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結友愛
團結同學,與人真誠交往是優良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具體表現,尤其與人合作的意識尤為重要,這種合作意識與從小與同學之間的團結友好交往中。
齊景公欲速不達見深情
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這一年,齊景公到少海出遊。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國都趕來報告,說:“國相晏嬰得了重病。如果國君不能馬上回京,恐怕就見不到他了!”景公聽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過神來,命令最好的馬車夫韓樞駕著最快的駿馬繁駔(zǎng),立即趕回京都。
韓樞使出了渾身的節數,繁駔奔馳如飛。頃刻之間,已行了數十裏路。然而,景公仍覺得車子太慢。他奪過了韓樞手裏的鞭子和韁繩,親自駕馭起來。嘴裏還不住地叨念:“晏嬰啊晏嬰,我的好愛卿,我說什麼也得見上你一麵!平仲啊平仲(晏嬰的字),我的好幫手,我就要趕到你的身邊!繁駔啊繁駔,都說你是千裏馬,原來卻是這般模樣!像你這樣遲緩,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晏嬰!”
其實,繁駔很懂人情,像知道國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著,簡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飛。然而,景公仍感覺它跑得很慢,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前進。景公失態地喊道:“下車,下車!”韓樞不知是怎麼回事,煞住車子。隻見,景公徑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馬跑得快呢,還是人跑得快呢?當然是馬啊!雖然齊景公像小孩子似的辦了“傻”事,欲速則不達;但是,病中的晏嬰如果知道了他的國君如此為他犯“傻”,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呢!
齊景公身為齊國國君,心裏能這樣裝著他的臣子,這是怎樣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卿相得不到大家的擁護,是國家的危險;大臣不同心合力,是國家的危險。
伯牙和子期
春秋戰國時,有個楚國人姓俞名瑞,字伯牙,在晉國做官,很善於彈琴。《學記》中曾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有一年,他到楚國去辦事,順便回家探望多年未見的親友。
伯牙坐的船開到漢陽江口,因遇大雨無法繼續前進,停泊在一座山腳下。過不多時,雨停了,江麵上風平浪靜,天空出現一輪明月。麵對如此優美的景色,伯牙興致大發,對書童說:“點一炷香,把琴拿來,我要彈琴。”伯牙接過琴,調好弦,專心地彈了起來,彈了好一陣,他猛一抬頭,發現岸上的岩石下麵,有個人影,一動不動地站著,他吃了一驚,“啪”地一聲,一根琴弦斷了。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問船夫,這兒是什麼地方?船夫答道:“剛才躲避風雨,停泊在山腳下,這裏沒有人家。”伯牙更加疑惑,心想:如果這裏是集鎮或大村莊,還說不定會有人聽得懂我的琴,而在這荒郊野外,怎麼會有聽琴的人呢?或許是強盜要攔路搶劫吧!想到這裏,他心裏慌亂起來,不禁顫聲喊道:“捉賊啊!岸上有賊!”船上的人都被驚動了,湧出船艙,準備上岸去。這時,隻聽岸上的人用平靜的口氣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請不要疑心,我不是賊,是樵夫。今天打柴回來晚了,遇到暴風雨,就在這岩石下避雨,正聽到船上有人彈琴,彈得太好了,我就一直站在這裏聽著。”伯牙聽了這話,總算鎮靜下來。但接著卻又說:“我在朝廷中做了多年官,找不出一個真正能聽懂我彈琴的人。你一個鄉野樵夫,也配聽我的琴麼?”岸上的人哈哈大笑,說道:“先生,你錯了。常言道:‘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你以為荒山中一定沒有能聽懂琴的人麼?那麼請問,在這深更半夜裏,為什麼荒山腳下卻有彈琴的人?”伯牙被問住了,他沉默了一下,便走近窗口,提高聲音說:“你既然是聽琴的,那麼你說說看,我剛才彈的是什麼曲子?”那人笑答;“你剛才彈的是孔夫子讚歎顏回的那首曲子。歌詞是:可惜顏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鬢如霜,隻因陋巷簞瓢樂’,你彈到這裏,琴弦斷了,沒再彈下去,我記得第四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
伯牙聽罷大喜,忙把那人請上船來,隻見他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背著一捆柴,腰間別著一把斧子,地道的樵夫打扮。
