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出典】

《論語·子罕》。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關於堅定誌節,宋代蘇軾在《晁錯論》中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說明古代成就了大事業的人,不僅才幹卓越,必定還有堅忍不拔的誌向。明朝的王陽明先生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說過:“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若是沒有堅定的誌向,世界上的事恐都無法成就,人也像是沒有舵的舟、沒有銜的馬,失去了方向。

在惡勢力的壓迫下,又要如何堅持理想呢?在戰國時代屈原的《九章·涉江》中便能見到這般堅韌的風骨,“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詩人在此表達出他寧可終生窮困,也絕不同流合汙的高潔誌向。

唐朝王勃在名文《滕王閣序》中同樣認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說明年紀老了,也不會因為白了頭發而改變心誌;處境愈是困難,信心愈是堅定,絕不因此喪失遠大誌向。一代梟雄曹操晚年仍然雄心萬丈地說出:“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良馬雖老,伏在馬槽,但還想馳騁千裏,表達出老人的雄心壯誌。

宋儒程頤曾代女子立下一則顛倒是非的“誌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認為餓死是小事一樁,失去誌節就事關重大,並以此要求女子堅守節操,為了保持清白之身,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種迂腐的觀念,造成“貞節牌坊”迷思。嗚呼!假如程先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應該就不會這樣胡言亂語,以“犧牲她人的性命”,來成就自己道德的高超。立誌當然重要,但若為虛名連生命都因此丟失,大儒還談什麼“堅忍”?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典】

《論語·裏仁》。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韓詩外傳·卷九》)——樹想要靜止下來,而風卻仍吹不停,這種來不及奉養父母的“風木之悲”,最是令人終身悔恨。然而孔子並不讚同“隻要在家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他曾感慨地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也就是強調孝順父母“恭敬”遠比“奉養”重要。

時代轉變,今天許多父母為兒女鋪好一生順遂的道路,認為子女若能爭氣地漂洋過海取得國外學位光耀門楣才是孝順之道。遇到不喜歡出遠門的子女,父母還可能搬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男兒誌在四方”(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等擲地有聲的大道理來訓勉,等到兒女取經去也,又開始天天想念。所幸今日科技發達,“電子信箱”、“即況視訊”等電腦網絡無遠弗屆,雖是分隔兩地,卻猶如咫尺天涯。

唐代詩人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如此感慨浮生若夢:“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指天地是萬物棲息的客棧,光陰猶如百代流動不息的旅人。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難免會顧此失彼,到底要“出國遊學”乎、“在家孝順”乎?這種兩難問題常常令人不知所措。

《後漢書·馬援傳》中提到,馬援好騎,善別名馬,這位相馬的專家就曾說過:“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說明傳聞不如親眼所見,看到影子不如目睹實體;此外,我們今天也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充國傳》)。所以,若能夠在年輕時行遍天下,增廣見聞,印證書本知識;學有所成之後,回到家鄉陪伴父母,讓老人家寬心頤養天年。如此,既能實現理想,又能兼顧孝道,豈不兩全其美乎?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典】

《論語·述而》。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 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說明讀書人誌在修道,如果以破衣粗食為恥的話,實在不足以跟他談道,正可與本句之前段相互呼應。對孔子而言,生命的豐盛不在於美食或華服,而在於道的探索追尋。“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是孔子的另一表述,若能在早上聽聞了寶貴的道理,即使是傍晚離開了人世,也不覺惋惜。孔子的所言所行,處處顯露出他超凡豁達的人生觀。

人們常把“知足常樂”掛在嘴邊,卻“心”與願違,外界的聲色犬馬,牽引著人走向欲望的深淵。俗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看似萬能,但貪財卻是萬惡之根,唯有反璞歸真,生活求簡,思想求深,才能體會如西諺所說:“心靈財富是唯一真正的財富。”(“The wealth Of the mind is the only true wealth.”)

在《聖經》中,耶穌的門徒保羅曾說道:“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十二節)好比孔子的據義而為,保羅的秘訣在於遵行上帝的話語和教導。在這混亂的世代中,你是否也已找到生命裏的指南針?

談到以“浮雲”用詞,孔子可謂先發,後代文人雅士多喜歡以“浮雲”為喻,如李白五律《送友人》中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講的是遊子漂泊與故人牽掛的故事。王安石七絕《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中提到的“浮雲”,則意含雙關,暗喻奸佞小人。到了現代,蘇來作詞作曲的《浮雲遊子》,更是伴隨許多人走過青澀年少的不老民歌。耳畔,仿佛又聽見了那如歌的旋律:“浮雲一樣的遊子,行囊裝滿了鄉愁;雖然努力向前走,鄉愁一樣入夢中。”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出典】

《論語·子罕》。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在鄭愁予膾炙人口的《錯誤》起頭句裏,讓你想到了些什麼?是一段淒美的愛情、一位美麗少婦的等待,還是想起了張九齡“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的情景?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窈窕淑女,君子怎不好逑?衛靈公與夫人同車,置孔子於次乘,暫且撇開禮法不論,從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看來,似乎也情有可原。

電視咖啡廣告不就有這麼一句:“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透露著現代人對美的執著與追尋。美麗的事物,無人不愛,然而凡具生命的美物,上至萬物之靈,下至野地裏的小花一朵,都無法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考驗,終將隨歲月而凋零。在你的心中,什麼才是永恒的呢?孔子認為,足以澤披百代的珍寶,唯有仁德。對基督徒來說,遵行上帝永不廢去的話語,並求治死聖經中所提及的人性三大軟弱:“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約翰一書》第二章第十六節),就可與永恒接軌。

但丁曾說:“人不能像動物一樣活著,而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老子則強調:“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畢竟,過分的物欲確實會引起更多心誌的昏亂,而非心靈的平安。

