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巧言嘲怯帥
1161年,宋金采石磯大戰,參謀軍事虞允文代替主將指揮,擊敗金軍。捷報傳來,朝廷上下極其振奮。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在金陵設宴款待卸職回來的虞允文。大家都對虞允文一介書生卻能在主將不在的情形下帶兵獲勝感到鼓舞。席間大家談笑風生,氣氛熱烈。
酒過數巡,忽然傳來警報,原來完顏亮不甘心失敗,又改道去了瓜州。在座的官員們抗默不語。葉義問環顧四周良久,說道:“在座的馮校書(方)、洪檢詳(邁)二君雖也在軍帳中效力,實際從未上過戰場;虞舍人(允文)威名方起,士卒向往,還是請虞公再為國家建立勳業吧!”說著,斟滿一杯酒,遞給了虞允文。虞允文見這些人害怕的樣子,又好氣又好笑,本來,采石磯之戰,以參謀軍事的身份代行將權,是因主將未到,迫不得已而為之,現在各路兵將已齊,卻又讓書生擅權代將,豈不貽笑四方?但這是樞密院長官、本戰區最高統帥的指示,又不好違抗。虞允文苦笑著飲完酒,起身說道:“我去沒關係。但突然想起一則故事,不妨說來供大家一樂。從前有個人得了一隻鱉,想烹而食之,又怕擔當殺生之名,於是就燃火煮了鍋開水,在鍋沿上橫放一根木條,對鱉說:‘你要能從這頭爬到那頭,我就放了你。’鱉知道這是主人設的計,企圖讓它自己不小心掉進鍋裏去。但也隻能盡力去爬,費了好大的勁兒,居然爬過去了。主人卻說:‘你能渡過去,很好,你再爬一遍,我得仔細看看。’虞允文看著葉義問,又說道:‘我今日此行,正像剛才說的那隻鱉一樣。’眾人聽了皆笑個不停。”
虞允文以鱉喻己,是說自己上一次獲勝,渡過危難,純屬僥幸;今日葉樞密又讓我“渡一次”,實在難為我了。除此明喻之外,還暗喻現已有合適人選,不必再讓書生帶兵了,免得不小心“掉進鍋裏”。
袁凱裝瘋保命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一改當皇帝前那種愛護百姓,禮賢下士的作風,而是性情暴躁,殺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將都被他殺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隨便抓人殺人。
但皇太子朱標卻很仁慈,見父皇亂殺人,心裏很不讚成。而朱元璋見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訓練太子將來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圖處理政務。所以父子總是有意見分歧,弄得滿朝文武百官左右為難。
這天朱元璋上朝,滿臉殺氣。百官一見,嚇得渾身發抖。這時朱元璋大聲喝令:
“袁凱!”
“臣在。”禦史袁凱趕忙跪下。
“你把這些案卷送給太子複看;看後火速帶回!”
“臣遵旨!”袁凱接過案件,直奔東宮太子朱標住處。
太子接過案卷一看,見父皇又要殺許多人,心中很難過。他歎了口氣隻在案卷上寫上幾句話就交給袁凱呈父皇。
朱元璋見太子在案卷上寫道:
“父皇陛下!依兒臣之見,以仁德結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他突然問袁凱:
“朕要殺人,太子要從寬,你說誰對?”
袁凱本已嚇得心直跳,聽到皇上發問,他臉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怎敢說誰不對呢?
這袁禦史是鬆江華亭人,字景文。他博學多才,詩也做得好,寫過一首白燕詩,故人稱“袁白燕”。他確是聰明過人,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話來,他叩頭答道:
“微臣愚見;陛下要殺,乃是執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這一答,滿朝文武無不暗暗稱讚,就連朱元璋也暗暗稱是。
當袁凱和文武百官剛鬆了口氣,卻猛聽朱元璋手拍禦案,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指著袁凱罵道:
“你這老滑頭,竟敢在朕麵前兩邊討好。我先斬了你,看還有誰敢在朕麵前花言巧語!”
這一下嚇得百官手足無措。袁凱更是嚇得臉色蒼白,癱倒在殿上。幸虧還有幾位膽大的大臣跪著替袁凱求情,朱元璋才沒有殺袁凱。
袁凱退朝回到家裏,飯也沒吃,倒床便睡。他的妻子見此便問究竟出了什麼事。
“古話說:伴君如伴虎。”袁凱歎了口氣說,“為了貪圖做官,今日弄得性命難保;要在鬆江華亭多好!”妻子吃一驚,連忙追問原因。袁凱將今日在朝中所發生的事一說,傷心地歎了口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雖躲過,難逃明日。”
妻子憤恨地說:“看來今日朱皇帝和秦始皇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