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責任承載修養,做一個有修養的優秀者 (4)(1 / 3)

有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之中。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其生意也麵臨即將歇業的境地。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卡爾說,“牧師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為難你的人。我把每個字都記了下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預購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我的一位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而需要一批磚,而其所需要的磚的型號卻不是我們公司能製造供應的,但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這使卡爾感到為難,是需要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卡爾的內心掙紮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在他心裏盤旋。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的情況。結果,那個對手很是感激卡爾。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謠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卡爾比以前感覺好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陰霾漸漸消散了。

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成大事者善讓,即遇事不與人爭高論低,而是通過忍讓的辦法,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而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無為地好爭而不好讓。君子坦蕩蕩,這是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一種品德。做人要胸襟豁達,要有平和忍讓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事業有成之人必備的修養。

顏回是孔子的一個得意門生。有一次顏回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上前勸架,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算老幾?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人答:“我把腦袋給你。你錯了怎麼辦?”顏回答:“我把帽子輸給你。”兩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但師命不可違,隻好把帽子摘下給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後來孔子告訴顏回:“說你輸了,隻是輸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一下子跪在孔子麵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

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鬥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能使別人不受損。不重表麵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

要做到寬容與忍讓還表現為能忍辱負重,經得起誤會和委屈,對那些曾與自己結下仇怨的人,能寬容待之。這將有助於你廣泛地結交到知心朋友和誌同道合者。要學會克製自己,凡事禮讓三分,不要時時、事事爭強。

清朝時有鄰裏兩家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麵幹涉這件事,隻是給家裏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使鄰居也覺得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和,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道出了處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