古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種道理也許人人能懂,甚至常常掛在口中。但實際上,這樣的名言隻能作為一種期許與希望,人的欲念是與生俱來,終生與人共存的。儒家要做到“無欲”,有一套法則,也許是修身、慎獨,或是“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論語·顏淵》)。至宋明時期,道學家提出以“存天理,去人欲”為核心的修身主張,一方麵將儒學倫理規範提升至“天理”的高度,一方麵細密設計了各種遏製“人欲”的方法。這些反而處處顯示了,無需“外誘”,人性的欲望是難以操控、頑於對付的呀!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典】

《論語·裏仁》。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唐太宗曾如此告誡他的兒子們:“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過。”(語出吳競《貞觀政要·教誡太子諸王》)意思是說:看見他人的過人之處就要有自己也當如此的向上心,這樣的努力就能讓自己留下美名;聽到他人對自己的批評就要努力改正,才不會鑄成大錯。根據心理分析理論,人類的行為動機不外乎兩種,一是追求快樂,一是逃離痛苦。我們不妨這麼看,見善思齊是屬於追求快樂,而聞過能改則是屬於逃離痛苦,為什麼呢?上麵這句話就說得很明顯了,思齊可以贏得相同的獎勵,而改過當然是為了不要再挨罵了啊!

然而“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人不會犯錯,隻要知錯能改,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唐朝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也曾說過:“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隻要是人都有缺點,但大多數人容易將別人的小過錯看在眼裏。所以,當別人犯錯時,別急著批評,先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毛病,犯錯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也不必急著掩飾,最重要的是立刻反省改正,至少別在同一顆石頭上跌兩次。

紀伯倫曾經說過:“當你們中間有人跌倒時,他是為了讓後麵的人不跌倒。”看見別人的失敗經驗,要懂得感恩,因為他等於扶了大家一把;而看見別人的成功,不要被那表麵的風光所炫惑,應該仔細觀察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如此虛心向他人學習,不論是正麵或負麵的結果都可作為自己的借鏡哦!

眾人皆醉我獨醒

【出典】

戰國·屈原《楚辭·漁父》。

【作者簡介】

屈原(公元前343年生,卒年不詳),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為人耿介忠心,曾任楚國三閭大夫、左徒,但因受人毀謗而兩度遭到放逐,最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著有《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賦,均收錄於西漢劉向所編《楚辭》一書中,對後世文學具有極大的影響。

【故事】

屈原所說的“眾醉獨醒”,隻是一種頹靡混濁的比喻,並非真的喝醉酒;同樣地,歐陽修為自己取了一個“醉翁”的稱號,卻在《醉翁亭記》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顯然在這個位於安徽滁縣的醉翁亭上,歐陽修的“別有用心”其實是在亭上賞玩山水,沉醉於美景之中!

可見得同樣是醉,並不一定因酒而醉;而同樣是酒,有時能使人“一醉解千愁”,有時卻教人“酒入愁腸愁更愁”。有人嗜酒如命,也有人視酒為禍胎。明末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酒禁》中,就指出“水為地險,酒為人險”的道理,意思是說,河水原本無害,但會因為地勢而泛濫,造成危險;酒本無害,卻常因人的無所節製,而釀成禍害。

然而,對身兼詩仙和酒仙的李白來說,酒非但不是禍害,恐怕還是靈感的來源。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生動地描述了唐朝八位嗜酒名人,其中有名句:“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或許,也隻有這種喝一鬥酒寫一百首詩的奇才,才能寫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如此絕妙佳句吧!

詩仙邀明月和黑影共飲,當代詩人洛夫則邀“詩鬼”李賀共飲。在《與李賀共飲(時間之傷)》中,洛夫對詩鬼這樣說:“我試著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絕/塞進一隻酒甕中/搖一搖,便見雲霧騰升/語字醉舞而平仄亂撞”,著實鬼氣十足,酒氣也滿分。

除了唐朝之外,宋代的飲酒風格也不遑多讓。這點在《水滸傳》可見一斑,書中撰述的宋朝一百零八個好漢,幾乎人人飲酒,而且還有許多場景和酒有關。著名的武鬆打虎,便是武鬆連喝十八碗“三碗不過崗”的酒(其實是一般人喝了三碗就過不了崗的烈酒)之後,乘醉過山崗,直到遇見猛虎,酒都變成冷汗冒了出來,才一驚而醒,徒手將老虎打死。此外,後來武鬆醉打蔣門神那一回,也是一路喝酒,直喝到最後一家蔣門神的酒店,店門前的兩把金旗上還寫著“醉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儼然是一句充分展現飲酒樂趣和奧妙的廣告詞。

由此種種看來,酒之為福為禍,就如水之載舟覆舟一樣,並非絕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文學史上少了酒,必將大為失色!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出典】

《孟子·公孫醜上》。

【作者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孟子年少喪父,由母親仇氏一手帶大,這位偉大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三度搬家,並親自教導孟子,而流傳有“孟母三遷”與“斷機教子”的故事。

據說孟子曾受學於孔子的孫子子思,於學成後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並周遊列國。雖然孟子曾接獲梁惠王、齊宣王的召見,可惜他接近現代民主觀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鄉講學,並將自己的理想抱負由弟子輯錄成書。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內容記載了孟子的言論及事跡,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說”,是孟子對於道德價值根源的闡述。至於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當時則是十分前衛的,他認為施政應以民為本,可說是最早提出“人民是頭家”的學者。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時排除《孝經》而納入《孟子》,從此成為經書之列。南宋時朱熹將《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列,後人稱之為“四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故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同樣語出《孟子·公孫醜上》,指的是人類生而擁有的同情憐憫之心,就是“仁”的起點。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新聞畫麵裏出現哀慟逾恒的家屬,讓電視機前的許多人也跟著落淚,並且出錢出力推動重建的工作,整個社會因為巨大的傷痛迅速地連成一線,人性在這個時刻閃耀動人的光芒,也讓人堅信“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人出生的時候,最初的天性是良善的。

