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獨立培養成習慣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而習慣左右著人生的成敗。讓孩子樹立起獨立的觀念,教會孩子獨立的技巧,當孩子將獨立變成一種習慣時,他的人生就開始向成功邁進了。
選擇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有選擇的權利,而作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權利。但是,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會剝奪孩子的選擇的權利,主觀地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是提出異議,父母也常常會強迫孩子去服從自己的安排,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孩子失去了自己選擇的權利,事事隻會依照父母的安排去做,非常不利於獨立性的形成。
父母總是早早地為孩子設計好未來的人生道路,孩子根本不需要自己做任何決定。而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道路往往是自己曾經想走而沒有走的,或者是期望孩子走的道路,但是卻不是孩子真正渴望走的道路。父母為孩子選擇的道路,大多數與孩子本身的天賦和誌趣相背離,因此極大地壓抑了孩子的潛能和激情,導致孩子隻會依靠父母做決定,而不會自己選擇,更嚴重的則會給孩子造成終生的痛苦。
新學期剛開始,琳琳的父母就忙著為她安排起周末的日程。琳琳的媽媽為她報了一個英語強化班,每個星期六補習一天的課;琳琳的爸爸則幫她報了一個奧數班,每個星期天的上午補習半天的數學。
當父母高興地將安排告訴給琳琳時,琳琳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在學校上了一星期的課,周末就應該好好休息、放鬆,為什麼要占用這些時間學習呢?”琳琳氣憤地問道。
“這都是為了讓你的學習好,你應該理解爸媽的苦心。”媽媽勸說道。
“我知道你們都是為我好,但是你們也應該尊重一下我的選擇才對。”琳琳有些不滿地說。
“那你倒是說說,你準備怎麼過周末呢?”爸爸問道。
琳琳興奮地回答:“我打算每個星期六去參觀一個博物館,這樣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知識麵;至於星期天,我準備用半天時間去學習遊泳或者是學習打網球。”
“那麼,你是不打算學習了啊?”媽媽聽後很不高興地問。
“當然要學習啊,我已經和同學約好了,每個星期天下午一起去學校上自習。”琳琳向媽媽解釋道。
爸爸立刻表示反對,說道:“你這是什麼計劃?我堅決反對,你既然是個學生,就應該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去什麼博物館,難道你們的考試還會考這些知識?”
“你爸爸說的沒錯,沒事學什麼遊泳,還打什麼網球?專心學習才是你該做的,我也不同意你自己的安排。”
琳琳一聽急了,說道:“為什麼你們不能夠尊重我的選擇呢?”
“尊重你的選擇?那你尊重爸爸、媽媽的決定了嗎?”媽媽堅決地說道,“這件事就這麼決定了,這個周末開始你就按照我和你爸爸的安排乖乖去上補習課。”
這或許就是眾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往往有著很高的期望,比如讓孩子將來成為什麼藝術家等等,從來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讓孩子遵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從而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隻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如果家長喜歡什麼就讓孩子去學什麼,這樣強製的學習並不會有任何成效,千萬不要因為太過急切地希望孩子成才而傷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他們的心靈是五彩斑斕的,容不得半點的傷害。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還不能夠自己考慮問題,於是就處處替孩子選擇,常常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選擇。對於孩子來說,自己有權選擇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對選擇表示不滿、反對,但是必須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父母一定要適當地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父母對待孩子的選擇應該報以尊重的態度,否則孩子將會對父母的教育提出異議,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孩子一旦有了選擇的權利,就會產生自己是主人的感覺。即使父母知道應該怎樣做,也應該將選擇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做出判斷和決定,因為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父母正確的指導中學到得多。讓孩子了解,父母隻是給他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最後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中。
所以,父母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對自己負責,才會做出讓父母吃驚的成績,至於生活中的自理問題就自然不在話下了。
父母絕對不能低估孩子的想法以及判斷的能力。父母尊重孩子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是在嗬護孩子的未來。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議,但是決不能強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更不能包辦孩子的事情,應該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一旦孩子自己做出了選擇,父母應該對孩子強調一句話:“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如果愛孩子就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學會自主地解決問題,做到真正的思想獨立。
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家長都喜歡聰明、聽話的孩子。但是生活中總是出現這樣的現象:聰明的並不一定聽話,而聽話的不一定聰明。由於家長和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所以那些勇於說出自己不同意見的孩子就常常不受家長和老師的歡迎。
父母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家聽話,在外不標新立異。當自己的孩子和同學的意見不合時,他們就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性的養成。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父母常常會犯下迷信“標準答案”的錯誤,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同的意見一概否決,這樣隻會造成孩子思維的依賴性,在以後的日子裏孩子隻會按照“標準答案”來解答問題。
吃過晚飯,媽媽拿起兒子的語文作業檢查。發現一個錯誤,於是說道;“這道題做錯了。”
“怎麼錯了?”兒子不解地問,“難道‘清醒’的反義詞不是‘迷糊’嗎?”
