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唐玄奘取經

唐朝有位和尚叫玄奘。他為了研究佛教,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

玄奘來到邊境要塞瓜洲時,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聽說他要去印度取經,就搖著頭對玄奘說:“你取經的這條路太難走了,那裏有沙漠,有雪山,根本沒有人走過,你可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哪!”玄奘聽後,鄭重地對老人說:“謝謝您的關心,我立誌去西天取經,就是死在取經的路上,也心甘情願!”老人非常感動,就送給玄奘一匹識途的老馬。玄奘謝過老人,騎上馬踏上了去印度的艱難征途。

很快,他就來到了茫茫大沙漠。這裏真熱呀!玄奘帶的水喝光了。他忍著幹渴,繼續前進。又走了四天四夜,他終於渴得昏倒在沙漠上。沙漠的夜晚出奇的冷。玄奘被一陣涼風吹醒,他掙紮著爬上馬背。突然,這匹老馬像是想起了什麼,向一個方向猛跑起來。過了一會兒,玄奘的眼前出現了一汪清泉!原來,認路的老馬記起了這片綠洲。玄奘捧著這生命之水,高興地淚流滿麵。

曆盡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玄奘終於到達了印度。又經過幾十年的潛心鑽研,玄奘終於成了唐朝最有學問的高僧。

李白的清平調

唐朝天寶二年(742年),李白在長安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即皇帝的高級詩文侍從。

這一年春天,風和日麗,鮮花盛開,沉香亭畔的牡丹花爭奇鬥豔。一天,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裏飲酒賞花,侍從們站立在一邊侍候,歌女們翩翩起舞。

唐玄宗聽著,看著,覺得都是過去的一些舊詩老調,便非常生氣地說:“觀看名花,怎麼可以用舊的詩詞呢?快去召來李學士,寫出一些好聽的新歌詞。”

樂師李龜年馬上吩咐侍從去找李白,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李白,他正在和詩友們飲酒論詩,已經有幾分醉意,但皇帝召見,也不敢怠慢,便急匆匆趕到了沉香亭。

李白踉踉蹌蹌被侍從扶到了唐玄宗麵前,皇上有些生氣:“為何醉到這種程度?”

李白笑著回答:“知道萬歲要聽新歌詞,所以才多飲了點兒,隻有醉酒後李白才能寫出絕妙的好文章。”

唐玄宗命令歌女們繼續唱歌跳舞,讓李白在一旁寫出觀賞名花和讚美貴妃的好詩篇。

等到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剛完,李白的3首《清平調》詞便寫了出來。

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都連聲讚好。尤其詩人巧妙地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唐玄宗聽到這絕妙的詩文,高興地又飲起了酒,楊貴妃聽到這3首讚美她的詩,更是得意洋洋,連走起路來都有了新的姿態。

書懷贈南陵常讚府

李白這首詩寫了唐代軍隊在雲南打敗仗後給廣大百姓帶來的災難。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長詩《新豐折臂翁》,通過一個為了躲避從軍去西南作戰,而砸斷自己手臂的老人的訴說,鞭韃了封建王朝發動的不義戰爭。李白的《書懷贈南陵常讚府》一詩有“魯女惜園菜”一句,講的是這樣一個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的魯國王公大臣昏庸無道,治國無方,天下百姓苦難深重。魯國有個沒有出嫁的姑娘,每天晚上站在院子裏靠著門歎息,時間久了被鄰居的一位大嫂看見了。這天晚上,鄰居大嫂悄悄地走過去小聲地問她說:“姑娘在想什麼心事?”姑娘望著她,又看看遠處的菜園沒有說話。

大嫂又輕聲說:“什麼心思告訴大嫂,你是不是想嫁人了,我給你找一個意中人。”

姑娘的頭搖得撥浪鼓似地說:“大嫂想到哪兒去了!”

“那你這些天晚上一個人站在院內想什麼呢?”

姑娘笑了笑說:“我是擔心我們魯國,國王老了,犯糊塗了,王子還小又不懂事。”鄰居大嫂聽完大笑起來:“你這個傻姑娘,這是當官的考慮的事情,我們女人想它有什麼用?我們天天種田種菜有平安的日子過,為什麼要想那些煩人的事情?”

