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什麼是“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是生態經濟概念的進一步深化。那就是把生態經濟的概念擴大到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各個部門,使社會經濟再生產與自然環境再生產實現有機結合。所以有人幹脆把綠色經濟稱之為現代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的興起、形成與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競爭息息相關。所以,綠色經濟又屬特色經濟範疇。所謂特色經濟或區域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比較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原則,在競爭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產品和企業這樣一種經濟結構或經濟體係。據此,綠色經濟也可以簡要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市場競爭中和生態競爭中形成了能夠發揮比較優勢、占有較大國內市場份額,並成為國民經濟主導或支柱的綠色產業、綠色產品及綠色企業。一般來說,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都冠之以“綠色”,綠色產業就是以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為前提,以生產、加工綠色產品和提供綠色公共服務的產業、部門。它既有綠色農業部門,又有綠色加工業部門、綠色旅遊業部門,還有提供綠色公共服務的環境保護部門等。綠色產品,包括綠色農業產品、綠色工業產品,綠色旅遊產品及綠色公共服務等。綠色經濟與世紀之交的生態經濟與特色經濟兩大浪潮並行不悖,已波及世界大多數國家,涉及一切產業部門和廣大企業。
在當今,綠色經濟的發展正呈現引人注目的四大趨勢:
一是綠色經濟發展從農業部門的生態化向一切非農業部門生態化急劇轉變。特別是生態工業浪潮更是迅猛。從綠色食品到綠色用品,從生態玩具到生態文具,從生態時裝到生態住宅,從綠色汽車到綠色飛機等,極大地改變著現代工業發展的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走出了一條現代工業發展的綠色道路。
二是綠色經濟發展從發達國家、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及一切國家轉變。應該承認,發達國家先於發展中國家把綠色經濟提上議程,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重新審視本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互關係的正反經驗,敢於直麵某些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發展中國家為自己的有毒垃圾傾銷地的殘酷現實,痛切地認識到:日趨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更大的潛在威脅,再不能幹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求得一時經濟發展,禍及子孫後代的蠢事。
三是綠色經濟發展從單一發展目標向多元多層次發展目標轉變。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的多元化多層次趨向非常明確,是市場經濟目標與生態經濟目標的有機統一。在財富目標方麵,從單一物質財富目標向物質財富和生態財富雙重目標轉變;在健康目標方麵,從單一的生理健康目標向生理健康目標與心理健康目標、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和代謝過程的多元健康目標轉變;在文明目標方麵,從單一的物質文明目標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多元目標轉變。
四是綠色經濟發展從單一的市場競爭模式向市場競爭和生態競爭“雙重競爭”模式轉變。目前,在世界逐步取消全球多邊自由貿易的關稅壁壘情況下,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和環境優勢實行的“環境標誌”,即進口國家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資源、人類健康為由限製進口的措施,正在成為最大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因不符合環境法和環境指標的要求而將成為競爭的失敗者。有鑒於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為應對發達國家生態競爭加市場競爭的新一輪競爭,結合本國實際製定了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加緊構築自己參與全球競爭的“綠色屏障”。如中國強調社會經濟發展首先要著眼於人,注重其賴以生存的土地、環境、資源和與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把社會穩定發展與自然供需兩大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
綠色經濟的資源配置將遵循社會主義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全麵需要(物質、文化和生態三大需要)規律和資源環境、人口與勞動最佳配置規律,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人—社會—自然界”協調發展規律。
9、什麼是“綠色GDP”?
