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靈的回饋
時光荏苒,歲月飛逝,我們卻漸漸發現:生命的某些真實正漸行漸遠,有多久,我們沒有被感動得流下眼淚,又有多久,我們不再思考生命的真諦。
謝定住打虎救母
謝定住,明代大同廣昌(河北淶源縣)人。12歲時,父親外出經商,家裏隻有他和母親帶著一個吃奶的小弟弟。
一天過午,母親叫定住把小牛牽到後山坡上去吃草。他牽著小牛,走上了山坡,選了一塊草木茂盛的地方,停了下來。小牛貪婪地吃起草來,不時地搖著尾巴驅趕蚊蠅。定住撫摸著心愛的小牛,看它在老老實實地吃草,便把它放在那草地裏,自己跑下山去,幫母親幹活。
太陽快落山了,小定住想起小牛來,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山坡,一看,小牛不見了。這下子小定住可傻了眼,急得兩眼直冒火星。這時母親因不放心也抱著弟弟來了。娘倆一商量,決定到山上去找。
母親抱著弟弟走在前頭,小定住拖著一根棍子緊跟在母親身後。越走山越險,草越茂,娘倆心越急,天色越來越暗。突然從深草叢中跳出一隻老虎,張著血盆似的大嘴,向母親撲去。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不容小定住多想,他拿起棍子,縱身一跳,從母親身旁穿過,猛向虎嘴戳去,正好刺進虎嘴。猛虎呼嘯著,晃著腦袋逃了。母親嚇呆了,小定住接過弟弟,扶著母親,趕忙往山下跑去。這時老虎又追了上來,母親為了保護定住和弟弟,奮不顧身地用身子去擋住老虎,老虎猛一縱身,咬住了母親的衣服領子。眼看老虎就要咬傷母親了,小定住一手抱緊弟弟,一手掄起棍子,使足了力氣,朝老虎打去,正好打在老虎的嘴巴上,老虎又鬆開母親跑走了。沒走上幾步,老虎又轉回來了,攔路趴在地上去咬母親的腳,母親奮力抵抗著。正巧路邊有堆石頭,小定住揀起一塊拳頭大的石頭,盡全力朝老虎的腦袋砸去,老虎疼得大吼了一聲,徑直向一個山溝裏逃去。小定住保護著母親和弟弟,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走進家門一看,小牛正趴在槽下倒嚼呢。原來它跑到了人家的莊稼地裏,被鄰家給趕回來了。看著小牛,母親真後悔不該到山裏去找牛,多險啊。
謝定住打虎救母的事跡從此傳開了,永樂12年,皇帝召見了謝定住,並嘉獎了他,給他家送了一塊“打虎救母”的匾。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洪祥篤行孝道
洪祥是明朝的一位大孝子,他篤行孝道,處處事事體貼關懷父母。
一次,他父親患了重病,倒在床上,生活全不能自理。他到處求醫,給父親看病,抓藥、煎藥、喂藥都自己親自去做。他一連幾天幾夜不離父親左右。在洪祥的精心護理侍候下,父親的病情開始好轉了,洪祥也要支持不住了。看著兒子那疲憊憔悴的樣子,父親很心疼,恨自己不爭氣,生了這麼一場大病,讓兒子跟著受罪。就說病已經好了,讓兒子回到自己屋裏睡覺去,一定不要在床邊照料了。洪祥再三要求仍留在身邊照料,父親裝作生了氣,把洪祥給罵走了。
洪祥知道父親身體仍很虛弱,氣力不足,還需在床邊照顧,但不能違背父親的意思,隻得安排傭人守在床邊,囑咐傭人細心照料,自己退出父親的病房,在門外靜靜地坐著,暗中注意父親的動靜,一旦有情況,好前去照料。因為連夜沒睡好覺,坐著坐著就睡著了。快到下半夜了,父親要起床小便,一連叫傭人幾次,因傭人已經睡熟了,竟沒叫醒。父親自己勉強坐起來,可是兩條腿支持不住,不能站起來走動,隻好又坐在床邊,又一個勁地喘著氣。裏屋的動靜雖然不大,但時刻想著父病的洪祥並沒有睡實,突然被驚醒了。開門一看,父親坐在床邊,喘著粗氣,便趕忙上前把父親扶住,問要做什麼。父親責怪他為什麼不回房睡覺,洪祥說:“因為怕傭人隻顧自己睡覺,不能及時照應,不放心就留在門外,好隨時照顧父親,現在這種情景,如果您再叫我離開,我可不敢從命。”說完便去拿便器給父親接尿,然後又把父親安放在床上,把被蓋好,看著父親安詳地睡著了,他才安下心來。
