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笑對生活的挫折
挫折與失敗會伴隨著人們的成長,但它又是人生中的一筆財富,它能使人清醒,催人奮進。在挫折與失敗麵前,悲觀的人年垤的是死的迫近,表現出的是暴怒、恐慌、悲哀、沮喪、退縮等,而樂觀的人看到的是生的轉機,他們善於把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從而擺脫失敗,走向成功。青少年朋友,麵對人生中的挫折與失敗,應釋放自己的心靈,使自己輕鬆走出心靈深處的低穀。
1.笑對人生挫折
有人曾說過:“苦難是堅強者磨練意誌的磨刀石,也是懦弱者自甘墮落的滑梯”。的確,對於自信的人來說,挫折能夠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鬥誌和豪情,越是經曆大的挫折,越是能夠獲得更多的力量。而缺乏自信和勇敢精神的人則恰恰相反,這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自甘沉淪,不思進取,把原有的一腔抱負深深地壓在身體的某個角落。因此,當挫折來臨時,我們應該笑對挫折,不要輕易地被它打倒,一定要做生活的強者。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很多夢想,每個人也都曾對自己的人生有過很美好地規劃,然而人生在世,誰都不可能一輩子順風順水,各種各樣的“挫折”總是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我們麵前。它們打破了美妙的夢幻,打破了熱烈的追求。因此,挫折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來講。但無數事實告訴人們,不管多麼不情願,挫折都會終生伴隨你我,挫折也是一個人邁向成功的征途中所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基本課題。
一般來說,挫折會遭到大家的埋怨、詛咒,甚至痛恨,因為是挫折讓近在咫尺的成功變得支離破碎,是挫折讓觸手可得的美夢頃刻煙消雲散。但是,在你埋怨、詛咒和痛恨挫折的同時,你是否想過該如何來戰勝挫折呢?不要以為挫折堅不可摧,其實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戰勝不了的挫折,隻要有足夠的信心和鬥誌,再大的困難都會變得不值得一提。青少年就應該學會創新思維,隻要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挫折,就能夠引發出潛藏在體內多時的力量,且發揮出不可思議的作用。
挫折,讓人生更加有意義
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可是命運卻偏偏愛和人類開玩笑,上帝總是在不斷地捉弄人、折磨人,消磨人們的積極性。但挫折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相反,如果人們都能夠打破舊的思維方法,從另外一個角度全新來看待挫折,就會發現原來適度的挫折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有個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時發現了一隻蛹,他很高興地把它帶回了家,想觀察一下蝴蝶究竟是怎麼出世的。幾天之後,蛹上出現了一個小裂縫,小男孩看到裏麵的蝴蝶痛苦地掙紮了很長時間,但是卻無論如何都出來了,看上去像是被什麼東西給卡住了。小男孩實在不忍心看到蝴蝶痛苦的樣子,便決定幫它出來。於是,他找來了一把剪刀,把蛹殼剪開,於是蝴蝶順利地出來了。可是令男孩始料不及的是,蝴蝶才出來沒多久就死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每個蝴蝶在出世的時候都必需要經過痛苦的掙紮,這隻蝴蝶由於沒有承受它原本應該承受的痛苦,以至於出殼後身體臃腫,翅膀幹癟,根本就無法像其他蝴蝶一樣自由自在地飛,自然它的快樂也隨著它的死亡永遠消失了。
蝴蝶沒有經過磨練而最終夭折,那麼,人是不是也是一樣,不經曆挫折就容易“夭折”呢?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容易,他必須要有能夠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一種必要的磨練,也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夠經受住挫折的人,哪怕是遇到了驚濤駭浪,也能夠從容不迫地揚帆前進。青少年一定要敢於擴大自己的思維,善於把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有利的條件,這樣才能更快地擺脫失敗,走向輝煌的成功。
笑看挫折,做生活的強者
挫折出現時不要輕言放棄,也許再往前走一步路,也許再堅持一分鍾,你就會看到成功的大門展現在麵前。正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在同挫折的叫板與對壘中,能夠笑對挫折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挫折則相對地顯得藐小。
有這樣一個不幸的男孩兒,在年僅7歲那年,不幸地患上了一種叫做“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罕見疾病,這種病的主要症狀是四肢無力。據醫學專家介紹,同類患者的最長生命記錄僅為18歲。知道了這一切,男孩並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不顧自己身體的虛弱,不顧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和父親一起踏上了“感恩之旅”。因為之前當男孩的病在社會上流傳開時,許多好心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於是從2003年開始,男孩和他的父親決定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麵的恩人。父親用一輛三輪摩托車帶他走過了82個城市,共行程13000多公裏,向幾十位當年曾資助過他的好心人當麵道了謝,在每一片土地上幾乎都留下過他們的腳印。男孩說道:“向每一位好心人說句謝謝,給他們送一束鮮花,這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也將一直伴隨著他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他就是“感動中國”的風雲人物之一——黃舸。
恐怕很多常人都難以想象,這樣一個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的孩子,麵對命運的曲折不僅沒有怨言,沒有詛咒,反而笑著給人們光明和希望。相比較之下,那些生活在無憂無慮中的青少年,一遇到點小困難就輕言放棄,情何以堪?
