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為民的故事(1 / 3)

為國為民的故事

任勞任怨,

獻身事業無悔;

誠心誠意,

服務群眾有情。

屈原投江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青年時期的屈原,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主張任用賢能,修明法度,抵抗外國侵略。他胸懷大誌,準備報效祖國。

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楚國由強盛轉為衰弱時期。楚懷王昏庸無能,偏信偏聽,沒有充分發揮屈原的政治才能。屈原在楚懷王執政時期,多次遭到貴族統治集團中守舊投降派的誣陷。

有一次,楚懷王命令屈原起草製訂一項國家法令,與屈原官職相同的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在屈原擬定法令的草稿還未完成的時候,就強迫屈原給他看,屈原不給,上官大夫就向楚懷王說:“屈原居功自大,目無國君,在別人麵前吹噓說這些法令要不是他屈原,誰也製定不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從此對屈原不信任,最後,還把屈原流放到漢北很長一段時間。

秦國經常與楚國對抗。秦昭襄王更是詭計多端,他當了秦國國王後,假裝與楚王交朋友,客客氣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秦國的武關與秦王會麵同時訂立盟約。楚懷王見信後很猶豫,不去怕得罪秦王,去又怕上當受騙。楚懷王連忙召集屈原等一些官員商議這件事。屈原對懷王說:“秦王像虎狼一樣凶狠,像狐狸一樣狡猾,多次欺侮楚國,這次不是什麼好事。大王一去,一定會中他們奸計的。”可是,以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為首的一些人卻使勁地主張懷王去,說:“咱們因為把秦國當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現在人家主動來與楚國和好,我們為什麼要推辭呢?”楚懷王聽信了子蘭等人的話,高高興興地動身到秦國赴約。結果一進秦國的武關,就被秦國軍隊包圍了,秦國軍隊把楚懷王一行人押到秦國京城鹹陽軟禁起來,秦王逼迫楚國拿土地來贖回懷王。懷王在鹹陽扣押了一年多,吃盡了苦頭,想起屈原的話,十分後悔,羞愧難忍,最後終於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兒子頃襄王當上了楚國國君,屈原勸他招集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增強國力,為楚懷王報仇。他的直言相勸招來了一些人的仇視。這些人不斷地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屈原自以為了不起,總在大臣麵前數落楚王,他說什麼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是不忠,楚國出了這些不孝不忠的君臣,怎麼能不亡國呢?大王,你聽聽這叫什麼話,屈原是不是太傲了?”頃襄王聽了大怒,一氣之下把屈原革職為民,再次流放到湘江以南的貧困地區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反倒遭受排擠、誣陷,他滿腔義憤地過起了流亡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誌,在文學上卻有著輝煌的成就。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全詩372句,2 490字。詩中寫了作者的身世、品行、才能和理想;寫了反動貴族陷害忠良、誤國殃民的罪行;寫了詩人麵對黑暗汙濁的社會現實的苦悶心情;寫了詩人對祖國對人民無比的熱愛和忠貞。如詩中寫道:“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反映了作者舉賢薦能的政治主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明了屈原堅定的理想追求。詩中有許多語言至今仍激勵著人們愛國愛民,奮發向上。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人格,尤其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受到廣大人民普遍的同情和尊敬。農曆5月5日,相傳是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的日子。當時,當地的平民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劃著龍舟來搶救,擔心江裏的魚會損害屈原的身體,還用粘米、竹葉包成食品灑入江心,說是為了粘住魚蝦的嘴。後來,每年農曆5月5日這一天,人民都用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紀念屈原。現在,也是如此,提起愛國主義英雄人物,人們自然會想起屈原。

屈原不僅中國人民愛戴他,他也活在世界人民心中。早在唐朝時期,屈原的作品就已傳到日本。1852年,《離騷》一詩有了德文譯本傳到歐洲。目前,屈原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珍貴財富。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熱愛和尊敬。

愛國主義的力量多麼偉大呀!在它麵前,人的愛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麼呢!在它麵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麼呢!

