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身敬業故事(1 / 3)

一、修身敬業故事

“修身”須嚴以律己,與人為善,堅持原則;“敬業”須熱愛本職,服從大局,奉獻事業。

韓信忍辱

韓信幼年時,家裏很窮,餓極了,他就四處討飯。有一次,他兩天沒有吃飯了,心想,河裏有魚,幹脆到河裏去摸幾條魚回來煮煮吃。來到河邊,他跳進河裏。摸魚,談何容易!他本來就餓,摸了好一陣,一條也沒摸著,又急又氣。他回到岸上,一屁股坐在岸邊,望著幾位正在洗衣服的老奶奶。

有一位老奶奶見韓信疲憊不堪,臉色蒼白,問:“你是不是病了?”韓信搖頭。老奶奶明白了,說:“哦,你是餓的。我帶的有飯,來,分給你一半吃。”

一連好幾天,韓信都到河邊上來。老奶奶也每天分飯給他吃。韓信心中十分感激老奶奶,他說:“老奶奶,謝謝您給我飯吃。今後,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奶奶一聽,十分生氣地冷笑一聲,斥責他說:“一個堂堂男子,連自己都養活不起,難道不害臊嗎?我是看你可憐,同情你,才分給你飯吃,誰稀罕你的報答。”老奶奶說罷,轉過頭去,再也不看他一眼。

聽了老奶奶的話,韓信心裏一震。他又害羞,又感激,說:“我懂了,我懂了!”從此,韓信刻苦讀書,一邊讀書,一邊找些零活兒幹,不再浪費時間。

韓信愛聽古人打仗的故事,愛看兵書,決心長大當一名率軍征戰的將軍。他買了一把寶劍,掛在腰上,一有時間,就舞練一番。

有一天,他上街辦事,正向前走,迎麵走來了一個小夥子。那小夥子長得膀寬腰圓,一副流氓相。他有心要侮辱佩劍的韓信,就幾步跨上前,擋住了韓信的去路,大聲喊:“喂,站住!”韓信的個子也很魁梧,他突然被攔,忙問:“你要幹什麼?”那無賴說:“你個頭挺大,看樣子力氣也不小,還佩著一把劍。”

“這不關你的事。”

“哼,你看——”

那無賴一指自己的頭,接著說:“你有沒有膽量,把我的頭砍下來?我看你不敢。哈哈哈,大家看,他是個膽小鬼!”

頓時,這裏圍了許多人觀看。

那無賴又大聲喊:“如若你沒有膽量殺人,那就乖乖地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這時,看熱鬧的人中有人喊:

“對這無賴不能客氣,殺了他!”

“給他一劍,讓他知道厲害!”

也有人喊:

“哈,果然他是膽小鬼!”

“還佩劍呢,丟人!”

韓信聽著這些喊聲,望著這凶煞似的無賴,心中在思考應該怎樣做。他可以舉劍殺人。他也可以用劍砍斷無賴的胳膊。他還可以揍他一頓,他相信自己的力氣決不比無賴小。可是,他沒有這樣做。在眾人哄笑中,韓信竟趴在地上,從那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

嚇!這可給圍觀的人提供了嘲笑的材料,他們指著韓信的脊梁骨喊:“這小子白長了一身子好筋骨,個子不小,可是豆腐做的!”

“從人家褲襠下爬過去,真沒出息!”

“窩囊廢!”

韓信並不感到羞愧,他隻是淡淡一笑,然後信步離去。

怪嗎?不。人們哪裏知道,韓信是胸懷大誌,不屑與那個沒有教養的年輕人爭鬥。即使殺了他,或者揍他一頓,又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韓信參加了項羽的起義軍,不久,又轉入劉邦部下,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王朝建立以後,他曾回到過家鄉。如果此時報當年胯下之辱,那是易如反掌的。韓信想起當年胯下的事,他命令部下:“打聽一下,把那無賴找來!”

