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孝道的故事(1 / 3)

躬行孝道的故事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介子推背母上綿山

介子推,春秋時代人。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受晉惠公和驪姬的迫害,帶著文臣武將狐毛、狐偃、趙衰(cuī)、魏犨(chōu)、介子推等人逃難到臨國,最後被秦穆公送回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在論功行賞時忘了一個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出身貧苦,他不做官,隻好靠編織草鞋養活老母。

鄰居張解見了,勸介子推找晉文公請賞,介子推隻是笑了笑,什麼話也沒說。

介子推的老母看兒子織草鞋養家糊口也太辛苦,也勸兒子說:“我兒跟重耳逃難多年,立有大功,為什麼不找他談談,說不定能得到榮華富貴,不是比你織草鞋強嗎?”

介子推說:“主公當上國君,上順天意,下合民心,我怎麼能去爭功奪利,我寧願一輩子織草鞋來養活您。”

老母見兒子這樣高潔,也就不再去難為介子推了。

過些時候,介子推跟母親商量說:“我很愛附近的綿山,那裏山清水秀,土地肥美,草豐林密,很適合隱居,我們到那裏去吧!”

“我兒誌趣高尚,就依你吧!”

收拾了簡單的行裝,介子推就背著母親上路了。

張解甚覺不公,替介子推不平,就偷著寫了一篇諷刺詩貼在朝門外。詩中寫道:“蛟龍逃難,沒有深潭可以躲藏,眾蛇隨它周遊四方。蛟龍饑餓,一蛇割骨肉獻上。蛟龍返回龍潭,眾蛇住進新房。隻有一條蛇沒有住處,背著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涼!”

手下人揭了詩文進宮獻給晉文公。重耳看了,恍然大悟,驚歎道:“啊呀,我簡直是老糊塗了,怎麼把介子推給忘了呢?快,快把介子推給我找回來!”

宮人來到介子推原來住的地方,隻見一把大鎖鎖著房門,隻好回宮稟告實情。

晉文公聽後令宮人把張解召到宮中,詢問介子推的下落,並說:“能找到介子推,定有重賞。”

張解把介子推背母去綿山的經過對重耳講了一遍,並答應領路到綿山。晉文公十分高興立即封張解為大夫。

張解作向導。晉文公帶著文臣武將,率領著大隊人馬來到綿山腳下,打聽介子推的下落。有個農民說:“前幾天,一個漢子,背著他的老母進山去了。那漢子對他母親照顧的可周到了,現在不知走到大山的什麼地方了。”

晉文公的人馬在山裏找了好幾天,也沒見到介子推的蹤影。手下有個人建議說:“介子推最孝順母親,如果放火燒山林,他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

重耳下令燒山。漫天大火一連燒了好幾天,大火漸漸滅了,介子推始終沒有出來。重耳派士兵搜山。隻見介子推抱著母親,燒死在一棵大樹之下。

重耳見狀,失聲大哭。為了紀念介子推,把綿山改名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介子推母子遇難的這一天,正是農曆清明節,後人在這一天禁止煙火,隻吃冷食。北方人管這一天叫“寒食節”。

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比虔誠的慈母之心更加溫馨。——馬丁·路德

閔子騫感動後母

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稱讚他上事父母,下順兄弟,一舉一動,盡善盡美,無人講他閑話。

閔子騫小時候,受後母虐待。

後母疼自己生的兩個兒子。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給自己生的兩個兒子吃,閔子騫吃不著還常常吃不飽飯。可是,閔子騫怕父親知道了難心,從未告訴他。

冬天到了,後母所生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棉絮衣,身上暖烘烘的,而閔子騫穿的卻是蘆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閔子騫的父親坐著他們兄弟三人拉著的車外出。

那天,天氣非常寒冷,西北風呼呼地刮。閔子騫的棉衣不能禦寒,一打就透,他凍得渾身顫抖,麵色灰白,手都凍僵了。

而他的兩個弟弟,因為拉車趕路,衣服保暖,臉上直冒熱汗,麵色紅潤。

閔子騫的父親一看,閔子騫瑟瑟發抖而兩個弟弟直淌汗,以為閔子騫拉車不賣力氣,一氣之下,就用鞭子抽打他。

鞭子抽破了棉衣,蘆花忽地飛了出來。父親感到奇怪,抓著幾個一看,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兒子身穿蘆花,是凍的在發抖!

