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代溝”的醫治良藥(1 / 3)

第四章“代溝”的醫治良藥

很多的中學生都覺得與父母難以溝通,他們有話寧可與知心朋友講,也不願對父母說。無論在價值觀念、交友方式、生活習慣,乃至著裝打扮等等方麵,都容易與父母發生摩擦,不斷加劇與父母的心理隔閡。其實,中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際障礙主要是由於社會閱曆、思想方式、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方麵的不同而導致的。

1.如何麵對父母過高的期望

每位父母都會對你們的未來有美好的願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位父母對你們的期望也是不同的,人們最常說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見的是:想讓你們上好學校讀書,將來考上大學,出國留學,學成後留國外發展,一生有個好的職業,收入豐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有幸福的一生,等等。然而,父母對你們的期望越高,你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有個女孩在小學六年級時,父母就希望她能上重點中學,可由於基礎太差未能被重點中學錄取。後來父母想辦法讓她以擇校生身份擠進重點中學。上中學後.女孩很用功,早上5點就起床,背單詞、背定理,再騎40多分鍾自行車趕到學校,放學後回到家就寫作業,從沒有在晚上11點鍾前睡覺……然而,期中考試結果出來,成績是倒數幾名。父母商定:省吃儉用請家教。不料,女孩聽到此話情緒顯得非常激動,含著淚水大喊道:“不要家教,我很累,別再逼我了。”

從這些故事和個案,可以看到你們對於父母的期望往往都很不樂意。

父母高期望的原因

中國有句古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父母對你們都懷揣著不同的希望,據我國一些城市的調查表明,幼兒的父母期望子女在學業方麵達到大學畢業以上程度的達95%,初中畢業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學的有95.5%,到了高中這種情況達99.4%。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級上的高期望,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對職業等級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將來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經理、幹部和教師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父母們具有這樣的期望呢?

1.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從人的活動有其動機和目的性出發,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社會需要與期望關係十分密切。

中國古代社會父母撫育兒女是為了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和增加勞動人手等,也希望兒女成龍成鳳。“龍鳳”在這裏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帝王將相和達官貴人們權力的富貴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龍成鳳的內涵已大大發生了變化,雖然還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複雜得多了。現代人養育子女的觀念“除了社會地位和身份、有刺激性、權力、經濟效益、道德和性的標準外,還有自我延伸感、創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會比較競爭等”。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你們會提高父母的責任感、忘我精神,並促進父母自身的意願等在後代人身上體現。不管是讓你們繼承父業的,還是因為有補償心理讓過去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通過你們來實現的都是如此。通過當父母,幫助你們成長和發展,父母可感到一種快慰、產生創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許多父母盡心扶植你們,為你們所取得的每一進步而歡欣寬慰便是為了這些。你們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來同他人的子女相比以評價各自的成功與否,並從中獲得高度的自尊和滿足感。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都比別人好,什麼都比別人強的攀比心理也是不適當的。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們的社會心理需要,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學識和思維,為你們的成長和發展進行構思、規劃、設計和安排,這就形成了父母對你們的期望。這種期望是在你們還沒出生前就可能產生的,並且會影響到你們的整個成長時期。“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說這種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遍性。

2.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在你們還小的時候,父母最關心的是你們的生命和健康,隨著你們的成長,父母開始關注你們的社會化發展和經濟上自我維持的行為能力,這包括你們的學業成就、道德品質、智能結構、人際交往、心理素質、職業定向、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我國目前的父母對你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和職業定向了。出現這樣的情況,社會學家認為:一方麵,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地位的升降,以學業年限為主的教育升等是以體腦勞動比例多少為主的職業升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各個國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獲得好聲望的工作。

另一方麵,職業評價也影響到父母對你們的教育期望。職業所需專業素養是否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是否具有高經濟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等是職業評價的主要內容,而為選擇這種職業就需得到與之相適應的學曆。所以“教育動機和就業問題決定著你們的流進和輸出,製約著你們的成敗,因而也就控製著人們進入或離開教育領域”。

當然,隨著社會條件和社會輿論的變化,父母期望的標準會不同,如從文革期間的參軍熱到文革後的上大學、出國留學、藝術專長和經商熱即反映出父母隨社會而變的時尚性價值趨向。

一般說來,父母期望中的目標價值趨向標準是與其價值觀念密切相關的,如果以行為學家斯布蘭格的六類價值觀來探討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或對你們將來從事職業選擇的意向的話,以知識真理為中心的理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科學家;以形式的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美的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藝術家;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政治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管理者、領導人乃至政治家;以群體他人為中心的社會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教師、醫生、律師等一些以他人為直接服務對象的人員;以有效實惠為中心的經濟性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實業家或富有者;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期望你們成為文人學者或思想家。當然這六種價值觀並不是絕對單一的,可以是一主多輔或兼收並蓄的,也就是說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會有多種價值體現,並且隨你們的成長和發展來顯示、實施和實現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標水平還存在著不同的程度或層次,不是說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你們成名成家,但卻可能是期望讓你們具備某些有價值的素養。

如何麵對父母過高的期望

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有應對父母過高期望的能力。怎樣麵對父母過高的期望?中學生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學會理解父母,變對立為合力。對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個父母都希望你們比他們強,長大有出息,在社會上能夠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滿的生活,並且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你們能實現他們未完成的理想。他們往往以自己的社會閱曆和生活經驗告誡你們,要把握機會,考入一流大學,進入熱門專業,贏在“起跑線”上。這些想法都是出於父母對你們的愛心和責任心,所以,作為子女應該理解父母,平時父母對你學習上的叮嚀、考試分數的嘮叨,實際上都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作為子女,不應該過多計較父母的語言、態度、方式和方法,而應該更多地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幫助,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父母對你學習的態度放心,對你努力的行動滿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將父母對你的期望轉化成你們的共同目標。