很快,就找到了當年那個無賴。那個人嚇壞了。連忙跪在地上求饒:“君侯饒命!都怪我年輕氣盛,不學正道,得罪了您。小人該死!小人該死!”大家以為韓信會重重地處罰他,可韓信卻說:“過去的事就不講了。你願意參加我的部隊嗎?”那年輕人說:“當然,隻是不敢妄想。”

韓信說:“如果願意,那就任命你當個軍官。職務雖然不高,可我相信你願意為國效力。”後來,那青年當了個小軍官,十分認真。

有人問韓信:“你是怎樣想的?”韓信說:“當初,我不是不敢殺他。可是,我殺了他,沒有任何意義。他是侮辱了我,可我想,這點小事和我胸中的遠大誌向比,又算得了什麼呢!我不但沒覺得受辱,反倒激勵我更加努力上進。從這個方麵講,我還應該謝謝他呢!”

人的一生,貢獻所作所為的意義和價值,比人們的預料更多地取決於心靈的生活。

以儉為榮

在我國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幹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

季文子出生在魯國貴族家庭,他的爺爺是魯國國君魯桓公的兒子、魯莊公的弟弟,名叫季成友。由於季文子出身於魯國上流社會,能有機會更多地接觸魯國的政治,因而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在政治上表現出了出色的才華。他通曉政治,,勤於政務,在他當宰相期間,輔助魯國國君製定了不少對魯國發展有益的具體措施,做了很多有益於魯國百姓的事,在魯國有很高的威信。

季文子在外交方麵也很有才華。春秋時期,諸侯兼並,政治鬥爭十分激烈,由於季文子很擅長外交,使魯國在諸侯紛爭、錯綜複雜的鬥爭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實力,季文子也因此在各諸侯國中有很高的名望。

季文子治國有方,政績顯著,因而在魯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均擔任宰相,前後執政三十多年。

季文子在魯國從政的時間長,官位高,卻十分注重儉樸律己。平日裏,他最看不慣那些整日以炫耀財富為榮的貴族,尤其厭惡講排場、搞浮華的風氣。他家的住房極其簡陋,平常飲食也總是粗茶淡飯。在衣著方麵,他不僅自己平時很少穿絲綢衣服,就連他家的仆人,服裝也比一般有錢人家的下人要儉樸許多。季文子對糧食非常愛惜,他家的馬匹,從不允許喂一粒糧食。

由於季文子厲行節儉,看不慣貴族社會一些奢侈腐化現象,因此,那些鋪張浪費,愛講排場的人,對他很看不慣。

魯國有個叫孟獻之的大臣。他的兒子仲孫不懂得節儉是一種美德。一次,他見季文子出入朝廷時常穿布衣,坐的馬車也十分寒酸,就恥笑地對季文子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出入入連件像樣的綢衣裳也沒有。喂的馬不許用糧食,隻許吃草。大人每天坐著這樣的瘦馬拉的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大人過於小氣嗎?再說:大人生活這樣小氣,要是讓別國人知道了,說不定還會以為我們魯國不知窮成了什麼樣子了呢?”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以為仲孫先生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氣派。我覺得,一個人身處惡劣環境,懂得節儉,這是不難辦到的;但一個人身處高位,物質條件極其豐厚,還仍能注重節儉,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一般人很容易為自己的貪欲所支配。但是,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卻能克製貪欲,因為他懂得儉樸能使人向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修養、有氣派、令人欽佩的人。我想,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這個國家的百姓會很快形成一種節儉、奮鬥的風氣,這個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抵禦外來侵略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仲孫先生怎麼能說節儉是丟臉的事情,是會使國家衰敗的事情呢?”

季文子一番有關節儉的話,語重心長。仲孫聽罷,一時無言對答,隻得紅著臉走開了。後來,仲孫的父親知道了此事,狠狠地批評了兒子一頓,並把他關在一間破屋子中,讓他閉門思過。仲孫靜下心來,反複思索季文子的話,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後來,他不但不再嘲諷季文子的節儉,自己也逐漸改掉了愛講排場的毛病了。

又有一次,季文子家中來了一位貴賓。這位貴賓非常賞識季文子的才華,可見他案頭的文具過於陳舊,就非常惋惜地說:“您的才思怎麼能和這些破舊的東西相搭配呢?”說完,他特地為季文子送上了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見這位貴客送的文具過於講究,又見人家一片誠意,因而對客人風趣地說道:“你看我居室中哪樣東西能和您這禮物配上套呢?我一向用慣了這舊物件,真要是一下子用了您這上等東西,恐怕文思會大減的。我看您還是留著自己用吧!”就這樣,季文子硬是讓他把禮品收了回去。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由於他一生追求儉樸,他的家人為他入殮的時候,國君前往探視,發現隨葬品都是些案頭、櫥中破舊的東西,不禁問道:“家中難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錢的東西陪葬嗎?”