姑娘說:“憂國憂民是大事,我們每一個百姓都要去想,如果國家不太平,哪有我們種田種菜的安生日子過?”

鄰居大嫂又問:“那你這些天都想了些什麼?”

姑娘回答說:“不久前,有幾個朝廷的大將帶兵路過這兒,將馬拴在了菜園邊,馬沒拴住跑了,踩壞了許多菜苗,如今朝廷大臣們都很糊塗,踩壞了菜園子不賠,還問我要馬,哪有這樣的做法?由此看,國王也是老糊塗了,他們都不理解民心,體貼老百姓,將來國家一旦有難,最遭殃的是老百姓,但王公大臣們也不能逃過災難,所以我才這樣擔心。”

姑娘的一番話使這位大嫂很受感動,對她十分敬佩。果然不多久,齊國和楚國攻打魯國,天下大亂,老百姓深受戰亂之苦。魯國由於內部混亂、群臣不和,也沒有得力的大將,百姓非常不滿意,最後被滅掉了。

青蓮居士謫仙人

傳說中李白的母親夢見天上的太白金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李白從小就聰明伶俐,而且讀書刻苦,年輕時他的文章便廣為人們讚揚。他生性孤傲,嗜酒如命,但文才卻很驚人,他自號青蓮居士sh,人們稱他為李謫仙。一次他在湖州(今浙江境內)的一家酒樓喝酒,酒醉後自顧自地大聲歌唱,引來不少圍觀者。湖州司馬經過這裏,尋著歌聲來到了酒樓問道:“酒後高歌的是何人?”李白不屑一顧地以詩作為回答:“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李白性情豪放,酒後狂言,詩才天下聞名,但他懷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使他感到苦惱。這種心情在他的詩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受到李璘連累,關在潯陽監獄中。經過當時的宣慰大使崔渙和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竭盡全力相救,才免去殺頭之禍,可唐肅宗李亨還不肯釋放他,要治他的罪。這件事被當時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知道了,他非常著急地說:“李白曾救過我一命,他現在遇害,我豈有不救之理?”

於是他上書唐肅宗,願用自己的官職為李白贖罪。這樣,李白算是出了牢獄,肅宗皇帝下令從輕判刑。在乾元元年,即永王被打敗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受到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的處罰。這時李白已58歲了,在流放啟程的前幾天,寫下了《流夜郎贈辛判官》七言詩: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函穀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我愁遠謫夜鄧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李白何時救過當時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的性命,那還是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侍詔時的事。

一次李白出長安漫遊,見一輛囚車飛馳而來,車中囚著一個威武精幹的漢子。李白跳下馬問押解的士兵:“車上的囚犯叫什麼名字?”

一個小頭目回答說:“叫郭子儀。”

“他犯了何罪?”李白又問。

小頭目又回答說:“他在大將哥舒翰部下帶兵,他的手下不小心失火燒了軍糧,罪應當斬。

李白起了惜才之心,走過去同郭子儀談了幾句,又問了他一些兵法,郭子儀口吐不凡,對答如流。

李白說:“他的手下犯罪不應治他死罪,待我去見哥舒翰。”

哥舒翰久聞李學士大名,談到釋放郭子儀時,他為難地說:“我治軍一向公私嚴明,郭子儀按法該斬,不敢擅放,須上奏皇帝裁決。”

李白說:“請暫緩用刑,我也上書一封請一並上奏天子。”

不久聖旨下來,準了李白的奏章,赦免郭子儀準他戴罪立功。後來郭子儀成為平定安史之亂及抵禦外患的得力大將,也成了李白的好朋友。

烏棲曲

傳說天寶年間李白進京趕考,住在長安街頭的酒店裏。此時他的文章已受到許多詩人欣賞,自稱“四明狂客”的年近八旬的賀知章久聞李白大名,特地前去拜訪。李白送上一首詩請老先生拜讀: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孤房淚如雨。

賀知章讀後讚道:“好詩!真是天上謫仙人也!”

