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誌士的故事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治今福州)人。嘉慶進士。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人提倡經世之學。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盡力修治黃河。後任江蘇巡撫,又興修白茆、濟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廣總督任內,嚴厲禁煙,成效卓著,為禁煙派代表人物。
虎 門 銷 煙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無能,外國侵略者乘機打開中國國門,向中國傾銷商品,其中包括毒品鴉片。
鴉片的大量輸入,嚴重毒害了中國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鴉片戰爭前,中國白銀外流達1億兩,全國出現了嚴重的“銀荒”危機,使白銀昂貴,銅錢貶值。而清政府卻仍然規定交稅要用白銀,這就使勞動人民無形中增加了負擔。清政府的稅收也因此發生困難,財政出現了危機。
林則徐對鴉片痛心疾首,當他看見老百姓因為吸食鴉片變得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時,他就下決心要在中國境內消滅鴉片,不讓它再危害人民。為此林則徐做了很多事情。
在湖廣總督任職時,他查獲了近5000杆煙槍,當眾刀劈火燒,收繳了大量鴉片。僅僅陽縣就繳獲鴉片一、二萬斤。為了幫助吸食者戒煙,林則徐提出了配製斷癮丸,強迫吸食者戒絕。他大舉搜查煙槍、土膏,製定了六條禁止鴉片的辦法,使許多吸毒者戒除了煙癮。
道光皇帝看到林則徐禁煙的決心很大,還做了很多實事,決定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鴉片。林則徐臨走之前,他的好友來看他,告訴他一定要處處小心,不要惹來殺身之禍。林則徐對好友說:“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沒有什麼害怕的。”朋友們看到林則徐的決心很大,都很敬佩他。
林則徐到廣州之後,立即雷厲風行地開展禁煙運動。原來並不讚成嚴禁鴉片的兩廣總督鄧廷楨在形勢推動下,成為禁煙派中很得力的重要人物。於是,林則徐與鄧廷楨等合作,查封煙館,嚴禁鴉片走私,並向外國鴉片販子和商人宣布,限令3天內將鴉片全部繳出,並保證永不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官沒,人即正法”。
外國商人憑借多年的經驗認為,清朝官員都是可以買通的。他們沒有料到,新來的欽差大臣表現出完全不同的作風。林則徐宣布的3天全部交出鴉片的期限已到,但目中無人的外國煙販卻拒絕交出鴉片。這時林則徐下令傳訊英國大煙販,開始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直接的鬥爭。
英駐華商務總督義律從澳門趕到廣州,把大煙販藏到了商館保護起來。林則徐聞訊後立即命令中國軍隊包圍英國商館,並下令暫停中英貿易,以示警告。由於他采取了堅決措施,200多名英國商人終於被迫交出了20282箱鴉片。當時,美國在廣州的商人也被迫交出了1540箱鴉片煙。
收繳外國鴉片以後,林則徐為徹底銷毀鴉片,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在林則徐指導下,虎門海灘高處挖了兩處5米見方的大池子,池底平鋪石板,池子臨近海的一麵設閘門,臨近陸地的一麵通水渠,池子周圍攔樁釘板,以保證安全。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林則徐宣布從陰曆四月二十二日起公開銷毀鴉片。
這一天是一個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紀念的日子。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9年6月3日,虎門海灘上人山人海,收繳的2376254斤鴉片在銷煙池中化為烏有。全國人民知道這個消息後無人不拍手稱快。
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一個偉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並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誌。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清除煙毒、反抗外國侵略和維護民族尊嚴的堅強決心。虎門銷煙成為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因此受到中國人民的敬仰。巧布尿壺陣
林則徐一到廣州就檢閱三軍。他覺得土炮太陳舊,不足以對付洋人,就下令製造薪炮。在新炮還沒有造好之前,經常遭英艦襲擊。林則徐為此事,尋找對付良策,苦苦思索,常常廢寢忘食。這一天早晨,濃雲籠罩著海麵,英艦艇又來偷襲廣州。當艦艇駛近虎門時,突然發現海麵上都是清軍的紅纓笠(清軍帶的帽子)遊動。“發現清軍水兵!”英國侵略軍指揮官大喊著,緊接著對所有戰艦發出命令:“槍炮手準備射擊!”