季文子家人聽罷,搖著頭答道:“家中實在沒有一件金、玉等貴重物品。”

魯君不解地又問道:“為什麼不購置些來呢?”

季文子的管家聽罷,含著淚說:“國君,我家主人一生節儉,從不多占國家一文錢,還常為國事而解私囊,這樣他實際上沒有積蓄。如若不信,這裏有賬可查。”管家邊說,邊向國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賬簿。

魯君邊看,邊感動地點頭,隨行的不少官員親見此事,也大為震撼。此事傳至百姓中,人們都異口同聲地誇讚季文子品德高尚。季文子節儉的美名越傳越遠。

季文子一生厲行節儉。他並不是沒有條件過更舒適的生活,而是把儉樸精神看作是人應具有的一種道德修養。這在封建社會裏,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優秀品質。季文子的故事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也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儉樸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需要什麼驚人之舉,而要像季文子那樣,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我們有的人隨意浪費糧食,衣服舊了些便不願再穿,這樣下去,儉樸談不上不說,恐怕連古人都不如了。

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

生活儉樸

春秋時代末期,齊國有位有才能的宰相,他的名字叫晏嬰。晏嬰是我國古代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他在當齊國宰相的時候,為齊國的富強,為減輕當時齊國百姓的負擔和痛苦,做過不少好事。由於晏嬰在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時,都在齊國做高官,所以他又被人稱為齊國的“三朝元老”。別看這位“三朝元老”在齊國居官的時間長、地位高、有名望,但他在生活上卻從不追求奢華,日子過得相當節儉。

一次,齊景公為了獎賞晏嬰治國之功,把晏嬰找來,決定把齊國的平陰和棠邑這兩塊地方賜給他。

這兩個地方是相當富足的,在當時有些人想要還得不到呢,可晏嬰卻不肯接受。他態度誠懇地對景公說:“國君我不敢接受您的恩賜。我認為:當官的,首先應為君主和國家著想,其次才應為自己著想。現在百姓的生活貧困不堪,他們已經對朝廷和官府有了怨恨情緒,我們為臣的不顧及這些,還在拚命地追求自己的享樂,這會使百姓更加無法忍受,對公室的怨恨也會更加深的。”

齊景公見晏嬰的話句句在理,態度又十分誠懇,也就沒有再堅持。

又一次,晏嬰正在家中吃飯,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嬰家來。晏嬰得知這位使臣還沒吃飯,便把自己的飯分出一半請客人吃。結果客人沒吃飽,晏嬰也沒吃飽。使臣回宮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聽後十分感慨地說:“晏嬰家裏這樣窮,我卻一點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錯啊!”說完,他當即派人帶了一大筆錢給晏嬰送去,讓他作為招待賓客的費用。

可晏嬰又是堅決不收。他對送錢的人說:“這錢我晏嬰不能接受。我為朝廷做官,已經按官位得到俸祿了。我的生活並不窮,這些錢您還是拿回去還給國君吧!”

齊景公見晏嬰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錢,心裏實在有些不過意,他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辦法說服晏嬰,讓他把這錢收下。於是齊景公手下的人又去了晏嬰家兩次。他們左說右說,一會兒說晏嬰的功勞比一般大臣高,一會兒又說晏嬰現在的生活有些過於儉樸了,因此晏嬰應該把這錢收下。可晏嬰就是不肯收,他一遍又一遍地向來者陳述說,自己的地位高,就更應該在生活上注意儉樸,這樣才能給官員作出榜樣,從而使國政更加清廉。

來者見晏嬰實在不肯收錢,就把自己的難處告訴了晏嬰,說這是齊景公的命令,我們如果沒有執行好,是要受到國君怪罪的。

為此,晏嬰親自找到景公,對景公拜謝道:“我的家並不窮。因為有您的恩賜,我的親族、朋友都得到了不少好處,我們已經很感激您了。您千萬不要再給我什麼其他錢財了。您還是用那些錢財去救濟百姓吧!他們得到了您更多的恩賜,是會更加感激您的。如果您硬要把這些錢財送給我,我是很難辦的。我把它們分給百姓吧,那是做了以臣代君來治理百姓的事,一個忠臣是不能這樣做的;如果我收下了它,又沒有什麼用,那我就會像個裝東西的筐子、箱子一樣,成了守財的人,一個公正廉潔的大臣,也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你還是別硬把這些錢塞給我,我是不會做看管財產的傻事的。”