李白說:“老先生誇獎了,這是一首寫丈夫被征到邊關,家中婦人想念的詩文。”

賀老先生接道:“夕陽西下,成群的烏鴉從天邊飛回,盤旋著,啞啞叫著,烏鴉尚且知道要回巢,更何況遠在邊關的征夫呢。這兩句繪出了一幅秋林晚鴉圖。”

李白思索了片刻說:“正在織布的秦川女回憶往日的夫妻恩愛,更感到寂寞難耐,種種思緒湧上心頭,怎麼能不揮淚如雨。”

這時,賀知章又拿起李白的另一首詩《烏棲曲》,賀知章讀罷又連聲讚道:“此詩可感動鬼神矣!”

李白與杜甫

杜甫從小讀書學習就非常刻苦,7歲時就能熟讀許多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並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裏,他對書總是愛若至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公元735年)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13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誌,早已化作一腔牢騷悲憤。

實際上,曆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讀書上都是勤奮刻苦的。李白5歲時就在父親教導下開始認字讀書。少年時期,他就熟讀了《詩經》、《尚書》,背誦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等。有一個“鐵棒磨成針”的故事,說的是李白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才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好文章。

李白小的時候,一次他在家裏讀書,讀累了,也有些煩了,便跑出去玩一玩,路上他遇到一個老婆婆,坐在河邊一心一意,不厭其煩地在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很驚奇,不知道老婆婆磨鐵棒的用意,便走上前去探問:“婆婆在做什麼?”

老人家抬頭看了看他,然後又低下頭去繼續磨:“我想把鐵棒磨細,磨成一根針。”

李白非常不解,感到很古怪,又靠近老婆婆問:“婆婆什麼時候才能把它磨細呢?”

老婆婆堅定地說:“隻要功夫用到了,鐵棒一定能磨成針。”

李白很受啟發,回到家裏還在想這件事,他默默地自語:讀書也像鐵棒磨針一樣,隻要肯下功夫,不停地努力上進,才能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不負有心人,才能寫出好文章。李白果真這樣去努力了,後來成為世代稱頌的大詩人。

唐朝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並在城西買下一間破茅草屋居住下來。

杜甫的草屋門前有幾棵棗樹,每當春暖花開,樹上鮮花掛滿枝頭,一片春意濃濃。隨著陣陣春風輕拂,樹上的花瓣飄落在地,香氣濃鬱,杜甫便經常坐在樹下觀賞。

到了秋天,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紅棗,在陽光的照射下,紅通通的一片,煞是喜人。

一天,杜甫發現有幾個小孩子站在樹下用竹杆打棗,他非常生氣地把孩子趕跑了。第二天,他又看見這幾個孩子來打棗,便到西院鄰居的家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母親。

原來,這是一位年老的寡婦,早年死了丈夫,在這兵荒馬亂,田地荒蕪,而官府的苛捐雜稅又多如牛毛的日子裏,家人吃不上飯,孩子餓得無奈,便偷偷地跑到杜甫家的小院打棗充饑。

杜甫聽後非常傷心,回到家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後,杜甫不但不趕走這幾個打棗的孩子,還出來幫助他們,讓他們把打下的棗帶回去給老母親吃。

第二年,杜甫把草堂讓給了從外地來的一個姓吳的親戚居住,他自己搬到了離草堂10多裏路的東屯去住。

秋天,紅棗又熟了。這群孩子又來打棗吃,這位姓吳的就在草堂外插上了籬笆,還警告孩子不能再來搗亂。

這件事被杜甫知道了,寫了一首詩來勸告這個姓吳的親戚,讓他多照顧照顧這孤兒寡母。

杜甫這首詩寫得很淒婉,從一個窮苦的寡婦,由幾個孩子吃不上飯打棗的小事,聯想到戰亂給人民來的災難,想到了整個國家,並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這表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真摯感情,這一點在當時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飽讀詩書,對學問非常認真。

有一年,王安石因為主張改革被罷官,他決定離開京城由水路回江南去。

船到了與京口(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隔江相望的瓜州時,王安石看著眼前的景色,思念起家鄉的親人來。他走進船艙,拿出紙筆,寫下了一首題目為《泊船瓜州》的詩:

