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唱心靈的梵歌(1 / 3)

二、傳唱心靈的梵歌

如果死生真的都一樣,我甘願做一顆流星,就算生命轉瞬而過,我也含笑而歌,因為我的生命曾經美麗過。

俠膽英雄荊軻

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在東陽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接著,秦軍揮戈北上,大軍直逼燕國南部邊界。

燕國當時執政的是太子丹,他一聽說秦軍向燕國打來,便急忙去找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這荊軻,原來是衛國人。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練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曾經周遊列國,結識了各國許多有名氣的豪傑俠士,在當時各諸侯國中很有名氣。後來,他流落到了燕國,結識了燕國太子丹。太子丹早年曾作為人質在秦國居住過,他對秦國要吞並六國,統一中原的意圖早有察覺。但是,他知道,靠武力打敗秦國,等於是用雞蛋碰石頭。於是他便想了個特殊辦法——派刺客劫持秦王,迫使秦王停止進攻別國,交還已侵占的土地;如果他不答應,就殺掉他。太子丹明白:要完成這樣一件帶有冒險性的重大行動,必須選中一名能稱職的勇士。他看中了著名俠士荊軻。

荊軻對秦王利用暴力手段侵占他國領土也早就不滿,但他總認為時機不到,雖然很早他就答應了太子丹的請求,但卻遲遲沒有動身。此刻他見太子丹急切地再次求自己,又聽說秦軍已威逼燕國南境,就同意太子丹的請求。但他告訴太子丹,此行必須要帶兩件禮物:一件是燕國督亢地圖,一件是秦降將樊於期的腦袋。

太子丹一聽說荊軻要樊於期的腦袋,立時愣住了,他搖著頭對荊軻說:“這,這可不行!”荊軻答道:“太子,不是荊軻有意難為您,樊於期原是秦軍大將,自從他投奔您後,秦王對他恨之入骨,多次發出告示,說要重獎能取到樊於期頭的人。所以,我去秦國,如果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地圖,一定能取得秦王的信任,這樣我才有可能接近秦王,好下手啊!”太子丹聽了荊軻的話覺得有道理,可他還是不能狠心殺樊於期。

後來,此事傳到樊於期耳中,他當著荊軻的麵,當即拔出寶劍,說了聲:“殺掉秦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事。”說完,悲壯地自殺了。

公元前227年寒冬的一天,北風呼呼地叫著,荊軻把匕首藏在督亢圖中,然後帶著圖和樊於期的頭踏上了征程。他身後跟著一位名叫秦舞陽的隨從,太子丹和一些大臣個個頭裹白頭巾、身著白衣裳,為荊軻送行。

行至燕國邊境易水,太子丹令眾人擺上酒宴,然後首先舉杯為荊軻敬酒。荊軻舉酒遙望遠方,他知道,此舉關係重大,如果能遏製住秦王的擴張,不僅能挽救燕國,對其他六國也大有益處。當然,此行又非常危險,也許自己一去將不再生還。想到這,他昂起脖子把酒一飲而盡。這時,他的好友高漸離敲起了一種叫築的古樂器,荊軻和樂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那歌聲充滿了悲憤、抑鬱,在場的人無不淚下。

歌罷,荊軻猛地跳上車子,頭也沒回,帶著秦舞陽向秦都進發了。

幾天以後,秦王政聽說燕國派人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於是便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這天早上,鹹陽宮中香煙繚繞,鍾鼓轟鳴,秦王政特地穿上他最喜愛的大紅色王服,一臉威嚴、得意地樣子端坐在國王寶座上。大殿外戒備森嚴,兩排手持長戟的武士威武地站在殿門兩旁。這時,隻見荊軻端著樊於期的頭匣,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兩人一前一後地走進宮來。

宮裏,大殿台階上站滿了文臣武將,他們個個神情莊嚴,秦王政那大紅色王禮服在整個大殿中顯得異常耀眼。秦舞陽看到秦朝堂上那麼威嚴,不由得腿有些發抖起來,他的臉色青一陣白一陣。這時秦大臣中有一武將,突然大聲喝道:“使者為什麼變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秦舞陽的臉變得煞白,跟死人差不多。為了避免秦王產生懷疑,荊軻忙抬頭對秦王鎮靜地說:“大王,舞陽是鄉下粗人,他從來沒有見過大王的威儀,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不要見怪。”