晏嬰說完,向景公行了個禮,就要告辭。這時,齊景公慌忙上前攔住晏嬰,對晏嬰說:“您說的話句句都對。可是,先君在世的時候,朝中也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官,他的名字叫管仲。管仲一生為齊國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威信也很高。可桓公封給他五百個村社,管仲並沒有推辭,而是很樂意地接受了,這說明……”

“這說明什麼呢?”齊景公的話還沒說完,晏嬰便把話接了過來,對景公說道:“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覺得這話正是說管仲先生的不足。他一生的確為齊國做了不少好事,可他的生活卻過於奢華。我覺得管仲先生在這一點上是做錯了。”說完,他再次拜謝齊景公,拒絕了錢財。

齊景公見晏嬰硬是不肯收錢,也沒辦法。他總是聽到周圍的人講晏嬰生活十分儉樸,於是便決定親自去晏嬰家觀察一下。

一天,景公專找了個吃飯的時間,來到晏嬰的家裏,他故意不讓隨從報告,自己徑直走到晏嬰飯桌前。這時,晏嬰正端著一碗糙米飯在吃,飯桌上隻放著兩盤菜:一盤鳥肉,一盤青菜,而且量還相當少。齊景公看到這種情形,再次說:“您的生活如此清苦,這是我的不對啊!您總說您生活並不貧窮,今天我算是親眼見了。”說完,景公慚愧地低下了頭。

可晏嬰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他先客氣地請景公坐下,而後語調平和地說:“大王,我的生活的確很不錯了。現在百姓的生活很不富裕,一般作小官的,每頓不過吃飽小米飯。我的飯桌上有一盤鳥肉,這就等於一般小官的兩頓飯了,現在又加上了一盤青菜,這就等於人家的三頓飯了。您說,我的才能不會比普通人高出一倍,可我卻吃了他們三人的飯,我的生活能算清苦吧?”齊景公又是被晏嬰說得無話可說。他指著晏嬰,無可奈何地搖著頭。

後來,齊景公要給晏嬰造一所新的住宅,也被晏嬰拒絕了;景公見晏嬰上朝時坐的車子很舊,又讓手下人梁丘據給晏嬰送去一輛漂亮的車子和幾匹好馬,又都被晏嬰退了回來。就這樣,晏嬰一生過著儉樸的生活,為齊國的官吏在厲行廉潔、反對奢侈浪費方麵做出了榜樣。

人並非為獲取而給予;給予本身即是無與倫比的歡樂。

廉潔自儉

公元前117年的一天,陰雨連綿。這一天,人們要為剛剛去世不久的著名將領霍去病舉行隆重的葬禮。霍去病的死,使西漢皇帝漢武帝心情萬分悲痛,清晨剛過,他便親臨為自己預建的墳墓——茂陵旁邊,準備為霍去病賜葬。與此同時,成百上千的身著黑色盔甲的西漢將士,個個懷著悲哀的心情,排著長長的隊伍,緩緩地把霍去病的靈柩一直護送到茂陵旁邊的墓前。送行的隊伍綿延幾十裏,其悲壯場麵是空前的。

人們不禁要問:一位年輕的將領去世,為什麼能牽動這樣多的人的心呢?原來,霍去病在當時不但是一位英名蓋世的沙場英雄,而且還是一位品行卓著的清官。霍去病居功不傲,廉潔自愛,在當時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霍去病出身十分貧寒,少年時期還曾在貴族家中做過奴仆。他的姨母衛子夫做了漢武帝的皇後之後,霍去病才有機會躋身於貴族行列。後來,霍去病官拜侍中,出入皇宮,接近皇帝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是,霍去病從沒有因為地位的改變,而丟掉他自小養成的艱苦節儉的本色。他在宮中做官時,從不像一般貴族公子那樣花天酒地,尋花問柳,而是每天起早貪黑,練武習文,研讀兵法。由於他一心鑽在習武讀書之中,在宮中常常錯過了開飯的時間。每逢這時,他從不在乎,常常是吃點剩飯,再去學習,或邊吃飯邊讀書。武帝見他如此刻苦儉樸,常常在別人麵前誇他是“棟梁之材”。