不過,繼續觀看電視新聞,將會發現,一件接著一件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人性的光輝立刻被大片烏雲所掩蓋,不禁令人懷疑,難道荀子所雲:“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才是真理?《荀子·性惡》認為人的天性本質是自私邪惡的,所有呈現出來的善行,都隻是人為的矯飾。

不論人性本善本惡,應該沒有人從小就立誌要當“壞人”。人的一生充滿了選擇,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一時之間無法堅定意誌,和邪惡自私妥協,自然容易導向黑暗之途。所以,孟子和荀子雖然對人的本性有不同的主張,他們對道德修養的觀念卻是一致的,不論在什麼樣艱難的環境,有誌於君子之道的人,都要去惡向善啊!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典】

《論語·八佾》。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我們是講究“忍”的民族,老祖宗不就再三告誡,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成就大事。為了加強說服力,還舉出秦末“圯上老人”訓練張良的例子,因為張良能忍氣吞聲為老人穿鞋三次,終於獲得《黃石公兵書》而雄霸天下。由此證明想要有一番作為,就要先學會忍。

然而,“忍”字心頭一把刀,受盡委屈恥辱而能強忍下來,若非麻木不仁失去知覺,就是算計時機有所企圖,但前者居多,後者終究寥寥可數。我們常聽到的座右銘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忍小憤而就大謀”(宋·蘇軾《留侯論》),都是中國人的立身哲學。但忍到極點,竟發明出“吃虧就是占便宜”這種詭異的邏輯,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還有什麼“別人打你右臉頰耳光,最好再把左臉湊過去供他泄恨”等怪理論,殊不知一味地相讓忍耐,別人還以為你好欺負呢!所謂“姑息養奸”正是如此。

長期在壓力下生活的人,應要鼓勵他們適時適地的釋放壓力。報紙社會版所報道手刃親夫的柔弱女子,大多是長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旦忍到極限,往往就成為一件怵目驚心的社會案件。所以,凡“忍人之所不能忍”者,往往會成為“狠人之所不能狠”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一個人講出這句話時,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已達極限,這時應適時宣泄情緒,身心才能保持健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典】

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作者簡介】

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是宋朝名臣。年幼即喪父,母親為了養活兒子而改嫁,這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範仲淹在少年時即立誌發奮讀書,以報答母親的恩情。他在26歲時考中進士,從此幾度宦海浮沉,但仍然努力不懈地為人生理想而奮鬥。

《嶽陽樓記》中的嶽陽樓位於今湖南嶽陽西北洞庭湖畔的古城牆上,是一座曆史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美名,詩人杜甫也曾登此樓而作《登嶽陽樓》。範仲淹所處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不斷、國力薄弱的宋朝,他雖有誌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奈何政治現實及弊病沉病難治,當他被貶至鄧州時,好友滕子京來信請他為嶽陽樓作記。一代名臣與名樓交會結晶成這篇《嶽陽樓記》,除了文字的價值和曆史意義之外,他憂國憂民的心誌充分反映了知識分子關懷天下的精神,使這篇文章傳頌千古。

【故事】

“先天下之憂而憂”中的“憂”字,並不是莫名的恐懼或焦慮,不是挨了罵就難過,被誇獎就開心,而是懷有遠大誌向和慈悲之心,為天下人、為國事憂愁,和現代人的“憂鬱症”完全不同。範仲淹在此句之前就說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千萬不要會錯意,明明沒事還要強說愁哦!畢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君子處世坦蕩無懼,小人才會常懷憂慮,臨危易亂。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是這麼談“憂”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是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量,提防可能的危機,那麼憂患很快就會來到眼前。這主要是提醒人們要有危機及憂患意識,即使身處安樂,也要為未來做好打算,免得一旦發生危機就手忙腳亂。

關於“憂”,漢代《古詩十九首·西門行》也有名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描述人總是懷著憂愁苦惱無盡期,而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忽焉消逝,實在不該自尋煩惱,及時行樂才是上策。想想,人活著不斷地眺望未來,從小長輩經常教訓子弟要先苦後樂;童話故事也透過一天到晚玩樂的蝴蝶和時時憂心如何過冬的螞蟻,教導小朋友先把工作做完才能玩耍。盡管大家從小就在“憂”的指導原則下成長,也千萬不要反應過度,讓莫名的恐懼與焦慮影響了生活!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出典】

《左傳·襄公十年》。

【作者簡介】

《左傳》又稱《春秋左傳》或《左氏春秋》,關於作者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一說是由左丘明所作,或說是由戰國時吳起召集曆史散文家所著,眾說紛紜至今不能下定論。不論作者為何人,《左傳》的內容是中國史學的瑰寶,司馬遷撰寫《史記》便大量采用《左傳》的資料。到了今天,《左傳》仍然是研究中國文學與曆史的必讀經典。

《左傳》的內容記載由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81年)的史事,包括當時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的史實。大量的史料加上敘事詳盡,同時展現作者高明的敘述能力。精彩的是文字運用精練暢達,人物刻畫生動多樣,不論是正直、邪惡、莊重、詼諧、機智、狡詐的性格均躍然紙上,名列《十三經》。至於《十三經》則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包括《周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孟子》,而《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學經典。《左傳》又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故事】

群眾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在《魏書·吐穀渾傳》中提到:“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是說一個人的才智能力畢竟有限,眾人若能團結同心,發揮眾誌成城的力量,國家必可以穩固安定。

領導者的行事,若不能得到共識,甚至受到抵製的話,眾人的力量往往會形成可怕的反作用力。春秋時代,魯昭公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先要求調查他的罪責,又請求囚禁在費地,最後希望能夠逃亡他國,但是昭公都不同意。子家便勸說:“眾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蘊。蘊蓄,民將生心;生心,同求將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這句話表示,不能讓眾人的憤怒積聚,積聚眾怒而無法平息,就會蘊藏危險。一旦積聚眾怒、蘊藏危險,人民便產生叛逆之心,有了叛逆之心,相同感受的人就會彼此尋求合作。子家雖指出“眾怒不可蓄”的道理,魯昭公卻不聽,最後導致叔孫氏與孟氏聯手攻擊,他隻好逃往齊國。

所以,“勿以獨見而違眾”(呂尚《六韜·立將》),千萬不要堅持個人意見而違背眾人的意誌。個人縱然是智勇雙全、文韜武略,眾人之事仍仰賴眾人的力量,“專斷獨行”在專製政權的時代尚且會招致群眾造反,何況是在講求民主的現代呢!