“回家!哪兒也不去了!”父親命令三兄弟往回走。

閔子騫的父親真是氣極了,他心疼起自己的兒子來。

一進家門,父親便把妻子叫出來。罵她沒有人心,要休掉她。

閔子騫一見,跪在地上哀求父親說:“母親在這兒,隻有我一個人寒冷,如果母親離去,那麼我們兄弟三人都將孤單!”“我的棉衣絮蘆花,是我家貧困,沒有那麼多棉花!”

父親見他的話說得婉轉而近情理,便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後母聽了閔子騫的話,非常慚愧。從此以後,她痛改前非,待閔子騫比她的親生兒子還好。

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如那些棉花一樣,帶來溫暖。

曾參克盡孝道

曾參,字子與,又稱曾子。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生於公元505年,卒於公元前436年。曾參出身貧寒,一生經曆坎坷,但終生講求修身養性,主張“日三省身”。

曾子以孝出名,他不僅行為上恪守孝道,而且還有一套理論主張。他把孝分為三種: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在孔子門下受業學習多年,已學有所成。那時,他家貧寒,為了養活父母,他在離家很近的莒國出仕做小吏。雖然俸祿隻有幾鬥米,但是他仍然十分歡喜,因為能用自己所得供養雙親。後來,他成了大名士,雙親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謀官。當時,各國聘請他做相國,楚國委任他為令尹,晉國請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絕了。

父母亡故之後,曾子遊曆到楚國,做了大官,出門百乘相隨,大隊儀仗呼擁,高官厚祿十分顯赫。可曾子並不高興。他常常麵北哭泣,因為在他看來,官再高,祿再豐,父母已經亡故,無法再奉養雙親了。父母沒能過著榮華富貴日子,太可憐了。

曾子孝敬雙親,甚至到了愚孝的程度。

一天,曾子到他父親的瓜地裏去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鋤掉了好幾棵。曾子好心疼,自責自己的粗心。

這時,正趕上他父親拄著棍子來薅(hāo)草,一看見曾子把瓜苗鋤掉好幾棵,氣不打一處來,沒問青紅皂白,舉起大棍,照著曾子的腦袋打來。本來,曾子稍一側身,棍子就不會落在曾子的頭上的。但曾子想,自己錯了,父親打幾下消消氣,就沒有躲閃,仍立在原地。因用力過猛,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了。這下子可嚇壞了父親,後悔自己出手太重。老人連呼帶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蘇醒過來。

為了不使父親為自己擔憂,曾子趕緊爬起,好像沒挨過打似的向父親賠不是。並走進瓜棚,拿過琴來彈給父親聽,讓父親消氣。

曾子不僅對父親如此,就是對後母也是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後母。

曾子的後母對他十分刻薄,一點恩義也沒有,但曾子毫無怨言,像對父親那樣,孝順備至。

有一次,他讓妻子為母親做藜羹,他的妻子一時粗心,沒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後,大為惱火,立刻寫了休書,將妻子攆出門去。知情人都認為太過分了,責問他說:“婦人犯了七出之條,才能休掉;藜羹不熟,這樣區區小事,你為什麼要因此休妻呢?”

曾子說:“藜羹確實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聽我話。這樣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然而曾子畢竟疼愛自己的妻子,為了珍惜夫妻感情,終身沒有再娶。

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隻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紮得多深。——莫泊桑

緹縈上書救父

緹(tí)縈是漢文帝時太倉長淳於意的小女兒。他父親淳於意,是個精通醫道的有名醫生。後來他回家專門行醫後,治好了不少疑難病,有錢沒錢,他都給細心地瞧脈看病,因此,遠近患者,應接不暇。

一天,淳於意要出門辦點急事,就在大門外貼了一個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暫不看病,請諒。”不巧有個地方上的大官得了個急病,老遠的慕名而來,竟不在家,便立即派人去找,差人剛走不久,那官人就在淳於意的大門外病死了。這可嚇壞了那官人的幾個手下人,為了推卸責任,他們竟編了一個故事,回稟說:“看錯了脈,耽誤了病,不然不會死的。”這可氣壞了病人的家屬,他們仗著官勢,也不問個青紅皂白,第二天便領著縣裏的公差登門抓人。

