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見兩軍對峙曠日持久,指派夏侯夔率軍前往廣陵支援。夏侯夔率兵進駐廣陵城外的第二天,北魏軍將領元慶和派人前來求和,並表示願意投降。
夏侯夔見此情況,心想:自己的軍隊才剛剛到,沒有參加任何戰鬥,而湛僧智的軍隊在這裏圍城近十個多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次接受投降的使者應該是湛僧智。於是,他把湛僧智請來,十分誠懇地說:
“將軍,此次魏軍投降,請你出任使者,進城去接受北魏軍的投降吧。”
湛僧智聽了,和善地笑著說:
“我率兵在此攻城近十個月,元慶和就是不投降。你的大軍一到,他就表示投降,這分明是怕你不怕我。假若我進城受降,一定會違背他的意願,弄得不好反而會出現變故,所以還是請將軍您前往為上策。”
夏侯夔堅持認為,自己進城受降是貪人之功,不勞而獲,所以一再誠懇地請湛僧智去受降。而湛僧智以為夏侯夔對他的真誠有所誤解,所以又十分真摯地解釋說:
“我的軍隊大多是招募來的,缺乏嚴格的軍紀訓練,要是進城之後,有的人若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城裏胡作非為,掠殺百姓,豈不造成後患?將軍一貫治軍有方,軍紀嚴明,隻要你約法三章,士兵們是不會亂來的。我堅持要請將軍前往受降,完全是從全局考慮的。”
夏侯夔覺得他的話誠摯坦然,很有道理。再一想,進城時間如拖久了,可能會夜長夢多,使魏軍投降一事發生變故。於是,他立即率兵登城,拔掉了魏軍的旗幟,換上了梁國的旗號。
梁軍進城後,果然軍紀嚴明,深受百姓擁戴,全城秩序安定,廣陵城和平地歸屬於梁國。湛僧智與夏侯夔的關係更加密切,他們這種相互不爭功的高尚美德也為世人所稱頌。
隻有視名利為糞土的人,才能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被世人所敬仰。
劉溫叟婉拒厚禮
劉溫叟是宋朝的大臣,在朝中主管過吏部,任過禦史中丞等職。
劉溫叟廉潔正直,又有才幹,先後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和信任,朝野內外名氣很高。不少人願做他的門生,拜他為師;也有些勢利之徒和貫於鑽營的小人總想尋找機會接近他,和他拉關係。
一次,一個自稱是劉溫叟門生的人,突然給他家裏送去一車糧草,作為進見禮。他想以此取得劉溫叟的歡心,以便進一步投靠和求助於劉溫叟。劉溫叟見此人的這般舉動,心中很不愉快,但他仍然以和藹的態度百般解釋、推辭。可是,盡管劉溫叟推辭再三,這個人就是不肯把糧草拉走。沒辦法,劉溫叟就吩咐家人拿出一套貴重的衣服回贈給這個送禮的人。這套衣服的價值是那車糧草價值的好幾倍。那送禮的人一看這種情形,隻好放下衣服,無可奈何地把那車糧草拉了回去。
太宗皇帝知道劉溫叟一向清廉,在同僚之中相比,他並不富裕。於是,特意派人給他送去了五百千錢。其中涵義,既有獎賞之意,也有關懷之情。劉溫叟見是皇上的賞賜,卻於情麵,隻好收下。然後,他把這些錢原封不動地存放在廳西的一間屋子裏,並當場把錢和門都封上了,送走了送錢的人。
第二年端午節時,宋太宗又派人給劉溫叟送來一些粽子和扇子,以表示對他的器重和關懷。那派來的人恰好還是去年送錢的那個人。那人到劉溫叟家中一看,去年送來的錢仍然放在那間屋子裏,原封未動,事後,那人回去把所見情形如實地向宋太宗作了稟報。
宋太宗聽說後,心中萬分感慨,說:“連我送去的錢都不用,何況別人的了。看來,過去他之所以收下了我的錢,隻是不想拒絕我的情麵嗬!這錢整整過了一年還未啟封,可見他的廉潔情操是多麼的高尚。”
一個人的一生若都是清廉的,那他的一生也就是幸福的。
謙恭謹慎的徐達
徐達,字天德,我國明代著名的軍事家。他足智多謀,治軍有方,帶兵時如同兄弟,常與士卒同甘苦,深得將士的敬仰;打仗時他“出奇無窮,料敵製勝”。而且,他帶的軍隊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從不驚擾百姓,深受百姓的擁護。
徐達與朱元璋原本是患難弟兄、屬貧賤之交。後又一直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為朱元璋打天下屢建奇功,因此也深受朱元璋的信賴和倚重。但徐達在同僚之間,始終保持著謙恭謹慎、不居功自傲的本色。