當然眾人的力量與個人的決策,平衡兩者需要高度的技巧,明朝張居正有名言:“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在於眾,斷在於獨。”其中便提到事情的謀劃要仰賴眾人之力,而決斷時則要靠個人的主見。有人說,一個人的智商如果是一百的話,一百個人的智商並不等於一百乘上一百,相反的要用除法來計算。如果決斷仰賴個人智慧,如何讓決斷得到眾人的認同,就需要更大的智慧了。個人能夠成就的事情有限,得到眾人的扶持,才能完成大事業啊!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出典】

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年左右),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人,出生於漢代的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因不能寫出媲美《春秋》的傳世著作而抱憾終身,臨死前,特別叮囑司馬遷,要繼續傳承史官對曆史的責任與使命。

司馬遷後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處以殘酷的腐刑,獄中他傾注全力在《史記》的寫作上,而撰寫曆史巨著的信念,是他忍受屈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出獄後,司馬遷作了中書令,直到公元前93年前後完成《史記》。

《史記》這部書的原名並非如此,司馬遷稱它為《太史公書》,兩漢學者有稱為《太史公記》或《太史記》等,到東漢末年才稱為《史記》。

全書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二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宇。記載從太古人物黃帝到司馬遷當時生活的漢武帝時期,是一部縱橫古今、包羅萬象、組織嚴謹的紀傳體通史。內容充分反映司馬遷進步的曆史批判精神,也處處展現“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通古今之變”的求實態度,被譽為舉世無雙的經典之作。司馬遷也因《史記》一書晉升為我國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與散文家。

【故事】

由此看出,召公深知君王應以民為本的道理。在《孟子·盡心》中,孟子對民本思想表達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鮮明地將人民的地位擺在第一,認為人民是最尊貴的,國家社稷其次,最後才是君王。荀子在《荀子·王製》也引用了水與舟的比喻:“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人民就像水,君主就像船,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所以人民可以擁護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的地位。

人民力量的偉大,可見一斑,人民的輿論當然不可忽視。春秋時代的龐恭,十分了解這一點,所以,在他準備和魏太子到趙都邯鄲當人質前,特別對魏惠王示警說:“市集上人潮洶湧,是不可能出現老虎的,可是,‘三人成虎於市’……我們離開後,一定有很多人會議論批評我們,請陛下要小心地聽取。”(《韓非子·外儲說》)。龐恭的意思是,如果有三人都說市集上有老虎出現,人們的信念就會動搖,而開始相信真的有老虎,這就是輿論可怕的地方。可惜魏惠王沒有記住龐恭的進言,當龐恭由趙回國時,魏惠王早已聽信了讒言,不願讓龐恭謁見。成語“眾口鑠金”也可以形容輿論的力量,眾人的嘴巴(輿論)可以鑠煉冶金,不能不謹慎判斷!

既然如此,麵對眾人的不當言論是否就束手無策了呢?削弱不當言論的方法不難,首先要使“謠言止於智者”,不輕信未經證實的言論;其次要謹記孔子《論語·陽貨》中所言:“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不要把路上聽到的話,就在路上隨意地傳播出去,這是不懂得善言且拋棄道德的人。如果人人能做到這兩點,誣妄的言論自然會大為減少。但是,如果輿論屬實,周厲王那樣的獨裁專政,自然是難以持久,為政者絕不可輕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典】

《論語·泰伯》。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定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由於名分上的不適當所導致的問題,孔於在《論語·子路》中談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意思是說,君子若是名分不當,所說的話不能順理成章,不隻事業不會成功,擴大來看,恐怕連國家的禮樂製度和刑罰都無法得當。就像是,如果隸屬於地方的工作卻由中央來出主意,或是該管作風的人卻批評環境整潔的問題,做起事來如何能有正當而充分的理由呢?

關於“名正言順”,在《漢書·梅福傳》中也有:“位卑而言高者,罪也”,是指位處卑下卻妄淪高官所主的政事,超越本分發表議論是有罪的。縱使自己才高八鬥見識過人,若是暫處於較低的職位,也不必太急於表現自己。若不盱衡現實狀況,考量自己是否有發言權,很容易逾越分寸,甚至得罪他人!

在《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一名句,與孔子名正言順的“組織管理”思想頗為接近:“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是說沒有規、矩作為輔助工具就無法畫出方和圓;沒有測量平直的工具就無法將彎曲的訂正成直的。比喻沒有一定的法度標準就沒有能夠遵循的原則。凡事一定要有個準則,否則眾人莫衷一是,你一言我一語,就算勉強成事,也無法有個圓滿的結局,何況出了紕漏又該由誰來負責呢?現代政壇不時出現踢皮球作風。真該讓他們好好讀一下中國名句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典】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

【作者簡介】

《三國誌》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曆史,共六十五卷。作者為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他在蜀漢做過官,30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在晉朝擔任過晉平令、著作郎。《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以前有關於魏、吳的史作,而蜀政權沒有史官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便由陳壽采集編次完成。陳壽的時代接近三國,能運用的資料有限,有史料不足的困難。陳壽沒有編寫誌,若想解三國的典章製度,必須借助《晉書》,《三國誌》敘事精彩,剪裁得當,文字簡潔,與《史記》、《漢書》及《後漢書》並稱四史。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曾撰寫《魏書》,看到《三國誌》後,便毀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南朝宋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搜集引用了許多陳壽未曾使用或避諱不用的史料,例如西晉魚篆的《魏略》、傅玄的《傅子》、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等超過上百種,為《三國誌》作了補充與注解,使三國時期的史料更加完整,更加彰顯《三國誌》的價值。