伯牙請那人在自己對麵坐下,又叫書童端上茶來。他想,這個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樂呢?我來試試他。於是他問:“從前孔夫子在房間裏彈琴,顏回聽到琴聲中低音幽沉,就問孔夫子是否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孔夫子說:‘我彈琴時,看見一隻貓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擔心到嘴的食物跑掉,這為貓擔心的心情,不知不覺地在琴聲中流露出來了。’這個故事說明,同一支曲子,彈奏時的心情不同,效果也會不同。如果我彈琴的時候,心裏也在想什麼,你能聽出來嗎?”樵夫說:“你先彈一曲,我試著聽聽,若猜得不對,請不要見怪。”伯牙調好琴弦,想起高山的雄偉姿態,開始彈奏起來,樵夫凝神聽著,臉上現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莊嚴優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輕輕拍著桌子,讚歎地說:“氣勢多麼磅礴啊,好像雄偉的泰山一樣。”伯牙聽了不動聲色,他沉思片刻,想起浩浩蕩蕩的江河又繼續彈奏了一曲。琴聲剛停,樵夫便高興地站起來,連聲稱讚道:“好極了!就如同煙波浩渺廣闊無邊的江河!”伯牙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驚喜萬分,趕忙站起身,緊緊握住樵夫那粗壯的大手,激動地說:“美玉原來是藏在石頭中的啊!我怎能憑地位、衣著來看人呢?太蠢了,太蠢了!多少年來,我一直夢想著會有一個能真正聽懂我的琴,了解我的誌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找到了!這就是你呀!”
這樵夫姓鍾名子期。從此,伯牙和子期成了知心朋友。後來伯牙又一次來訪子期,卻聽到子期不久前病故的噩耗。伯牙悲慟至極,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說是子期死後,再無知音之人了,他也不再彈琴了。
伯牙、子期的相知,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人慨歎道:“昔伯牙絕弦於鍾期,……痛知心之難遇也!”
一千人同心,就能會發揮一千人的力量;一萬人不同心,就連一個人的力量效果都沒有。
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bào)叔牙是春秋時期齊國人。他倆自幼貧賤結交,相互間非常了解,非常知心。
管仲和鮑叔牙都勤奮好學,知識淵博,成了當時才華出眾的名人。管仲做了齊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齊公子小白的老師,兩人各保其主。後來,齊公子糾和齊公子小白因爭奪君主地位,互相殘殺起來。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而公子糾被逼自殺,管仲被俘,成了階下囚。齊桓公準備處死管仲。鮑叔牙這時已做了齊國的宰相,他千方百計地解救管仲,並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管仲的才能大大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起來,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勸告,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政,齊桓公很快成就了霸業。九次大會諸侯,使齊國成了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仲功成業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鮑叔牙,逢人便頌揚鮑叔牙的美德。他說:“我起初在困難時,曾和鮑叔牙一起經商,分財利時,我自己多分,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困。我曾經給鮑叔牙計劃事情,可是沒有計劃好,把事情辦糟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趕走,鮑叔牙不認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沒遇到好時機。公子糾兵敗身亡。我被關進囚車受到各種侮辱而我沒有自殺,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恥,我所恥的是功名不顯於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共同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為齊國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他倆互相知心知意,團結合作的美德為後人所稱頌。
五個手指替換著去彈,不如握緊拳頭搗一下。
伍舉與聲子兩代世交
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參和蔡國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兩家之間交往也很密切,他們的兒子伍舉和聲子從小相識,兩代世交,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伍舉長大後,娶了王子牟的女兒為妻。此後王子牟因犯法獲罪,逃亡到國外去。這件事株連了伍舉,伍舉被迫逃往國外。他覺得晉國很安全,於是夜以繼日地趕路去投奔晉國。
