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的故事(1 / 3)

感恩父母的故事

父母之恩,

水不能溺,

火不能滅。

潁考叔講孝道感召莊公

潁(yǐng)考叔,春秋時鄭國人(今河南新鄭縣一帶),是鄭莊公手下的一個管理疆界的官員。

鄭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他的母親武薑氏因為這個特別討厭他,而偏向他的弟弟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國君,由於莊公的父親武公不同意,還是莊公繼了位。

莊公繼位後,武薑氏千方百計的幫著共叔段擴充勢力,伺機奪權。莊公欲擒先縱,待時機成熟時,先發製人。在共叔段攻打京城前,一舉打敗共叔段於鄢地。共叔段逃亡到國外,妄想打開京城之門作內應的武薑氏被放逐到城潁(今河南臨潁縣西北)。鄭莊公對其母發誓說:“不到黃泉,咱們不要再見麵了。”武薑氏再不對,畢竟是自己的母親呀,過了一段時間,氣消了之後,莊公又覺得自己也有些過份。可話已經說出了嘴,又有什麼辦法呢。

潁考叔聽到這件事後,找了個借口,見到了鄭莊公。莊公招待他吃飯,席間莊公發現潁考叔把肉食都放到一邊,從不動筷,就好奇地問:“你怎麼不吃肉食呢?”潁考叔趕忙回答說:“小人不是不吃肉食,而是因為我上有老母。我們家的好東西她老人家都吃著了,但從來沒有吃過國君您這樣好的菜肴,請允許我把這些菜帶回去給我老母嚐嚐。”鄭莊公說:“你還有母親,吃什麼還可以想著她,給她帶回去吃,我就沒有這種福分了。”潁考叔明知故問地說:“我能問一下,您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嗎?”莊公把放逐母親於城潁,並發誓不再相見的事說了一遍,在訴說時流露出悔恨的情感。潁考叔覺得時機已到,就開導說:“您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假如您深挖地,到有泉水處,打一個隧道,母子在隧道裏相見,誰能說這不是在黃泉中相見呢?”莊公高興地聽從了潁考叔的話。

隧道打通了,莊公在進隧道時,十分激動,就賦詩一首,其中一句說:“大隧之中其樂融融。”武薑氏出了隧洞以後,也感慨萬端,懊悔不已,也賦詩一首,其中一句是:“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和樂融融)。”從此母子和好如初,就好像任何事情也沒發生一樣。

《左傳》的作者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潁考叔是一個有純粹孝心的人,他對母親的愛,感召了鄭莊公。“孝子不匱,永賜爾類”,《詩經》裏的這兩句詩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沒有潁考叔的感召,莊公怎會與母親合好如初,這也說明潁考叔是一個遵守孝道的人。

孔子論孝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教育學生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他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少說沒用的話,對人要講信用,要熱愛集體,接近有道德的人。這樣做了,有剩餘的精力,就去學點文學知識。”可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的。孝,是人才成長的思想基礎,人,孝敬父母了,才能盡忠好義,為國為民。

一次,他的學生子夏問他,應當怎樣孝敬父母,他回答說:“侍候父母,一定要從內心關懷體貼,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父母有事了,子女應當代服勞役;有了好的吃喝了,應該讓父母先吃。能這樣做,也就算是孝敬了吧。”

又有一個學生叫孟武伯的,也來問這個問題。孔子回答說:“當父母的,就是怕孩子有病啊,一定要加強身體鍛煉和品德的修養,不使父母擔憂啊!”

從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孝敬父母的主要內容:要從內心深處去尊重、熱愛、關心父母;為父母多做些自己能夠做的事,幹些自己能夠幹的活,以減輕父母的負擔;衣食住行,有了好的,應請父母先享用;要注意鍛煉身體,加強品德修養,事事處處注意不叫父母擔憂、操心。這些也是今人應繼承和發揚的。

孝,是人才成長的思想基礎,隻有孝敬父母了,才能盡忠好義,才會為國效力。

樂正子春閉門思過

樂(yuè)正子春,春秋時代魯國人,曾參的學生。

一天,他從高台階上走下來,剛好有一群大雁從頭上飛過,望著遠去的大雁,樂正子春陷入了對人生的沉思之中,忘了自己正在下著台階,一下子踩空了,跌倒了,崴(wɑi)了腳脖子,疼得直叫。

家人聞聲跑來,將他扶起,攙到屋裏,讓他倒在床上,便跑去請醫生。看著樂正子春滿是冷汗的麵孔,母親心疼得直掉淚,埋怨兒子毛手毛腳,不知愛惜自己,這麼大了還讓父母操心。兒子崴腳,母親流淚,真是十指牽心啊!樂正子春好後悔,為什麼自己思想溜了號,崴了腳,讓父母跟著操心。

經醫生的推拿,又吃了兩副藥,腳很快就好了。人們奇怪的是樂正子春還是不出門,而且見了家人臉上還現出慚愧的臉色。一問才知道,他是在閉門思過呀。他說:“我聽老師講過,當子女的應當愛惜自己的身體,父母生下完完全全的身體,就應完完全全地保存下來。這樣才能對得起父母,才能說是孝敬父母,不該無緣無故地毀傷自己的身體。這是孝敬父母的起碼要求啊。我想,凡是能夠做到恭敬謹慎孝敬父母的人,就不會使自己的身體無故受到損傷。我沒做到處處事事恭敬謹慎,走路還把腳崴了,辜負了老師的教導,也忘記了對父母的孝敬啊!”