公元前123年,年僅十八歲的霍去病率領八百名騎兵初戰匈奴,大獲全勝,殲滅了敵人千餘人,還活捉了匈奴國王的叔父。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萬分高興,破格賜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霍去病立功升官後,沒有居功自傲,他總是不忘節儉,處處與兵士同甘共苦。一次,霍去病又率大軍奔赴前線。臨戰前,漢武帝為了表達自己祝霍去病取勝的心願,派人由長安遠道為霍去病送去了兩壇上好的美酒。霍去病見到酒後,首先想到的是士兵。他認為:征戰沙場的士兵應該最先慰勞,我們做將領的決不能搞什麼特殊化。他當即命令:將酒分給全軍士兵,讓大家共享。可是,酒僅有兩壇,全軍將士怎麼分才合適呢?要是認真分起來,恐怕每人連飲一口也分不到。於是,有人勸霍去病說,這回酒太少,大人就破例自己獨享了吧!可是霍去病依然不肯,他考慮再三,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分酒的好辦法。

一天,霍去病把全軍將士召集到一個清泉周圍,待將士們坐好後,霍去病將兩壇美酒傾壇倒入泉水中,然後下令讓大家馬上汲取泉水,開懷暢飲,以此來分享美酒。清泉旁,將士們手捧杯碗,互敬互證,一時間歡聲雷動,全軍上上下下都沉浸在一片熱烈氣氛之中。人們在分享美酒的同時,又都為霍將軍愛兵如子、廉潔自愛的美好品德所感動。

霍去病生活的時代,正是匈奴和西漢兩大勢力從和親到大動幹戈的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霍去病等率軍對匈奴的討伐,基本解除了長期以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對保障中原地區的安定和發展,立下了不小的功勞。由於霍去病屢戰沙場,戰功顯赫,漢武帝一次次為他晉升官職,最後提升他為大司馬。漢武帝見霍去病的住宅很一般,又特意讓人在長安為他營造了一所豪華精美的府第,準備送給霍去病。

這一天,漢武帝為霍去病修建的住宅完工了。漢武帝興致特別好,他命霍去病一同前往參觀。

沒過半個時辰,武帝和霍去病便來到府第門前。漢武帝抬眼望了望巍峨高聳的門樓,感到很有一派富麗堂皇的氣象,心裏有了幾分滿意。可當他把頭轉向霍去病時,見霍去病不僅沒有流露出半分喜色,相反,眉間仿佛有一縷不悅。武帝暗自認為霍去病可能仍嫌這門麵不夠氣派,於是忙喚人引他們參觀一下府第內的建築。

跨進豪華的大門,出現在霍去病和武帝麵前的是金碧輝煌的主樓。負責營造此住宅的大臣告訴武帝:主樓中建有豪華舒適的寢室、寬敞氣派的會客間、環境幽雅的書房以及多間廂房;出了主樓,是一片寧靜如畫的小花園。這花園,雖說麵積不算很大,但其中亭台樓榭應有盡有,滿園建築在奇花異草襯托下,顯得格調異常高雅。

漢武帝滿以為這下霍去病該喜出望外了,可整個參觀過程中,霍去病臉上始終沒露出一絲笑意。末了,他神情嚴肅地對武帝說:“陛下,您對我的恩賜,霍去病領了。但是這所豪華的府第為臣卻不能要。現在匈奴雖暫時被擊退,但他們並未徹底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我怎能忘記國家大業,而追求個人的安逸呢?”說完,他一再拜謝漢武帝,希望武帝能理解他。武帝見霍去病態度如此堅決,也隻好不再提賜宅的事情了。

對人來說,最大的歡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

厲行節儉

劉晏,是我國唐代一位著名的理財能手,他在朝中任職共二十年,其間曾先後擔任過管理鹽鐵買賣、轉運糧食財物、管理賦稅、鑄錢等諸項重要經濟工作,並經常以皇帝專使的身份出使東南地區,管理當地財政經濟;後來,他官至左仆射,成為專門管理唐朝財賦的大官。劉晏在朝中做經濟工作的時間長,經他手的錢財數目也相當大,但是劉晏為官期間卻始終清廉節儉。二十多年裏,他屢次升官,但樸素節儉的生活作風一點沒有變。

