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發明的故事(1)(1 / 3)

創造發明的故事

世間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

可以不經過艱苦辛勤的勞動而能夠得到的。

魯班和他的發明創造

魯班,春秋魯國人,姓公輸,名般。魯班出身於工匠世家。從小就學會了許多種工藝。他一生有多種發明創造,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木工方麵。他發明了鋸子、刨子、墨鬥等木工家具,又改進創造了樓、亭、橋、塔等建築工藝,還發明了打仗攻城的玄梯,生活中用的石磨等。

魯班的成就是與他刻苦鑽研分不開的。

一次,魯班負責建造一座宮殿,他和徒弟帶了斧頭,上山去砍樹。用斧子砍,又慢又累,一連砍了十幾天,砍下的木頭離所需還相差很遠。動工的日期越來越近,他心裏十分焦急。

這天晚上,魯班踏著月光,上山去尋找木材。忽而越過山坡,忽而攀上峭壁。他在攀峭壁撥動雜草時,手臂上劃了一道長長的血口子。魯班想:野草怎麼會這麼厲害呢?他俯身看時,發現有一種野草,葉子長長的,邊上排列著許多規則的細齒。輕輕地摸了摸,很是鋒利。這時,魯班又發現有一隻蝗蟲在吃草,兩個大板牙一張一合,一會兒就咬斷了好幾根。魯班捉起蝗蟲看時,它牙齒上也有許多整齊的小齒。魯班看了看帶齒的草,又看了看蝗蟲的牙齒,高興得跳起來。

他跑下山,連夜找來鐵匠,打了幾個邊緣帶齒的鐵條。用這種鐵條拉樹,又快又省力。隻用幾天的時間,木料就備齊了。這種帶齒的鐵條便是鋸子的祖先。

魯班看見古老的磨麵方法,是把麥子放在臼裏,用杵來搗,又費力又費工。他日夜思索,終於想出一個高效的方法;把麥粒放在兩塊粗糙的石頭中間,來回碾動。後來又進一步改進,在兩塊石頭吻合的一麵,鑿上齒紋,中心裝了軸。這便是現在許多農村仍在使用的石磨。

幾千年來,魯班的名字在民間廣為流傳,他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象征。魯班刻苦鑽研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才能是來自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觀察、理解和判斷的一種獨特的方式。——莫泊桑

孫臏身殘誌堅著兵法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出生在阿(今山東陽穀東)鄄(今河南範陽縣西南)之間,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世子孫,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學家。

孫臏少年孤苦,毅力非凡,才智過人。為使國家免遭戰亂之苦,他親自到深山拜自號鬼穀子的王栩先生為師,學習兵法。

孫臏學習異常刻苦,勤奮向上。他尊敬先生,勤學好問,成績優異,為學生之冠,深得師生的愛戴。先生傳授《孫子兵法》13篇,他專心致誌,廢寢忘食,日夜苦讀,所見之書,一閱即能誦憶。對先生每次提出的問題,他都是對答如流,一字不漏,並有自己獨道的見地。有一次,先生講“謀攻篇”,說:用兵之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方針(伐謀),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伐交),再次是挫敗敵人的軍隊(伐軍),下策是挫敗敵人的城池(攻城)。孫臏畢恭畢敬地站起來說,這是對的先生。但我認為攻城不一定是下策,要據情而用之。先生連連擺手稱讚說:“好,好,好!孫武後繼有人哪!”另外,古代兵書非常重視“速決戰”,而孫臏卻提出持久戰的主張。這些觀點,都被日後他所指揮的“圍魏救趙”和“馬陵伏擊”等優秀戰例所佐證。這些戰法,一直為後世軍事家所讚賞和借鑒。

孫臏的一生,經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當年,與他一起學習兵法的同學叫龐涓,兩人相處和睦,如親兄弟。孫臏常幫助龐涓學習,龐涓十分感激,曾發誓說:今後我一旦受寵,一定在當權者麵前保舉你,兄弟之間不相忘。後來龐涓到了魏國,替魏惠王東征西戰,深受重用,任命他為魏軍的統帥。龐涓得誌後忘恩負義。心想:我雖當上了魏國的統帥,但孫臏的品德和學識遠遠超過我,有他健在,威脅到我的聲譽和地位,便施以毒計,暗地裏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花言巧語,欺騙孫臏為之寫兵書。詭計敗露後,反誣陷孫臏犯法,用酷刑割去他的雙膝骨,使之殘廢,並在臉上刺了字,企圖使他埋沒人世,不為人知。後來,有一齊國使者把孫臏藏在車座下,秘密救回齊國。

回國後,孫臏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為祖國盡心盡力。先後協助齊威王和田忌大將兩次打敗魏國,屢建戰功,威震四方,名顯天下。齊威王給孫臏加官晉爵,孫臏麵對褒獎和賞賜不僅不受,反而請求辭去軍師職務,找個清靜的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決心攻著兵書,為後人造福,