丁汝昌禦外侮以身殉國

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達,字禹廷,號次章,安徽廬江縣丁家坎村人。清末海軍將領,曾任北洋海軍提督、總兵尚書等職。

丁汝昌天資聰慧,胸懷奇誌。

1888年,北洋艦隊成立,他被授予海軍提督。1894年賞加尚書。

1894年7月,日本未經宣戰,便向中國開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做為北洋海軍提督、尚書的丁汝昌,積極主戰。黃海戰中,丁汝昌身先士卒,身受重傷,仍坐在甲板上指揮戰鬥。在他的激勵下,士氣大振,終於擊退了日軍艦隊。威海之戰中,丁汝昌親自登艦指揮,不但迎頭痛擊襲來的日軍艦船,還發炮支援南岸守軍,擊斃了日軍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威海之戰前夕,日軍海軍中將伊東祐亨,深知丁汝昌的厲害,就寫信勸他投降。丁汝昌將信撕得粉碎,投向大海,罵道:“見他媽鬼去吧!你錯看了我丁某。頭可斷,誌不可屈,國不可辱。今天隻有一死,來盡忠臣之職!”他上書李鴻章道:“我一定要戰鬥到船盡沒,人皆亡而後已!”並且叮囑說:“我身已許國,萬望勿以我為念!”敵軍再次勸降,他仍嚴辭拒絕。於是,敵人勾結軍中的民族敗類,用武力威逼,他怒斥道:“你們想讓我投降嗎?除非是立即殺了我。我命不足惜!”後來,得知陸上援軍已無望,丁汝昌召集了各艦管帶和船員會議,發出最後號召:“同仇敵愾,與敵人決一死戰。鼓足力量,拚死突圍!”但是,遭到船員的反對。丁汝昌知大勢已去,想派人用水雷炸沉北洋海軍的主艦鎮遠號,沒有人響應。事已至此,丁汝昌知道敗局已無力挽回,於是,“速將提督印截角作廢”,以防有人盜印降敵。於1895年2月11日在劉公島自殺殉國。

丁汝昌禦外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光輝形象的寫照。它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華民族不可辱!北洋海軍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在世界反侵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英雄從來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相反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寇連材愛國憂民

太監,即宦官,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專門侍奉皇帝及其親屬的被閹的男子,由於得到一些皇帝的寵幸,曆代的太監中出了不少攬權驕縱、欺上壓下、胡作非為的奸臣,為大家所痛恨和唾棄。例如,明朝太監魏忠賢和清朝太監李蓮英,由於做了許多壞事,一直被人們痛罵。但是,太監中也出現過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監寇連材,由於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反對慈禧太後的喪權辱國醜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稱頌,實屬鶴立雞群,難能可貴。

寇連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農村,為人耿直,也讀過幾年書。少年時就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由於人口多,家庭生活越來越貧困。他的父親寇士通,因與財主打官司,被財主買通官府倒打一耙,慘遭失敗,在絕望之中含恨死去。這時寇連材剛二十三歲,家裏生活已經難以維持。走投無路之際,跑到北京尋找出路,經一個太監介紹,被閹後進了清朝皇宮,為慈禧太後梳頭。由於他聰明能幹,做事精細謹慎,頗得慈禧喜愛,待遇十分優厚,生活是大大好轉了。

當時光緒名義上是清朝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慈禧控製,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慈禧對寇連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緒那裏去當差,侍奉皇上,其實慈禧要他監視光緒的言論行動。寇連材從小就有正義感,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很不滿意,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支持光緒希望維新變法的想法,所以,他不僅不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後來,寇連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邊當差,進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種種醜惡行為,心中更加不滿,幾次向慈禧勸諫,遭到嗬斥,這使寇連材更加憂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績,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與日本在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主權進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裏。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提倡變法維新,得到光緒皇帝支持。以慈禧為首的頑固保守派卻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國舉債,以交付賠款和供自己享樂。寇連材進一步看清了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夾擊的危急之中。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他下決心向慈禧以死進諫。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驚醒了西太後。慈禧大怒,問他為什麼哭,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嗎?”慈禧以為他在胡言亂語,把他罵了出去。

口諫不成,寇連材下決心書諫。他請了五天假,回到家鄉與親人們訣別,並拿出中記事冊一本,交給小弟弟保存。回到宮裏後,他把平時的積蓄都分給了小太監們。在二月十五日,把他早已寫好的奏折交給慈禧太後。這個奏折共有十條內容,其中包括:請太後不要攬政權,歸政於光緒;不要修圓明園幽禁光緒;批評慈禧不顧京師特大水災,擅自動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以致海防空虛引來日本人侵略;應贖回被日本占領的台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這些內容,充滿憂國憂民之情,條條切中時弊。都是當時許多人決不敢說的話。寇連材居然寫進奏折直接送給慈禧,可見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