“要說‘迷糊’按理也是對的,但是書後的標準答案可是‘糊塗’哦。”媽媽一邊翻著答案一邊說道。
“但是,我的答案也很有道理啊,為什麼要說我錯呢?”兒子委屈地問道。
“這個嘛,既然書後的標準答案是‘糊塗’,你就必須要按照這個答案來回答。”
兒子聽了媽媽的解釋並不滿意,於是說道:“可是,我還是認為我回答‘迷糊’沒有錯,就算和標準答案不同,也不應該算我錯。”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較真呢?”媽媽有些不耐煩地說,“考試的時候,老師就根據標準答案給分,你填別的,就會算你是錯的。”
“這樣實在太不公平了嘛。”兒子撅著嘴嘟囔道。
“好了,你就別跟我胡攪蠻纏了,就按照書上的標準答案答題!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隻要記得標準答案就可以了,不要隨便自由發揮。”
所謂的“標準答案”隻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容易讓人接受的答案而已,其實,隻要答案是合情合理的,那麼就算是和“標準答案”不一致也沒有關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能讓孩子拘泥於“標準答案”,如果孩子隻記得“標準答案”,那麼他的思維就會受到限製,這樣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危害。
外國人在教育孩子時,則和我們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輕視那些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的人。他們鼓勵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喜歡讓孩子們進行相互的討論甚至是辯論,從而讓孩子的處事能力得到磨煉。因此,當孩子提出反對父母的意見時,父母不應該不問緣由就責備孩子不懂事。如果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父母應該耐心地給孩子講解、說明。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錯在哪裏,慢慢變得更加有主見、有創造性。
一個老師給學生上數學課,為了調節一下課堂氣氛,她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有三隻小鳥站在樹枝上,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用石子打中了其中的一隻小鳥,請問樹上還有幾隻小鳥?”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說:“一隻小鳥都沒有了,樹枝上應該是零隻。”
這個時候,一個平時很少說話的小男孩卻舉手說:“三減一等於二,樹枝上應該還有兩隻小鳥。”全班同學聽後都哈哈大笑起來,但是小男孩依然固執地說:“本來就是兩隻嘛。”
於是老師就啟發小男孩說:“雖然隻打掉了一隻小鳥,但是石子一扔過去,其他的小鳥就嚇得飛走了。”
小男孩聽後意識到是自己錯了,於是不再堅持自己的觀點,這樣才結束了爭論。
雖然小男孩答錯了問題,但是卻很值得稱讚,因為他能不被大家的意見所左右,始終堅持自己的主見,不怕被別人取笑,勇敢地堅持自己的主張。牛頓少年的時候總是被學校的同學嘲笑為“鄉巴佬”,因此他很少與同齡的孩子玩耍,而是喜愛獨自摸索研究事物,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從他人的意見中獨立出來”這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座右銘之一。這兩個鼎鼎大名的科學家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發明和創造,是因為他們能夠力排眾議,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當然,這樣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必須頂住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以及冷嘲熱諷,但也因為他們承受住了這些壓力,他們才成為了讓世人尊敬的偉大的科學家。
因此,有時兒女對父母提出反對意見或者是不同的意見並不是很嚴重的錯誤,更不是對父母的不尊重。我們生活中許多的事情都不是隻有一個解決的方法,不僅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讓孩子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即使失敗了,孩子也能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以後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不要強求孩子拘泥於所謂的標準答案,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意見,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問題,這樣孩子獲得的知識才最牢固。
一個持續的過程
如果小孩子沾染上什麼壞習慣的話,要克服它,就要培養樹立起良好的習慣。假如惡習在現實生活中反複了100次才形成,那麼就以良好的習慣,反複150次、200次,這樣就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惡習也就自然消失了。