一天拂曉,伍舉很早起身,背起簡單的行裝出發了。當他路過新鄭郊外的時候,忽聽背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不禁又驚又喜。原來叫他的人是聲子。這兩位從小相親而多年不見的好朋友,竟會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興。
於是,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幹糧來邊吃邊談。伍舉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過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紅了。聲子便問他:“兄長,你怎麼到這兒來了?”伍舉聽到這,淚水湧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訴給聲子。他哭著說:“嶽父的事情,我並不了解。我完全是無辜的,今天又被迫離開楚國,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園!””聲子聽了,對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說:“兄長,你去吧,這次我也要到晉國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暫時在晉國住下來,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你重新回到楚國!現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當時,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霸權,經常發生戰爭。在伍舉投奔晉國後不久,聲子被派到晉、楚兩國去調節兩國之間的關係。聲子在晉國辦完公事以後,就高興地去看望伍舉,並對他說:“兄長,回國的時機快要到了,你耐心地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伍舉緊緊握著聲子的雙手,感激得說不出話來,兩行熱淚不禁奪眶而出。
聲子告別伍舉後來到楚國。他始終記著伍舉的事,尋找一切機會幫助伍舉。一天,令尹子木問他:“晉國的大夫中人才多不多?”聲子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便說:“多得很!個個才華出眾,楚國是根本比不上的。”子木問:“他們是怎麼物色到的?”聲子說:“用不著物色,這些人都是從楚國跑過去的。”子木奇怪地問:“楚國的人怎麼肯為晉國所用呢?”聲子說:“楚國用刑太濫,有才能的賢人經常無辜得罪,都逃亡到晉國去。”聲子接著說:“現在楚國的賢大夫伍舉就是被迫出走的,他的嶽父王子牟犯了法,本來同他毫不相幹,卻誣枉他,伍舉無法申辯,隻好逃亡到晉國去。如果他假手晉國來報私仇,楚國就休想太平了。”
子木聽罷,心裏十分驚慌,馬上請楚康王赦免伍舉,並宣布增加他的爵祿,派人到晉國去接他回來。伍舉明了這一切,都是聲子的功勞,隻有聲子幫助他,才使他終於回到了楚國。伍舉對聲子非常感激,他們的友誼更加深厚了。
此後,他們兩家世代親近和睦,伍舉和聲子的友誼,也流傳後世,傳為佳話。
父子不和睦,兄弟不諧調,即使想要富裕,也必然會貧困而日趨衰落。
信陵君與趙國處士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xi希)王的異母弟,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竊符救趙,調動魏軍迫使圍攻趙都邯鄲的秦兵退卻,受到趙國上下的稱頌。但擔心兄長魏王追究竊取兵符的罪責,便在趙國長期地住了下來。
信陵君,禮賢下士,善識人才,廣交好友,天下聞名。留趙後,他仍四處招納賢士,交結五湖四海的朋友。當他聽說趙國的處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賢才,胸有謀略,頗有遠見,便派人去召請。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來見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處查尋,聽說毛公藏身於賭徒之中,便一個人秘密地到賭徒中去察訪,終於結識了毛公。又打聽到薛公藏身於賣酒人家,於是又獨自悄悄地到賣酒人家去尋訪,終於也結識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與毛、薛二公促膝交談,論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談,識見高遠,睿智啟人,信陵君頗得教益,遂引為知己。
