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存疑法(1 / 3)

五、存疑法

在求知的道路上,懷疑猶如一粒學問的種子,沒有它就開不出知識的花,也結不出智慧的果。質疑之所以可貴,就貴在思索,敢於設想,敢於創新,敢於發現真理。

準備穿過沼澤地的一群人

在一個地方有一片沼澤地,這片沼澤地出現在那個地方真讓人氣憤,因為要到對麵的城堡去,就必須從沼澤地經過。

一天,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因為沒有路,便試探著走。雖很艱險,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來,可沒走多遠,他不小心一腳踏進爛泥裏,沉了下去。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去對麵的城堡,他看到前人的腳印,便想,這一定是有人走過,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一定不會有錯。用腳試著踏去,果然實實在在,於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後也一腳踏空沉入了爛泥裏。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兩人的腳印,想都沒想便沿著走了下去,他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眾人的腳印,心想:這必定是一條通往沼澤地彼瑞的大道,看,已有這麼多人走了過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澤地的彼端。於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後他也沉入了爛泥。最終人們都無法到達對麵。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就越平坦越順利,隻會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不去質疑一下能否走過去,不敢去探索新的路,不僅走不出新意,有時還可能會跌進陷阱。

動物學家和犀牛

有一位南非動物學家到大草原進行考察,一天日上中天,天氣異常悶熱,在草原上行走的動物學家和一頭大犀牛不期而遇。

動物學家看到這龐大的犀牛時,一下慌了神,不禁出了一身汗,他知道犀牛一嗅到可疑的氣味,便會往散發氣味的地方狂奔過來,橫衝直頂……

犀牛果然真朝他這邊過來了。來到動物學家的身旁,這頭犀牛不斷搖頭,動物學家緊皺的眉頭一下子又舒展開了。

因為動物學家記得,以前看過一本叫,《犀牛習性科學研究指南大全》的書,根據其中第十二章第十二節的分析,犀牛搖頭無非有兩大重要信號:

其一,搖頭說明它對另一方沒有敵意,它不會主動進攻另一方;

其二,搖頭說明它可能見到了漂亮的異性,因發情而搖頭。

我是人,它不會連我也感興趣吧?

動物學家想和犀牛來一次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好好觀察它。接著,動物學家便神情自若地和犀牛“對峙”起來,雙方相持了一分鍾,剛好是一分鍾。61秒後,犀牛卻突然猛衝過來,動物學家當場被頂了個狗啃屎,身上不知留下了多少處骨折。

動物學家倒在地上,吐著斷牙,奄奄一息:“怎麼會這樣,這書上明明說……”此時他才意識到剛才犀牛並未真正搖頭,而是在驅趕鑽入耳朵裏的蒼蠅……動物學家悔恨自己不該盡信書,可是已經晚了。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但不應成為禁錮頭腦的枷鎖,我們要敢於去質疑書本上的東西,要不然有一天可能會像動物學家一樣吃盡苦頭。

一頭被蒙住了眼睛的牛

一天,主人把牛從牛欄中拽出,去拉水車。牛很不情願,在井台上總是走走停停。主人很著急,想方設法調動牛的積極性。開始用草,後來用精飼料,可無論怎樣激勵,牛的幹勁都毫無起色。氣得主人想出一招兒,用一塊布蒙住了牛的眼睛。這個效果奇佳,牛很有勁地拉著水車走了下去。

傍晚,牛被牽回牛欄。另一頭牛看它渾身是水,驚奇地問:“大哥,你到哪兒去了?”這頭牛神秘地說:“老弟,我今天幹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主人牽我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隻有馬才能有幸到達的地方,而且這工作對主人非常重要。主人對我的工作非常滿意,一路上讚聲不絕。”

第二天,主人又把這頭牛牽出去拉水車,這頭牛擺頭搖尾,無比地自豪。於是它又被蒙上眼睛,一圈圈地在井台上拉著。

牛自鳴得意,對於蒙住眼睛的布的外麵沒有打過問號。

對於愚昧者來說,被人蒙上眼睛要比睜開眼睛走路開心得多,因為這樣可以逃避現實,沉迷於幻覺中。 如果我們總不敢去質疑,人雲亦雲,別人的做法和話語就如蒙住眼睛的布,擋住了我們前進的方向。

找出關鍵點

一次,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台大型發動機發生了故障,為了排除故障,福特公司請了很多人來修,可都束手無策,最後請來了德國著名的電機專家斯坦門茨。

斯坦門茨圍著機器轉了兩圈後,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的某處畫了一個“×”,然後吩咐公司負責人說:“把做記號處的線匝減少16匝。”負責人照斯坦門茨說的做了,難題迎刃而解。斯坦門茨索要了1萬美元的報酬。

許多人不解地議論紛紛,說畫一個“×”就要1萬美元,實在是太多了。斯坦門茨回答道:“用粉筆畫一個‘×’值1美元,知道在哪裏畫‘×’值9 999美元。”