“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是信徒的洗禮之水,是能人的無價之寶,是弱者的無底之淵”。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如是說。是的,“挫折”就像是一所沒有人願意上的大學,但隻要是從那裏畢業的,都是生活的強者。暴風雨後會出現彩虹,黑夜之後必定有黎明,隻要敢於正視挫折,笑對挫折,最終一定能夠踏上成功之路。
心靈悟語
挫折來臨時,怨天尤人是於事無補的,因為當你怨天尤人時就等同於將痛苦放大,挫折本來就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任何人都是躲避不掉的。麵對挫折,青少年不應該過分地沉迷於痛苦失意的陰影不能自拔,更不應該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要明白,人生有了考驗才能顯得更加精彩,至少不再是一片空白。
2.災難是上帝的恩賜
一直以來,人們欣賞無所畏懼的英雄,歌頌征戰沙場的勇士。麵對災難,有些人是坦然麵對、倍加珍惜,把災難視為人生路上不懈動力。勇敢的接受上帝的微笑,因為是成功路上上帝給我們的恩賜。災難是人生旅途上一座七彩橋,無論有多少溝溝坎坎,有了這座橋,你便可以順利的跨越,步入理想的自由王國,實現人生的價值和輝煌。
對於青少年來說,能夠正確麵對災難就顯得尤為重要。災難也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塊巨石,利用它,你可在砥礪精神的刀鋒,開掘生命的金礦,從自信、樂觀、勇敢、誠實、堅韌之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災難越勇,找到生命支點
人生中遇到災難就像大自然中的刮風下雨,誰都無法避免。有的人,被風雨擊倒了,被災難征服了,被困難嚇倒了,他的人生從此就變得灰暗了。而有的人,接受了風雨的洗禮,經曆了災難的磨練,戰敗了困難的挑戰,他的人生從此便一片光明。
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生創作出大量流傳千古的交響樂,一直被後人稱為“交響樂這王”。但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痛苦: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逝,使他從小失去了童年的幸福。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享受歡樂和愛撫的時候,他卻必須得像大人一樣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並且成功地維持了這個差點陷入破滅的家庭。
也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也許是禍不單行的緣故。正處於青春年華的貝多芬,他失意孤獨;也正當他步入創造力鼎盛的中年時,他又患耳疾,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突然耳聾的打擊更沉重的嗎?貝多芬一生中幾次瀕於崩潰的境地,他在三十二歲時就寫下了令人心碎的遺囑。但他頑強地戰勝了命運的打擊,他大聲呼喊:“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摧倒。”即便是在困難重重最痛苦的時候,他還是憑著自己的堅強鬥誌完成了清明恬靜但雙激昂奮鬥的《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一生曆經無數挫折磨難,但是,每一次痛苦和哀傷在經過他的搏擊和戰鬥後,都化為歡樂的音符,譜寫成壯麗的樂章。一個飽經滄桑和不幸的人,卻終生謳歌歡樂,鼓舞人們勇敢向上,這是何等超人的勇氣,何等堅毅的精神,何等偉大的人格!在貝多芬的日記裏,永遠記著一句話,那就是:“誰想收獲歡樂,那就得播種眼淚。”的確,貝多芬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同世界、同命運、同自己的靈魂進行不懈鬥爭的雄渾宏偉的交響曲。
其實貝多芬的故事無不在向我們說著這樣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太多問題,也許有太多不如意,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無論麵臨什麼樣的災難,都可以看作是上帝給予的恩賜,目的是要鍛煉自己。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心裏充滿陽光,世界也會充滿陽光。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困難和挫折;唯有抱著積極的態度,才能戰勝它。
在遭遇挫折、麵對困難,尤其是青少年,沒有必要停滯不前、意誌消沉。如同一個突遇風雨的登山者,對於風雨,逃避它,你隻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經曆過挫折,生命也就會平添了一份色彩,多一份磨練,就多一段樂章。多一份精神食糧和財富。曆經災難的人,更知道怎樣去珍惜生活,更明白生活蘊含的哲理。因為災難是一道迷人的風景,永遠裝點奮發的人生。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挫折困難。對此,作為青少年絕不能低頭,而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理智、客觀地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並采取恰當的方法來克服挫折。感謝災難,生活因此而豐富,人生的體驗依次而深刻,生命也因此而更趨於完美。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其實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隻要我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麵對困難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敗中倒下,而在災難中奮起”。沒有登不上的山峰,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流。”
災難是人生的財富
逆境與順境,從來就是人生之旅中的常客,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走到生命的盡頭。害怕失敗,失敗就會無處不在;挑戰逆境,成功之門就會隨時為你打開。沒有經曆苦難的考驗,人永遠品味不出幸福生活的意義;隻有經過災難的錘煉,人才會珍惜得到的收獲。所以勇敢者才能在不斷的失敗中獲得經驗,挑戰者才能最終走出陰影和黑暗,擁抱光明的未來。
災難是指個體需要的滿足受到限製或阻斷而引發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即俗話所說的“碰釘子”。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以下特點:追求的目標不切實際,對追求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缺乏心理準備,缺乏應對困難的能力,誇大困難、缺乏自信等。
幾年前,一個農村家庭的他遭受重大變故: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飽受傷痛的母親不辭而別,家中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和父親病後撿到的遺棄女嬰需要照顧……這個家庭的重擔壓在當時隻有12歲的長子——洪戰輝身上。十年如一日,洪戰輝一邊讀書一邊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照看時常發病的父親,撫養撿到的妹妹……
麵對這樣的變故,他承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重擔。父親,妹妹,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稚嫩的肩膀上,唯一能做的隻是堅持,再堅持!在日記中,他這樣寫到:“我會堅持,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責任,不但對自己、對家庭,還有對社會。隻是默默地走,不願放棄。”一份責任讓他支撐住,一種永不言棄的心態,讓他逐漸成熟,幾度麵臨輟學,他沒有放棄,而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手,艱難的維持著妹妹的生活、父親的疾病,自己的學業,這看似沒有可能的事情被他在汗與血與淚中見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