠了錢再上。”這時候老師對我說:“你到底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我說:“我一定要成功。”他又問我:“假如你一定要成功的話,請問你會怎麼處理這個事情?”於是我說,我立刻借錢來上課。
當然,上完課之後,我有了很大的成長。於是,老師又告訴我們:“下次還有一個課程,還是相當棒,會教給我們領導與推銷方麵的知識。”我聽了之後非常興奮,可是我沒有錢,我隻好等到明年再上。當時老師又問我:“杜雲生,你到底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我又回答:“我當然一定要成功啊!”“你一定要成功,那你要等到什麼時候才來上課?你的收入不夠,所以你沒有錢,你更應該來上課才是,你說是不是呢?”於是,我又借錢來上課,就這樣,反反複複,我一共借了十幾萬來上課。當上完這些課程之後,我的人生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變,我認為這一輩子都是在那幾次課程中塑造出來的。
後來我分析,到底我的人生是怎麼改變的,發現答案隻有四個字,那就是:“下定決心”。“想要”和“一定要”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看起來很困難,可是當你下定決心以後,它就變得非常簡單。很多人時常把下定決心掛在嘴邊隨便說說,今天說:“我決定要這麼做了。”明天又說:“我決定要那麼做了。”後大又說:“我決定放棄了。”他們都沒有把下定決心當做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我認為真正的決定是一種強烈的欲望——不成功決不罷休的欲望。
我有很多學員他們想戒煙,他們想轉行,他們想突破自我,可是經過了很多年,嚐試了很多次,還是不成功。我將這一種觀念告訴他們,結果他們現在都有相當大的轉變。所以,各位朋友,千萬不要在那“想”成功了,你想成功一輩子也不會成功的。不相信你去問在路上的乞丐他們想不想成功?他們可能也想成功;你去問餐廳的服務員,他們想不想月收入10萬?他們也想。可他們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他們都隻是“想”而已。
成功有三個最重要的秘訣,第一個是下定決心,第二個也是下定決心,第三個還是下定決心。
人生試驗
●肖劍
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在年輕的時候曾經立下的誌向是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於那變幻無窮的色彩世界中難以自拔。他付出了10年的艱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畫技,但是最後卻收效甚微。在他40歲的那年,他遊曆了意大利,親眼見到那些真正大師的傑出作品之後,終於被震醒了:他終於明白,即使自己窮盡畢生的精力恐怕也難以在畫界有所建樹。在痛苦和彷惶中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毅然做出決定:放棄繪畫,改攻文學。
晚年的歌德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就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青年,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興趣,跟著感覺走。歌德感慨地說:“要發現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的光陰。”
在人生之路真正開始時,我們也許要麵對著兩個盲區做決策:一個是外部的世界,這360行中各自獨特的酸甜苦辣、艱難險阻以及所要求的素質條件,這一切我們都所知甚少;另一個盲區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身的性格、特長、知識積累等條件,適合於去做什麼,能夠幹成什麼?恐怕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和鍛煉,我們很難給自己做出一個一成不變的定論。
不可否認,人的潛力很大,可塑性也很強,也有很多人會幹一行愛一行而且做出成績,但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有比較總比沒比較好,隨著對自我本身和世界的了解,終會給自己做出一個合適的定位。想想看,魯迅、孫中山做醫生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人生之路真正開始時,我們也許要麵對著兩個盲區做決策:一個是外部的世界,這360行中各自獨特的酸甜苦辣、艱難險阻以及所要求的素質條件,這一切我們都所知甚少;另一個盲區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身的性格、特長、知識積累等條件,適合於去做什麼,能夠幹成什麼?
從容人生
●申緒利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隻也扔了下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從容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撿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價值判斷: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這種從容麵對人生得失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發人深思。
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飄飄然於擁有時的喜悅,而淒淒然於失去時的傷悲。而老人卻以從容人生的達觀之態,超然於世人之上。扔鞋的動作可謂簡單之極,然而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卻是如此之深刻。
流年似水人生短。為了不虛度光陰,使人生盡可能輝煌,我們的確應該追求擁有,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失去,學會從容地接受失去。為了幹出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汙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隻要出賣良心或尊嚴就可以得到的金錢。
從容麵對失去,需要及時調整心態,首先要麵對現實,勇敢地承認失去,不能總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之中。擁有和失去實際上是相對的。為了擁有,需要失去,因為失去一些,可能又有一些意外的獲得。老百姓安慰丟東西的人常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事實正是如此。與其為了失去而苦惱,不如用全力去爭取新的擁有。應當記住,失去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有時失去並不一定都是損失,而是放棄,是奉獻,是大步邁進的前奏或序曲。這樣的失去,難道不也是好事嗎?