秦王打量了一番秦舞陽,見他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又見荊軻態度從容,便沒有產生太大的懷疑。不過,他還是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很快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著木匣獻給秦王。秦王打開木匣,見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十分高興。他捋捋胡須,又對荊軻道:“把地圖給寡人打開,讓寡人好好看看。”

荊軻聞聲忙獻上地圖,接著,隻見他躬著身子立在秦王對麵,然後不慌不忙地慢慢舒展地圖,展著展著,突然,圖至尾端,一把亮閃閃的匕首顯露了出來,秦王隻顧低頭看圖,還沒有來得及弄明白,荊軻猛地將匕首抓起,左手揪住秦王的衣袖,勇敢地刺向秦王。

別看秦王沒有準備,但他畢竟是習過武藝的,此刻他猛地跳起身,掙脫掉荊軻的左手,飛步跑到了一根大柱子後麵。荊軻毫無懼色,手持匕首追了上去。於是二人繞著朝堂的大柱子跑了起來。

由於秦國早有規定,沒有命令,武士隻能站在殿下。慌亂中,秦王沒有發出命令,大家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搞蒙了,所以誰也沒有動。這時站在一旁的秦王的禦醫,急中生智,突然把手中的藥袋子對準荊軻猛扔過去,荊軻用手一擋,藥袋飛在一邊。然而,也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拔劍向荊軻砍去。荊軻左腿被砍斷,頓時鮮血飛濺出來,倒在地上。但他麵色依然如故,手握匕首直向秦王政扔去。秦王往右一閃,那匕首從秦王耳邊“唰”地飛過,“當”的一聲,打在了大殿銅柱上,銅柱上立時火星迸濺。

這時殿下侍從一擁而上,荊軻大叫:“沒殺了秦王,荊軻終生遺憾。”秦王政大怒,舉劍向荊軻刺去,荊可被刺死了。眾人又亂刀將秦舞陽砍死。

強國的成功在於容納小國,它的失誤在於自恃其強;小國的成功在於折節事強,其失誤在於擺脫強國。

霍去病夜搗敵巢

西漢時期,漢朝北部疆界長年受到匈奴貴族的侵擾。匈奴進犯漢朝邊界後,不斷掠奪人民的財物,殺戮漢族官吏百姓,使邊疆一帶百姓不得安寧。

這一年,匈奴右賢王又數次進犯漢朝邊郡,邊關狼煙衝霄,告急的文書頻頻飛往京師。漢武帝聞此消息後,怒不可遏,他立即決定:特派車騎將軍衛青,率勁騎三萬,徑出高闕對付匈奴,並命令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李廣、公孫敖、趙信等人,一同隨將軍衛青奔赴前線。

消息傳到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耳朵裏,他日夜坐臥不安。還是在很小的時候,霍去病就十分仰慕舅舅衛青的大名,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殺向戰場,為朝廷立下戰功。現在,霍去病想,自己年已十八,如果再不爭取機會去戰場,還談什麼戰功。想著,他便跑到漢武帝麵前,請求出征。武帝見他少年有誌,膽識超凡,便答應了他的請求。為了讓他在沙場上磨礪意誌,在戰火中鍛煉成長,武帝還特意讓衛青挑選出八百名驍勇矯捷的騎兵,劃歸給霍去病。由他指揮,並賜封霍去病為驃騎校尉。

霍去病夢寐以求的願望實現了。第二天,他便隨大軍一同開往前線。

說也奇怪,漢軍未赴邊界之前,邊關告急不斷,可這會兒,當漢大軍奔赴到邊界一帶後,匈奴騷亂的消息卻幾乎聽不到了。原來,匈奴右賢王聽說漢兵在大將軍衛青統率下揮師北進,倒先知了趣,他們在漢軍到邊界之前,便率先自動北退,不想與漢軍主力交鋒。但據偵察的士兵回來報告:匈奴的退兵是暫時的,他們正在漢邊界不遠的地方據險安營紮寨,想趁漢大軍回師後,再度侵犯。大將軍衛青聽到此信後,決定迅速組織成幾支強兵,追殺匈奴,趁敵人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消滅掉他們。

這天傍晚,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塞外的秋風顯得格外寒涼。不一會兒,李廣率軍回營報捷:他們在離漢營沒有多遠的地方,與一小股匈奴相遇,兵士們英雄奮戰,沒費太大功夫,匈奴兵全部被消滅;又一會兒,公孫敖、公孫賀、李沮三將軍也陸續回營交令,戰果令人欣喜。可現在天色已經越來越晚了,衛青心裏十分焦慮,為什麼此時,仍不見趙信、蘇建二人和霍去病兩路兵馬。莫不是他們遇到了不測?