慈禧看過奏折,立刻暴怒,把寇連材叫來責問。慈禧起先懷疑奏折是寇連材受別人指使寫的,寇連材光明磊落地說是他自己寫的,與別人無關。慈禧還不相信,聽他背一遍,寇連材果然從頭至尾背了一遍。慈禧沒有想到寇連材會寫出這樣一個直接指責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燒,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泄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交刑部立即正法,別人求情也不聽。

二月十七日,寇連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場處決。臨刑前,寇連材神色鎮靜,整了整衣冠和襟領,朝宮殿拜了九拜,又向遠方的父母叩了頭,坦然地說:“如此足千古了!”圍觀的群眾無不為寇連材愛國憂民、舍生取義的壯烈行動所感動。

為祖國倒下的人,他的死是光榮的。

陳天華萬裏寄血書

陳天華(1875—1905)是清末的反帝愛國鬥爭中的一員猛將,是一位傑出的民主革命宣傳家。他以其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著稱於世,他的反帝愛國故事,震撼人們的心靈,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陳天華出生在湖南新化縣下樂村一個窮塾師的家庭。他二歲時母親就去世。因家庭貧寒,他幼年時替人放過牛,有時也提籃做點小買賣,借以糊口。隻在空閑時間,他才能跟父親讀書識字。他學習很用功。鄉間得書不易,偶爾借到一些書,總是愛不釋手。他很喜歡當時民間流傳的唱詞、小說,還經常模仿著寫一些民歌小調、故事,言詞通俗,情節生動,受到鄉鄰的讚賞,稱他為“神童”。陳天華少有大誌,一次路過驛站,他揮毫在牆上題下“莫謂草廬無俊傑,須知山澤起英雄”的詩句,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躍然壁上。

陳天華21歲時,經人資助,進入資江書院就學,後以優異成績考入提倡新學的新化求實學堂就學。在這裏,陳天華對提倡新學的書刊,非常喜愛,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特別愛鑽研西方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當時的中國,正值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蓬勃開展之際。這些救亡圖存,反帝愛國的鬥爭給陳天華以極大鼓舞。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相繼失敗,又使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1903年春,陳天華由新化求實學堂資助,去了日本,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師範。這年4月,沙皇俄國違反條約規定,拒不撤走其在1900年侵入東北三省的軍隊,並向清政府提出長期霸占的要求。消息傳來,留日中國學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拒俄運動,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學習軍事,練習體操,決心開赴東北,與沙俄侵略軍決一死戰。陳天華是拒俄義勇隊的骨幹,他積極參加集會、操練等活動,並懷著滿腔憤恨寫作宣傳品。他咬破手指連寫血書幾十封,寄給國內許多學校,以喚起人們的覺醒。他在《敬告湖南人》的血書中,詳細敘述了古今中外曆史上亡國滅種的慘狀和當前的民族危機,他指出:別人斷我手足時,我不與之計較;直到斷我頭頸時再反抗,不就晚了嗎?敦促人們及早起來反抗沙俄的侵略。他在血書中還指出:如果我們萬眾一心,舍死向前,恐怕外國人就是吃到嘴裏也咽不下去。想借以樹立起國人反侵略的信心。所有收到血書的人,無不為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當年冬天,他回國發動群眾,為大規模開展革命鬥爭準備力量,他和黃興、宋教仁在長沙組織了華興會,又與會黨首領馬福益建立了同仇會;準備在慈禧太後70歲生日那天在湖南全省舉行武裝起義。不料被清政府察覺,起義遂告失敗,他和黃興、宋教仁又逃往日本。

陳天華在留日期間,以筆作刀槍、用寫作來警世,他積極從事革命救亡宣傳工作。他寫了很多富於革命激情的政論文,尤其是以通俗文藝說唱形式寫成的《猛回頭》、《警世鍾》,在當時的革命宣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少革命誌士就是受此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民報》的創刊,革命影響日益擴大。清政府企圖扼殺海外的革命活動,曾多次串通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中的革命黨人。11月,日本文部省果然頒布了“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嚴禁中國留學生從事革命活動。八千多留日學生宣布罷課,抗議日本政府的迫害。陳天華堅決主張歸國策劃,反對忍辱留日的軟弱態度,他在愛國思想的驅使下,斷然用自己的犧牲來喚醒人們,1905年12月8日,他留下一封絕命書,在日本大森海灣,跳海自盡。

陳天華的反帝愛國思想和以身殉國的革命精神,曾喚醒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去挽救民族的生存,也激勵著後人為祖國的昌盛而發憤圖強。