京口瓜州一水間,

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對第三句的“到”字很不滿意,認為太死板,而且春風是流動的,從哪到哪呢?於是把“到”改成了“過”,還是不滿意。就這樣,他先後用了“滿”、“入”等好幾個字,可都不滿意。王安石就走到船頭,想透透空氣。

月色下,江邊的草叢變成了墨綠色,反射著月光。王安石看著,忽然有了靈感,急忙跑回船艙。把原來改過的字全抹去,填了一個“綠”字上去。他把這首詩重新抄了一遍,還特意把“綠”寫得很大,然後滿意地拿給人看。

後來,許多人在談論怎麼推敲煉字的時候,都喜歡用王安石改詩這個例子,說一個“綠”字使全詩都生動了起來。

贈汪倫

李白十分喜歡遊山玩水。這一天,他來到安徽境內,一個叫桃花潭的地方,這裏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個叫汪倫的人隱居於此,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他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也很崇拜他。當聽說李白來到此地時,他便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封邀請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開一看,見署名汪倫,並不認識,但他被這封信的熱情豪爽打動了,就跟隨送信人,來到了涇縣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在這裏李白受到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談笑中,李白問起汪倫信中提到的十裏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聽後哈哈大笑:“這裏的十裏桃花就是十裏桃花潭水,萬家酒店就是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李白在桃花潭,汪倫天天陪他一起做詩飲酒,一起觀賞美景。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雖然他們相處時間不長,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天,李白要走了,汪倫來到江邊為他送行,分手的時候,為了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汪倫用腳踏著節拍,大聲唱起了送別的歌謠。李白被汪倫真摯的友情感動了,他當場提筆寫下了《贈汪倫》並送給了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一生好遊,當他來到襄陽時,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於此,非常高興。他很欽佩孟浩然那種瀟灑清遠、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陽,他就登門拜訪。孟浩然也很賞識李白的才能,就熱情地招待了他,還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氣質、共同的境遇,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公元730年,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裏,孟浩然將要去揚州,李白便到黃鶴樓為他送行。此時,江水茫茫,滾滾東去;岸邊,花紅草綠,雲煙繚繞。孟浩然置身於這良辰美景之中,雖然與李白離別有些依依不舍,但他此刻遊興正濃,便毅然登船啟程。

李白一直把他送到江邊,船啟動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著漸漸離去的船隻,揮手告別,孤帆遠去了,終於消失在白雲和碧水之間。可李白依然一動不動地望著船隻遠去的方向。這時,一江洶湧的波浪,奔向碧空盡頭,仿佛是去追趕那遠走了的人。李白詩興大發,一揮而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出塞

在唐朝建國初期,經常發生民族戰爭。由於戰火連年不斷,當時,內地許多人被官府強行征去參戰,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輪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懸掛在空中,古老的邊關漸漸沉寂後,身著盔甲、手持長矛的守關戰士還在城牆上巡邏放哨,他們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為了擺脫思鄉的愁苦,戰士們彈起了琵琶,本想彈一首歡快的曲子,可彈出的卻是思鄉別離的音調。開始,他們還隨音樂大聲地唱,使勁地跳,想用這種方法擺脫思鄉的苦悶,可是後來,他們不唱了,也不跳了,一個個抱成一團痛哭起來,他們怎麼能不想家呢?怎麼能不思念親人呢?持續的爭戰,將戰士們的鐵甲都磨破了,讓不少年輕的生命也長眠在這裏……

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齡非常激憤,是什麼原因,使他們不能回家?使許多人拋屍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當。那些吃朝廷俸祿的將軍們,腐敗無能,整天隻知尋歡作樂,讓胡人有機可乘,常常來侵犯。假如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他就可以將胡人趕得遠遠的,使他們不敢再越過陰山,這樣,許多遠征的將士,就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

詩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戰的大將,於是就寫了這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之渙的涼州詞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天,長安城雪花紛飛,寒氣襲人。著名詩人王之渙、王昌齡、高適三人相約來到一家酒樓,準備飲酒聽曲。這個酒樓有許多賣唱的藝人,經常唱他們三人的詩篇。他們選了一處幹淨的座位坐下。演唱還沒有開始,王昌齡笑著說:“我們三人的詩,平日裏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誰的詩篇被唱得最多,誰就是第一。”高適和王之渙都點頭讚同。