在明王朝建立後的十幾年裏,徐達每年春天都受皇帝朱元璋之命出征,直到晚冬季節才被召回京城。回京之後,他都立即把將印上交給皇帝。年年如此,成為習慣。每次出征歸來,朱元璋都讓他休假並設宴和他一起暢飲,和他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尊敬地稱朱元璋為皇帝,從來都十分恭敬謹慎。
有一次,朱元璋非常鄭重地對徐達說:
“徐兄功勞很大,至今還沒有安適的居室,我願意把我的舊官邸送給你。”
徐達堅決推辭不受,並謙恭地說:
“官邸是帝皇的禦所,我作為一朝之臣,豈敢進居。”
一天,朱元璋把徐達領至他的舊官邸,有意讓徐達喝醉了酒,然後讓侍從把徐達抬到正室去睡,並給他蒙上了被子。徐達醒來時,發現自己睡在皇帝的禦床上,趕快爬了起來,跑到房外的台階下麵,俯身跪在地上高聲自稱自己犯了死罪,說不該睡在皇帝床上。他以此表示自己心目中是“君臣有別”的,並非因為與皇帝是布衣之交而膽大妄為。
朱元璋看到徐達處處謙恭謹慎,內心非常高興,吩咐有關官員在舊邸前為徐達建造一座府宅,並在他的宅前立坊題寫了“大功”二字。後來,徐達病逝,朱元璋為之停止了臨朝聽政,為他發表哀悼。徐達雖為封建皇朝時的忠良,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他謙恭謹慎的品格一直為後人傳頌。
徐達一生都保持著謙恭謹慎的品格,從來不居功自傲,他的這種品格一直為後人傳頌。
“二不公”範景文
範景文,字夢章,吳橋(今河北吳橋縣)人。明朝光宗、熹宗兩朝中,他先後任文節郎中、河南巡撫、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
範景文為官清廉,潔身自好,從不接受別人的請托或饋贈,不管是素不相識的新友,還是過往甚密的親朋好友,凡是送與禮品,登門相求者,他都一一婉言謝絕。
一次,他的一位親戚,想謀個一官半職,便備了一份厚禮,前去找他。範景文見親戚來訪,設家宴熱情款待。席間,那位親戚乘著酒興,說明了自己的來意。範景文聽了,忙一口回絕說:
“我身為朝廷命官,豈敢擅用權勢,枉徇私情。”
說完,他又耐心地勸他走讀書求仕的門路,臨走時,那位親戚又說:
“以後,倘有可能,還請你幫助舉薦。”並拿出禮物,一定要範景文收下。
範景文推辭了再三,說什麼也不肯收。
那人又說:
“我們是親戚,又不是外人,你何必如此……”
範景文把臉一板,生氣地說:
“親戚也不能收,你以後再來,就空手來,不許再像這樣!”
不料,那位親戚並不怕他嚇唬,仍然堅持要把禮物留下,糾纏了好半天,範景文好不容易才讓他把禮物帶走了。
送走了親戚,範景文自言自語道:想不到拒禮竟然如此之難。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拿紙提筆寫了六個大字,貼在大門上:
“不受囑,不受饋!”
果然,以後再也沒人敢登門送禮或求情辦事了。人們也就把這種不受禮、不受囑的品格,尊敬他為“二不公”。
不受囑,不受饋!表現出了範景文的高貴品質,他也由此成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李大釗砸內弟“飯碗”
李大釗不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反帝反軍閥鬥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始終以一個革命黨人的胸懷嚴格要求自己,包括對自己的親屬。
李大釗有個內弟叫趙曉峰,曾由於請李大釗做“保人”,才得以在天津漢沽鹽務局當了個小職員。
後來,一次李大釗從北京回到樂亭老家探親,正巧趙曉峰也從天津回到家鄉。趙曉峰見到姐夫,顯得格外熱情,又倒茶、又遞煙,忙著招待李大釗。然後,他十分感激地對李大釗說:
“感謝姐夫為我幫忙,替小弟找了個好工作,如今我每月能掙六七百元哩!”
李大釗一聽,感到有些意外,問他道:
“怎麼能掙這麼多錢?”
“姐夫,您不知道,幹我們這行的除了正常工資外,還有不少外快。”
“什麼外快?”
“私吃。”趙曉峰越說越得意,說完還眉飛色舞地補充說:
“這工作油水大著哩!”
聽到這兒,李大釗心裏很不是滋味,再也沒理這個內弟。過了兩天,李大釗就回北京去了。
不久,趙曉峰也回漢沽鹽務局來上班。一到局裏,那局裏的一個負責人對他說:
“你已經被辭退了,請不必再來上班了。”
趙曉峰大吃一驚。忙問:
“為什麼辭退我?”
“你姐夫已經撤了保。”
“為什麼,他決不會這樣的!”
“那你問你的姐夫去吧!”
趙曉峰十分惱火地趕到北京,一見到李大釗便十分委屈地問道:
“姐夫為什麼要撤保,這不是砸了我的飯碗嗎?!”
李大釗生氣地說:
“因為你‘私吃’太多,這樣的事,實在是坑害百姓,我不允許你這麼幹!”
