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勤奮造就大家(1 / 3)

二、勤奮造就大家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劉恕謝宴借覽

北宋史學家劉恕,字道原,筠州人。他是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考證曆史問題的重要協助者。

當時編寫《資治通鑒》,英宗皇帝指定司馬光負責,並讓他挑選助手。司馬光當即回答說:“館閣中文學之士誠然不少,至於專門精通史學的,據我所知,隻有劉恕一個人而已!”司馬光首先選中了劉恕,在修史的過程中,凡遇史實紛雜難治之處,多由劉恕處理。

劉恕一生勤奮好學,惜時如金。白天,埋頭讀書,家裏人喊他吃飯,直到飯菜冰涼,他還顧不上吃;夜間,上床之後,仍然思考古往今來的曆史問題,往往通宵不眠。

劉恕家境貧寒,陰曆十月還穿不上棉衣,自然無錢買書,隻得靠借書、抄書來滿足自己求學的需要。甚至不遠數百裏,外出求書借讀。

一次,劉恕得悉在亳州做官的學者宋次道,家中藏書豐富,就繞道跑去借閱。宋次道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友人住在家裏,辦了豐盛的酒席招待他。劉恕卻對主人說:“你知道,我並不是為了享受佳肴美酒才跑到你這兒來的。這樣大吃大喝,豈不誤了我的正事!請把這些酒肴都撤走吧,以後不必客氣。”他一進書庫,立刻就被琳琅滿目的圖書迷住了。於是,把門一關,獨自邊讀邊抄起來。白天顧不得休息,晚上忘記了睡覺。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天,把自己所需要的書本全部讀完、抄完。臨告別的時候,宋次道發現他的雙眼都已熬得血紅。

劉恕從小聰穎、專心,篤愛史學。13歲時,就從別人那裏借來《漢書》、《唐書》閱讀。那時的科舉考試,不重視曆史知識,故一般的讀書人對曆史幾乎茫然無知。而他注重學史,《史記》以下的正史,以至私記雜說、公文案卷,他無所不覽;上下數千年的曆史事件,也全都了如指掌。

有一天,他和其他一些人陪同司馬光去遊覽萬安山,看見山道旁邊立著一塊古碑,上麵寫有五代時一些將官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些什麼人,劉恕卻能一一說出他們的事跡始末。司馬光回去一查驗有關史書,果然像劉恕所說的那樣。

劉恕晚年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半身不遂,關節疼痛難忍。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讓家裏人借來有關的書籍,校正、補充自己的著作。終年僅僅47歲。但在這短短的一生中,他除協助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而外,還著有《通鑒外紀》十卷和《五代十國紀年》四十二卷(後者今已不傳)。可惜還有一些著作他尚未來得及寫完,就與世長辭了。

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徐伯珍在竹葉上練字

徐伯珍是南宋的著名學者,學習刻苦,學識淵博。

有一年夏天的一天,電閃雷鳴,一陣傾盆大雨又鋪天蓋地而來。這雨,已經下了五六天了。連綿不斷的秋雨,導致了東陽太末縣北山的山洪暴發。附近的村莊一片汪洋,平地水深一二尺,房屋都浸泡在水中,低窪的地方,水已沒了屋頂。水還繼續往上漲,村子裏的人家都攜兒帶女地走了。隻有村西頭的徐家,夜裏還亮著燈,當時年僅十多歲的徐伯珍坐在兩張疊在一起的床上,就著小油燈正專心致誌地看書,水在地麵上積了已經一尺多深了,可是他全然不顧,像沒看見似的。當洪水暴發的時候,左鄰右舍紛紛搬家,好心的鄰居見他沒有要搬走的樣子都來催他早點搬家,可是徐伯珍堅決不走,他實在放不下手中書本,等水越來越大,浸進了屋子,他就把兩張床疊起來,把油燈拿到床上,繼續讀書。

徐伯珍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因家裏窮,念不起書,買不起紙筆。北山有很大一片竹林,徐伯珍就把竹葉采下來,然後回到家裏在竹葉上麵練習寫字。竹葉用沒了,就用筷子杆在地麵上比劃著練習寫字。他的叔父徐璠之與當時著名的學者顏延之交情很深,顏延之當時正在祛蒙山設館講學。叔父看徐伯珍學習這樣刻苦,有心培養他成才,就把徐伯珍送到顏延之那裏學習。徐伯珍在那裏刻苦攻讀,成為顏延之的高足弟子,十年之後完成學業時,他已經是一名博通經史的學者了。從此他開始執教講學,他一生曾教過上千名學生。