有了綠色經濟,自然就會產生衡量綠色經濟的指標,於是,就有了綠色GNP(綠色國民生產總值)的研究。傳統的GNP是為經濟總量的增加為尺子,而不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很多時候,經濟指標增長的背後卻有著嚴重的“生態赤字”。為了實現生態經濟優先,一些國家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采用了綠色GNP公式,即綠色GNP=(現行GNP)一(自然部分虛數)一(人文部分虛數)。通過扣除“自然”和“人文”兩大基本部分的虛數後的GNP,就較科學地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性進步。其中,應扣除的自然部分虛數包括六個方麵,即:環境汙染所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自然資源退化與配比的不均衡,長期生態環境質量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資源稀缺性所引發的成本,物質、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導致的損失等。而這六方麵正是“生態赤字”的表現。
在生態環境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的情況下,中國也在積極創建綠色GDP核算體係。現行的GDP中隻能看出經濟指標,卻看不出其背後的環境生態破壞,綠色GDP則扣減了環境和生態成本,其數據反映了國家的真實發展水平,能夠為決策提供判斷依據。我們急需一套能夠修正地方官員決策的考核標準,這就是官員環保考核。官員環保考核應包括公眾環境質量評價、空氣環境質量變化、飲用水質量變化、森林覆蓋增長率、環保投資增長率、群眾性環境訴求事件發生數量等指標,還應包括當地政府對中央各項環保法律法規的落實情況。新的績效考核體係,將以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來調整單純關注經濟增長與過度消費的觀念,為全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弱勢群體的公共利益,為執政黨的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支撐。
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的GDP到追求生態經濟優先的綠色GDP,這是我們在科學觀指導實踐的一次認識上飛躍,也為保證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但作為衡量綠色經濟發展的指標體係,它隻是一種經驗性且簡便易行的初級形式,構建更加科學全麵的指標體係還有待時日。
11、什麼是“生態文明”?
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麵貌。文明作為人類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樣式,往往因其核心產業的不同而區分為不同的類型或階段。從曆史上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人類文明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如果說以工業生產為核心的文明是工業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或產業生態化)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人類文明形態。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麵,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生態文明,都包含著三個重要的特征: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製度。當生態文明因子逐漸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主導因素時,人類文明也就實現了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
西方的工業文明從其產生的時候起就因其弊端而成為許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評的對象。盧梭曾對使工業文明過分膨脹的工具理性侵蝕人的道德理性、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的可能性和危險性發出警告。馬克思、恩格斯更是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導致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異化作出過深刻的反思。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環境汙染的進一步惡化,人們開始了有意識地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過程。人類對生態文明的選擇,就是當代人類在探索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下來的。
12、國際上流行的社會公平觀有哪些?
在國際上,公平(Equity)可以通過不同的變量來進行判斷,包括收入(Incomes)、財富(Wealth)、公用設施(Utilities)、資源和基本物品(Resourcesandprimarygoods)、自由(Liberties)、權力(Rights)、生活質量(Qualitiesiflife)、能力(Capabilities),等等。平等具有時空特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存在地區差異、城鄉差異。人們生活於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優於其它的環境,這也就造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造成不同的社會和社區提供不同發展機會的原因。還有,個人自身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和心理能力,等等,也是人們在相同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下表現不同,造成不平等的因素。例如我國有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產生於殘疾。此外,人類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平等在不同時空的差異。例如,2003年美國生活在貧困下以下的人口占10%,可能比我們的貧困人口還多,但是,美國的標準不同,美國的貧困標準是一對夫婦加上三個孩子的年收入低於18000美元,遠遠高於我們的標準。
關於社會公平,國際流行幾種觀點:①倡導自由權利的人(Libertarians))關心平等自由的充分性,關心最基本的平等,他們認為最基本的平等建立在人類都能夠分享自己努力的成果之上;②經濟的平均主義者(Economicegalitarians)認為收入和財富應當平等,但是他們忽視了自由並集中於成果分享上;③社會主義者(Socialism)認為公平最初是經濟問題,包括收入、財富和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接近的平等。但他們又認為公平又是一個政治問題,例如,他們把婦女在議會和地方政府的比例也作為平等的指標之一;④福利主義者(Welfarist)倡導機會平等:人們有權利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但前提是條件必須均等。從公正出發,國家必須為所有的居民社會進步提供所有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營養、教育,衛生等等),但能否充分利用國家的這些條件則取決於個人;⑤能力主義者(Capacities)則關心由於能力差異造成自由的剝奪。比較以上幾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