在洪祥的精心護理下,父親的病不久就全好了。身體也逐漸有氣力了。他在大門外坐著散心,逢人便講自己兒子如何孝順,講著講著便流出了欣慰的熱淚。鄰裏們都羨慕他有這樣一個好兒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張履祥聽從母教
清初有個學者張履祥博學多才,一生著述甚豐,曾經著有《願學記》、《讀易筆記》、《讀史偶記》、《言行見聞錄》、《經正錄》、《初學備忘》、《近古錄》、《訓門人語》及《文集》45卷流傳於世,是當時學界很有影響的人物。
張履祥七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在世的時候對他要求很嚴格,對他的學習抓得很緊。在父親嚴厲地督促下,張履祥的學習進步很快,很小的年紀《四書》就學會了。可是父親去世以後,張履祥的學習就鬆懈下來了。開始時每天還翻翻書本,漸漸地連書本也懶得翻了,整天隻知貪玩,與鄰居小朋友打鬧。他的母親很慈祥,看到這種情況也舍不得打他、罵他,隻是整天愁眉不展的。一天晚上,張履祥發現母親又是眉頭緊鎖,愁容滿麵,滿腹心事的樣子,就問母親為什麼不高興?母親歎了口氣說:“我發現自從你父親去世後,你越來越不愛學習了,我聽說孔子與孟子都是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可是因為他們自己有誌氣,學習用不著督促,所以最後成了萬世師表,名垂青史。你父親雖然去世了,可是他生前已經教會了你識字讀書,你為什麼不繼續努力,刻苦鑽研,將來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為父母爭口氣呢?……”說著說著,母親傷心得眼淚就流下來了。張履詳見母親很悲傷,他十分悔恨,於是向母親保證,今後再也不貪玩了。從此張履祥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讀書學習,學習進步很快。後來他就成了當時著名學者劉宗周的高足弟子,在劉宗周那兒研讀四書五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後他又涉獵百家,博通經史,著書立說,最後終於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學者。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方觀承千裏探親
在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叫方觀承的名士。方觀承當過直隸總督,他為官清正,替百姓做好事,為治理黃河做出了很大貢獻。
方觀承小時候,他的祖父方登峰曾經當過朝廷裏的工部主事,他的爸爸方式濟也考取過進士,當過內閣的中書,他家住在南京。
沒想到,有一年,祖父的朋友戴名世寫了一本叫《南山集》的書,被朝廷看成是有反叛思想的禁書,把方觀承的祖父和父親,也牽連進去了。
方觀承的祖父和父親的官做不成了,家裏的財產也被沒收了,還被抓起來流放到黑龍江守衛邊疆。
這時,方觀承和他的哥哥年齡很小,罪犯家庭的子弟沒人收留,一時間,門庭冷落,親友們都裝作不認識他們哥兒倆,與他們斷絕了來往。
幸好,父親和祖父做官時,和清涼山寺裏的和尚是好朋友。和尚見兄弟倆可憐,就收留了他們。每天,兄弟倆隻能吃點施主給和尚們的飯過日子,生活苦極了。
方觀承哥倆過著這樣苦的日子,仍然惦記著在北國被流放保衛邊疆的父親和祖父。
一天,方觀承與哥哥找到老和尚:“長老,我們想到北國去看望父親和祖父,二老在那裏受苦,我們放心不下!”