年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不論是好是壞都是很頑固的。不管是讓人喜歡還是討厭,都認為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的。為了讓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父母應該盡可能地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及時更正孩子生活上的錯誤,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
父母應該重視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可以試著與牙牙學語的孩子交流,將自己的感情傳給孩子。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麵的意願,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願意和你們交往。
父母對孩子要有相當的耐心,父母要充分利用時間盡可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應該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淩駕於孩子頭上的架勢,這樣才能在談話的過程中讓孩子受到教育。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父母應該經常對孩子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等到孩子上了大學,可以讓孩子申領信用卡,讓孩子學會獨立掌管自己的財務,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汙漬,以後就會遇到許多麻煩。當孩子臨近大學畢業時,孩子可以自己出去租房,打零工。然後,畢業後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孩子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製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地生活。這樣堅持培養的過程,孩子最終就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小新的表哥從小由外公、外婆帶大,外婆總是怕小新表哥做不好事,或者是怕他做不好反而添麻煩,所以什麼事都幫他做好了,十幾歲的人了切個西瓜怕會割到手,掃個地怕掃不幹淨,自己的衣服是從來沒有洗過的,至於簡單的做飯熱菜之類的就更加不讓做了,因為怕沒有弄好會液化氣爆炸。這些種種的擔心與害怕讓小新表哥沒有機會插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獨立性方麵就很不盡如人意。而小新的堂哥和小新表哥年齡相仿,也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家裏人都放心地讓他做任何事情,所以小小年紀的孩子就敢一個人在一幢大房子裏睡覺,並且一點都不感覺到害怕,家中沒有人的時候自己會熱些飯菜,所以家人在生活方麵從來不擔心他。
因為有兩個哥哥的前車之鑒,所以在培養小新獨立性這一方麵,小新的媽媽也算是有一定的經驗了,而外公、外婆也從長大的小新表哥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那種教育觀念的不足,在小新身上開始改正,特別是外公,尤其注意培養小新的獨立能力。三四歲的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大人做一些事情,小新總是喜歡學父母洗碗,學父母洗衣服,掃地,總之隻要是家務活,小新都願意去做,而且是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對於一些簡單的,能在大人配合下做好的事情,父母都不會橫加幹涉不讓小新去做,外婆有時候會埋怨說小新做又做不好,而且總把家裏搞得越來越亂七八糟,但媽媽和外公站在一條戰線上,給小新外婆做工作,讓她改變這種怕麻煩的思想,漸漸地小新外婆也不再說什麼了,小新經常會幫父母掃地,而且掃得非常的幹淨,至於洗衣服之類的小新也挺感興趣的。
而在平時的社交活動中,媽媽也會注意培養小新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經常創造一些機會,讓小新獨立的去接觸一些陌生人,鼓勵小新去和其他的孩子玩耍,碰到有事情發生,一般都靜觀其變,讓小新自己解決。在小新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始終沒有間斷過對小新獨立性的培養,在媽媽細心地培養下,小新終於養成了獨立的習慣。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矯健的雄鷹,但要讓雛鷹變成雄鷹,就必須讓它自己去飛。因此,要想讓孩子長大成才,自立於社會,一定要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提高他們的獨立意識與能力。而培養孩子養成獨立性需要經過一定的過程,父母必須耐心地培養,孩子才能夠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首先,父母應該尊重並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一歲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麼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製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於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支持、鼓勵他們:“你隻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