紅纓笠漸漸接近敵艦。“目標紅纓笠,預備,放!”英國侵略軍指揮官喊聲剛落,槍炮同時齊鳴,掀起條條水柱。一陣濃煙過後,侵略軍指揮官正得意的等待屍體浮出水麵,沒想到,海麵上出現無數黃蜂,一齊向英艦飛過去,蜇得英軍“哇哇”直叫。指揮官也被蜇得臉青脖子腫,掉轉船頭逃跑。海上哪來這麼多黃蜂?原來是林則徐布下的尿壺陣,他在尿壺裏裝滿黃蜂,封住壺口,然後罩上清軍的紅纓笠假裝成水軍,等退潮時放出海麵。英軍誤認是清朝水兵,開槍擊破尿壺,黃蜂就飛出來了。
洋鬼子吃了虧,惱羞成怒。第二天,英軍指揮官命士兵個個穿皮衣,套手套,罩麵具。並把艦艇駛近虎門,指揮官發現海上仍然像昨天一樣,浮遊著無數尿壺,尿壺還是戴著清軍的紅纓笠,不免哈哈大笑道:“東亞病夫,看你能有多少計謀?”即下令把尿壺撈起,用火把將黃蜂燒死。兵士們小心翼翼地把尿壺鉤上船,用火燒了起來,說時遲那時快,“轟!轟!轟!”艦上頓時響起一陣陣爆炸聲。鬼子死的死、傷的傷,哭爹叫娘、抱頭鼠竄。未被炸死的那些英軍,慌忙駕起著火的艦艇溜之大吉。
英軍艦艇吃了虧,好長一段時間也不敢來進犯虎門,林則徐在這期間靠著紅纓笠,得以把新炮造好。
一個人的決心和智慧,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關天培
關天培(178l~1841),清末將領。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行伍出身。1834年(道光十四年)任廣東水師提督。1839年支持林則徐實行禁煙政策,操練水師,修築炮台,多次擊退英軍進攻。1841年2月英軍進攻虎門時,在靖遠炮台率孤軍奮戰,英勇戰死。有《籌海初集》。
虎 門 浴 血
關天培小時候喜歡和同村的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打鬥遊戲。他也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在私塾讀書,準備通過讀書走上科舉之路。後來,他對四書五經沒有興趣,立誌長大後做一名軍人。
關天培長大後,果然投軍當了兵。他刻苦練習武藝,習拳舞棒,騎馬射箭,各種技藝超群。他喜歡讀一些曆史書籍,尤其是描寫戰爭的曆史書籍更是愛不釋手。他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多次立功,深得士兵們的敬佩,被多次提升。1834年關天培被提升為廣東水師提督,成為廣東水師的最高指揮官。關天培當時已經注意到中國的海防落後,中國人和西方的洋人之間,在貿易中常常發生摩擦,很有可能引發戰爭。
他訓練水師,整頓軍隊,增修了虎門等處的炮台,使廣東一帶的防務力量大大地加強。他的水軍戰鬥力也得到了加強。士兵們也經常在一起議論關天培,說關天培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將領。
在虎門銷煙之後,正如關天培、林則徐等人所預料的那樣,洋人沒有善罷甘休。英國人不斷派出軍艦到廣東海麵騷擾。關天培預感到會有戰爭發生。果然不出其所料,一天夜晚,兩艘英國艦船向虎門方向駛來,關天培看到英艦後命令士兵向英艦發出警報“不得人虎門海域!”但兩艘英國軍艦仍然我行我素,不顧警報長驅直入,直向虎門駛來。戰爭爆發了。
關天培指揮眾將開炮迎敵,他們彈無虛發,敵艦亂作一團,有的敵艦著火了。這時,他們才知道虎門炮台的厲害,急忙調轉船頭,逃走了。英軍是不甘心失敗的,又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侵犯。
1840年6月,英國公然發動了侵華的鴉片戰爭。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從它的規模和持久性看,都是以往不可比擬的。腐朽不堪的清朝廷表示妥協。道光皇帝下令撤了林則徐的職務,同時派主和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英國人談判。
琦善到廣州之後,為了以示無意進行戰爭,首先將海麵上的中國戰艦撤退,將海底的防禦木樁拆除,將一些主戰的將士也撤換下來。士兵看到這種情景,心裏都在想:這仗怎麼打?
關天培看到這位欽差大臣的所作所為,心急如焚,這不是讓我們中國水師喪失戰鬥力、束手就擒嗎?1841年1月7日,英軍開始進攻大角和沙角兩個炮台。由於琦善已經掃除了許多海上障礙,使英艦得以長驅直入。
關天培意識到形勢相當嚴峻。他親自到靖遠炮台坐鎮指揮,同時派人到廣州城裏麵見琦善請求增援。可是琦善隻派了200名士兵增援關天培。當敵艦開始進攻靖遠炮台時,關天培感到自己為國捐軀的日子到了。於是屹立在陣地前,手中高舉著戰刀,帶領將士們對天發誓:“人在炮台在,誓與炮台共存亡!”士兵們都被關天培的精神打動了。
就這樣,關天培及眾將士戰死殺場,這位62歲的老將為保衛祖國和民族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關天培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愛國心將永遠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
當一個人先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奮鬥,他就是個有價值的人。
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將領。字正卿,廣東番禺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擅長測量駕駛。曆任海東雲、振威、鎮南、揚威各艦管帶。1887年(光緒二十三年)被派赴英、德,為北洋艦隊接收致遠等四艦,後升副將加總兵銜,兼致遠艦管帶。次年升總兵加提督銜。1889年補北洋艦隊中軍中營副將。1894年9月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雖彈盡艦傷,仍下令猛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與艦上二百餘名官兵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