老和尚十分感動,他看到孩子們還小,就勸阻說:“路途遙遠,我又無力給你們湊那麼多路費,怎麼去呢?”方觀承說:“我們都有兩條腿,可以走著去!”“那可遠得很哪!”老和尚說,“還是等你們大點了再去吧!”方觀承說:“父親和爺爺天天在北國受苦,我們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寺裏的長老無法,隻好給方觀承弟兄倆湊了一點錢作為路費。弟兄倆辭別老和尚,離開了清涼山,上路了。途中,盡管方觀承和哥哥省吃儉用,還是很快就把那點錢用光了。但是哥倆並未因此卻步,而是艱難北行。餓了,就去敲沿途人家的大門,舍著臉跟住家要口飯吃。本來,他倆是當官人家的子弟,跟人家要飯吃,總是難以開口的。但是,肚子餓極了,隻好壯著膽子對人家講了實情。若碰到好人家,見他們可憐,又是去北方探親,被他們這種孝順長輩的精神所感動,就送給他們一些吃的。有時,碰到凶狠的人家,不但不給吃的,還唆使惡狗咬人。兄弟倆隻好互相保護著逃到村外。餓得兩眼昏花時,隻好在莊稼地裏隨便挖點東西充饑。
千裏征程,哥倆兒走得腳上磨出了血泡,血泡又變成了老繭。經過艱難跋涉,終於來到了北國軍營,找到了在這裏服役的祖父和父親。親人們相見,抱頭痛哭。祖父和父親萬萬沒有想到兩個孩子會來看望他們,內心得到極大的安慰。以後,他們兄弟倆每年都到北國去探望親人。
方觀承和哥哥千裏探親的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
父母者,人之本也。
湯淵不再娶
湯淵,清代江蘇常熟人,他八歲上死去了父親,跟母親相依為命。家裏很窮,靠母親紡線織布維持生活。母親每天早起晚睡,手腳不停地勞作。背,駝了,腰,彎了,臉上出現了絲絲皺紋。看著過早地衰老了的母親,湯淵心裏真不是滋味,常常背著母親流眼淚。
湯淵15歲時,母親湊了一點本錢,叫他跟著一個鄰居販賣布匹。鄰居很同情他們母子,教湯淵很多為商之道,一路上又多方關照,第一次買賣,就掙了錢。母親接過兒子掙來的錢,竟熱淚盈眶,兒子不知所措,直叫媽媽。他,一個15歲的孩子是很難理解母親的複雜感情的。就勸母親說:“媽媽,我能掙錢了,說明我已長大了,您拚死拚活地守住這個家,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應該高興才是。今後您不用再那樣地勞累了。”
母親轉啼為笑,回答說:“我心疼啊,若是你父親還活著,我死也不會讓你到處奔波的,你還是個孩子呀。今後媽媽更要多織些布,你還沒娶媳婦呢,花錢的地方多著呢!”
湯淵聽了母親的話,覺得還不能供養母親,使母親終日勞動不息,心裏難過極了。
後來湯淵娶妻了,妻子對婆婆也十分孝敬,又能勤儉持家,勤奮勞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不幸的是妻子在生下一個男孩之後不久,就病死了。當時鄰裏都勸他再娶一個妻子,母親也老催他,可他就是執意不再娶妻。他說:“妻子雖然死了,但給我留下了兒子,何必再娶呢,還是省下娶妻的錢去多孝敬孝敬母親吧!”
他終於沒有再娶,省吃儉用,供養母親歡度晚年。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泮周岱深夜登山取泉水
清朝安徽省涇縣有個做竹器的工人,叫泮周岱,是個有名的孝子。
他年輕時和父親同在一個竹器廠做工,手工業工廠裏的活奇輕奇重,每天領活時,他都把父親領來的重活,自己拿來幹,輕活留給父親去幹。
一次,父親幹活紮傷了腳,但工廠主非讓去上工,說不能幹重活,還可幹些輕活嘛。泮周岱就背著父親去上工,往返走十來裏路,到了工廠已筋疲力盡了,還得馬不停蹄地去領活來做,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從不叫一聲累,一直背到父親的腳能走路了為止。
父親年紀大了,工廠主就把他打發了,全家隻靠他一個人在竹器廠掙錢來維持生活。他拚命地幹活,盡全力多掙些錢,好讓父母歡度晚年。
竹器廠主人,為了讓工人多幹些活,有時拿出酒肉來犒勞工人。泮周岱總是舍不得吃,把自己應得的那份,全都帶回家去給父母吃。開始,工人們看他把酒肉包起來帶走,議論紛紛,有的說他小氣,有的說他不合群,不夠朋友。後來,當人們發現是帶回家去孝敬雙親的時候,就都理解了,有時還讓他多帶一些。工廠主聽說了,也拍著泮周岱的肩膀說:“泮周岱,你是個孝子,好樣的,我今後不會虧待你的。”
家裏平常吃飯,他總是讓父母先吃,然後自己才吃。遇到糧食緊缺時,總是先讓父母吃好,自己經常吃糠咽菜,省下糧食,供養父母。
後來,母親病了,他侍候母親不離左右。母親年輕的時候,家住在一座山下,山間有泉,母親曾喝過這清泉的水,覺得特別清涼解渴,後來一直不忘。這次母親病重了,半夜口渴,又想起那清泉的水,就自言自語地說:“小時候,房後是一座大山,山上有個清泉,那水特別好喝,真想再喝一次那泉中的水呀。”有心的泮周岱聽在耳裏,急在心裏,馬上拿個瓶子,上路了。山高月黑,石路難行。他心急如火,奮力攀登,終於找到那口泉水了。手裏拿著滿瓶的清泉水,欣喜若狂,恨不得飛到母親身邊。他帶著小跑,終於在天剛亮的時候就到了家,往返40多裏路。
喝著清新的泉水,母親心裏格外地甜,這水中有兒子的孝心呀。
泮周岱深夜為母取泉水的事,不翼而飛,傳遍了鄉裏。窮苦竹工泮周岱孝敬父母的事跡,後來受到了清政府的表彰。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毛澤東緬懷母親