第一個歌女手執拍板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聲音清悅,感情真摯。王昌齡擊掌笑道:“這是我的”。又有一位藝人輕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適的五絕,曲調婉轉,情意綿綿,聽後高適也得意地說:“這是我的一首五絕。”這時,王之渙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著樂隊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說:“等到那位女子上場時,她如果不唱我的詩,我就甘願認輸。”話音剛落,那位歌女便上場了,唱起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歌聲淒婉動聽,把大家帶到了荒涼的邊疆,在那裏,邊疆的戰士吹著思念故鄉的笛曲,可是故鄉的春風,吹不到這遙遠的邊關。

酒店裏鴉雀無聲,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意境裏。從此,這首七絕便傳開了,並博得唐絕句壓卷的評價。

神童駱賓王

在駱賓王七歲那年,有一天,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大家見駱賓王聰明機靈,都非常喜歡他,於是客人們就有意提出問題來考他。沒想到,七歲的駱賓王竟對答如流,一點也沒被難住。客人們不由得伸出大拇指,連連稱讚他才智過人。

午飯後,大家一起在池塘邊吟詩作對。有一位年紀稍長的客人,指著正在水裏嬉戲的一群大白鵝,對駱賓王說:“孩子,看那一群鵝,你能以它們為題做一首詩嗎?”正在一邊玩耍的駱賓王向池裏一看,一群大白鵝正如紳士般悠閑地遊來遊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綠的水麵上;紅紅的腳掌,正在青水中來回撥動;還有那彎彎細長的脖子,時不時伸長了,脆亮地高叫一聲。看到這兒,駱賓王靈機一動,隨口吟出了《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客人們聽後,大為震驚,連叫道:“好詩!好詩!真是一個神童!”

從此以後,駱賓王的《詠鵝》詩和“神童”美名便傳開了。

賀知章回鄉

賀知章在為官時,官運亨通,一直到80歲,由於年老體衰,才告老還鄉。

他懷著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匆匆地踏上了這片讓他日夜魂牽夢想的熱土。在這裏他聽到了那熟悉的鄉音。想到自己在離開這兒時,還是一個壯誌未酬的熱血青年,如今回來已是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了。這時,他看到一群無憂無慮的孩童正在玩耍,忽然想起當年和自己一起嬉戲的夥伴,他們現在也跟自己一樣白發蒼蒼了。真可謂人事消磨、世事滄桑呀!往事還曆曆在目,可眼前卻已物是人非了……

“老爺爺,您是從哪裏來的?到哪家去做客?”一聲清脆的喊聲打斷了詩人的思緒。他趕忙笑道:“我就是咱們這兒的人,我這不是回家來了嗎?”說著他撫摸著那個孩子的頭。這時,孩子們都跑了過來,用熟悉的家鄉話和他無拘無束地談笑起來,一直把他送到家門口。

回到家後,賀知章感慨萬千,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月下獨酌

李白40多歲時,由於朋友的推薦而被召入京城,供奉翰林。當時李白豪情滿懷,準備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已不是“開元之治”時的那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了,他隻是把李白擺在禦用文人的位置上,專為他尋歡作樂而填寫一些曲詞,李白對此極為不滿。於是他對昏君,對朝政,還有那些趨炎附勢的權貴們,不時地嬉笑怒罵、辛辣諷刺。結果他便經常受到這些腐敗勢力的攻擊和誣陷,因此,他感到孤獨、苦悶,常常借酒來發泄心中的不快。

一天晚上,李白獨自踱步來到後院。此時,天氣晴朗,明月當空,陣陣花香沁人心脾。看到這樣美麗的夜景,李白陶醉了,擺上美酒,痛飲一番。可當他剛要斟酒時,一種孤寂的感覺襲上心頭,這樣美好的夜晚,卻沒有一個親人和知心朋友與他一塊痛飲。獨自一人這樣自斟自飲真的很乏味!很單調!他不禁有些黯然神傷。忽然他抬頭看到了空中的明月,於是斟滿了一杯酒,高高舉起,邀請明月來一起飲酒。這時,皎潔的月光,將詩人的身影投射在地上,於是,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身影就成了陪伴詩人飲酒的“酒伴”了。