【故事】

諸葛亮盡管神機妙算,智慧過人,但並非以文章見長,他的《出師表》之所以流傳後世,實因發自肺腑衷心,因此感人至深、《出師表》分為前後兩篇,都是在劉備死後,上書後主劉禪而寫。《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蜀漢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為了讓北伐之舉無後顧之憂,諸葛亮藉這篇文章功諫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以便鞏固國家的根基!字裏行間,尤不是忠臣的用心良苦,最後以“臨表涕泣,不知所雲”作為全文結語。

《後出師表》則寫於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當時蜀軍北伐受挫,退回漢中準備再戰,但因為朝廷中有許多人對這個決策感到懷疑,諸葛亮於是以此文上書後主,解釋出師討伐曹魏的必要。在一番分析表述之後,最後寫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表明北伐的成功與否,雖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但無論如何,會付出臣子的才能與生命,盡人事以聽天命,大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

後世文人對諸葛亮及《出師表》多所稱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杜甫《蜀相》詩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將老臣“鞠躬盡瘁”卻無力回天的悲歎,抒發得淋漓盡致。

據說,時隔將近一千年之後,宋朝名將嶽飛帶兵抗金時,曾經夜宿當年諸葛亮的“茅廬”,讀《出師表》而感動落淚,最後以紙墨和淚,提筆書寫全文。嶽飛當年氣勢磅礴的書法,至今仍可在四川成都南門外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中,見到翻刻的石碑。

後人(南宋詩人謝枋得《文章軌範》引安子順所言)甚至流傳了這樣的評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墜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墜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墜淚者不慈?”由此不難想見,諸葛亮這種“死而後已”的血淚精神,感動了曆史上多少忠臣之心。

千丈之堤,潰以螻蟻之穴

【出典】

《韓非子·喻老》。

【作者簡介】

韓非,姓韓,名非,為戰國末年韓國的貴族,生年已不可號,約二十餘歲.與李斯於蘭陵同拜荀子為師,此時韓非對法術之學,已有相當的修養。他不僅才識卓絕,能洞明時世之症,道破人性弱點,而且用思深刻,析理透徹,因此。李斯常自歎不如。

《韓非子》一書是韓非順應時勢,參酌各家學說,擷優取勝,並融合法、術、勢之論,而建構出的治國理淪.有縝密而嚴整的思想體係。書中的寫作方法不拘一式。不但長於論說,也工於敘事,寓言托意,行文善於變化,是我國政治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籍,在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秦始皇十分賞識這本書,曾想重用韓非,可惜最後受了李斯的讒言所害致死。

【故事】

自古有訓:“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關於這點,明初的著名學者與思想家方孝孺在《指喻》這篇文章中,便以拇指的小病小痛為比喻,描述因未能立即求醫,後來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危險性。文中有“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冶,而終至於不可為”的句子,便是在警示世人,天下事剛開始時,大都是起於枝末細節般的小事,最後卻變成大患。之所以會頃變到這步田地,主要是因為人們輕忽了這些微小瑕疵的嚴重性,未及時加以處理,以至於後來釀成不可收拾的大禍。所以啦,天下“病”即使還未發作,就要謹慎處理。

俗語說:“隻因一著錯,滿盤皆輸。”下棋會輸並不是因為最後一著棋下錯了,剛開始的每一步,其實都牽連到全局。因此要步步為營,否則就像骨牌效應一般,一牌倒,連環倒,以致滿盤皆輸。

不管怎麼說,沒有小缺陷的累積。畢竟不容易出現大缺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金瓶梅·第九十二回》)的道理人人都懂,而預防千丈堤因蟻穴而潰的方法就是要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防範禍患的萌芽,以杜絕亂源的開端。畢竟人生短暫而珍貴。無法重來,豈能讓一些小事,而荒廢了大業!但這意思並非要你不眠不休地專挑別人和自己的小毛病,而是要重視基礎與微小的功夫.不放縱荒廢,人生才不會留白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典】

《孟子·公孫醜下》。

【作者簡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孟子年少喪父,由母親仇氏一手帶大,這位偉大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三度搬家,並親自教導孟子,而流傳有“孟母三遷”與“斷機教子”的故事。

據說孟子曾受學於孔子的孫子子思,於學成後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並周遊列國。雖然孟子曾接獲梁惠王、齊宣王的召見,可惜他接近現代民主觀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鄉講學,並將自己的理想抱負由弟子輯錄成書。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內容記載了孟子的言論及事跡,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說”,是孟子對於道德價值根源的闡述。至於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當時則是十分前衛的,他認為施政應以民為本,可說是最早提出“人民是頭家”的學者。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時排除《孝經》而納入《孟子》,從此成為經書之列。南宋時朱熹將《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並列,後人稱之為“四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故事】

提出“性惡說”的荀子有:“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王霸》)也指掌握時機與有利的地勢,並還得到人心,那麼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成功。盡管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大相徑庭,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見解倒是相同。其實這些觀點不隻能運用在戰場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得到最佳印證,譬如聰明的消費者到大賣場購物就會先考慮什麼時候前往能避開人潮、觀察哪些商品有特價、排在何處結賬最迅速、車停在哪裏最方便呢!

