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媽媽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第一,不要信口開河。
在每次對孩子講話前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媽媽怕孩子餓肚子,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過去問他:“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
第二,要給孩子選擇的自主權。
不要過分限製孩子的自由,或是總替孩子做決定,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應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後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並不好。
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晚飯前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幹淨!”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的,而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會不斷地反複催促,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間收拾一下吧。”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以喘息的空間,不會讓孩子反感,多半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自覺自願要做的事情,積極性和興趣都會很高,根本就不需要你的催促和提醒。
第三,不要事事叮囑,叮囑時要有明確的目標。
很多媽媽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但有許多話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都反複強調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環境裏靜不下心來做功課。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要盡量用簡潔的、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清楚,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並允許孩子對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然後再去做。
第四,別隻盯著孩子的缺點。
很多媽媽,眼裏隻看到孩子的缺點,總是翻來覆去地說,卻絕口不提孩子的進步。其實,絕大多數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隻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性和毅力。如果此時還有人在旁邊喋喋不休地數落自己的缺點,反複教訓自己,“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麼說你才能改呢”,這樣的態度,孩子會視為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第五,對孩子進行指導,而不是嘮叨。
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複的單調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聰明的媽媽從不規定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
好媽媽成長課:
我們擔心孩子丟三落四,擔心他上課不認真聽講,擔心他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於是,我們一遍遍地提醒他,但事與願違,他總是將我們的提醒當成耳旁風。我們可曾想過,正是我們過多的嘮叨讓孩子的耳朵起了繭子,對我們的話開始“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