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物奧秘(1 / 2)

四、生物奧秘

生物世界到處充滿著神奇。探索生物界的奧秘,同樣可以造福於人類。

為什麼食人魚特別凶猛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有一種小魚,才20厘米左右長,身體扁扁的,銀白色的鱗片夾雜著褐色斑點,看上去毫無凶相,也不太引人注目,然而它卻是世界上最凶惡的魚——食人魚。

食人魚滿嘴巴長著三角形牙齒,比剃刀還鋒利,它不僅瘋狂攻擊水中動物,還會躍出水麵攻擊大型水鳥。食人魚對血特別敏感,一絲血水、一點點血腥味就會使它們成群結隊地趕來。可以這樣說,凡是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成為令人恐怖的河流。因為,陸上動物如果不幸落入這樣的河中,用不了幾分鍾,剛才還活蹦亂跳的大型動物,一下子就變成一副骷髏。它們甚至還攻擊同類,如果食人魚吞下魚鉤上的魚餌無法掙脫的話,凶殘貪婪的同伴很快會把它的骨頭都吃得精光。

由於食人魚的牙齒異常鋒利,南美洲的土著居民常常把它的牙齒拆下來,做成鋒利的箭頭來打獵。此外,當地人還有水葬的風俗,他們把死者放入河中讓食人魚吃掉,認為這樣靈魂就會升天。

用斟酌審辨事理來豐富提高自己的才能。吃河豚為什麼會毒死人

河豚在中國約有15種,從鴨綠江到珠江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每年春季河豚從大海遊到江河,在那裏產卵,魚卵在江河中卵化成長,來年春天又成群結隊地遊向大海。所以漁民在捕魚的時候,也會捕到一定數量的河豚。

河豚體內有一種耐酸、耐高溫的生物堿,叫做“河豚毒素”。這種河豚毒素分布在河豚魚的肝髒、血液、皮膚以及生殖腺內。人吃了這種毒素後就會神經麻痹、惡心、嘔吐、四肢發冷,最後心髒跳動和呼吸活動完全停止而死亡。河豚死的時間一長,毒汁還會從生殖腺滲入到各部分組織中去,不容易洗掉,所以死爛的河豚毒性更大。

河豚雖然有毒,但某些專業的廚師在處理時,仔細地把河豚剝了皮,除掉內髒血液,經過洗刷清潔,再放到清水裏浸泡一些時間,然後煮熟就不會中毒。沿海地區的人民,在春末夏初,往往把河豚醃成魚幹,不吃鮮肉,以防萬一。

河豚雖然不能隨便食用,但是“河豚毒素”可以提煉出來製成藥物。而且提煉後的河豚內髒還可以當作肥料。

眼睛反複察看,心裏自然就有言論要發表。

蝸牛爬過的地方

為什麼會留下一條涎線蝸牛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腹足類軟體動物。爬行時用它的足緊貼在別的物體上,足部肌肉作波狀蠕動,緩慢地向前爬行。蝸牛的足上生有一種腺體,叫做足腺。足腺能分泌出一種很粘液痕跡。這種粘液痕跡幹了以後,就會形成一條閃閃發光的涎線。

在冬眠或夏眠時,足腺分泌出來的粘液,幹涸以後在殼口形成一個薄膜,把身體嚴密地封閉起來,待外界環境適宜時即破膜而出。在標本室內貯藏的蝸牛標本,由於有薄膜保護,所以能數年不死。

另外,有一種像蝸牛而沒有殼的蛞蝓,俗名蜒蚰,又叫鼻涕蟲,它爬過的地方,也會留下一條白色發光的涎線,隻是蛞蝓分泌的粘液和蝸牛分泌的粘液性質有些不同罷了。蛞蝓在紙或布上爬過後所留下的涎線痕跡,會使紙或布的質地變脆;蝸牛卻不會。

危險的事一發生,流言謗語就像洪水一般,奸巧的話有時也會碰巧說中實情,因而沒有辦法分辨清楚。

為什麼有淡水魚和鹹水魚之分

全世界目前約有22萬種魚,它們分布在幾乎所有尚未受到嚴重汙染的鹹水或淡水環境中。生活在海洋、湖泊、江河和溪流中的這些魚類經曆了數百萬年的漫長進化期,並已習慣了各自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魚類具有不同的生理機製:淡水魚生活在缺鹽的水域中,所以它們需要把鹽聚集到體內;而鹹水魚則恰恰相反,它們生活在高滲環境中,所以須把多餘的鹽排泄出去。既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也可以在鹹水中生存的魚類則更加奇妙,它們同時具有聚鹽和排鹽這兩種生理機製!

實際上,魚是按照鹽分耐受性進行分類的。隻能在狹鹽分範圍的水域中生存的魚被稱為狹鹽性魚。金魚等淡水魚和金槍魚等海魚,都屬於這種魚類。能在鹽分各不相同的水域中生存的魚被稱為廣鹽性魚,如大麻哈魚、鰻等,它們既可以從淡水地區遷徙到微鹹的水域,也可以從微鹹的水域遷徙到很鹹的水域——當然,如果鹽分變化很大,它們就需要一段適應期。

耳目不但要視聽,而且還要去判斷是非險易。

為什麼許多動物在

水麵在牆麵上如走平地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動物的軀體都很小。蜘蛛攀岩走壁靠的是附著力,而水黽在水麵上行走則靠的是表麵張力和流體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