所謂商場如戰場,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且看商人到外地投資,最後落得血本無歸,觀察原因多半是因為不熟悉環境,缺少人脈,無法了解當地人情,或是投資時機不對。宋朝蘇軾《策別十四》中即有:“必因人之情,故易為功;必因時之勢,故易為力”,了解人的常情較容易成功,順應時勢則可借力使力。如果人生地不熟,沒有市場調查的分析就開始推銷產品,最後才發現當地人根本沒有這種消費習慣,簡直像在旱季賣雨傘,難怪會投資失敗了。

另外也有名言說:“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國語·越語下》)指要把握時機行事,一旦錯失,反而會招致災禍。機運偏愛既有頭腦並做好萬全準備的人。然而若是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助,卻猶豫不決而失去機會,隻怕“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被老天爺處罰也是應該的。“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也”(公孫述載記《東觀漢紀·卷二十三》),便強調順應天時與地利,是成功必備的要件。一個人的能力不僅止於專業知識,觀察敏銳、勇敢果決,才能夠事半功倍啊!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出典】

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說山》。

【作者簡介】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西漢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承襲父親劉長的爵位受封為淮南王。劉安擅長寫文章詞賦,頗受漢武帝的器重,但後來因為謀反叛變,事發後畏罪自殺而死。《淮南子》一書由劉安與其門客和方士合著而成,分為內篇、外篇兩部分,現今所存二十一篇,大都是原內篇所遺,外篇已經失傳。全書內容龐雜,它揉合了道、陰陽、墨、法與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宗旨傾向道家。《漢書·藝文誌》將它歸為雜家。

【故事】

除了落葉之外,秋雨也是傳達秋訊的最佳使者。所謂“一雨成秋”,就是在暑氣未消的初秋時節,忽然下一陣雨,而開啟了涼爽秋天的序幕。在鬱達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便曾提及“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而有“一層秋雨一層涼”的感觸。其實,傳統諺語的說法是“一陣秋雨一陣寒,十陣秋雨穿上棉”,隻不過北方人常將“陣”念成”層”,卻也別具韻味。

如果說秋雨是涼意的代名詞,那麼秋風可說是蕭瑟和愁腸的印象畫。深秋時仍身處戰場的毛澤東寫下《釆桑子·重陽》詞,其中“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描寫秋風強勁、秋霜萬裏的景致。清朝末年,鑒湖女俠秋瑾起義失敗被捕,不願出賣同黨,從容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字,壯烈成仁。

相較於秋風秋雨,秋水則顯得柔美許多。事實上,由於秋水平靜如鏡,澄澈見底,因此還常借來形容眼睛,尤其是女子明亮美麗的眼睛、根據《中國曆代名女傳》(作者佚名)的描述,當年人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伯虎,就是為了秋香“那端莊俏麗的臉蛋,蘊含著盈盈秋水的大眼睛”,而為之著迷不已。

秋天給予人的感受,可說非常多樣:秋陽似酒般暖和醉人,秋雨連綿卻使人愁;“春生秋殺”使秋天充滿肅殺凋零的氛圍;但是“春耕秋收”卻又是一個豐收圓滿的時節。如何看待秋的麵貌,端看各人心境而定。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匆忙倉促,對於自然萬物的變換移轉,往往視而不見。當代作家林清玄在《如意菩提·秋天的心》中,引用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句“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並寫下了這樣一段感慨:“現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隻會數甲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念隻剩下日曆,有時日曆猶不足以形容,而是隻剩下鍾表了……城市不是沒有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裏隻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出典】

宋·蘇軾《範增論》。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歲登進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後期的仕途坎坷,曾因“烏台詩案”入獄,幾死。神宗年間,王安石推行變法,蘇軾因批評新法而入獄,多次遭貶謫,最遠被貶至瓊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間,蘇軾遇赦北歸,病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學問淵博,仕途雖不得誌,但文學藝術上有極大成就,無論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一不精,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有詩文集《東坡全集》及詞集《東坡樂府》等。

【故事】

其實,早於蘇軾約有十三世紀之久的荀子,便已在《荀子·勸學》中說過類似的話:“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肉類腐壞之後才會生出蛆,魚也要幹枯之後才會被蟲蛀,比喻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古人愛從生活的細微處,衍生出一番大道理,就連肉魚花草裏長出蟲來,都能有一番警惕,足以顯示“落花水麵皆文章”(宋·翁森《四時讀書樂》)的求知與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窺斑見豹”的哲理訓練。

無獨有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也曾在《張中丞傳後敘》一文中說過相近的話:“人之將死,其髒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說明人從生病到死亡,五髒穴腑中必定有一處先得病受損;若將一繩索扯斷,也會有一個最脆弱的環節先崩斷。這篇文章提到“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死奪雎陽城,長達數月之久,最後終因彈盡糧絕,而被攻破,以身殉國,有人責備許遠,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守防不力所致,但韓愈卻表示決不能單純下此判斷,張巡、許遠二人均堅守危城,而大義殉國,失守實在是因為無以為繼,被攻破是必然的結果。這句話同樣在強調“事出必有因”的自省,脆弱的環節或是腐敗的因素,才是事情敗壞的主因,也是萬事成敗的關鍵所在。

在《紅樓夢》裏,講述到整個大觀園以及榮國府的崩頹時,探春便挑明了:“這樣大的家,從外頭殺,一時是殺不死的”,因為腐敗是由內而外的,非要自身先有破綻,否則外力是無法輕易擊破的。這幾句話的共同之處,就是把失敗歸因於事情的本身,也唯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找到問題的症結。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出典】

明·劉基《賣柑者言》。

【作者簡介】

劉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縣人。為元朝進士,後來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太祖稱讚他是“吾之子房”(子房指漢代開國功臣張良),官至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後來遭胡惟庸陷害,憂憤而死,諡號文成。精通天文、兵法、數術,也擅長詩文,與宋濂共同提倡恢複漢唐傳統,影響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文章可媲美初唐魏征,詩作則沉鬱跌宥,自成一家,與高啟齊名。著有《誠意伯文集》。

劉基在元朝任官二十多年,他藉由《賣柑者言》一文諷刺元朝的腐敗統治,如“坐高堂,騎大馬,巍巍可畏”的朝廷官員,其實都是“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的庸才。

【故事】

劉伯溫這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藉柑販之口而流傳千古,至今未退“流行”,現代浪漫愛情小說家席絹的《吻上你的心》就有一段:“楊希泰手中永遠抱著一本英文文法,在A大,她是出了名的‘草包美人’,難聽一點的解釋就是:金玉其外接下來的那一句就是什麼敗絮之類的東西在其中啦!”