正當衛青在營帳中坐臥不安的時候,突然右將軍蘇建滿身血汙,踉踉蹌蹌奔入帳中,他一進帳,便跪在大將軍衛青麵前哭訴道:“我們才走不遠,便與敵人主力相遇。將士們奮力拚殺,殺死了很多敵人。無奈匈奴人多勢眾,他們把我們裏三層外三層團團圍住。在這種情況下,趙信率八百騎兵投降了敵人。於是,剩下我們幾十個人拚死突圍,死的死,傷的傷,現在隻剩下我和五個士兵了!”

衛青聽了蘇建的話,內心更加不平靜。他憎恨趙信臨危變節,但此刻更擔憂霍去病八百人馬的安危。派出去的援兵已經回來,說離軍營帳已很遠了,仍不見霍去病蹤影。衛青在營帳中再也坐不下去了,他來到帳外,望著滿天漸漸升起的星鬥,焦慮地等待著霍去病的消息。

此時,霍去病正率領八百驍騎在塞外大草原上馳騁。起先,霍去病沒想率軍到離漢營帳太遠的地方去。可根據偵察回來的消息,說前麵有敵情。霍去病殺敵心切,率兵沒命地向北奔去。不想,天色已晚,才發現他們走了好遠,四周除了他們自己,再無其他人跡。正當霍去病和將士們有些心灰意冷,想折兵回營的時候,突然,一位騎兵指著前麵驚叫了起來:“校尉,快!快看前麵是什麼?”

霍去病順著那兵士指的方向向遠處望去,他的心幾乎跳了起來:“啊!是敵人。”他望了望前麵黑點似的東西,立刻斷定:那是匈奴人的營帳。於是,他當即下令:八百健兒,銜枚奔襲,一定要在午夜之前趕到敵營前,然後來他個夜搗敵巢。

夜晚,塞外的天氣寒氣襲人,四周靜得有些怕人。子夜時分,漢軍來到匈奴營帳附近。突然,漢軍搗敵營的信號四起,匈奴兵根本沒有想到漢軍會有這樣的膽量,敢離開自己營地那麼遠,殺到自己兵營裏,他們驚慌失措,亂叫亂吼著,有的急忙找衣服,有的忙摸弓箭,想拚死抵抗。

霍去病此時正奮勇殺敵。他在一片馬嘶人喊的混亂中,帶著一隊騎兵直闖匈奴貴族的營帳,殺得匈奴幾個首領四處逃散。混戰中,霍去病左臂被匈奴弓箭射中,但他毫不懼怕,越殺越勇,一人帶傷策馬追殺了數十名匈奴兵。

這一仗,漢軍在霍去病的帶領下打得相當漂亮。他們給敵人來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斬獲匈奴二千餘人,並抓獲單於叔父、祖父及幾個首領。

第二天早上,當焦慮了一夜的大將軍衛青聽到霍去病首戰告捷的消息,萬分高興。他連夜派人向武帝報喜,武帝聞訊,忙下詔褒獎霍去病,並封他為冠軍侯。

霍去病是我國漢代一位著名的大將,他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霍去病夜搗敵巢”的故事,講述了年輕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匈奴,英勇殺敵的事情。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霍去病的膽略、勇武是超人的。兩千多年來,霍去病勇敢殺敵的精神一直為後人稱頌。在我們今天的保衛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我們依然要發揚霍去病那種勇敢殺敵的精神,牢固地保衛住我們社會主義的江山。

國家一定要有文官和武官,治理政事一定要賞罰分明。

劉秀殺敵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的殘酷壓榨,加上連年的天災,廣大勞動人民已被逼得走投無路。於是,人民紛紛自動組織起武裝,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多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這年,王莽聽說起義軍立了一個破落貴族劉玄做了皇帝,還改了國號,大為惱怒。於是,他慌忙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四十三萬兵馬,從洛陽出發,殺氣騰騰地直撲昆陽。王莽打算,這回要以多攻少,一定要把據守在昆陽的起義軍一舉全殲。