應當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胡三省注《通鑒》三十年

南宋末年,由於元軍南下,大量南宋國土淪喪,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在江陵做縣令的胡三省,親眼目睹了元軍的燒殺搶掠,心中悲憤不已,出於愛國激情,毅然投身到抗元的鬥爭中。

誰知,由於奸相專權,使得南宋朝政非常腐敗,胡三省隻得憤然棄官,隱居鄉裏。

胡三省早年讀過北宋司馬光編的《資治通鑒》這部大書,而且精讀過許多遍。一些文人學子讀《資治通鑒》時,遇到有不懂的地方常向胡三省請教。胡三省常想:“我給這些人解疑難問題,畢竟人數有限。如能把這部書全都注下來,該給世人和後代帶來多大好處啊!

想到這,他的決心更大了,並且立刻動手做起來。

在當時那樣的動亂環境下,個人注史,無論從財力、精力,還是勞動量上來講,都是困難重重的。胡三省不畏艱難,想方設法借來了各種史書,與《資治通鑒》對照著讀,然後摘抄整理史料。根據《通鑒》所記的次序,逐條逐句地注解詮釋。他日夜努力,寒暑不輟,4年後,終於寫成了《資治通鑒廣注》97卷和史論10篇。望著用自己的心血結晶而成的書稿,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陷。胡三省感到自己責任重大,他要保護書稿。

當時,形勢非常緊張,有消息說,元軍可能要從海上襲來,攻打浙東。胡三省考慮再三,決定躲避到山區去。他約了幾個讀書人一道,背著沉重的書稿。翻山越嶺,西行向新昌逃難。

誰知,正當胡三省與幾個讀書人行走在山間小道上時,山腰中猛殺出十來個強盜,他們大肆喊殺,手起刀落,把胡三省的同伴殺了。胡三省滾落山澗才幸免於難。

同伴被殺,胡三省悲痛萬分,更傷心的是,《資治通鑒廣注》書稿也沒有了!

胡三省獨自一人來到新昌,在一富人家當家庭教師。書稿丟失,並沒有使胡三省灰心,人還在,仍可繼續寫!於是,他白天教書,晚上為《通鑒》作注。

又經過近10年的寫作,胡三省重新寫定的《資治通鑒注》完稿了。這時,元軍已攻入浙東,胡三省又得逃難了。他吸取上次書稿丟失的教訓,把書稿交給自己的好朋友袁洪,千叮萬囑,然後逃到鄉下。

袁洪深知這部書稿的價值,他不辜負朋友的囑托,把書稿封藏在家中的一個地窖中,後來元軍入城,雖大肆搶掠,卻始終沒能搜尋到這個地窖。

時局平靜後,胡三省返回袁洪家,見書稿完整無損,他感動得流下眼淚。

胡三省帶著書稿回到家鄉寧海,繼續修改補充。

這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又患氣喘病。兒子見老父親徹夜著書,勸他注意身體,胡三省說:“人生在世,總得作為一番,實現這個目的,隻有一個‘勤’字。所以,隻要能成此書,勞累死了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的確,從42歲棄官開始,胡三省著書已有30個年頭,直到臨死前,他的《資治通鑒注》才最終完稿。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次翁借燈讀書

南宋有個學者王次翁,是山東濟南人。他學識淵博,五經六藝、諸子百家無不通曉。他家裏十分貧窮,請不起教書先生,也沒錢進學館學習,讀書全靠自學。學習需要書籍、課本,買不起就向左鄰右舍的讀書人家借著看,借來之後就連夜抄寫下來,然後趕緊把書還給人家。工夫不負苦心人,不到二十歲的年紀,他的學問已經很淵博了。而且他刻苦讀書、自學成才的名聲也在濟南傳開了,於是很多讀書人都主動地向他請教。有許多希望孩子成材的家長,也主動來拜訪王次翁,懇請他教育子女。盛情難卻,王次翁就開始設立學館教學。由於他教書教得好,名氣越來越大,因此不但當地的來向他求學,還有很多不遠千裏背著書籍行李來向他求學的。他的學生越來越多,遍及全國各地,真是桃李滿天下。