在長安城東南部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上,有一座普通的住宅。大門早已褪了色,而且門表麵的漆皮也已脫落。大門兩側,沒有安放任何其他象征主人身份的奢侈品。走進門內,院內隻有一排儉樸的住房,沒有亭台樓閣,更看不見奇花異石。

這座住宅便是當朝財政大臣劉晏的家。劉晏當官幾十年,沒有為自己蓋過一間華麗的住房,有人勸劉晏說:你家的那條街道過於繁雜,您住在那裏太有失身份;也有人說:劉晏的住宅過於破舊,一個普通的中等官吏的住宅也會比劉晏的家有氣派,並建議劉晏重修自己的府第。劉晏每次聽到這些,總是一笑,他常對朋友講。“居住隻求安全方便就可以了,不必講究闊氣。追求門麵的氣派,居室的華麗,都會造成浪費,這是不符合勤儉的精神的。”

劉晏在住房上追求儉樸,在生活起居諸項花費上也厲行節約。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北風呼呼地叫著,大雪過後,房頂上、路兩旁,到處是一片銀白。五更時分,天依舊是灰黑色的,劉晏已經坐上了他的舊馬車,準備去上朝了。這天天氣格外冷,劉晏身穿的冬衣早已破舊,劉晏坐在車上直打哆嗦,兩隻腳凍得似乎已僵硬了。這時,劉晏的車子來到了一家賣食品的鋪前,劉晏向裏張望了一下,忙叫停車子,想到鋪中買點吃的,暖暖身子。可當他走進鋪中一看,鋪內樣樣早食價格都不便宜。他猶豫了片刻,又從鋪中退了出來。

後來,他又遇到了一家燒餅鋪,打聽到這家鋪子的燒餅價格相當便宜,便叫仆人去買幾個來。當仆人捧著幾個熱燒餅回來後,劉晏便摘下帽子,用帽子把燒餅一兜,然後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與劉晏同行的幾個官員,見劉晏這一副寒酸相,都捂著嘴偷偷笑他,有個闊家子弟,見劉晏這副樣子,竟毫不客氣地上前罵劉晏“鄉下佬”、“土包子”!劉晏卻擺出毫不在乎的樣子,他邊吃邊說:“蠻香嘛,好吃得很!”從那以後,劉晏常到那家燒餅鋪買燒餅充當早餐。他的仆人見主人總是這樣,有時也責怪他:“太不講究身份了。”可劉晏聽了這話後,總是很認真地說:“節儉是賢者的美德。一個人失掉了這個,才是真的沒有了身份呢?”

劉晏在朝主持財賦期間,唐政府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其中不能不說與劉晏很會節儉有極大關係。

但是,在封建社會,政治的黑暗對一個正直、廉潔的清官來說,歸宿常常是悲劇性的。劉晏為官期間,由於他厲行節儉,對貪官、贓官極其看不慣,因而也招來了他們的怨恨,奸臣楊炎經常在皇帝麵前講劉晏的壞話,誣陷他經濟上不清白。後來皇帝聽信了讒言,先解除了劉晏左仆射的職務,而後又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發配他到四川一個荒僻的小地方當刺史,最後又派太監在四川秘密處死了他。他死後十九天,朝廷才正式發布“賜死詔書”。劉晏死後,他的妻子兒女也被充軍發配,他的家族友人中因受牽連而被迫害的達數十人。

劉晏被迫害的消息傳出後,官府中一些正直的人紛紛上書朝廷,譴責奸臣楊炎對劉晏的誣陷,有人還上奏皇帝,要求朝廷為劉晏正名。

朝中那些奸臣、贓官見社會上對劉晏之死議論紛紛,儼然擺出一副主持公道的麵孔,他們不但不敦促朝廷對劉晏做出公正的評價,反而一口咬定劉晏貪贓有罪,並讓朝廷下令抄沒劉晏的家,聲稱要沒收他的全部家產。在這些昏官、贓官看來:劉晏在朝中主持財政工作已數十年,經他手的錢財何止千萬,劉晏要是不貪汙、不婪贓,那簡直是見了鬼了。因此,奸臣楊炎不顧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對,硬是下令抄了劉晏的家。

