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崇禎皇帝測字
據說,明朝末年,當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快要打到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心急如焚,坐臥不安。他明知道大勢已去,為了想找一點精神安慰,就換了便衣,悄悄出宮,去找測字先生拆字算命,問問吉凶。
他來到一個測字先生的攤子旁邊,要求測字。事有湊巧,這個測字先生正是過去被他撤職的一個小官。皇帝認不清那麼多的小官,小官卻認得皇帝。盡管崇禎皇帝當時是青衣小帽,測字先生一眼就把他看出來了。測字先生暗想:你過去耍盡了做皇帝的威風,現在走投無路,也來找我測字了。且讓我好好地開你幾個玩笑。於是就很客氣地說:“先生光顧在下的攤字,是要測字麼?”
崇禎回答:“是的。”
測字先生問:“先生所問何事?”
崇禎回答:“想問國家大事。”
測字先生笑著說:“先生關心國家大事,難得難得!請在這個盒子裏隨便揀個字吧!”
崇禎有點心虛。他想:如果伸手去揀一個字,萬一拆出來不吉利,不就糟糕了麼!不如口報一個字,如果拆出來不吉利,還可以否認,另報一個。於是就問測字先生:“可以口報麼?”
測字先生想了一下,答道:“可以可以,請口報吧!”
崇禎就說:“友字。”
測字先生在粉板上寫了一個友字,沉吟了一會兒,驚慌失色地說:
“不好了!不好了!”
崇禎忙問:“請問何事驚慌?”
測字先生就說:“從這個字上看來,是造反的人要出頭了。你看,反字頭上那一筆拉長一點,左邊那一撇也升高一點,不就是友字麼!”
崇禎連忙改口說:“我說的不是朋友之友,乃是有字。”
測字先生說:“哦!原來如此,不好,還是不好!這大明的江山已經去了一半。你看,大字少了一捺,明字去掉半邊,不就是有字麼!”
崇禎連忙又改口說:“我說的不是有無之有,乃是酉字。”
測字先生假裝大吃一驚,搖手說:“這個字我不敢測。”
崇禎隻好硬著頭皮說:“要問吉凶,自無避諱,但說無妨。”
測字先生壓低了聲音說:“請看尊字,中間不是有個酉字麼。先生測這個酉字,乃是至尊(皇帝)又無頭又無腳也!”
崇禎倒抽了一口冷氣,勉強分辯說:“我不是說申酉戌亥的酉字,乃是‘小大由之’的由字。”
測字先生立即反問:“先生,今年是什麼年?”
崇禎就說:“今年是甲申年,誰人不知。”
測字先生搖頭晃腦地說:“先生既知今年是甲申年,又出這個由字,太巧了,太巧了。請看,這甲字顛倒過來不正是由字麼!你問國家大事,恐怕要天翻地覆了。”
崇禎既已說明了是“小大由之”的由字,無法改口。隻好歎口氣說:
“算了算了!現在不問國家大事,隻想問問自己的前程,如果天下亂了,該恁麼辦?”
測字先生說:“仍請口報一個字。”
崇禎抬頭一看,見到對麵一家人家的花園門口有“曲徑通幽”四個字,就隨口報了一個幽字。
測字先生躊躇了半天,才長歎一聲說:“恕我直言。這個幽字是山字再加兩股絲。若遇大亂,那就隻好把兩股絲扭成一根繩子,到山上去上吊算了。”
不出測字先生所料,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之後,崇禎皇帝逃不出去,果然就吊死在煤山(現在的景山)上。
“嫉”與“妙”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主管造字的王老先生,認為天下許多事都壞在女人身上,所以他造字時隨心所欲地把一些貶義字詞都與女人聯係起來:“心胸偏窄,乃女子通病也!”老主管一邊搖頭晃腦,一邊信筆將“女”字和“疾”字合成了一個“嫉”字。“大凡私情不軌之事,十有八九皆女人所為也!”這樣,他又用“女”字為偏旁,造了一個“奸”字。“女人成家之後,應以持帚操勞家務為本分。”於是,他又造了一個“婦”(簡體為“婦”)字。這位老主管還用“女”字作偏旁,連造了“妒”、“妖”等字。
後來,這位老主管告老還鄉,接任的卻是一位女才子。女主管見了“嫉”、“奸”、“妖”等字,心裏十分生氣,她決心為天下女人出一口冤氣。她思索要用“女”字作偏旁,造出最美的褒義字來:“女子就是好!”女才子脫口而出,寫下了一個“好”字。“少女,妙也!”她又寫下了一個“妙”字,然後才滿意地放下筆來。
據說“嫉”、“妙”等字,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一題三解
一個教書先生搖頭晃腦地對學生講解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均不均——四六分;沉不沉——七八十斤;富不富——七八十畝地;紫不紫——茄子色……”
這時,一個過路的秀才破門而入,嚷道:“爾不學無術,誤人子弟!”