這晚,夜已經很深了,慘白的月亮從一團漆黑的雲中露出一個尖尖,天顯得異常地黑。昆陽城中府衙大廳中,氣氛異常緊張,二十幾位農民起義軍的重要將領,正聚集在這裏商議守衛城池的事。人們的神情是嚴肅的。因為誰都知道:城中農民軍全加起來,不過才隻有八九千人,要想以這樣少許的人馬,去抵抗四十多萬敵軍,談何容易!許多將領擔憂敵眾我寡,力量懸殊。於是提出:抓緊時間,趁王莽大兵未趕到之前,放棄昆陽,回到舊有根據地去。少數幾個表示不同意,卻又一時拿不出什麼好主意。於是,有的人開始討論起撤退的問題,有的則準備回軍中打點行李。就在這人心渙散的時候,會場上有一位年輕人突然站起來高聲喊道:“諸位靜一靜,不要慌亂!”

眾人抬頭一望,隻見一位身著盔甲,腰掛寶劍,身材高大,眉目清秀的年輕人走到大廳中央,此人是南陽郡蔡陽縣一帶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秀。劉秀站在大廳中央,語調十分沉著地說道:“如今形勢萬分危急,我們的兵力和糧草都無法和強大的敵軍相比。自古打仗靠勇氣,如果我們像逃兵一樣棄城而走,那麼不出幾日,敵人就會蕩平各地,那隻能是自取滅亡,所以……”

劉秀的話還沒說完,這時,偵察騎兵走進大廳報告:“王莽大軍已到達昆陽城北,已經布置了數百裏的軍陣。”

諸將聽了偵察騎兵的話,神情更加緊張,有的為劉秀方才的話所鼓動,摩拳擦掌,要立即開城門,與敵人決一死戰。劉秀又大聲嚷道:“諸將慢來!古人兵法上說打仗固然要靠勇氣,但又強調敵軍來勢正猛,我們應避其鋒銳、擊其惰歸。現在辦法隻有一個,就是:大部分人固守城壘,然後派出一小部分人衝出敵人重圍,到郾、定陵等地尋求外援。”

眾將覺得劉秀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敵人圍城這樣嚴密,一小股人怎麼才能突圍出去呢?正在大家猶豫的時刻,劉秀挺身而出,他對諸將說:“請把這個任務給我吧!時局已經萬分緊急,不能再猶豫了!”說完,他當即選了13名精兵,準備親自率兵突圍。

眾將見劉秀態度堅決,不便爭執,但覺得13名士兵人數太少,有的主張再擴充一些,劉秀擺了擺手說:“不用了!”說完,他與13人準備停當,便向昆陽城門奔去。

昆陽城門外,塵土衝天,戰旗蔽野,嘈雜的喊叫聲,車馬的轟鳴聲,金鼓的喧囂聲攪混在一起,敵人的氣勢格外囂張。劉秀帶領13名精兵,登上城樓,觀察了一番敵情,然後用堅定的語調對眾兵說:“兄弟們,幾千人的命運握在了我們手中,我們可要幹出個樣啊!”說完,他一聲令下,13名勇士像離弦的箭一樣,猛地衝出城樓。

別看敵人殺氣騰騰地在昆陽城外不斷吼叫,可他們說什麼也沒有料到:起義軍竟敢開城門,殺出一小股人。所以當城門突然打開,吊橋突然放下的一瞬間,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十幾個精兵手持大刀已經衝了出來,幾個膽大的敵軍衝上前剛要抵擋,隻見劉秀手起刀落早已結果了那幾個亡命徒。緊跟著,13名勇士緊跟在劉秀後麵,揮動大刀,左斬右劈,很快殺出一條血路。敵軍頭子王邑見十幾個農民軍衝了出來,幾十個士兵上前去阻擋,都沒攔住,氣急敗壞地吼道:“笨蛋!笨蛋!追!追!”他的話還沒說完,13名精兵和劉秀已經跑得沒有了蹤影。