鳥鳴澗

唐朝詩人王維在20歲時,他的詩文就已經很有名氣了。他博學多才,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對繪畫、音樂也很精通,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在京城長安,王維以詩會友,結交了許多社會名流。當時的岐王李範也很喜歡詩文、音樂,他非常賞識王維的才華,就經常邀請他到府上談詩論畫。

有一天,王維問岐王:“我準備參加進士考試,不知能不能取得第一名?”岐王聽後,悄悄對他說:“聽說京城有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已經托公主給主考官寫了一封推薦信,想取他為第一。你要取得第一可就有點難了!”王維聽後很自信地對岐王說:“那個人的文章我讀過,我相信我不會比他差!”

於是岐王就給王維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扮成一個演奏琵琶的藝人,隨自己一塊去參加公主的宴會。到了宴會上,王維站在最前麵,他五官清秀、年輕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

王維神情自若地坐在椅子上,調好弦音,開始彈奏自己新譜的一首曲子。悠揚的琵琶聲盤旋在整個宴會廳上空,低時如涓涓流水,高時如疾風驟雨。一曲演完,滿屋子的人讚不絕口,公主更是驚喜萬分,便問岐王:“這位藝人叫什麼名字?”岐王告訴她:“他叫王維,不僅精通音樂,還擅長繪畫,詩文也稱得上天下無雙。”說著,便遞上了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公主讀完後不禁拍手稱絕:“真是難得的好詩呀!”

從此,王維的名聲更大了,在考進士時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王昌齡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這首詩約寫於唐朝開元二十九年。

晚年受貶的王昌齡在江寧(今南京市)任職,他當時心情特別孤獨鬱悶。

此時,他的好朋友辛漸準備離開潤州,北上洛陽赴任。在分別的前一天晚上,詩人冒雨趕到潤州西北的芙蓉樓為辛漸餞行。

詩人是受貶才來這裏的,他很想找朋友訴說一下心中的不快,可還沒來得及訴說,朋友就要離他北上。今天他們倆好不容易聚到了一塊,相互傾訴著心裏話,真是難舍難分。不知不覺中,天漸漸亮了,王昌齡知道,天亮以後好朋友就要啟程了,不知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再相見。

煙雨迷蒙,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兩位好友站在芙蓉樓上,俯視樓下滾滾東去的江水。王昌齡慢慢抬起頭來,望著西北方向的楚山,不無傷心地說:“辛兄,此次一別,何日才能相見啊!”

辛漸仍然凝視著流淌著的長江,心情沉重地說:“這幾年,隻因你不拘小節,不受束縛,總是發泄心裏的憤懣和不滿,所以受到許多人的誹謗。”

王昌齡感慨萬分:“是啊,幾年來屢次被貶官,先到嶺南,後又到這裏,貶來貶去,還是屈居下級官吏行列。”

辛漸接下來說:“但你還是保持淡然視之的態度,像過慣了被別人中傷、指責的生活。”

王昌齡停了停說:“我在洛陽有不少好朋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許多小人對我的讒言,請你轉告他們,我仍然不會被功名利祿和讒言所迷惑。”

辛漸關切地說:“昌齡兄為人善良,性格豪爽,昨天你為我設宴辭行,今天又送我來江邊,情深意長,我不知道以後怎麼感謝你。我走後,你要敞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很受感動,他久久地望著滔滔江水,吟出了《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

辛漸被王昌齡的詩感動了,連連高聲讚歎道:“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表明了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情操,像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那麼高尚,實在令人敬佩。我很高興,因為我聽到了你的心聲,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大作我定牢記心中。”

兩位朋友再次道別,辛漸一步一趨登上了船,小船慢慢駛向遠方。這時的王昌齡還久久地站在江岸,望著遠去的帆影,他回轉頭來,又向遠處矗立的楚山眺望。真像詩中所說的隻剩下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麵對楚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