他清了清嗓子,踱著方步:“君子君——是山岱王;臣不臣——是衙役;子不子——是帶犢子;父不父——是過繼的兒。”
一時間,兩人爭論不休,爭到了縣官那裏。
知縣老爺聽明案由,拍案大怒:“都是胡說八道。來人,給我各打40大板!”不一會兒,兩個人被打得鮮血淋漓。
縣官得意洋洋地往太師椅上一躺:“哼!均不均——都40;沉不沉——你們知;紫不紫——打完看;服不服——我不管!”
達爾文
王燦是一位漂亮的小夥子,高高的個頭,一雙大眼睛,看外表可稱得上儀表堂堂。但他是一個不學無術、又愛顯示自己的人。
一天,王燦去女朋友家。女友對他十分愛慕,因為她將得到一位英俊青年。女友看王燦在書架上翻書,便開口問:
“你讀過達爾文的書嗎?”
達爾文是女友最崇拜的人,因為她正在自學生物學。
“當然讀過。在學習英文之前,我就自學過達爾文……”王燦用十分自信的語調傲慢地說。
“啊?!”女友驚詫地望著他。
“我學過兩年,達爾文可比英文、日文難學多啦!”
女友麵色蒼白,她上當了。站在她眼前的漂亮小夥子原來是虛有其表,腹中無物之輩。她隻好與王燦從此分手。
足下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避難外逃19年,跟隨他的人對他都很忠誠。有次他想吃肉,然而在那荒郊野外,哪來肉呢?有個隨從叫介之推的拿來一塊肉,弄熟後給他吃了,他吃得津津有味。一了解,才知道那塊肉是介之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來的。重耳非常感動,決心回國當了君主以後要好好報答隨從們。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後果然當了君主,是為晉文公。他不忘自己的誓言,凡跟他一塊逃亡的隨從,均按各人功勞的大小,一一封官加爵。不知怎的,竟把介之推給忘了。介之推感到自己盡到了為臣的責任,也沒有向重耳邀功求官做。
不久,有人提醒重耳,重耳也記起了介之推,便派人去將介之推請來封官。哪知道介之推早就隨同老母親離開了家,偷偷跑到山上躲起來了。
重耳幾經打聽,知道介之推躲在綿山中,便派了許多人上山尋找,山上林深草密,找了幾天也不見介之推母子的影子。
重耳心急了,下令放火燒山,想把他們逼出來。
可是,山上的草木全燒光了,還是不見人出來。一搜山,才發現介之推抱著一棵樹幹已經燒死了。
重耳十分悲痛,便將介之推安葬了,把那棵樹砍了,做了雙木屐(木板鞋)。每當重耳一穿上木屐時,便難過地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足下”宇麵意義是“腳下”,實際是一種敬辭。凡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古今都可使用“足下”一詞。
老頭子
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文人紀曉嵐,是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官,詩文寫得都不錯,但多是歌功頌德的作品。有一次,他正在總編篡官的辦公室裏工作,因為天氣很熱,就打著赤膊,沒有穿上衣。突然有人來報告,說是乾隆皇帝來了。赤膊見皇帝是大不敬的,他在來不及穿上衣的緊急情況下,就當機立斷,鑽到書櫥下麵去躲起來。
乾隆皇帝進來後沒有看到他,就在房裏很隨便地東看看,西走走。後來到書桌上看到一篇文章,看入了神,很久不出聲響。紀曉嵐縮伏在書櫥下麵,時間久了,腰酸背疼,心裏著急,看到有仆人走過,就悄悄地問:“老頭子(指乾隆皇帝)走了沒有!”不想被乾隆皇帝聽到了,就問:“是哪一個在說話?”紀曉嵐不得已,隻好從書櫥下麵狼狽地爬出來拜見皇帝。
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地說:“你剛才是怎麼稱呼我的?”
紀曉嵐一聽這話,心裏冷了半截,趕忙分辯說:“這老頭子的稱呼乃是最高貴的尊稱。”
乾隆皇帝覺得奇怪,就問:“這話我還沒有聽說過,那你就解釋解釋!”
紀曉嵐趕快解釋說:“皇上稱為萬歲,萬歲就正是‘老’麼!皇上稱為元首,乃是萬民之首,首就是‘頭’。所謂‘子’者,乃天之子也。老頭子就是萬歲元首天之子的意思。這豈不是最尊重的稱呼麼!”
乾隆皇帝明知道他是巧辯,隻因他的話說得好聽,也就算了。
其實他的解釋是毫無道理的。“老頭子”這個詞,是對老年人的不尊重的稱呼,不能拆開解釋。如果照他這樣解釋,“老婆”就成了“老婆婆”,“舅媽”就成了“舅的媽”了,豈不可笑!