其實,光從古今中外類似的名句、諺語、成語之多,就不難看出這種情況的確比比皆是。《聊齋誌異》中有個“嘉平公子”,長得儀表堂堂,又出身書香世家,女鬼溫姬因此主動以身相許。不料有一天,溫姬看見他寫給仆人的紙條,錯字連篇,把“花椒”寫成“花菽”,“生薑”寫成“生江”,“可恨”寫成“可浪”,氣得對公子說:“我原以為你是文人子弟,才不顧羞恥毛遂自薦,沒想到隻是虛有其表!當初我以貌取人,如今卻要為天下人所恥笑!”

類似的意涵,除了“虛有其表”、“掛羊頭、賣狗肉”之外,還有“外強中幹”、“中看不中用”,以及外表繡得五色燦爛裏麵卻一肚子稻草的“繡花枕頭”,表麵似銀其實是鉛錫合金製成的“銀樣鑞槍頭”,或是外表似龍但實質為魚的“魚質龍文”,還有披著虎皮卻怯懦如羊的“羊質虎皮”等。

在閩南語中則有“好頭好麵臭尻穿”(尻穿指屁股)、“膨風水蛙刨無肉”(水蛙指青蛙,別是殺的意思),都是在形容外如金玉、內實敗絮的情形。

英語則有“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意指金光閃閃的東西不見得都是黃金;“Beauty is only skin deep”表示美隻如一層皮膚般淺薄;而“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則是不能以書皮美醜判斷內容好壞,都有“不可以貌取人”——不要僅憑表象來判斷事物的意思。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出典】

《涅槃經》。

【作者簡介】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原為梵文,由鳩摩羅什將它翻譯成漢文。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生於西域的龜茲國(新疆疏勒)。父親鳩摩炎是天竺人,為了避辭相位來到龜茲,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兩人婚後育有兩子,鳩摩羅什是長子。龜茲公主感到人世無常,決意出家,當時7歲的鳩摩羅什也跟隨著母親。長大後鳩摩羅什神慧俊才的名聲遠播,前秦苻堅派大將呂光延請他為國師。呂光不知鳩摩羅什智慧高深,經常戲弄他,故意叫鳩摩羅什騎劣馬、喝烈酒,百般捉弄,甚至逼他娶親。大師一味忍受,不曾改變到漢地傳法的決心。

苻堅被殺後,鳩摩羅什被呂光軟禁十多年後,由後涼王姚興迎至長安譯經。期間鳩摩羅什率領三千多人,日夜不懈地譯出《大般若經》、《涅槃經》、《維摩詰經》等三百多卷經典,對於將佛教思想傳入中國有很大的貢獻。

【故事】

這句話和胡適先生所說:“種種從前,都成今我。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意思一致,除了暗示著因果關係之外,更強調凡事要經過一番努力,才會有豐收的成果。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不是還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

可是,天下事無奇不有,偏偏就是會有“歪打正著”的情況出現,閩南語形容那叫“突錘”(出狀況),好像神通廣大的老天爺,偶爾也會拿我們開玩笑似的。日常生活中,誰不曾遇過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突錘”情況呢?

當你要寫字時,發現最常用的一枝筆竟然不見了,你急得翻天覆地拚命找,就是遍尋不著。你氣了、累了,幹脆不找了。靜下心來,才轉個頭竟發現,那枝筆原來就在觸手可及之處,讓你是百思不解,明明“踏破鐵鞋無覓處”,怎麼突然之間“得來全不費工夫”(宋·夏元鼎《絕句》)呢?這可說是第一種“突錘”情況。

你費盡心思栽種滿園的小菊花,天天澆水施肥,拔草除蟲,照顧得無微不至,就生怕狂風暴雨,有了什麼閃失。可是小菊花像在考驗你的耐心似的,偏偏長得病厭厭,毫無生氣。倒是園中的芭樂樹日漸茁壯,眼看就要開花結果,而芭樂樹卻不曾得到你的眷顧。這不正應了“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細心栽種的花不開,無意間隨手插枝的柳樹,竟枝葉茂密且成蔭,這應該稱得上是另一種“突錘”情況。

還有,你想釣隻肥美的石斑魚,向女友炫耀一下。可是平日常見的石斑魚,今天卻和你玩捉迷藏,任你怎麼釣也不上鉤,害你在女友麵前漏氣。閩南語便用“鯽仔魚不上鉤,魩仔魚恰恰銩”,來形容想釣鯽魚,鯽魚卻不上鉤;不想釣魩魚,魩魚卻在眼前活蹦亂跳。誰遇到這情形,都會感到無奈滑稽得想笑吧!這大概就是第三種“突錘”情況了。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出典】

《老子·第二十三章》。

【作者簡介】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史記》記載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圖書館館長),孔子曾向他問禮。老子主張自然無為,道家推為始祖。因思想與莊子相近,常以“老莊”通稱;漢初奉其主張,采“黃老之術”(指黃帝和老子)治理天下。

《老子》,又稱《道德經》,共五千多字。傳為老子所作;也有說《老子》並非出自一人之手,是擷拾道家傳誦之話,編纂而成的著作。書中思想認為:自然無為才是天道,也就是不強行而為、不有意誌目的而為,強調宇宙間有對立關係,也有互相依存的關係,對後代思想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現今社會許多行業都拜老子為祖師爺.如鐵匠、煤窯匠、磨刀匠等。老子又稱伯陽、太上老君、老聃等。