與其為了失去而苦惱,不如用全力去爭取新的擁有。應當記住,失去是為了更好地擁有。
邁步前行
●馬付才
法國機械工程師吉拉德一直夢想著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的汽車,他窮其一生追求著這個理想。
在他之前,法國陸軍工程師居紐奉陸軍大臣舒瓦瑟公爵的命令,於1771年製造出第一輛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車,被稱為“大板車”,用以運送軍火。這輛車以粗木做車架,裝有三個車輪,前輪既是驅動輪,又是轉向輪,司機可通過一個雙把曲柄控製方向。“大板車”因鍋爐太大,比較笨重,難以操縱,在試車時就撞倒了一堵牆。1801年。英國人特裏維西克也造了一輛蒸汽動力車,但是,這輛同樣笨重的蒸汽動力車,在特裏維西克開著它去吃飯時,放在一家小飯店門前的棚子裏,最後因鍋爐燒幹引起火災。不但燒毀了一座房子,那輛車也徹底報銷了。吉拉德從這些前人造車失敗的經曆中總結出了教訓,他認為他們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沒有理論隻懂蠻幹的結果。此後數十年,吉拉德精心研究關於機動車製造的理念,其研究細致到鑒定哪種材料造車最為合適。為此,僅僅是圖紙他就畫了上萬張。吉拉德為實現造出世界第一輛汽車的夢想,孜孜不倦地研究著,但是,就在他無休止地推敲中,1886年1月29日,德國人卡爾·本茨,一個火車司機的兒子,用高壓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采用汽化器,使用液體燃料,用前輪控製方向,造出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輛汽車並取得了專利。不久,本茨車(奔馳車)投入批量生產。從此,人們將1886年1月29日這天視為汽車誕生日。
吉拉德到死也沒有能實現他的夢想,他的夢想僅限於一堆圖紙。吉拉德直到去世前才醒悟過來,他在日記中寫道:世界上沒有被計算到最完美、最精確的事物,上帝也從來沒有把萬無一失,一切到位的福分賜予人類,你總要去實踐,總要在差不多的時候,趕緊邁步前行,否則隻會在自己的圈圈裏打轉。
有人在吉拉德死後看到了他所寫的關於製造汽車的理論和部分圖紙,也許,吉拉德按照自己的理念和圖紙去製造汽車,並在實踐中不斷修複和完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早就在1886年1月29日之前誕生了。可是,天下像吉拉德這樣,由於對計算苛求完美,最終遺恨辭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本可能成為英雄豪傑流芳自世,就是因為可怕的計算,讓他們一生積攢起來的精華最終枯萎凋謝。應該明確,天下事並非是在人們的頭腦中計算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天下事並非是在人們的頭腦中計算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人生的圓圈
●布倫達·烏達巴奈克
大約10年前,我在一家電話推銷公司作為業務員進行培訓。
主管為了激勵我們,有一次在培訓課上用圖詮釋了一個人生寓意。
他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圖:在一個圓圈中間站著一個人。接著,他在圓圈的裏麵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輛汽車、一些朋友。
然後,他問大家:“誰能告訴我,這圖意味著什麼?”一陣沉默後,一位學員回答:“世界?”主管說:“基本正確。這是你的舒服區。這個圓圈裏麵的東西對你至關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還有你的工作。在這個圓圈裏頭,人們會覺得自在、安全,遠離危險或爭端。”
“現在,誰能告訴我,當你跨出這個圈子後,會發生什麼?”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還是那位積極的學員打破沉默:“會害怕。”另一位認為:“會出錯。”接著又是一陣沉默。這時主管微笑著說:“當你犯錯誤了,其結果是什麼呢?”最初回答問題的那個學員大聲答道:“我會從中學到東西。”
“正是,你會從錯誤中學到東西。”主管於是轉向黑板,畫了一個箭頭,把圓圈當中的人指向圈外。他繼續說道:“當你離開舒服區以後,你就把自己拋到了一個你感到不自在的世界裏。結果是,你學到你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你增加了自己的見識,所以你進步了。”他再次轉向黑板,在原來那個圈子之外畫了個更大的圓,有更多的朋友、一座更大的房子,等等。
“如果你老是在自己的舒服區裏頭打轉,你就永遠無法擴大你的視野,永遠無法學到新的東西。隻有當你跨出舒服區以後,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圓圈變大,你才能挑戰自己的心靈,使之變得更加堅強,最終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