成語用來作評語
從前有個土財主,一心望子成龍,先後請了好幾位老師教兒子讀書。可是這個兒子又笨又懶,就是學不出來。有一次,兒子在老師的逼迫下,拚命寫了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土財主歡喜得了不得,捧著文章到處請人鑒賞,請人評價。有個秀才看了文章之後,在上麵寫了兩句評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秀才肯寫評語,總是好事。土財主更高興了,逢人就要拿出來看。
有一天,他家的窮親戚來借錢,看了文章與評語,大為讚賞。土財主自己不通文理,不明白這兩句評語的意思,就向這個窮親戚請教。這個窮親戚為了達到借錢的目的,不惜挖空心思來奉承一番。他說:“這兩句評語下得好。上一句是黃鸝在鳴,有聲也;黃鸝和翠柳相配,有色也;下一句是白鷺飛上青天,直上青雲也。這是說公子的文章寫得有聲有色,將來高中之後,必須直上青雲,你老人家就可以當老太爺了。”土財主大喜,就借了一大筆錢給他。
這件事傳開了,寫評語的秀才就受到朋友們的指責。
大家說:“這樣的狗屁文章,你為什麼給他下那麼好的評語?難道你也得了他家的好處嗎?”
秀才解釋說:“各位!你們誤會了!對這樣的狗屁文章,我怎麼會給他下好評語呢?我的評語是‘不知所雲、離題萬裏’。”
有人就廈問他:“你的評語不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麼?”
秀才說:“不錯。你們想:兩個黃鸝在柳樹上嘰嘰喳喳,誰知道它們說些什麼,這不正是‘不知所雲’麼!白鷺上了青天,隻有越飛越遠,這不正是說他的文章寫得‘離題萬裏’麼!”大家欣然同意。
同樣的兩句唐詩,窮親戚與秀才兩人從不同的目的出發,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體會,選擇不同的成語作為評語。結果是:一個把文章誇得天花亂墜,一個把文章貶得一文不值。實在是太巧了!看來,秀才說的是真心話,窮親戚絕非誠意稱讚,隻不過是為了討好,故意加以附會而已。
民賊
從前,有一位商人叫賈良臣。
此人講究身份,他向家裏人公布一條“法規”,不準任何人念“良臣”二字,因為這是他的避諱。誰要提及他的名,他就要加倍懲罰。
賈良臣有個最小的兒子叫小乖乖,人很機靈。他讀書凡有“良臣”字樣的都讀成“爹爹”。每當這時,賈良臣都不住地點頭稱是,讚揚兒子聰明懂事。
有一天,賈良臣經商回來,他坐在椅子上,把小乖乖叫來:“兒子,爹爹有好長時間未聽到你的讀書聲了,你把《孟子》這本書拿來,讀給我聽聽。”
小兒子非常高興,回書房把書拿來,站在爹爹跟前讀起來。賈良臣高興萬分。小乖乖看到爹爹這樣興致勃勃,就越讀越有勁。當他讀到《孟子》中“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這一句時,就讀成“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這下子,他的父親笑容全沒了。
小兒子長見識
從前,有個小孩,十多歲了還沒出過門,見識短。父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領兒子去外麵開眼界,長見識。
父子倆出得門來,路過一座小橋,隻見橋下流水孱潺。兒子覺得很新鮮,指著橋下的流水問:“爹,那是啥?”
父親告訴兒子說,那叫“細水長流”。
過了小橋,來到一個村莊的村口,見一條大黃狗正用兩隻前爪抱著一塊骨頭啃。
兒子問父親:“爹,那是啥?”
父親說:“這叫狗啃骨頭。”
父子倆走出村莊,來到一片草灘上,見一頭大牛跟一頭小牛犢抵頭。
兒子問:“這是幹啥的?”
父親告訴說:“這叫大牛欺小牛。”
這一外出,兒子見了好多從來沒有見過的新鮮事,大開了眼界,長了不少見識。
父親為兒子高興,問兒子:“我告訴你的那些事你都記住了嗎?”
兒子喜孜孜地回答說:“都記住了。”
這天中午,父親領著兒子去一家飯館裏吃飯。父親渴得要命,先要來一碗白開水喝。
兒子見父親喝得猛,隨口說了聲:“要細水長流啊。”
父親見兒子用了剛在路上學來的話,心裏有說不出來的高興。
可是,當父親喝完水,要來一盤排骨啃吃時,兒子又說話了:“狗啃骨頭!”
一句話出口,把來飯館裏吃飯的許多人都逗笑了。
父親臉像塊紅布,隻氣得扇了兒子一個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