毛澤東的母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農家婦女,她勤勞聰慧,和藹可親,為人厚道,常常慷慨地周濟別人,尤其同情窮苦之人,幫助窮苦之人。每遇荒年旱月,或過年過節,她都背著丈夫,送糧送米給窮苦的鄉親們。鄉鄰親友們無不讚揚她的助人美德,她的賢良在韶山是遠近聞名的。
毛澤東非常熱愛母親,孝敬母親,體貼母親。在母親高風美德的熏陶下,毛澤東在少年時代就樂於幫助別人。至今,在韶山還流傳著許許多多他當年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故事。
1919年10月,母親去世了,毛澤東深深沉浸在悲痛之中。為了表達緬懷母親的深情,讚揚母親的賢良美德,他懷著十分崇敬和沉痛的心情,寫了《祭母文》。
文中寫道: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遐爾親疏,一皆複載;
愷側慈祥,感動庶彙。
愛力所及,原來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
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吾輩,各務為良。
毛澤東投身革命,轉戰南北。出生入死幾十年,始終懷念已逝的母親,就是在新中國建立多年以後,依然如此。
1959年毛澤東回韶山,略微休息一會兒,即起身從他的駐地往外走,當時隨同人員還以為毛澤東要外出散步,或去訪問老友,或去舊居看看,結果都不是。毛澤東卻向一長滿青鬆翠柏的小山走去。這小山當時連路都沒有,毛澤東一直健步登上山頂,陪同的人都還不知他的意圖是什麼。又走了一會兒,發現一座小小的墳地,一看碑文,才知道是毛澤東的父母之墓。當時毛澤東恭恭敬敬地立下來,行了一個禮。陪同的人也都行了一個禮。這時大家都很後悔沒有問主席,不僅沒準備一個花圈,連一個紙紮的白花都沒有準備。幸而當時陪同去的一位青年人,還算靈活,馬上折下一些鬆枝,捆成一束,遞給主席,主席滿懷深情地將鬆枝獻放在墓前。
回來後,毛澤東對陪同人員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麼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誌、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我下次再回來,還要去看看他們二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朱德憶母
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朱德自幼家境貧寒,世代為地主耕種,他的童年生活是十分艱苦的。
朱德的母親是位勤勞善良的農家婦女。多子女的艱辛不必說,她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默默地把飯煮好,待一家人吃過飯,她趕緊收拾停當,與家人一道下地種田、種菜;收工回來,還要喂豬、養蠶、紡棉花。她就是這樣,整日勞作而又任勞任怨。
在母親的影響下,朱德四五歲就知道在母親身邊幫忙,到了八、九歲時不但能挑能背,還跟母親學會了種地。他為了孝敬母親,總是想方設法減輕母親的勞累。一次,朱德看到母親汗流浹背地在菜園裏勞作,他心疼地對母親說:“您歇歇吧,讓我來幹。”母親見朱德小小年紀這般懂事,心裏十分高興,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挑水是比較重的勞動,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不滿十歲的朱德總是比母親起得還早,悄悄地把家裏的水缸挑滿水。每當母親早上起來發現水缸裝滿了水,感到很奇怪,問是誰挑的水時,朱德總是回答:“不知道啊!”原來他怕母親心疼,不讓他挑水。當母親發現是朱德挑的水,感動得熱淚盈眶,許久許久說不出話來。
朱德漸漸長大了,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再也不能在母親身邊,幫母親幹活了,但是,成長起來的朱德,決心以忠盡孝。
1944年4月5日,朱德得到母親逝世的消息,心裏十分悲痛,他在《回憶我的母親》中寫道:
“我愛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回憶的。
“我應該感謝我的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嚐艱苦,這使我在30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有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勞累。
“我應該感謝我的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知識和革命的意誌,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隻有這種知識,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遠不能再見她一麵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的人能夠快樂地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彭德懷立誌養家