昆明城內農民起義軍士兵,見劉秀他們如此英勇,更加鼓舞了鬥誌。王莽軍見突圍小隊沒有攔住,也更加瘋狂地向昆陽城進攻。他們在城外樹立起十幾丈高的望樓車,幾個當頭的,不斷輪換著在樓車上指揮,弓弩齊發,矢下如雨。與此同時,王莽軍還在城外向裏挖地道,打算地上地下一起夾擊。

就在昆陽城內形勢危急的緊急時刻,劉秀和前來增援的各路起義軍,直向昆陽衝來。劉秀一人親自率領一千多名步兵和騎兵,充當大軍先鋒。在離王莽大軍四五裏的地方擺下了陣勢。王尋、王邑忙派人迎擊。在混戰中,隻見劉秀一馬當先,霎時便斬敵數十名。起義軍眾將及士兵,也都效法劉將軍,奮力拚殺。沒多久,敵軍就有些招架不住。後來,劉秀又斬殺了敵帥王尋,這使敵人更加亂了營。這時,昆陽城內起義軍戰鼓隆隆,起義軍像開了閘的湖水湧向王莽軍。王莽軍兩麵受敵,又少了一員主將,很快就被殺得屍橫遍地。王邑見此情形,慌忙率領一小部分殘兵逃出包圍,農民起義軍大獲全勝。

昆陽之戰結束後,起義軍上上下下都交口稱頌劉秀殺敵勇猛。後來,劉秀又率起義軍南征北戰,終於最後推翻了王莽政權,建立了東漢王朝。

昆陽之戰是農民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正義戰爭,也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劉秀表現得相當出色,他英勇無畏,把生死置之度外。起義軍中,正是因為有了像劉秀這樣勇猛頑強的將領,才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劉秀當年這種勇敢殺敵的無畏精神,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國家的穩定危急在於政策的正確還是錯誤,不在於力量的強大或弱小;國家的生存滅亡在於國力的空虛還是充實,不在於人多還是人少。

李光弼隻身殺叛

故事發生在唐朝中葉,唐軍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期間。

這一年,史思明打了幾場“勝仗”後,得意得不行,自稱起“皇帝”來,然後又率軍南下,揚言要親下洛陽。

唐大將李光弼奉命率二萬唐軍火速奔赴黃河北岸的河陽,準備守住洛陽外圍,殲滅叛軍。白孝德這時是李光弼手下的偏將,也跟隨唐軍一同前往河陽。

唐軍到達河陽後,在黃河北岸安營紮寨,並作好戰前準備。沒想這史思明膽子也真夠大的,他見到唐軍二萬人馬已在黃河北岸築起防線,絲毫不甘示弱。沒幾天,他就在黃河南岸紮下了營寨,並放出狂言,一定要和唐軍較量一番。

一天清晨,太陽才爬出地平線沒多久,唐軍就聽見河對岸叛軍人喊馬叫。李光弼等出營帳一看,史思明把眾叛軍上千人拉出來,陳列在黃河南岸一塊空場上,然後不住地對著河對岸唐軍叫嚷,說是要比試比試。

唐軍迅速在河北岸也擺好陣勢。這時史思明依然氣焰囂張地對著唐軍嚷道:“有膽量的,上來幾個人,和我的人較量一下。”說著,他手一揮,一匹烈性戰馬從他的軍陣裏竄出,上麵騎著他的大將劉龍仙。此人仗著自己武藝高,有膽量,根本不把唐軍放在眼裏。此刻,他一手抓著刀,右腳故意放在馬頸的鬣毛上,嘴裏罵罵咧咧地衝著李光弼嚷道:“怎麼樣,姓李的,敢上來試試手嗎?”

唐軍將士上上下下望著劉龍仙那狂妄的樣子,氣得把牙咬得“咯咯”響。可他們心裏都知道,這劉龍仙打起仗來不要命,而且力大無比,武藝非凡,要對付他不是那麼容易。這時,主將李光弼嚴肅地向部將們問道:“這小子氣焰太囂張,哪個敢收拾了他?”

李光弼的話音剛落,大將仆固懷恩和偏將白孝德一同策馬出列,他們倆幾乎同時喊道:“我去!”

