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是怎樣提出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在黨的十六大上已經有所體現。黨的十六大在報告論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有兩處比較明顯的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一是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將要實現的小康社會比2000年有六個“更加”,其中第五個“更加”就是“社會更加和諧”;二是報告第二部分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提出,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要努力建立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社會關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裏提出了一個新理念:和諧社會。這一思想,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麵進步,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胡錦濤總書記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們黨在經濟連續20年獲得高速增長之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在執政55年之後,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和諧,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因此,“和諧社會”的理念,是我們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的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因此,胡錦濤強調,要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紮紮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曆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製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2、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麵進步,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曆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製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曆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二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群眾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麵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這個國家則進入了矛盾凸顯期,由於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台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3、為什麼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
在改革、發展的同時保持穩定,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六大報告總結十多年來的基本經驗,其中有一條,就是“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發展和穩定辯證統一、相互聯係、相互促進,三者是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三大著力點,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動力係統。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同時,改革與發展也為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改革、發展與穩定是和諧社會的“鐵三角”,是和諧社會的動力係統,處理好了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的關係,就為和諧社會提供了動力支撐。
改革、發展、穩定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著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每一著棋都下好了,就會相互促進,全盤皆活;如果有一著下不好,其他兩著也會陷於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甚至導致滿盤皆輸。所以,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現代化建設一項重要的領導藝術,也可以說是各級領導幹部的一項重要的能力。實踐表明,三者關係處理得當,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處理不當,就會吃苦頭,付出代價。我們要想在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上幹出成績,就要善於統觀全局,精心謀劃,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內在關係,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要把加快改革和發展的緊迫感同科學求實的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麵的有利條件和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4、為什麼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的深入,我國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進行深刻的調整和分化,出現了四個“多樣化”,即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格局多樣化、社會生活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這四個“多樣化”,是我國社會生活眾多變化的突出反映,是我國深化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四個“多樣化”,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內涵,同時也對三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諧社會的提出,旨在協調四個“多樣化”現實中出現的不和諧狀況,把矛盾控製在社會變遷的可承受範圍之內,按著人民群眾的根本意願,公平公正地分配社會利益。
在社會主義社會,全體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之間也存在著利益關係上和思想認識上的各種矛盾,這又在客觀上形成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需求。人心思和諧,特別是在體製轉型時期,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更是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同時,更要看到,社會的和諧是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基本條件。共產黨人努力奮鬥的崇高理想就是實現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努力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是完全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客觀規律的。我們黨必須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以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創新和健全社會管理體製,保持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才能順利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5、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
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發展,其內部的矛盾、衝突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有其存在的邏輯。但社會的矛盾運動可能有兩種方向,一種是使社會更具活力,良性運行;一種是使社會內部衝突加劇,處於惡性運行之中。因此,黨中央適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針對第二種矛盾運動的狀況所提出的,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定這一特定現狀而言的。
當前,我國的改革與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麵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這個國家則進入了矛盾凸顯期,由於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加劇,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發展能夠很快上一個新台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係,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亨庭頓關於現代化引起不穩定、現代化伴隨著風險的觀點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的驗證。即在現代化起飛的時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是進入社會結構錯動、社會問題增多、社會秩序失範、社會風險易發的時期。我國社會轉型正麵臨關鍵的臨界點,即進入了社會發展的矛盾凸顯時期,也就是社會失調時期。這種由社會結構內部不協調而產生矛盾、衝突或人們的無序互動導致的緊張狀態而產生的壓力,稱為社會張力。當社會張力的能量逐步積蓄起來,會對社會結構形成巨大的衝擊力,並在社會結構最薄弱的環節釋放出來。而這種無序的社會力量爆發就是社會危機或叫社會風險。
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明顯加快的,但同時由此帶來的犯罪案件、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數量的增長同樣是飛速的。200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16694億元,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而基尼係數也超過0.4的國際警戒標準。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社會結構最不穩定期。
以信訪工作為例,“信訪”通常是普通老百姓因為利益受到傷害,或人際矛盾與社會矛盾已經開始激化,但通過正常渠道無法解決問題的一種表現。由1978年至1982年,全國法院處理民事申訴來信39800件,接待民事申訴來訪43900人次,兩者相加共83700件(人)次,到1998年至2002年,全國法院共接待處理群眾來信來訪4224萬件(人)次,上升了近500倍。這一數據是驚人的。如此大規模信訪,表明在社會結構的微觀層麵(基層)蘊藏、積壓著大量人際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是社會結構基礎層麵不夠穩定、不夠和諧的信號。
這些現象表明,在我國初步確立市場經濟的時期,市場機製還沒有成熟,與原有的計劃體製產生了巨大的摩擦,同時,在社會控製係統上也產生巨大的脫節,原有的管理體係已經力不從心。在市場影響下,多元的利益主體開始產生,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一些個體或小團體開始了不顧規範的約束、不擇手段的進行原始積累的時期。市場產生的各種弊病開始產生,社會失範開始產生。在這樣一個時期,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在增長。除了社會結構微觀層麵的社會成員間的矛盾因素集中外,一些宏觀性的結構性問題也較突出。當前,社會結構中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最大風險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政治風險源腐敗,導致政治上人民對執政黨和政府權力認同度降低,導致核心的價值理念受影響,易產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機。二是經濟風險源失業,導致普通勞動者、弱勢群體層麵的社會成員利益受損,易產生經濟、社會、政治的危機。三是社會風險源貧富兩極分化,導致一些社會成員產生相對剝奪感,易產生心理和社會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