淳於意到家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妻室,就被公差抓走了。公堂上不容申辯,硬說他行醫害人。判為“刖刑”(古時肉刑的一種,割去腳)。

因為淳於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需有皇帝的批準,才能最後定罪行刑。這樣就得把淳於意押解到京師去。

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其中有一個名叫緹縈。別看她年紀小,又是個女兒身,可從小就與眾姐妹不同,特別剛烈,又有心計。她想,這不是以勢壓人,顛倒黑白嗎?病人來看病時父親不在家,有牆上的告示為證,怎麼談得上行醫害人呢?我要到京師去說個明白。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眾姐妹說了一遍。大家都為她捏了一把汗,可想到小緹縈的倔強,誰也沒出麵阻攔,大家隻是說了些一路上要十分小心的話。

父親被押解進京那天,小緹縈早早地便起床了,洗了把臉,找齊了必備的用品,打了個小包,辭別了眾姐妹便上路了。

在一個十字路口,她等待著父親。終於看到父親了,幾天不見,父親蒼老多了,又戴著刑具,小緹縈心疼地哭了起來,一下子撲在父親身上,抽泣著說:“我護送您上京去,路上我一定照顧好您!”父親愣住了,忙說:“你還小呢,又是個女兒家,怎能受得了路途的艱苦呢?”小緹縈堅持要去,毫不猶豫地說:“我就是要去替父親申冤。”說完便徑直朝前走去。

解差們明明知道淳於意是冤屈的,本來就抱有同情,小緹縈的孝心和勇氣更使解差感動,一路上沒有為難他們。小緹縈又聰明機警,一路上照顧父親確實是很周到,父親少遭了不少的罪。

到京後,小緹縈就給皇帝寫了信,訴說父親的冤屈,要求免除父親的“刖刑”。信中說:“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廢,有罪,則失去了改過自新的機會;無罪,則無法彌補了。我甘心情願賣身為奴,替父親贖罪。請皇帝明察。”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對父親的孝心卻不小,說的道理也挺深刻,一時動心,就赦免了淳於意,讓他領著小緹縈回家了。

後來,漢文帝也發現使用“刖刑”的壞處,常常冤枉好人,而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刖刑。”

緹縈對父親的孝心,不是用語言說出來的,而是靠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的。

薛包對繼母的孝行

薛包,字孟嚐,漢安帝時汝南人。

他年輕時就勤奮好學,對人厚道,懂得禮貌。母親常年疾病纏身,臥床不起,薛包求醫煎藥,端水送茶,問冷問熱,伺候得非常周到。於是他孝敬老人的名聲,便傳遍了鄉裏。

母親去逝後,父親又娶了一房妻子。為了討個好名聲,繼母對薛包大麵上總還過得去。但時間一長,就容不得了,開始在父親麵前說薛包的壞話。天長日久,父親信以為真,就叫薛包出去自己過。薛包不忍拋下父母自己另過,就日夜哭泣。這下可惹惱了父親,竟用棍杖把薛包趕了出去。

薛包無奈,隻好在院外搭個棚子,晚上睡在那裏,早晨起來還是回到家裏,灑掃庭院。父親還是逼他走,他實在沒辦法了,隻好在莊外搭個小棚,住在那裏,早晚還是回家來灑掃院子,幹些伺候父母的零活。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大雪飛揚,一年多來從不間斷。薛包的孝心終於感動了父親和繼母,又準許薛包搬回家住了。

薛包回家住之後,更加孝敬繼母,關心體貼,竭盡孝心。在繼母病重時,他問病求醫,煎藥送水,時刻不離。白天,渴不思飲,夜晚,衣不解帶。直到繼母去逝,從無倦怠之意。

父母雙雙過世之後,繼母生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一再勸阻,仍是無效,便主動把好的房屋、田地、器物、能幹的傭人,留給了弟弟,自己把老得不能幹活或無家可歸的傭人領去,他說:“這些老人和我同事多年了,你不能使用他們啊,跟我去吧。”田地,他揀荒蕪貧瘠無法耕種的要,房屋,他揀破舊要倒坍的要,他說:“這是我年輕時所經營的,我很留戀這些土地和房屋啊!”器具物品,他揀破爛的要,他說:“這些器具物品是我平素吃穿用的東西,適合我的身體和口胃啊!”