幾個將士見懷恩請戰,覺得他是劉龍仙的對手,於是便對李光弼說:“主將,孝德不是那叛賊的對手,讓懷恩去吧!”懷恩也手握戰刀,躍躍欲試。

可李光弼卻望著懷恩搖了搖頭,說道:“不!這用不著大將去,我看去個偏將就可以了。”說著,他把臉轉向白孝德,問道:“你需要帶多少兵?”

眾將們都覺得白孝德勇氣可嘉,但他的確不是劉龍仙的對手,就對白孝德說:“孝德要去,多帶些人。”沒想白孝德好像連想也沒想一下說道:“主將,孝德一人前去就行了!”

白孝德話剛出口,諸將們都驚異地呆住了,連主將李光弼也瞪大了眼睛望著這位不太有名氣的偏將。這了會兒,他用讚許的口吻對孝德說:“你的膽量令全軍佩服,不過還是帶一些兵為好!”說著,他就自己選出五十名騎兵,準備讓他們同孝德一起過河去殺劉龍仙。沒想,白孝德依然用堅定的口氣對李光弼說:“主將,我一個人完全可以。主將若一再堅持,就讓這五十人做我的後援,再請大軍擂鼓為我助威!”說完,他一手持矛,腰掛佩刀,策馬隻身涉水向史思明叛軍走去。

河兩岸,唐軍、叛軍陣營一時寂然無聲。所有唐軍都為白孝德的安全捏一把汗。劉龍仙見唐軍中過來一位無名小輩,心想:小子,狗膽不小,我非宰了你不可。想著,他帶馬向白孝德迎去。邊跑邊對河中白孝德嚷道:“小子,回去吧,叫你們大將來,你不要命了!”

那白孝德佯裝沒聽見,他一手持矛,一手隻顧向劉龍仙擺手,劉龍仙見此人不像是來廝殺的,便放鬆了戒備,穩住馬在河岸上等著。

這時,白孝德已上了岸,然後依然像沒事人一樣來到離劉龍仙十來步遠的地方,趁劉龍仙不防備,他突然瞪起雙眼衝著劉龍仙嚷道:“叛賊,你認識我是誰?”

“誰認得你這無名小卒。”劉龍仙依然漫不經心地說。

“我是白孝德!”

“什麼豬狗小崽子!”

“看矛!”

劉龍仙還要再罵什麼,突然白孝德一聲大喝,趁劉龍仙不注意,猛地躍馬衝向劉龍仙。劉龍仙沒有防備,舉刀趕緊招架,但已被白孝德一矛刺下馬來。接著白孝德又舉起佩刀,照準劉龍仙腦袋就是一刀。這一刀幹淨利索,正好讓劉龍仙腦袋和身子分了家。然後白孝德拾起劉龍仙腦袋,掛在自己馬鞍上,策馬向自己陣營跑去。

白孝德隻身涉水勇殺劉龍仙的情景,把叛軍個個都嚇呆了。他們個個膽戰心驚,腿嚇得直發軟。一向不可一世的史思明,此刻臉都變了色。這時,河陽城頭鼓角齊鳴,殺聲震天。五十名勇健的唐騎兵喊殺著,向河對岸叛軍衝去。史思明見此陣勢,嚇傻了眼,慌忙命令部下收兵逃去。

從這以後,唐軍誰一提白孝德,都直伸大拇指。而史思明呢,再也不敢輕易冒犯唐軍了。

這個故事,表現了白孝德麵對強大的敵人敢於鬥爭,毫不畏懼的勇敢精神。論武藝、論力氣,論名聲,白孝德可能都不是劉龍仙的對手,但他能憑著超人的膽量,壓倒了劉龍仙,最終殺了叛賊劉龍仙。由此可見,勇敢是戰勝敵人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政治清明的時代,把個人獻給國家;政治黑暗的時代,把國家給予個人。

少年英雄杜伏威

隋朝末年,出現了一位曆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少年杜伏威。

杜伏威是山東章丘人,家境貧困,從小就失去父母,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兒,隻得給地主家放羊。

當時隋煬帝為了要去揚州遊玩,強迫一百多萬民工去修築運河,弄得千家萬戶無家可歸,四處逃亡。一天,有一大群災民逃到章丘來了,杜伏威眼看著許多人快要餓死,就把他放的羊宰了一隻,給大家吃。這下闖禍了,地主勾結官府,派差役來抓杜伏威去坐牢。

災民們得到消息,就帶著杜伏威一起逃了。可是能逃到哪裏去呢?橫在大家麵前的是一條絕路!眾人都在愁眉苦臉,杜伏威對大家說:“活路隻有一條,大家齊心造官府的反!”