當他愛他的國家的時候,他的國家也尊重他。

秋瑾獻身革命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女革命家。在她戰鬥的一生中,充滿著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事跡,為後人所崇敬和傳頌。

秋瑾1879年出生在廈門的一個小官僚家庭。秋瑾從小聰明伶俐。她七歲時,聽到書房中哥哥的讀書聲,就走到書房,對教書先生說:“我也要讀書,和哥哥一樣。”先生就教她幾個字,誰知秋瑾一學就會,先生很喜歡她。從此,秋家的書房中又傳出一個女孩的讀書聲。秋瑾還在母親單夫人的指導下,學會吟詩填詞。在外婆家,她跟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使槍舞棒等各種武術。她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本領,而且養成豪爽奔放的性格。她在一首詞中寫到:“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在當時,婦女身上套著許多封建繩索,婦女的自由受到限製,還要遭受纏腳的摧殘。這與秋瑾的性格格格不入,引起她強烈不滿。當她看到,廈門街道上,洋人耀武揚威欺壓中國人的情景,更是憤怒,她越發感到社會的黑暗。在北京,她受革新派人物和維新刊物的影響,思想境界不斷升華。她自稱“鑒湖女俠”。立誌要用熱血喚起婦女的覺醒,爭取婦女和整個社會的解放。

1904年春,秋瑾不顧家庭的反對,變賣了首飾,踏上留學日本的征途。她到日本後,一不學醫,二不學師範,她一麵學習日語,一麵廣泛結識愛國誌士,進行革命活動。她參與組織了以反清為宗旨的“十人會”;發起由婦女參加的“共愛會”;她又創辦了《白話報》,鼓吹推翻清政府,爭取男女平權。不久,又加入秘密的反清會黨“洪門天地會”。當孫中山到日本時,秋瑾與孫中山見了麵,對孫中山的主張十分佩服,隨即加入同盟會,被推選為同盟會浙江分會的會長。她在日本奔走聯絡發表演說,宣傳革命,介紹愛國青年加入同盟會,她將名字改為“競雄”。經常穿男裝,佩戴從日本商店買來的“倭刀”,練習武藝。她成為留日學生中傳奇式女傑。

她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婦女第一份報紙《中國女報》鼓吹婦女解放,發揮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同時她為武裝鬥爭作準備,與同盟會會員陳墨峰在寓所裏研製炸藥。一次不慎,引起爆炸,陳墨峰的臉和手都被炸得流出了血,秋瑾的手臂也給燒傷。秋瑾果斷地讓別人把陳墨峰送進醫院,自己留下處理了現場,當巡捕聞聲趕來追問時,她說是做飯不留神著火,引起爆竹爆炸。巡捕抓不住把柄,隻得作罷。

1907年春天,秋瑾離開上海回到老家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的校務。大通學堂是光複會的重要據點。秋瑾在校內增設了體育專科,購置了槍支彈藥,又從各地抽調許多革命黨人,到校擔任教官,聚集好幾百學生,到紹興城外大操場,進行軍事訓練,借此培養革命軍事幹部。秋瑾也身著男裝,騎著馬,手持武器,親自指導學生的野外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大通學堂的學生幾乎都發展為光複會會員,成了武裝起義的骨幹。

革命的形勢發展很快,起義的條件逐漸成熟。為了聯絡同誌,秋瑾日夜奔波在杭州、金華、紹興等地。徐錫麟與秋瑾決定,7月初,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秋瑾在浙江金華、紹興同時起義。

但是,在起義發動前,有的義軍首領擅自行動,被清兵打散;有的義軍首領因走漏風聲被捕殉難;清政府派出爪牙,搜捕革命黨人。徐錫麟被迫提前起義,但雖然刺死了安徽巡撫恩銘,但由於起義準備不足,孤立無援,終於被俘,反動派將他挖眼剖心處死。

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後,給整個行動計劃帶來嚴重困難,形勢十分危急。當清政府得知秋瑾是徐錫麟的同黨,派出一標(相當於團)兵丁前來紹興鎮壓。在這緊急關頭,大通學堂師生建議馬上起義。秋瑾則認為,紹興力量太弱,不能以卵擊石。不少同誌勸她立即撤向安全地帶,但她哪肯隻身出走,她婉言謝絕了。她將重要文件交給了同誌,隨即疏散了大部分學生。

7月13日下午,清兵包圍了大通學堂,撞開大門,一湧而進。秋瑾帶著一部分學生,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經過一小時的激戰,擊斃擊傷清軍數十人,最終因寡不敵眾,秋瑾等六人不幸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