此語一出,眾人皆默然。

許多人都會質疑,可是卻很少有人會在心底問過自己是否具有質疑的學識和能力,以及質疑的要點是否抓住了。我們在提出疑問時,要善於抓住關鍵點,才會疑而有價值。

敢於質疑權威

福井謙一,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化學家,他創立了“前沿電子軌道理論”,這個理論成為解釋和探尋化學反應過程的重要方法。他因此榮獲198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38年,福井謙一進入京都大學工學部工業(應用)化學專業學習。從此以後,他開始努力學習各種專業知識,漸漸地對化學反應產生了興趣,認為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而且他還很偏愛理論物理學,對量子力學更是情有獨鍾。他當時還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有數理物理學,為什麼就不能有數理化學呢?長久以來,化學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科學,化學家們總是依靠反複的化學實驗來摸索前進的道路,缺乏嚴謹的基礎科學理論的指導。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化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明顯落後於物理學的發展。而福井謙一要將當時處於物理學前沿的量子力學理論引進到化學領域,創建新的化學基礎理論。

但是,日本化學界非常注重應用技術,而福井謙一又是一名剛跨進校門不久的化工專業大學生,所以有許多人認為他是不務正業,而他那有悖於化學傳統研究方式的設想更令一些教授們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狂妄之舉。

當福井謙一1952年首次發表包含有新理論觀點的論文時,仍有許多同行頗不以為然,盡管如此,福井謙一還是我行我素,在遭人鄙視的情況下繼續進行鑽研,並完成了化學反應中的前線電子軌道理論。後來,這一理論成為分子軌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現代化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

不盲從定論和權威,敢於向既定結論挑戰,並堅持自我是福井謙一取得成功的秘訣。科學的態度就應該是相信科學而又不迷信人類已有的知識,更不迷信權威。

標準答案一定正確嗎?

一天,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解俄羅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麻雀》主要講的是:一個獵人帶著一條獵狗走在森林裏,這時,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從窩裏掉了下來,獵狗一見,就要吃那隻小麻雀。於是,獵狗匍匐著向小麻雀靠近。在這危急關頭,一隻老麻雀“呼”地飛了下來,它一邊發出淒慘的叫聲,一邊用身體擋住了小麻雀。老麻雀樣子非常威猛,與獵狗展開了周旋。獵狗被老麻雀嚇著了,居然倒退了好兒步。獵人也產生了同情心,於是把獵狗給牽走了。

講完後,老師問學生:“同學們,這隻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什麼精神?”學生們都機械地回答道:“表現了偉大的母愛。”這個答案就是課文的標準答案。

這時,有個男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我不同意這個答案!”

老師問:“為什麼?”

男同學說:“怎麼知道這隻老麻雀是母麻雀呢?這篇課文我從頭看到尾沒有一個地方說明它是一隻母麻雀,怎麼能說這是表現了母愛而不是父愛呢?”

老師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表揚道:“對,你非常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我們應該把答案改成老麻雀的行為表現了偉大的親子之愛,包括母愛與父愛。”這個男孩的聰明就在於敢於質疑標準答案,敢於提出與他人不一樣的問題。

大家公認的標準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不要讓所謂的標準答案禁錮了頭腦。

愛迪生的“為什麼”

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與他從沒有停止過問“為什麼”並不斷追求有很大關係。愛迪生對凡事都想問個為什麼,雖然他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回答出來,然而他所得出來的答案的數量卻是非常之多。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一個多日不見的好朋友,看見這位朋友的手指的一個關節腫了。愛迪生問道:

“你的手指為什麼腫了呢?”

“我還不知道確切的原因。”

“你為什麼不知道呢?那麼醫生知道嗎?”

“每個醫生說的都不一樣,不過多半的醫生都說這是痛風症。”

“什麼是痛風症?”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積淤在骨節裏。”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的骨節裏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知道怎麼取。”他的朋友回答說。

“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怎麼取出來呢?”愛迪生很生氣地問。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愛迪生回答道。

與朋友分別後,愛迪生急忙回到實驗室,立刻開始試驗尿酸到底能不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試管裏都放入1/3不同的化學試劑,每種試劑中都放入幾顆尿酸結晶顆粒。幾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已經溶化了。於是,這位大發明家又有了新的發明問世,這個發明也很快得到實際應用。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在醫治痛風症中普遍受到應用。

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重要的不是能否得出正確的答案,而在於保持一種質疑的精神。

質疑

威廉姆·戈茨很喜歡收集藝術品,但苦於沒有錢,他從來沒有行動過。後來他掙了大錢,終於可以開始實現自己的收藏夢了。威廉姆·戈茨開始收集珍貴的藝術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那幾年,他用大約5萬美元在歐洲買了一幅凡·高的自畫像《燭光下學習》,並帶回了美國。凡·高的一位親戚後來看到了這幅畫並聲稱自己的叔叔從來沒有畫過這幅畫。戈茨不希望因為某人的一句話就損失了全部投資,於是就委托與紐約著名的都市藝術博物館有關的4位專家進行鑒定。最後,專家們因多種原因,對作品的真實性表示嚴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