誰也不願白白等死,都覺得他說的對,當場就推舉他當首領,帶領大家造反。不久,他們和淮南幾支起義軍會合起來,一連打了幾個勝仗,聲勢越來越大。這就驚動了隋煬帝,急忙命令江南的留守校尉宋顥領兵前去圍剿。

杜伏威得到消息,知道難敵宋顥的精兵,就將起義軍掩藏在一大片蘆葦蕩裏,各各布置了任務,約定了聯絡暗號,自己帶了幾個人在蘆蕩外等候隋兵。

這天中午,遠處揚起了一塵土,敵人來了。不一會,宋顥帶領大隊人馬來到,他一看麵前幾個衣衫襤褸的起義兵,為首的竟是個孩子,知道就是杜伏威,就大聲命令他們投降。誰知他們一轉身就鑽進蘆蕩不見了。宋顥哪裏肯放過,就帶領軍隊跟進蘆蕩搜索。不但不見人影,自己連東南西北都分辨不出,隻得盲目亂竄,許多人陷進了泥灘。

這時站在一片高丘上的杜伏威,看到隋軍都進了蘆蕩,就發出暗號,命令埋伏在上風處的起義兵點火。他指揮起義軍在蘆蕩外圍守候。

一時間蘆蕩變成一片火海,火海中人喊馬嘶。大部分隋兵都被燒死,少數僥幸逃出來的,大都做了俘虜。宋顥本人也不知道下落。

這一場大勝,使杜伏威聲威大震,大大鼓舞了各地起義軍的鬥誌,終於將隋王朝摧毀。

國家沒有賢能的臣子和優秀的人才輔佐而能夠成就功業、樹立美名、安全穩定的,是從來都沒有過的。

神箭製盜

李晟,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大將,著名的神箭手。

他三四歲的時候,父親在一個邊境小城當軍官,他就經常跟著父親到野外看大人騎馬,射箭。回家後,哭著叫著讓父親教他。父親就用竹竿給他做了一副小弓箭,在紙上畫了個圓圈,教給他瞄準。

李晟七歲時,父親還沒有用真箭教他,就去世了。可是李晟除了幫助母親做事之外,從未間斷過練習射箭,到他十歲的時候,箭就練得相當好了。

他每天給地主家放牛,把牛趕上山坡,自己就沒事了。這正是他練箭的好機會。天天如此,他的進步非常快。幾年的工夫,他學會了左右開弓,固定射和馬上射的好本領。史書上說他:“飛馬騎射,百發百中。”一時被人們稱為“小神箭手”。

李晟14歲的時候,唐朝社會混亂,搶劫殺人的事常有發生。一天,李晟騎著馬,背著箭,趕著牛群和往日一樣上山放牧。一個和他一塊放牧的小夥伴風風火火地跑來,告訴他鄰居的小栓子和他父親被三個強盜劫走了,並搶走了他家僅有的兩頭大黃牛。李晟一聽,急了,拍馬向強盜跑的方向追去。

三個強盜手裏拿著大刀,正逼著小栓子父子倆趕著牛急匆匆地趕路,李晟眼看追上了,高喊道:“把人和牛留下,不然我就不客氣!”

三個強盜回頭一看,是個小孩子在喊,不由哈哈大笑,像是沒聽到似的,照樣趕他的路。

一個瘦高個強盜說:“你是不是嫌我們得到的東西太少,又送來一匹馬。那給大爺牽過來吧。”

“再不聽,小心你們的狗頭!”李晟又大聲警告了一聲。那三個強盜站住了。還是那個瘦高個強盜說:“好!我就要你這匹馬,省得老子走路累得慌!”說著,就向李晟走來。李晟彎弓搭箭,“嗖——”的一聲,離弦之箭,不歪不斜,正好射在瘦高個強盜的帽子上,嚇得他沒敢往前走,反倒躲在一頭大牛的後麵。

“這個毛孩子真厲害,等靠近了,咱們用大刀砍死他。”強盜頭兒說。

於是三個強盜圍成一個半圓圈。強盜頭坐在牛背上,向李晟招手:“你過來,把牛牽回去吧!”