王次翁雖然學問很深,可是毫不滿足,仍銳意進取,後來他放棄了教學這一職業,又考進了京師太學學習。當時京師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王次翁希望能使自己在太學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他進太學學習靠的是幾年來教書積攢的一點錢交納學費,然而學費很貴,外加自己的吃穿與零花錢,他教書得來的那點錢很難維持,隻能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用在買學習用品和書籍上。晚上,他連點燈用的油都舍不得花錢買,就到鄰舍太學生的房間裏去與人家共用一盞燈讀書。他一讀書就是到半夜。人家困了,想休息,可是看他讀書那專心致誌的樣子又不忍心攆他走,隻好陪著他讀。時間長了,兩個人在學習上相互切磋,倒成了很要好的朋友。王次翁在太學畢業以後,終於考中了第一名進士。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嶽飛苦讀

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嶽飛小時因遭水災,家裏一貧如洗,全家依靠母親做針線活,紡紗織布,賺得幾文錢,糊口過日子。

家境雖然貧寒,嶽飛卻酷愛讀書,在母親的教誨下,他白天上山拾柴時就抓緊空餘時間讀書寫字。晚上沒有油燈,就把白天拾來的枯柴,點起來照明誦讀。無錢買紙筆,他就把路邊的細沙弄回家來鋪平當紙,用樹枝作筆,一筆一畫地練習寫字,寫了一遍抹平又寫,反反複複從不厭倦。

嶽飛很聰明,又很用功,貧窮砥礪了他的誌氣,學習啟發了他的智慧。沒有多久,他文才大進。母親看見嶽飛聰明敏銳,說不出的高興,就到附近的私塾裏去找老師,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嶽飛交學費,讓他到學校深造。嶽飛得到了學習的機會,苦讀了幾年書,學問增長很大。

嶽飛十幾歲時,家裏實在太窮,隻得停止讀書,到一個大地主家去幹活。那時,盡管農活非常繁重,日子艱難困苦,但是嶽飛從不放棄練武和讀書。

白天勞動之餘,夜間休息之時,他就讀書寫字,有時甚至通宵不眠。他有很強的記憶力,不論什麼書看了就會背。他無書不讀,尤其是喜歡《春秋左氏傳》和孫、吳兵法。嶽飛通過勤奮地苦讀,練就了一手好文章。他寫的文章,思想細致,分析精密,判斷力很強。他作的詩詞,意氣豪邁,感情充沛。他還練就一手好字,筆法縱逸,尤其善於行書。

嶽飛從小一邊讀書,一邊練武。19歲就能挽弓300斤、弩8石。後來,在周侗老先生和著名槍手陳廣的傳授下,成為武藝超群的人物。

20歲那年,他懷著抗擊侵略者,收複中原的壯誌從軍,母親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的訓詞。後來,嶽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這個誓言,成為南宋著名的愛國將領、曆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李清照夫婦苦研金石學

宋朝的李清照(1084—1151)和趙明誠,是中國古代夫妻好學的典範。他倆誌趣相同,勤奮學習,精心研究金石藝術的故事,曆來被傳為佳話。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是宋朝著名的女詞人。她嫁給趙明誠時年18歲,當時趙明誠還在太學裏讀書,家庭情況很不寬裕,夫妻倆省吃儉用,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們兩人都十分酷愛金石藝術,常常互相切磋進行研究,每逢初一、十五,太學放假,趙明誠總是拿些衣物到當鋪去質押五六百文錢,步行到相國寺的書攤上,買幾本有研究價值的金石碑刻,回家與李清照共同探討。

兩年以後,兩人對金石藝術摸到了門徑,就立誌要“窮盡天下古文奇字”,一一加以研究。他們勤奮地摹寫坊間不易見到的孤本書和金石拓片,生活克勤克儉,積下錢來購買名人書畫和古玩奇器。

有一次,有個畫販知道李清照夫婦喜歡收藏書畫,就拿了一幅南唐名畫家徐熙的代表作《牡丹圖》向他們兜售,要價20萬錢。夫妻倆見畫後如獲至寶,先把畫留下來,然後翻箱倒櫃,估算家裏可以典賣的一切衣服什物。可是估算了幾個晚上也還是湊不足這筆錢,隻好把畫還給畫販。為此,夫妻相對惋惜不已。