【故事】

宋朝名將嶽飛在《良馬對》一文中,與宋高宗趙構討論良馬和劣馬的差異,嶽飛提到:他原本有兩匹馬,每天吃數鬥的豆子,喝泉水一斛,如果食物不清潔,就不肯吃。剛開始奔馳時並不很快,跑了一百裏,速度便愈來愈快,從中午到傍晚,能走上二百裏的路。卸下馬鞍後,既不喘氣,也不出汗,若無其事的樣子。正是“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耐跑力強韌,卻不逞強表現;食量大又精挑食物,絕不隨便取用,是千裏良馬。後來,這兩匹馬不幸相繼死了,現在所乘的那一匹馬,什麼糧食都吃,什麼髒水都喝,一騎上去便奮力飛奔,可是才跑個百裏路,便氣喘籲籲,大汗淋漓,一副要倒斃的樣子。這便是“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

嶽飛以良馬和劣馬的對比,凸顯出好大喜功平庸無才的人,隻求近功而無遠謀,相較之下真正有實力的人,不會急急吼吼於表現,而能韜光養晦、謙抑而不露鋒芒,畢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第一折》)。

這道理就像馬拉鬆長跑比賽不同於田徑短跑一樣,長跑講究細水長流,若開始起跑就狂奔猛衝,到頭來肯定欲速則不達。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要在長跑中奪得佳績,就要有燒不盡的青山之柴當後盾。

人生的機運變化萬千,像是海浪起起伏伏,沒有人會永遠“楣星高照”,一連串狂風暴雨的打擊。終有停息的一天。所以《易經》上說:“否極泰來”,“否”和“泰”都是《易經》中的卦名,“否”表示失利,“泰”表示順利;厄運至終極,好運隨將來到。所以失意時不要隻是怨天尤人,且記住,“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河且如此,況乎人哉?重要的是,熬到雨過天晴時,你有再度出擊的能力。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出典】

《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

【作者簡介】

《三國誌》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曆史,共六十五卷。作者為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他在蜀漢做過官,30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在晉朝擔任過晉平令、著作郎。《三國誌》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以前有關於魏、吳的史作,而蜀政權沒有史官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便由陳壽采集編次完成。陳壽的時代接近三國,能運用的資料有限,有史料不足的困難。陳壽沒有編寫誌,若想解三國的典章製度,必須借助《晉書》,《三國誌》敘事精彩,剪裁得當,文字簡潔,與《史記》、《漢書》及《後漢書》並稱四史。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曾撰寫《魏書》,看到《三國誌》後,便毀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南朝宋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搜集引用了許多陳壽未曾使用或避諱不用的史料,例如西晉魚篆的《魏略》、傅玄的《傅子》、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等超過上百種,為《三國誌》作了補充與注解,使三國時期的史料更加完整,更加彰顯《三國誌》的價值。

【故事】

《世說新語·言語》提到孔融小時候聰慧過人,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名句;不過“小時不佳,大卻了了”的情況也時有所聞。這世上“鹹魚翻身”的案例不勝枚舉,如戰國時代的蘇秦,在尚未出名時也曾流浪落魄過,他向嫂嫂索飯充饑,嫂嫂甩都不甩。等到他提倡“合縱政策”成名,以六國封相之尊衣錦還鄉時,換成嫂嫂匍匐路旁,連頭都不敢抬。蘇秦問她:“為何當年如此輕視我,而今日如此恭敬?”這位嫂嫂一語道出人性的秘密:“隻因為你現在位尊又多金。”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正是如此。

秦末陳勝起義前替人耕傭,但懷有遠大抱負,同耕者卻嘲笑他:“憑你這小耕農?”陳勝歎息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燕雀怎能知道大鳥的宏偉誌向呢?比喻見識短淺的人無法理解誌向遠大者的抱負。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代表作《陋室銘》一文中,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諸葛亮和揚雄在未發跡前,分別隱居在南陽的茅廬和西蜀的草亭中,藉此劉禹錫勉人學習孔明、揚雄韜光養晦,靜待時機成熟發揮所長,一鳴驚人。

所以,上進的人假以時日,必能令人刮目相看;但不知上進的人,則更加深了自己留給別人的壞印象,宋代黃庭堅曾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麵目可憎,言語無味”,當為戒鑒。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出典】

《論語·憲問》。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又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曾在魯國為官,但仕途不順。之後,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可惜都不曾獲得重用。於是孔子返回家鄉,將他滿腔的政治理想抱負投入在整理古籍經典與講學。孔子講學不倦,重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他的思想學說雖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孔子身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的學說至今仍對中華文化發揮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明世宗諡孔子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公元1952年由專家換算曆書推算孔子誕辰為9月28日,將此日訂為孔子誕辰。

《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生平與弟子、時人之間的對話,也包括弟子之間的對話,由孔子門下弟子輯錄。漢初原有魯論、齊論、古論共三論,可惜齊論與古論早已佚失,隻剩魯論流傳至後代,宋朝時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據說隻讀過《論語》,但卻能輔助宋太祖“半部論語定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的價值不但跨越時代,也超越東西方的界限,其內容共二十篇,記載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經過弟子的謹慎編排而具備一貫性,其脈絡從頭到尾相呼應。今天當我們觀賞好萊塢的電影時,竟能聽見西方的銀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論語》智慧的普世通行,曆久彌新。

【故事】

強調速成的現代,誰不想一舉成名天下知呢!一生仕途不順的孔子還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裏仁》),強調人不該為沒有地位而擔憂,反而要煩惱自己憑什麼立足這個地位上;不該為了不為人了解而煩惱,反而該努力擁有讓他人了解的能力。否則沒有真本事,早晚也會讓人瞧出底細,美名豈不成了臭名?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孔子在《論語·衛靈公》有另一句:“君子疾沒世名不稱焉。”身為君子最擔憂的是,死後無法留下為人稱道的名聲。看來似乎與“不患人之不己知”互相矛盾,一會兒不擔心別人是否知道自己,一會兒又擔心身後無法為人稱頌。但是再仔細推敲一番,便可發現,其實這兩句話充分體現了儒家一貫的入世思想。孔子強調一個人在世上不應汲汲營營於名利,而要致力於修身養性,這種堅持不會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懈怠,如此才能在身後留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