弟弟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不久,就把分得的家產全賣光了。薛包就經常周濟他,不袖手旁觀,也不埋怨挖苦。鄉裏人有的說:“你弟弟遊手好閑,對你又不好,也不是一母所生,有錢也不能給他呀!”薛包笑著回答說:“兄弟團結友愛,也好讓九泉之下的老人放心哪,這也是盡孝心呀。”

漢建光年間,薛包的孝行,傳到了京城,得到了皇帝的重視,公車特召他當侍中官。

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孔奮孝母

孔奮,漢代扶風(陝西鳳翔)人。他從小就懂得事理,聽從父母的教導,幫父母幹力所能及的活,從不惹父母生氣,不叫父母為自己操心。少年時就以孝敬父母聞名州裏。

父親去世之後,他為了減輕母親的思念、悲痛和孤獨感,侍奉母親更加周到,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更加謹慎,以免母親為自己操心,或覺得生活不便。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母親屋裏去請安,問寒問暖,問睡問食。直到母親說:“忙去吧!”才肯離去。之後,他便和妻子一起安排好母親一天的飲食。總不忘囑咐妻子一定要把飯萊做好,香甜可口,好好讓母親吃得高興。每天晚飯後,不論忙或閑,都要到母親房裏去坐坐,談談家務,說說見聞,為母親解悶,聽母親教導,了解母親起居和身體情況。鄰裏們常在孔母麵前誇孔奮孝順,孔母聽在耳裏,樂在心裏。孔奮對母親的孝心在當地影響很大,他在當地的名望越來越高。

後來,當了地方官,他廉潔奉公,崇尚節儉,在當地形成了風氣。他當了官,身價高了,對母親的孝敬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無微不至,細心周到。他把每月領到的薪俸,首先給母親買足食用的物品,保證母親吃得可口,穿得舒適,餘下的錢,全家才能動用。因此,他和妻子、孩子經常吃粗食淡飯。

孔奮緊衣縮食孝敬母親,博得了鄉裏、親友和同僚的普遍稱讚。人們議論道:“孝敬老人,讓老人吃好穿暖,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願望。但各個人的情況不同,一家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又是人人有份的,像孔奮那樣,從家人身上節儉下來錢去孝敬母親,確實是很難得的啊!”

蜜蜂,默默地、勤奮地奔忙著,勞動著。一天天,一年年,奉獻著甜蜜。慈祥的母親,我永遠忘不了那深深的母愛。

江革背母逃難

江革,東漢臨淄(山東臨淄)人。他家裏很窮,父親又早逝,江革總是想方設法侍奉好母親,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讓母親吃飽穿暖。

漢章帝時,臨淄地方很亂,從山裏流竄來的土匪很厲害,到處搶劫殺人,弄得人心惶惶,經常得外出逃難。

連日逃難,四處奔波,常常饑無食,渴無水,母親經不住憂勞,病倒了。時值黑夜,上哪去找醫生呢?江革跑了半夜,好不容易才找到個醫生,抓了付草藥。母親吃過一劑,病情稍有好轉。天剛亮,江革就給母親煎第二付藥,藥還沒有煎好,就聽有人喊:“土匪來了,快跑啊!”

江革出門看時,隻見逃難的人流,在飛揚的塵土中流去。江革忙回到屋裏,提起藥壺,背好母親,便連跑帶顛的朝逃難的人群趕去。

跑著,跑著,江革母子就被逃難的人群給拉下了,不一會兒,土匪們就追上來了,攔住了江革,隻見江革手裏提著一個藥壺,背上背著一個麵如土灰的老太太,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就問是怎麼回事。江革說:“我是個窮百姓,母親有病,我不能扔下母親,自己去逃命,就背母親,帶藥壺逃難。真的,身上沒帶什麼錢財,就開開恩,放過我們母子二人吧!”土匪們聽他說的是實在話,見他提著藥壺,背著母親,累得疲憊不堪,確實是個大孝子。江革的孝心,竟打動了土匪,土匪們一時良心發現,不但沒有殺害江革母子,而且還指給了平安的去處,孝心使江革幸免於難。

