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勞節儉(1 / 3)

三、勤勞節儉

勤勞節儉,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各個曆史時代的廣大人民群眾及有識之士,無不以勤儉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訣、治國的法寶,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現代社會,勤儉意識具有更新的內涵。

飽不忘饑

“飽不忘饑”,說的是晉文公的一段往事。

晉獻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爭王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國(現河北正定縣)。後來,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夷吾當上國君即晉惠公。為除去後患,晉惠公派人刺殺重耳。重耳連夜離開狄國,帶著孤偃等人,再次逃難。

他們一路逃跑,風餐露宿,曆盡艱辛,糧食不夠吃,衣服不夠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饑或乞討度日。他們先後到過衛國、齊國、宋國、鄭國、楚國,最後到達秦國。在整個逃難的艱苦歲月裏,孤偃緊跟公子重耳,幫他度過道道難關。

秦穆公一心要幫助公子重耳回晉國做國君,便於公元前636年出動大軍,親自護送他。到了黃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馬送給他過河,自己留一半人馬在黃河西岸作為接應。

上船的時候,公子重耳的隨從把逃難時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樣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見了,哈哈大笑。他說:“我回去做國君,要什麼有什麼,還要這個破破爛爛的幹什麼?”說著吩咐人們把東西撇在岸上。人們七手八腳地把這些東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舊褲丟到河裏。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心中十分難過。他想,公子未得富貴,先忘貧賤,將來怎麼會是個好君主?於是,他把秦穆公送給他的一塊白玉拿出來,對重耳說:“如今公子過河,對岸就是晉國。你內有大臣,外有秦國,我就留在這裏吧。現奉上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聽,十分詫異,他說:“我全靠你們幫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麵吃了19年苦,現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說:“以前公子在患難之中,我有些用處。現在公子回去做國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喚,我們就好比這些舊衣破鞋,還帶回去做什麼?”

重耳聽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該得意忘形,紅著臉,流著淚對孤偃說:“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應該飽不忘饑。”說著又吩咐把破爛東西重新裝到船上。

他們過了黃河,打了勝仗,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若要生活好,勤勞、節儉、儲蓄三件寶。

以儉為榮

季文子是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他雖然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從不鋪張浪費。他家的住房非常簡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囑家人說:“不要搞浮華,講排場。飲食粗茶淡飯就可以了,衣服不髒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務出門,讓他的侄兒備車。等了一會兒,不見動靜,就徑直向馬廄走去。

剛走到馬廄門口,他看到他侄兒慌慌張張將青草蓋在馬槽上,顯出不安的樣子。季文子很納悶,問他在幹什麼,他侄兒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季文子上前一看,原來馬槽裏有糧食。季文子十分生氣,說:“我已經說過,不許用糧食喂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為現在還有許多窮人缺吃少穿!”

他侄兒點點頭,說:“您說的道理我懂,我隻是怕別人恥笑我們,說我們小氣。”

季文子微微一笑,說:“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錯,就不必去管別人說什麼。”

他侄兒備好了馬,季文子在車上坐好,他們出發了。馬車很舊,一邊走,一邊發出使人心煩的吱嘎聲。季文子的侄兒低著頭,怕別人認出這是宰相家的馬車。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時而觀望民情,時而皺眉沉思。

當馬車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時,季文子下了車,與百姓們交談。這時,走過來一位穿著十分講究的年輕人向季文子請安。季文子轉身一看,認出了這個年輕人是大臣孟獻之的兒子,名叫仲孫。

季文子問:“你父親可好?”

仲孫點頭說:“很好,他剛才還在這裏買東西。”

季文子抬頭一看,果然有輛豪華的馬車正向西馳去。他說:“你們家好氣派啊!依我看,要適可而止,還是以儉樸為好。”

仲孫不以為然,帶著幾分恥笑的口氣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出入入連一件像樣的綢緞衣眼都沒有。喂的馬,不給糧食,隻給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馬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說您太小氣了嗎?您這麼小氣,要是讓別國人知道了,說不定還會認為我們魯國人窮成了什麼樣子呢!”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語重心長地說:“你的話沒有道理,這是因為你沒有懂得節儉的意義。一個有修養的人,他可以克製貪心,因為他知道節儉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個人鋪張浪費,必然貪得無厭。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百姓齊心,這個國家必然會越來越強大。因此,你怎麼能說節儉丟臉和使國家衰敗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話,說得仲孫啞口無言。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走開了。

後來,季文子聽說,仲孫真的想通了,他一改過去鋪張浮華的缺點,重新做人了。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生活儉樸

在漢中通往關中的山道上,一位年輕人騎著馬借著月光匆匆趕路。突然,一位老者追了上來,把這位年輕人勸了回去。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這個年輕人便是被劉邦重視、不辭而別的韓信,那位老者就是劉邦的相國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