孫臏撰著兵書的毅力十分驚人。他常常是在弟子的協助下,通宵達旦地搜集、查閱、研究大量的曆史資料,並忍受著酷刑殘疾給自己帶來的巨痛,潛心琢磨,演練推敲。他的幾位學生曾與他同居,見先生如此刻苦,深受感動。學生硬勸他休息,而且輪流監護先生的睡情。盡管這樣,也時常聽到孫臏在夢中喊聲:這仗打得好,把它寫進去!有時他叫喊而醒,秉燭而起,伏床寫作到天明……

孫臏治學態度嚴謹,刻苦撰著的《孫臏兵法》,既吸取了前輩軍事思想的精華,又不被束縛,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有創新和發展。他的戰爭不可避免性,戰前做好充分準備,重視城邑的攻取,戰爭中重視人的作用,堅持嚴格的軍事訓練等方麵的軍事思想,都值得後人借鑒和學習。

《孫臏兵法》是一部繼《孫子兵法》之後中國軍事遺產寶庫中的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孫臏身殘誌堅、刻苦勤學、著書立說的精神,像《孫臏兵法》一樣,流芳百世。

偉大人的所獲得的成就,是與他的堅強毅力、刻苦勤學分不開的。

裴秀和“製圖六體”

裴秀西晉人,是繪製地圖的專家。他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叫“製圖六體”。還有人把裴秀稱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在西晉之前,繪製的地圖粗糙,不精確,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既沒一定的比例,也沒標定方位。裴秀根據這些地圖實地考查,常常鬧出笑話。地圖上繪的是一小塊地方,可是跑到實地一看,那裏竟是廣闊無邊的一大片平原,隻是因為沒有人居住,地圖上就繪成了一小塊。在裴以前,人們不知道用比例尺,繪製的地圖大得驚人。有一張叫《天下大圖》的地圖,是用80匹絹連接起來繪成的。看的時候,要找一塊又寬廣又平坦的地麵才能鋪得下,看的時候須在圖上爬來爬去。

裴秀繪製西晉地圖時,閱讀了大量古籍圖冊,跑了許多地方,訪問許多老人,進行了大量的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裴秀又畫了一張又一張草圖,終於繪製成了《禹貢地域圖》18篇。在這18篇地圖上,對古代九州,西晉時的16州,以及郡國縣邑的疆界和所屬的鄉村,古今地名的對照,水陸交通路線等等,全部標寫的清清楚楚。更偉大的是裴秀在繪製地圖過程中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即“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就是現在人們在地圖上和地理書上常常看到的有關比例尺(分率)、方位(準望)、路程距離(道裏)、地勢高低(高下)、角度大小(方邪)和曲直(迂直)六個方麵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要創立是非常不容易的。

生活的意義在於創造,而創造是獨立自在、沒有止境的!——高爾基

張衡發明地動儀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北)人。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

張衡少年時學習刻苦,喜好寫文章。他時感光陰流逝之快,夜以繼日地讀書,希望自己能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他曾到長安、洛陽拜師求學,增長見識,後來又到太學深造。由於不斷的學習,獲得了淵博的知識。他通曉五經,尤精於天文、曆算。他對自然界的奧秘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無意於通往富貴的仕途。朝廷屢次征召任職,他都沒有接受。漢安帝時,特地下詔召他到朝廷任職,他想借此多閱覽一些先代有關天文、曆算等方麵的典籍,便於日後的研究,便接受了漢安帝的召見,被任命為郎中,後來,兩度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觀測。這期間,他對天文、曆算的研究和探索更加深入了。在總結前人經驗和自己研究試驗的基礎上,搞了大量的重要發明,撰寫了很多飽含科學思維和創造智慧的著作。

漢代論天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在所著的《渾天儀圖注》中指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他還指出天體每日繞地轉一周,總是半見於地平之上,半隱於地幹之下,等等。這裏張衡明確指出大地是個圓球,形象地說明了天與地的關係。張衡在他的另一部著作《靈憲》中指出,渾圓的天體並不是宇宙的邊界,“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從而表達了宇宙無限的概念。張衡的渾天說雖然是一種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理論,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在濃重的天圓地方學說的氛圍下,它能夠比較近似科學地說明天體的運行,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張衡不僅倡導渾天說,而且還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耿壽昌等人創造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製造了一種用於演繹渾天思想的新的儀器——水運渾象儀,這對渾天說能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起了重要作用。張衡所製的渾天儀是以一個直徑為5尺的空心銅球表示天球,上畫28宿,中外星宮及互成24度交角的黃、赤道等。緊附在球外的有地平圈和子午圈,天球半露於地平圈之上,半隱於地平圈之下,天軸則支架在子午圈上,天球可以繞天軸轉動。水運渾象儀形象地表達了渾天思想,並解釋了若幹天文現象。張衡還利用當時已得到發展的機械方麵的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漏壺與渾象聯係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通過齒輪係的轉動,使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這樣渾象也就自動地、近似正確地把天象演示出來。張衡的這項創造是唐宋時代得到進一步改進的水運渾象儀的先聲,在天文儀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