為了掙錢供養母親,江革給人當了長工。有時入不敷出,還得借錢。但不管生活怎麼困難,江革總是讓母親吃飽穿暖。有時怕母親天天倒在床上苦悶,就用車拉著母親村裏村外的走走。他關心體貼母親,說話總是和顏悅色,使母親愉快地度過晚年。鄉裏的人都稱讚他,給他送了個外號:“江大孝子。”

懂得報恩的人,永遠不會忘記母愛,江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和母親在一起,他的孝心被傳為佳話。

班固孝繼父業

班固(公元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市東)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生於封建官宦家庭,又是儒學世家。其父班彪,字叔皮,為人性情沉靜穩重,博學多才,善於著述。班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的曆史學家,與班彪的教導和影響是分不開的。

班固在父親教導與影響下,自幼聰明伶俐,9歲就能作文。16歲入洛陽太學讀書。青年時期博覽群書,對於諸子百家各種學術流派的觀點,細心加以探討。班固治學注重了解文章大意,而不在分析字章上下工夫。他為人寬厚、謙虛,從不以自己才學過人而自恃,因而深為時人所敬慕。

班固23歲時,其父因病逝世。當時他正在洛陽太學讀書。當他聽到父親病逝的消息後,悲痛至極,他匆匆趕回家中為父居喪。在此過程中,他一麵緬懷父親生前對自己的教誨,一麵潛心閱讀父親遺作。在通讀《史記後傳》之後,他發現很多地方記敘的還不夠詳細,於是,他決心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以盡孝道。

班固開始大力搜集材料,改訂體例,準備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編撰《漢書》。可就在他埋頭編撰過程中,有人誣告他私自改作“國史”,而被捕入獄,書稿也一並被抄去。

其弟班超聞訊上書,才救了他。當時明帝看了他的書稿,不但讚賞他的史學才能,而且召他到京師任蘭台令史,掌管宮庭藏書,並進行校勘工作。第二年被提升為秘書郎。班固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典校秘書,編著國史。明帝非常高興,命他繼續撰寫班彪未寫完的《史記後傳》。

這是他完成父親未竟事業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又著手撰寫《漢書》了。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到漢章帝時,《漢書》才大體寫成。

《漢書》內容豐富充實,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而且語言精練,詞簡意賅,結構嚴謹,對人物的描寫尤為細膩、生動,躍然紙上。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與階級矛盾,客觀地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與罪惡,對民間疾苦寄予一定的同情,歌頌了一些英雄,愛國人物。總之,《漢書》不僅是一部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優秀曆史文獻,而且也是一部傑出的散文巨著,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盡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班固編撰《漢書》完成了父親的遺願,盡了自己的孝道,他也成為了人人敬仰的史學家。

廉範篤行孝道

廉範,字叔度,後漢京兆杜陵(長安東南50裏)人。年少時,父親在四川遭遇喪亂,客死在異鄉。他長到15歲時,就急於去四川接父親遺骨歸鄉安葬。當時蜀郡太守,原來是他父親的部下,拿出很多錢,資助他迎喪。他婉言相拒,認為用別人的錢迎骨,對父親不夠孝敬。

他步行背遺骨到了葭萌,後又乘船於白水江(四川昭化縣西北),不幸小船觸礁,別人都棄物逃命,他卻抱著遺骨不放,眼看就要被淹沒於水中。其它船上和岸上的人被他的孝行所感動,便七手八腳地用繩索鐵鉤把他撈到岸上。經多方搶救,他才脫險。曆盡艱難險阻,他終於把父親的遺骨安葬在了家鄉的土地上。

後來,他到公府當了府椽(文書),正趕上他的老師薛漢因參與楚王謀反而被殺。沒有人敢出麵收屍,廉範左思右想,感到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自己的老師暴屍荒野,就冒著殺頭的危險,前去收屍。後來被人告發,漢顯宗特別惱火,問他為什麼去收屍。廉範說:“薛漢謀反應該殺頭,但他是我的老師,學生怎能讓自己老師的屍體棄於荒野呢?收屍隻是師生之情,絕沒有其它任何原因,願領受處分。”顯宗知道他是廉頗的後代,也知道他和謀反無關,便放了他。從此,他得了個好義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