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抓住機遇(1 / 3)

七、抓住機遇

僅僅天賦的某些巨大優勢並不能造就英雄,還要有運氣相伴。如果沒有機遇或者總是錯失機遇,任何偉大的英雄都將一事無成。機遇對任何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成功還得抓機遇

法國拉羅什夫科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僅僅天賦的某些巨大優勢並不能造就英雄,還要有運氣相伴。”

一些成功的人在被問及他成功的原因時,總是難免會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那都是機遇好。”雖然,這樣的回答有謙虛的成分,但是,這也說明了機遇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機遇的眷顧。韓信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名將,除了他能征善戰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蕭何的認可和劉邦的重用;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本身的才華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受到了劉備的賞識;儒勒·凡爾納之所以能寫出大家喜愛的作品,除了他的文學天賦,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得到了一代文豪大仲馬的指點。

雖然機遇如此重要,但是也有人認為,實力比機遇更重要。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實力,就算有機遇,也難以抓住機遇。

這句話沒錯,但是試想—下:為什麼有的人才華橫溢,能力出眾,卻—直隻能徘徊在貧困的邊緣呢?

而為什麼有的人平平庸庸,卻財利豐收呢?原因就是前者缺乏機遇,後者有機遇的垂青。

拿破侖說:“卓越的才能,如果沒有機會,就將失去價值。”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缺乏機遇而碌碌無為。從前,洛陽有一個人,總想做官,而一輩子都沒遇到做官的機會,時光如流水,幾十年彈指一揮間。這個人眼看著自己頭發已白,年紀老了,不禁黯然神傷。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來。

有人看見他這般模樣,感到很奇怪,於是走上前問他說:“老丈,請問你為何如此傷心呢?”

這個老人回答說:“我求官—輩子,卻始終沒有遇到過一次機會。眼看自己已這樣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做官的機會,所以我傷心痛哭。”

問他的人又說:“那麼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為什麼卻—次機會也沒遇上呢?

這個老人回答說:“我年輕時學的是文史,當我在這方麵學有所成時出來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愛任用有經驗的老年人。

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後又出來求官,誰知繼位的君主卻是個喜愛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懷才不遇。於是,我改變主意,棄文學武:等我學武有成時,那個重視武藝的君主也去世了。現在繼位的是一位年輕的君主,他喜歡提拔年輕人做官,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輕了。

我的幾十年光陰轉瞬即逝,一輩子生不逢時,沒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嗎?”說罷,他又哭起來了。當然,機遇是成功的關鍵,並不是說機遇是成功的第一條件,成功離不開實力等因素。

但是,對於具備一定能力的人來說.機遇可以讓其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迅速找到成功的捷徑。

在2000多年前,國王高賓洛二世給了金匠一塊純金,要他做一頂王冠。金匠製成後,重量與國王的那塊黃金完全相同。可是國王仍不放心,於是要阿基米德檢驗王冠中是否摻有其他金屬。

這可是一個難題,阿基米德雖然是著名的數學家,但是王冠的形狀十分複雜,用幾何學的方法算不出它的體積來。他成天冥思苦想,可就是不得要領。

有一天他去洗澡,人坐在盛水的澡盆裏,水溢出來的現象一下子觸動了他,阿基米德頓時醒悟:盆裏溢出來的水的體積,不就是自己的身體浸在水裏的那一部分體積嗎?

頓時,阿基米德欣喜若狂。他猛地從水澡盆裏站起來,跑出澡堂在大街上狂叫:“我發現了!我發現了!”

跑到王宮後,他把王冠同等量的純金先後放進盛滿水的盆子裏,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量。結果,純金排出的水少,而王冠排出的水多。於是阿基米德斷定:王冠是摻了假的,因為金子的比重大,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體積比較小。當摻了別的金屬後,比重減輕,體積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

國王的懷疑被證實了,金匠不得不承認偷了金子。這樣,阿基米德不僅揭開了金冠之謎,還由此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

總而言之,機遇是成功的種子。但是,機遇往往不易察覺,需要人去識別、尋找;機遇大多可遇不可求,需要人去創造;機遇容易稍縱即逝,需要人及時把握。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人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裏的準備包括知識的準備和勇氣的準備。在某些時候後者更為重要,譬如求職麵試時,因為知識和才能一般人並無太大的差別,你畢竟不是天下第一的奇才而不過是一個芸芸眾生中的求職者,知識水平往往要在工作中、在長期的實踐中才能體現出來,而勇氣則是你見人求職時就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你才能發揮作用的舞台甚至是你的才能本身。強不強,首先就看你有沒有勇氣了。下麵一個女孩的自述很有說服力和代表性:

我現在從事的這個各方麵都不錯的工作,細細想來,本應星屬於另外一個女孩的。

那年,我在連續幾次高考落榜的情況下,隻好進了一所民辦女子中學教書。教學之餘,我一直不停地苦苦尋覓,希望能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去處。

然而,由於我剛剛從閉塞的鄉村,獨自闖進小城,沒有親友,沒有“關係”;而報紙上眾多的招聘廣告,每每也令我這個高中畢業生望而卻步。當時,同我一起在那所民辦女子中學共事的還有一位女孩,是某名牌大學中文係畢業生。她由於在機關工作得不太順心,一氣之下走了出來,之後又沒有合適的去處,後悔得不行,隻好屈就做一名臨時教書匠。

一次,縣勞動局人才交流中心的兩個人來找她,要她交納檔案代管費(她的個人檔案由交流中心代管)。閑談之間,,其中一位姓郭的向她提到,有一家大公司需要一名辦公室主任,讓她去試試。但是她卻說:“沒有熟人,這怎麼能成呢?”之後.這個話題他們就一帶而過了。

而我當時就在苦苦尋覓各種可能的機會,聽了他們這番話之後,心裏不禁一動:“我何不去試試?”

下班之後,我問幾個要好的朋友:“你們說,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希望?”

“這事即便有希望,那也隻有百分之一的希望,甚至千分之一的希望。”

“百分之一的希望就等於沒有希望。”

我呢,一個晚上沒有說話,朋友們的話不斷地在心中煩惱著我。

而一個人對於明知沒有希望的事,是很難提起勁兒去做的。

可是,真的沒有希望嗎?真的連一點兒希望都沒有嗎?!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天還沒亮。人才交流中心那位同誌的話,不經意間又響起在我耳邊……我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去試試,隻當一次演習好了。何況,我心裏也覺得希望就是希望,無所謂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主意一定,我馬上找出各種可以證明我的能力的東西: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獲獎證書、報社的優秀通訊員證書等。我決定無論成與不成,都應該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