趙曉峰隻得無可奈何地走了。
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點點利益,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張聞天公而忘私
張聞天(1900—1976),曾化名洛甫、洛夫等,原江蘇南江(今上海市)人。張聞天生前曾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又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和經濟理論家。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張聞天受到誣陷,先後遣送到廣東肇慶和江蘇無錫。然而他始終無怨無恨,保持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律己寬人的修養和胸懷。
1974年2月,張聞天恢複組織生活,仍住在廣東肇慶。但這時他身體不好,冬天時身體怕冷,為了取暖方便,家裏為他購買了一隻電爐。電爐安裝好後,他立即打聽電工的安裝費用問題,要由自己來付安裝費。這時,工作人員告訴他說:
“不必了,由公家報銷吧!”
張聞天一聽不同意,說;
“私人的事,怎麼能讓公家出錢呢?這樣做不好,這是假公濟私。”
第二天,他特地給市委負責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請你們把安裝電爐的費用告訴我,由我個人負責支付。今後每月應交電費也請通知我,以便按時交納。”
市委的同誌收到他的信,很受感動,隻好答應了他的請求。
張聞天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從不奢侈浪費。經過幾十年的積蓄,加上平反後補發給他的工資,有了四萬元的存款。
在他逝世前一年,他的孩子從新疆來肇慶探望他。有位身邊的同誌知道他有一筆款子,勸他說:
“你的孩子在新疆生活很艱苦,千裏迢迢來看你,你補發的那些錢不給一點,將來留給誰呢?”
張聞天回答他說:
“這幾年我光吃閑飯,沒做什麼工作,很對不起黨,將來我要把這些錢作為黨費全部交給黨。”
1976年,張聞天在無錫病重。臨終前,他再三向夫人劉英交代說:
“我死後,請把我的錢全部交給黨,作為我交的最後一次黨費。”
夫人劉英默默地點點頭。
張聞天沒有聽見她的回話,吃力地用顫抖的手比劃著。見此情景,劉英禁不住淚水奪眶而出,忙說:
“放心吧,我一定會按你的話去做。”
張聞天這才點點頭。
7月1日,張聞天病逝。不久,他夫人劉英按照他的囑托,把他的四萬元存款,全部交給了黨組織作為黨費。
人們在懷念張聞天時,都無不為他這種不計個人恩怨,一心向著黨的偉大品格表示由衷地敬仰。
張聞天始終不計個人恩怨,無怨無恨,保持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律己寬人的修養和胸懷,受到後人敬仰。
彭德懷嚴於律己
彭德懷不僅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而且他一生胸懷坦蕩,一身正氣,在日常生活中也處處嚴於律己。
一次,彭德懷到大連視察。當地的地方領導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特地設宴招待。彭德懷來到餐廳,看到一個大園桌上擺著三四十個菜,心中很不高興,他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
“我們國家現在還很窮,經濟建設需要資金,人民生活還有很多困難,有的老百姓連肚皮都填不飽。我們是共產黨的幹部,人民共和國軍隊的領導人,象這樣大吃大喝,怎麼向人民交待?”
還有一次,彭德懷到某軍視察,軍領導見首長難得下來,特地吩咐炊事員做了十幾道菜,並解釋說:
“這菜都是部隊戰士生產的,連隊也能吃上這些東西。”
彭德懷有些不信,便叫人召集附近連以上幹部來到餐廳,他指著桌上的飯菜問:
“你們連隊是不是也吃得這麼好?”
連隊幹部一見這場麵,就明白了八九成,隻好說實話,同時又解釋說:
“連隊吃的沒這麼好,給首長加幾個菜,我們沒意見。”
這一解釋,把彭德懷激怒了,他向軍領導反問道:
“難道領導就要吃得好,首長就應該加菜?我們共產黨的傳統,不是首長就要吃好,而且要帶頭吃苦。你們為什麼總是想著領導,為什麼不多想想老百姓?”
在場的連以上幹部聽了這一番話,心裏熱呼呼的,對彭德懷更加敬重。軍領導隻好叫炊事員把多加的菜撤下去了。這時,彭德懷看看大家,會心地笑了,並招呼大家入席。
彭德懷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授銜的十位元帥之一。在戰爭年代,毛主席親切地稱他為“彭大將軍”。但他曆來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時時處處都十分謙虛謹慎。
1949年10月1日烏魯木齊數萬名各族人民湧上街頭,歡慶解放。在沸騰的人海中,許多人帶著領袖人物的畫像,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還有彭德懷的。人們不時地高呼“萬歲!”“萬歲”的口號,無數群眾興高彩烈地一遍遍跟著呼應。
當時,和群眾一起歡慶解放的彭德懷看到這番情景眉頭不由皺了起來。他想,現在勝利了,更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萬歲”的口號首先應還給人民,還給祖國,還給共產黨!勝利是黨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當一排巨幅畫像被眾人抬著走過來時,他突然迎麵走了上去,微笑著說:
“我這模樣長得不好,難為畫家了。還是扯下來,不要抬著它過市了!”說著,他伸手將畫像扯下來,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