後來,趙明誠考試及第,在青州和萊州一連做了兩任太守,生活寬裕些了。於是,便大量搜集書畫古玩,從中研究古文字的演變,訂正古史中的謬誤。

這以後,為了加快研究的進度,他倆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個人說出一件古書上記載的事,另一個人說出這件事見於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了,而是分頭去研究。每當夜深時,這對夫婦常常是一方被勸回到床上休息後,勸人者卻又坐到了桌前。

因為李清照夫婦如此勤奮努力,所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幾年以後,他們收藏的金石碑刻達到了二千卷,他們對每一卷都進行了係統的研究。最後,夫妻倆通力合作,分頭整理,寫成了在考古學上有著重大參考價值的《金石錄》一書。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王冕潛心繪荷畫梅

元朝末期,出了個有名的畫家王冕。

王冕從小好學,而家境貧寒。由於讀不起書,隻好幫著家裏放牛。七八歲時,有一天他路過學堂門口,聽到裏麵琅琅的讀書聲,心中十分羨慕,就偷偷溜進了校門,躲在窗外聽老師講課,聽學生們讀書。學生放學了,他腦子裏還想著剛才聽過的課文,竟忘記把牛牽回家。從此,他就經常在放牛的時候偷著去聽課。有時候光顧聽課,沒有把牛拴好。牛到處亂跑,被別人送到他家,免不了向他父親告狀,說耕牛把田裏莊稼踩壞了。父親聽了大怒,常常把他狠揍一頓,但每次打過之後,王冕還是照樣去聽課。

父親不再阻止他了。家裏省吃儉用,省下一點錢,讓他到學堂買幾本舊書來讀。白天,他常坐在柳樹下看書;晚上,沒有錢買油點燈看書,他就到附近一個廟裏,借著長明燈的光亮讀書。由於他刻苦勤學,學問漸漸長進了。

這樣過了三四年。有一年的黃梅季節,一陣大雨過後,王冕出去放牛。他坐在綠草地上,隻見天空裏鑲著白邊的黑雲漸漸散去,透出太陽光來,照得滿湖通紅。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像銑過一樣。湖裏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著這美麗的景色,心裏想:“古人說‘人在畫中’,真是一點不錯。可惜我這兒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下來。”他轉念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自己為什麼不畫它幾枝?”

王冕看天色漸漸黑下來,就牽牛回家了。第二天,他托人到城裏買了些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開始畫得不好,練了三個月之後,他畫的荷花活像從湖裏摘下來貼在紙上的那樣。鄉親看他畫得這樣好,都爭著來買他畫的荷花。

當時紹興城裏有個叫韓性的老先生,聽說王冕如此好學,感到十分驚喜,就收王冕為弟子,教他讀書,王冕高興極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多成架的書籍,因此如饑似渴地讀起來。到二十歲的時候,他已經把不少天文、地理、曆史和經書讀得滾瓜爛熟。同時,他還繼續學畫,尤其喜歡畫梅和竹,並且逐漸入門了。

由於勤奮好學,王冕的學識大有長進,在學友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老師韓性去世後,同學們就把他當作老師。

王冕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研究過兵法,練習擊劍,常常自比諸葛亮,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參加過幾次進士考試,沒有考中,他希望幹一番事業的理想也成了泡影。

後來,他教書、賣畫攢了一些錢,雇了船,到江南一帶作了一次旅行。在杭州,他欣賞了西湖的山光水色,也目睹了人民忍饑挨餓的慘狀,尤其看到了南宋皇帝的墳墓和北宋詩人林和靖的墳墓被饑民所盜的情景,心情很不平靜,增加了他對元朝黑暗統治的不滿,於是寫下了《江南民》《江南婦》《傷亭戶》等反映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篇。