彭德懷8歲那年,父親患了癆病,一點兒重活都不能幹。這時,勤勞的媽媽又被病魔奪去了年輕的生命。
媽媽一死,家裏就像斷了頂梁柱。一家人隻有依靠70歲的奶奶帶著他和弟弟們討飯過活。不久,剛滿6個月的小弟弟就活活地餓死了。家裏隻剩下3分荒地,兩間破草房,一口漏鍋,連床板也都賣掉了。
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家裏就無米下鍋,奶奶要帶著他和弟弟去討飯,可是,彭德懷說什麼也不肯去,對奶奶說:“我再也不去討飯了,我要砍柴換錢買米吃!”奶奶無可奈何,隻好領著二弟走了。奶奶一雙小腳,一步一扭,吃力地走著。他望著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遠去的背影,心如刀絞,眼淚簌簌地流下來。這時,彭德懷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忙轉過身去,用手抹去滿臉的淚水,拿起扁擔,操起柴刀,毅然朝高山走去。從此,10歲的彭德懷就用他那瘦小的肩膀,幫助爹爹分擔了養家的重擔。
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晚上天黑才回家,砍柴換米,有時給地主放牛。
一天,彭德懷餓著肚子上山挖樹根,他用力揮動著小鎬,拚命地刨呀,挖呀,眼看快要砍斷最後一根樹根了,想快點把它折斷,就使足了力氣去砍,由於他早已累得筋疲力盡,兩眼直冒金花,身子一歪,胳膊肘重重地碰到樹根上,骨折了。他疼得昏倒在樹坑裏。
當他醒來的時候,爹爹已經把他抱回家,躺在床上,奶奶一口一口地給他喂米湯。他嘴裏覺出大米香味。心想,哪裏來的大米呀?他急忙環視一下屋裏,發現家裏的門板不見了。彭德懷心裏一陣酸痛,他推開奶奶手中的碗,讓給兩個弟弟吃,自己掙紮著要起來,還要上山砍柴,可是,由於傷勢過重,沒有爬起來。
過了幾天,彭德懷的胳膊還沒有痊愈,就要去砍柴放牛,奶奶勸慰他,等傷好了再去。可是彭德懷說什麼也不肯在家待下去了,他拖著一支傷胳膊,用一隻手繼續上山砍柴、放牛。彭德懷小小年紀,在水深火熱的艱苦歲月裏,曆盡了千辛萬苦,使全家老小勉強糊口度日。
15歲那年,想從苦海中跳出來,為窮苦人尋找一條活路。經過10年摸索、探求,他找到了共產黨,找到了勞苦大眾求解放的道路。他在這條道路上,衝殺奮鬥了幾十年,為黨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陳毅探母
陳毅(1901—1972),四川省樂至縣人。在幾十年的革命實踐中,他成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詩人。
陳毅投身革命幾十年,多半擔任軍事要職,在前線作戰,曆盡艱難險阻,多次身負重傷,醫生診斷,說他是半個殘廢。可他卻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著稱於世。對革命始終忠心耿耿。1972年1月10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參加了陳毅同誌的追悼會。這是對陳毅生前最好的評價,也是他死後最大的光榮。
陳毅不但對革命忠心耿耿,而且對自己的母親也十分孝敬。
1962年,他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看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的時候,母親欣喜萬分,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剛才換下來的尿濕褲子還放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趕忙藏到床下。
陳毅見到久別的老母,心裏非常激動,忙上前握住母親的手,親切地問寒問暖,傾訴久別念母之情。過了一會兒,他忽地想起進門時的情景,忙對母親說:“娘,我剛進來時,見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母親見瞞不過去了,隻好說出真情。陳毅聽了,爽朗地笑了,說:“娘,您見外了!您久病在床,兒不能在您身邊侍候,心裏非常難過,今日回來,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受感動,又很難為情。這時,旁邊的人趕快把褲子拿出來,想搶著去洗。陳毅一邊上前搶過尿濕褲子,一邊對母親說:“娘,我小時候,不知您為我洗過多少尿褲子,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條尿褲子,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呀!”說完,陳毅就把褲子放在洗衣盆裏,同時找出母親換下的幾件髒衣服,一並洗起來。陳毅邊洗衣服邊同母親敘談,直到把衣服洗得幹幹淨淨,晾曬起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