樂正子春走路不小心崴了腳,竟一連幾個月沒有出門,在家閉門思過,悔恨自己沒做到處處事事恭敬謹慎,忘了孝敬父母。人們聽說了都很感動。他的老師曾子知道了這件事也讚揚他能從各個方麵去思考孝敬父母,處處恭敬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修養自己。

凡是能夠孝敬父母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

孟子提倡孝悌

孟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思想家。受業於子思。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孔孟學派,代表孔門正統學術思想。

孟軻提倡孝悌。

在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孟子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孝悌和修養的關係問題,愛提問題的公孫醜首先提問:“老師,您為什麼那麼重視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為要實行堯舜的仁政,必須立足於孝悌。”

公孫醜接著問:“那麼,什麼是孝悌呢?”

孟子解釋說:“孝順父母為孝,尊敬兄長為悌。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隻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兄長,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譴責不孝順父母的人,他認為不孝有五項內容。

學生公孫醜問他有哪五項內容時,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錢財,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恥辱,四不孝;逞勇敢,好鬥毆,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還認為,父母死後,應當厚葬久喪。孟子老母死了,孟子給以隆重的送葬,棺和槨,都選用上等的木料,還專門派學生監督工匠製造棺槨。事後,他的學生也覺得選用的棺木太好了,便帶著疑問對孟子說:“前幾天,大家都很悲傷、忙碌,我不敢向您請教,所以今天才提出來。您看,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釋說:“對於棺槨的尺寸,上古時沒有一定的規定;到了中古,才規定棺厚七寸,槨要與棺相稱。從天子一直到老百姓,都這樣做了,才算盡了孝子之心。古人都這樣做了,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我給你們講孝悌時,不止一次地對你們說過:在任何情況下,可不應當在父母身上省錢啊!”

公元前325年,滕國的國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去請教孟子怎樣辦喪事。孟子主張厚葬久喪。他對然友說:“父母的喪事,盡心竭力去辦就是了。曾子說過,當父母在世時,應按照禮節去奉侍;他們去世了,應按照禮節去埋葬和祭祀,這就是盡孝。諸侯的喪禮,我雖然不曾學習過,但也聽說過,就是實行三年的喪禮。從國王一直到老百姓,三年中,都要堅持穿孝服,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辦的。”

然友回到滕國,把孟子的話向太子彙報了,太子覺得孟子說的有道理,便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但是,命令下達後,滕國的父老和官吏都不願意,有人說:“三年喪禮,連我們的宗國魯國的曆代國君都沒有實行過,我們何必去實行呢?”

又有人說:“這樣做,耗費太大了。”

當時議論紛紛,眾說不一。

太子也覺得難辦,又把然友找來,對他說:“我過去不曾搞過學問,隻喜歡跑馬舞劍。今天,我要實行三年之喪,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恐怕這一喪禮我難以實行,請您再去替我問問孟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托,又匆忙坐上馬車去請教孟子。孟子聽了然友介紹後,嚴肅地說:“唉,這麼一件事,太子何必老問別人呢?孔子說過:‘國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務交給相國,在孝子之位痛哭就是了。這樣,大小官吏沒有人敢不悲哀的,因為太子親身帶頭的緣故啊!’國君的作風好比風,百姓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自然向哪邊倒。這件事,太子的態度一定要堅決。”

太子聽了然友的彙報後,堅定地說:“對,這應當取決於我。”

於是,太子在喪棚裏住了五個月,不曾親自頒布過任何命令和禁令,這樣一來,官吏們和同宗族的人都很讚成,認為太子知禮。

五個月過去了,到舉行殯葬的那天,各國都派使者來吊喪,四麵八方的人都來觀禮,太子麵容悲哀,哭泣哀痛,參加吊喪的人也都哀之。

後來孟子宣揚的厚葬久喪,已沒有人尊奉了,但他提倡的尊敬父母兄長,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已成為美好道德風尚。

孝和悌是仁義的基礎,隻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兄長,天下就可以太平。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東漢時期江夏(湖北雲夢縣東南)人。

他小時候,生活很艱苦,九歲時死去了母親,父親年老多病,家務勞動的重擔,多半落在小黃香的肩上了。

母親去世前,病了好一陣子,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於勞累和悲傷,身體消瘦了,臉色發黃了,母親心疼得恨不得馬上死去,好使黃香得到解脫。

母親真的離開了小黃香——永遠地離開了。小黃香悲傷得死去活來。身體徹底地垮了,幾乎不能勞動了。親友們勸他,父親開導他。小黃香左思右想,終於想通了,人死不能再生,自己把身體搞壞了,父親誰去伺候,不如把想念母親的心,用到孝敬父親上。從此,他關心照料父親,家務活自己都承擔起來,不讓父親操半點心。

他家住的房子很矮小,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裏不但熱氣長時間不消失,而且還有蚊子。小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子,把父親屋裏的蚊子蒼蠅扇跑扇淨,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父親早些入睡。

在寒風刺骨,雪地冰天的冬季裏,屋裏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為了讓父親少受冷挨凍,早早給父親鋪好被,自己脫下衣服鑽到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被窩之後,才讓父親睡下。

九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他自己在冬天穿不上棉褲,蓋不上棉被,從不叫一聲苦。他從不叫父親為難,自己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他整天歡歡喜喜,蹦蹦跳跳,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