2.學會與父母溝通,變壓力為動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往往出於自己內心的良好願望,可能有時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們更多考慮社會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視了你們個人的需要,較少站在你們的角度上看問題,比如,從你們的學習基礎、現有的知識水平、個人的興趣愛好出發來設計你們的未來目標。他們以為目標高一點,動力就會大一點,你們會努力一點,將來成績也就會好一點,但不知壓力過大就會變成阻力。父母方麵的積極性隻是你們的外動力,在內動力沒有跟上的情況下,隻能成為一種壓力。所以,內外動力的協調,最好由你們自己來完成。當你們覺得父母的期望過高時,應該主動與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父母,把對實現目標的困惑轉達給父母,把達到目標的主客觀阻力加以分析,讓父母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和實際能力,客觀地評價期望目標的合理性和實施的可能性。通過與父母的溝通,調整自己的目標,變壓力為動力。

3.學會調整期望,挖潛力為實力。隻有合理、合適的目標才會激發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麼跳都摘不到果子,那麼,不論果子多大,也無法引起興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隻會使人產生自卑和抑鬱,最終選擇放棄。舉例來說,如果你們麵臨中考或高考,那麼此時應該與父母坐下來,認真分析自己現有的實力,了解期望考入學校的實際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額、入學的分數、對專業的限製條件等等。根據自己現有的成績基礎,權衡錄取的可能性;同時也需要考慮一些可能的變化因素,如學校今年是否有擴招計劃,個人方麵是否有可挖掘的潛力,外加一定的保險係數,即考慮不可預料的因素,如考試中的身體狀況、考場發揮等。最後決定考入該校是否可以成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滿的程度。

4.學會製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實現期望目標有保障。在明確了合理的期望之後,需要製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來保證目標的實施。計劃應該有三個月的、一個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時此刻該做什麼、怎麼做。一天可以完成一個“點”的問題,一周可以改變一條“線”的問題,一月可以解決一個“麵”的問題,通過點、線、麵的結合,就能使目標的實現有良好的保障。製訂計劃,要盡可能具體,可操作,可反饋,可修改。既要有獎勵方式,也要有懲罰措施。另外還需要明確求助方式以及支持係統,即當遇到困難時,可以請求誰的幫助和支持,是老師還是朋友,是父母還是親戚。如果你的困難是無人可幫、無法逾越的,那麼這個目標一定是一個“空中樓閣”,到頭來隻能“勞民傷財”,一無所獲。隨著計劃的實施,還需要作兩方麵的調整,一方麵可以調整計劃本身,改進不合理的內容,或把目標放低;另一方麵針對自己的行為,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情緒等作調整,使目標與行為始終保持匹配狀態。所謂匹配狀態,就是內心有去完成目標的激情,平時有完成目標的行動,事實上有接近目標的變化。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中學生不僅要與父母討論過高期望是否可行,還要與父母共同設計合理的期望,最終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實現理想目標。

2.孝字當頭

“孝”字在字典裏一般解釋為“孝敬”,“孝順”。所謂孝敬,是指對父母長輩的孝順,尊敬,而孝順是指盡心侍奉父母或尊長並順從他們的意誌。行孝的關鍵語隻在一個“敬”字。換句話說,子女對待父母的先決條件就是心中懷有“敬”意。孝順不但要奉養,還要尊敬。如果對父母的行為不恭敬,言語不和遜,麵色不柔順,即是早起晚睡,耕耘栽種,十分辛苦勞累來奉養父母,也不能稱之為孝子的。

武剛是一名中學生,因為是獨生子,在家裏倍受寵愛,但凡他的要求,父母都盡量滿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母親來整理。某日,母親生病臥床,要他獨自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且自己鋪床。一聽說家務得由自己動手,該男生竟大發雷霆,對著病床上的母親大發脾氣。母親被氣得眼淚直流:“為什麼對他這麼好,他還是不知道尊敬父母呢?”

“喂,老媽,你給我把語文書送來,1點鍾前必須送到。”在學校的公話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命令聲,用命令的口吻與父母說話,連最起碼的講文明有禮貌都沒做到,怎麼談孝敬父母呢?

孝順父母,敬字當頭

“孝道”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的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然而在當今社會,倒孝成為了主流,許多人麵對父母不是冷言相向,就是不搭不理,“順從”的意思已經很弱了。孟子講了這樣一件事。曾子侍奉父親曾皙吃飯,每餐都有酒肉,飯後曾子一定要請示剩下的給誰。曾子的兒子就不同了,他侍奉曾子吃飯,雖然也一樣有酒有肉,但飯後不問吃剩下的給誰。雖然這樣的一句問話無足輕重,但其中包含的意義卻有天壤之別,曾子的請示包含的是敬重,一切聽從父親吩咐,而曾子的兒子對父親的話已經無所謂了,所以根本不問,這就是贍養和尊敬的區別。儒家倡導對父母首先要“敬”。何謂“事之以禮”,“禮者,敬也。”禮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

贍養父母是孝道最基礎的孝行要求,尊重父母比贍養父母更難做到。《呂氏春秋》說:“奉養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對父母恭敬就難做到了;對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使父母安寧就難做到了;使父母安寧是可以做到的,能始終如一就難做到了。”尊敬父母和所有長輩,不僅是古代社會提倡的,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它應該是每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所謂尊敬父母,指的是恪守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禮,也就是俗話說的規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執意違背父母的意願,不增加麻煩。“敬”和“愛”是聯係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愛父母,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認為父母對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更不能認為父母老了,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累贅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