王冕後來,還做過一次遠遊,渡長江,過淮河,去大都。在大都,禮部尚書因為非常喜歡王冕畫的梅竹,就想方設法把他留下來居住,還想請他做師爺。他謝絕回鄉。

這次數千裏的遊曆,王冕領略了祖國北方的風光,擴大了眼界,開拓了胸襟,使他的畫進入了更成熟的境界。

王冕回到家鄉,從此一直隱居在九裏山,以種田賣畫為生。他在園子裏種上了千枝梅樹,把他的畫室命名為梅花屋,自稱梅花仙。他仔細觀察梅花的生長過程,從發芽吐葉、含苞待放到萬蕊千花,他都十分清楚,因而作起畫來,各種姿態的梅花,在他的筆下總是一揮而就,栩栩如生。

他畫的梅以密取勝,但密而不亂,多而不繁。他首創的“以胭脂作沒骨體”的畫法、(不用線條勾畫輪廓,而用胭脂打底稿)對後世影響很大。王冕還把自己畫梅的經驗寫成《梅譜》一書,傳給後人,留傳至今。

地不耕種,再肥沃也長不出果實;人不學習,再聰明也目不識丁。

宋應星力著《天工開物》

宋應星,明朝時期人,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我國古代四大科學名著《天工開物》的著作者。

公元1615年,宋應星經鄉試,中舉人。但宋應星對功名富貴卻毫不在乎。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已有萌芽,一些讀書人開始致力於實際學問,宋應星也走上了這條路。他決心寫書,寫一本與老百姓吃飯穿衣密切相關的書。

宋應星經過一番實際考察和資料查閱後,看到古代關於吃飯穿衣的書已經有過不少。可是,全麵而又詳細的記載各種科學技術和製造工藝的書,還不曾有過,而且有些書還需要補充和訂正。據此,宋應星決心寫一本包羅衣食住行學問的書。

宋應星從農業開始寫起:人所以能活在世上,靠食五穀為生。五穀是靠人種植的。在養活人們的糧食中,稻占十分之七。稻分兩大類,有粳米、有糯米……

寫到這裏,宋應星寫不下去了。他皺起眉頭,想道:下麵該怎麼寫,稻是怎麼種出來的,可自己實在一點都不懂。

於是,宋應星就拜農民為師,學習水稻的種植和其他農作物的栽培。他還自己開辟了土地,作為實驗田。經過一番艱苦的勞作與學習,掌握了實際知識,自己開辟的實驗田也獲得了豐收。望著豐收的景象,他不勝感慨:真是像辛棄疾在《西江月》詞中說的那樣,“稻花香裏說豐年”啊!後來他就是這樣把農作物學藝一點點的搞得十分精通。之後又開始了科技與工藝方麵的學習。

當時是明朝末年,江西的景德鎮已經成為全國的瓷業中心。因此,他首先從瓷器製作寫起。經過一段的苦學,瓷器、陶器的製作工藝,他都掌握純熟了,就又進行銅、鐵器鑄造的工藝學習。宋應星將鋼鐵工場看到和聽到的澆鑄工藝等方麵的知識全都記了下來,還專門調查研究了采礦、冶金、造紙、榨油,以及車船、兵器的製造過程等等,積累了著書的豐富資料。

可正當宋應星要積極著書的這一年,他卻被派到奉新縣西南的分宜縣擔任主管教育的小官——教諭。這是一個清閑的差使,他買下了一間小小的草屋,繼續他的著書。他白天、黑天寫啊、畫啊、改啊、抄啊,把原稿塗了又塗,改了又改;許多地方,墨筆寫的黑字被紅色的筆塗沒,改上去的紅字又被墨筆的黑色抹去,補充的文字寫不下去,由一根粗線引到紙的背麵。或者做上記號用另一張紙補入……

也不知大疊大疊的書稿,曾凝聚著他多少的心血啊!

春末的一天,宋應星抄完了最後一段,把全部文稿,分門別類地歸成二十卷,然後鋪開一張白白的連史紙,蘸飽了墨,寫下了鐵劃銀勾的正楷字:“天工開物”書名。

宋應星將書名題為《天工開物》,反映了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而書中所記載的內容,更是詳實精妙。

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初版本正式問世了。這是一本詳細記述中國古代農業、工業和手工業等等技術、閃耀著勞動人民智慧光輝的巨著。刊印沒多久,這本書就被譯成日文、法文、英文等外國文字,國外稱它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宋應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通過調查研究,立誌苦學,得出了許多科學結論;他運用數據計算和比較,作了大量科學的統計和記錄,總結了豐富的生產知識,而且提高到科學的理論的水平。他的《天工開物》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科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