李晟見強盜站住不動,他也提韁立馬不走了,箭搭在弦上,瞄準強盜。“把牛和人留下你們走吧,不然要你們的好看!”李晟大喊道。

“你下來,咱們談談。”強盜頭兒狡黠地笑了笑說。

“沒什麼好談的,快放人和牛!”李晟堅決地說。

強盜中有一個黑臉漢子不願和李晟再說了,他欺負李晟是個孩子,舞著大刀衝來。

李晟一箭射在了黑臉強盜的喉嚨上。黑臉強盜掙紮了兩三下,躺在地上不動了。那個瘦高個強盜嚇得倒退了好幾步。

李晟瞄準瘦高個強盜又發了一箭,瘦高個也一命嗚呼了。強盜頭兒一看大事不妙,從牛背上跳下來,往山下跑去。這個強盜還是個瘸子,一拐一拐,拚命逃跑。

李晟說:“你一個瘸子還敢當強盜,辦壞事,太可惡了!”他舉弓搭箭,瞄準了瘸腿強盜的好腿射去,強盜一下子摔在山坡上,腿上流著血,“娘啊,娘啊”痛苦地哀叫著。

小栓子和父親被救了,牛也被趕回來了,這個事傳開後,鄉親們都誇李晟是個小英雄。

政局危急的國家沒有賢能的人,政治混亂的國家沒有善良的人。

李顯忠夜殺金兵

李顯忠,本名世輔,字君錫,出生於公元1110年,綏德軍清澗人。以武入仕,曾被迫任金朝官職,後奔西夏,任延安招撫使。宋金議和後,始得歸宗,宋高宗為他賜名顯忠,曾任禦前都統製兼淮西招撫使,官至殿前都指揮使,是南宋時期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

李顯忠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他的父親叫李勇奇,熟知兵法,武功精湛,官為延安府巡檢,即保衛邊境的武將。

據史家附會說,李勇奇的妻子懷胎十月,到了產期,數日未能將孩子生下。這一日,有個僧人路過其家,對李勇奇說:“你妻子懷的乃是奇童,隻要將劍矢放在你妻子身旁,嬰兒即可出世。”李勇奇聽後,照著做了,妻子果然生下一個男嬰。他認為,此兒因劍矢而生,將來定然是員武將,繼承家中世代以武輔佐朝廷的傳統,遂為其取名世輔。

也正因為如此,當小世輔兩三歲的時候,李勇奇便教他讀書識字,到四五歲時,就引導他讀兵法、練武藝了。小世輔才智過人,讀書刻苦,到他十三四歲的時候,已是韜略滿腹、武功精湛了。將士們甚感驚奇,都說他是“哪吒”轉世,但他的父親聽了,隻是微微一笑。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北宋。因北宋徽宗貪圖淫樂,朝政腐敗,不修邊防,以致金軍一到,北方幾個州郡一攻即潰,連連失守;金兵一步一步地逼近了李勇奇鎮守的延安府。

議事廳裏,燈火通明,將軍們正在研究抵禦金兵的對策。有的主張固守,有的主張向朝廷求援,也有的認為趁金軍立足未穩,主動出擊,一舉將其擊破。

主將李勇奇一邊靜聽諸將議論,一邊緊鎖雙眉,在大廳中走來走去。

就在這時,一直在大廳門外靜聽的小世輔推門進來說:“父親,我談點意見,不知可否?”

當時世輔十五歲,平時常以智勇雙全為眾將士歎服,現見其一問,大廳內頓時鴉雀無聲,一雙雙眼睛投向了主將李勇奇。此時,李勇奇對諸將的建議,感到都有些道理,但又感到都不盡如人意,也想聽聽兒子的意見,便點頭應允。

小世輔見父親同意,便胸有成竹地說:“諸位叔叔伯伯們的意見,我剛才在門外已全聽到了,感到都有些道理,但又覺得都有一定的缺陷。依小侄看來,當前最重要的是趁金軍離我們這裏尚遠,一兩天還來不了的時機,盡快派出偵探,摸清敵情,然後再決定我們的行動。這正所謂兵書上所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