抄家那天,劉晏家門前擠滿了人。在人群中,知道劉晏平時為人的,見此情景憤憤不平,有人甚至傷心地落下了淚;對劉晏了解不多的人,此時見劉晏宅第設施如此簡樸,心中也不免生起幾分敬佩。整個抄家過程中,那些貪官及其走狗氣焰相當囂張。但是,這夥人在劉晏家翻騰了大半天,最後隻從宅中抄出書籍兩箱、米麥數石。在事實麵前,他們個個像泄了氣的皮球,再也說不出一句話,然而,劉晏厲行節儉、廉潔自好的美德,卻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傳頌。

像蠟燭為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為人類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

憂國憂民

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按他自己的說法,“少小多病,貧窮好學”。所謂貧窮,是相對而言。因為他曾祖是河南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著名詩人,隻是到他父親杜閑,才越發不得誌,隻做過幾任小官。杜甫生母去世較早,他自幼被撫養於姑母家。他愛讀書:“群書萬卷常暗誦。”他也愛玩:“一日上樹能千回。”

青年時期,為了豐富閱曆,開闊眼界,了解風俗民情,他遊覽了吳越、山東。24歲後,開始走科舉仕進的路,但到長安應試卻屢試不第。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命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去應試,以收攬人才。杜甫很高興,他和詩人元結都參加了。結果,這次連一個人也不錄取。原來,這是李林甫搞的一個騙局。李林甫是禮部尚書。他喜歡迎合皇上的旨意,以固其寵;妒賢嫉能,以保其位,為人麵柔心毒。應試的人,一個沒錄取,李林甫反而上表向皇上賀“野無遺賢”,從而討好皇帝,堵塞賢路。杜甫經曆了這個騙局,對權奸專橫的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他閑居長安,鬱鬱不樂。直到44歲,才得到了兵曹參軍這樣一個極低微的官職。

這是公元755年冬季。天寒地凍,在長安通往奉先的路上,杜甫一步一步向前行走。這些年來,對外戰爭不斷,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可那些貴族老爺卻過著驕奢淫逸的豪華日子。他親眼看到長安街上一邊是餓死的窮人,另一邊是欺詐百姓,揮金如土的富人。從長安到奉先要途經驪山。驪山有唐朝皇帝的行宮,皇上和後妃在這裏遊樂、狩獵。瞧那燈火輝煌,歌舞聲聲……杜甫心中一陣陣絞痛,啊!這個世界,為什麼如此不平等?

他終於風塵仆仆地回到家中。這是他給妻兒臨時安置的一個住所,一切都極簡陋。叫開柴門,見到妻子淚流滿麵,忙問:“唔,一年不見了。你們可好?是不是出了事?”妻子泣不成聲地說:“小兒子,他,他餓死了!”杜甫忍不住也流下了淚。是啊,全國都處於苦難中,他的親人也不例外。

晚上,杜甫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終於有一首詩醞釀成熟了,他拿起筆,一句句寫下來,這就是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其中有兩句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兩句詩鮮明地描述了那個社會的貧富差異,深刻地揭示了當時階級對立的情況。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杜甫的不平,他同情那瀕臨死亡線的千千萬萬老百姓,他掛念著窮苦的人們。

後來,他看到朝政黑暗,而他又得不到信任。即使有抱負,有才能,也難以施展,於是就辭了官,帶著一家老小,到四川成都定居了。在朋友裴冕等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搭起了幾間草房,就算安了家。此時,杜甫已經五十多歲,眼花了,耳朵也聾了,頭發也快脫光了,一副極度蒼老的模樣。在草堂,杜甫種了些菜蔬,與當農家民常常來往,日子雖然艱難,心情卻還愉快。但最讓他惦記的仍然是國家和百姓的命運。

第二年的八月,天氣漸漸涼了。一天傍晚,突然刮起了大風。好大的風啊!狂風吹過,把杜甫住的茅草房子上的茅草全都給刮跑了。杜甫急忙拄著拐杖,到外麵去撿拾茅草,可已經晚來了一步,南村一群頑皮的孩子抱著茅草跑進竹林裏去了。杜甫望著遠去的孩子,又回頭望望自家沒有茅草遮蓋的屋子,無可奈何地唉聲歎氣……

風是雨頭。果然,不一會兒,雨就下了起來。草堂頂上的茅草被風刮去,屋裏到處都在漏雨。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草草吃罷晚飯,在屋裏角落安排妻兒睡下以後,杜甫再也忍耐不住,創作的激情衝擊著他的心扉。

他坐在小油燈下,寫出了著名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詩的最後,他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