趙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顧自己身份經常出入賭徒之中和賣酒人家,便對自己的夫人說:“以前聽說你弟弟信陵君為人出類拔萃,天下無雙;今天看來,是徒有虛名,實際上是個行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話轉告信陵君,信陵君聽後不禁一笑,說道:“看人識士,不能僅僅看出身門第。我在魏國時,就聽說了毛、薛二公的賢名英才,十分仰慕;來趙後,便一直渴望拜識。為了實現這個心中願望,才不顧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恥笑我,不願與我這行為荒唐的人為伍,我也該知趣離開這兒了!”平原君聽說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便親自登門謝罪,盛讚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並再三挽留信陵君。於是,信陵君仍留趙國,名望更大了,許多賢人學士紛紛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趙達十年之久。秦國見信陵君不再歸魏,便乘機發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趙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諒他過去的竊符之罪,所以不準備歸魏。他還告誡下人:有誰敢為魏王使者通報,立即處死!門客大多是跟隨他離開魏國而在趙國定居的,他們考慮到自己的利害,誰也不敢去勸說信陵君。
這時,毛、薛二公,卻不避殺頭之險,挺身而出,堅決要求拜見信陵君陳述自己的意見。信陵君見到毛、薛二公很生氣,責問他們:你們不知我的告誡嗎?你們要置我於死地嗎?毛、薛二公毫不畏懼,凜然正色地說:“公子知遇我等,視為知己,誼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為朋友大處著想。我們正是為公子的前途名譽才挺身冒死來諫的。請公子想一想,現在魏國有難而公子不願救難,公子是魏國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長。倘使秦軍破了大梁,滅了魏國,那時公子有何麵目見天下人?”這一番慷慨陳詞,說得公子頓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他連連讚歎地說:“對啊!你們說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頓開的良師益友啊!”
於是,信陵君動身歸救魏國。魏王見了信陵君,不僅不追究盜符之事,還把上將軍的印信授給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後,派使者遍告諸侯。諸侯各國聽說魏國的信陵公子為將,覺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協助。信陵君率齊、楚、趙、韓、燕、魏六國聯軍,大破秦軍於黃河之南,打退秦將蒙驁,乘勝追擊,直逼函穀關。
這樣,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稱他“天下無雙”,稱他的兵法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卻深感毛、薛二公關鍵時刻的教導之情,深感諍友良師的重要。
貧困並不是人生的禍患,應把和睦作為最可貴的。
藺相如與廉頗和好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功高位重,很自負。他對地位已經超過自己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常對人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守地的大功。而藺相如過去是個下賤人,隻憑著賣弄唇舌就爬至我的頭上!我真羞愧在他的名下。”發誓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了廉頗的話,知他正在氣頭上,就有意躲避著他,不肯與他見麵,國王召集文武大臣上朝,相如常常稱病不去。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也坐著車,從對麵走來。相如急忙叫車夫把車拐到胡同裏,躲藏起來,等廉頗走過去,才把車退出來,繼續往前走。
門客們對藺相如回車避見廉頗的做法實在看不慣,就找到他說:“我們離開親戚朋友,到您這裏辦事,是羨慕您智勇雙全,道義高尚。如今您的地位在廉頗之上,他說您的壞話,您不回擊;您見到了他,像老鼠見了貓,又是躲,又是藏。一般老百姓也受不了這個窩囊氣,您身為上卿,卻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我們可忍不下去,請讓我們走吧。”
藺相如好言好語勸留他們說:“你們說,廉將軍與秦王比較起來,誰厲害?”門客們答道:“當然是秦王厲害。”
相如點點頭說:“是啊。秦王那麼厲害,我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痛斥他,侮辱他的左右大臣。我雖然很愚笨,難道獨獨怕一個廉將軍嗎?我考慮的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一文一武,同心協力,團結得好。如果我們倆像兩隻老虎,互相爭鬥,你死我傷,那正是敵人所希望的,我對待廉將軍,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麵,個人的成見放在後麵。”
藺相如的話,很快傳到廉頗的耳朵裏。他坐立不安,越想越受感動,內心十分慚愧。於是他脫掉上衣,光著膀子,背上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裏,跪在藺相如麵前,痛哭流涕地說:“我心胸狹窄,為個人名位鬥氣。沒想到上卿品質這麼高尚,以國為重,寬以待我。我實在對不起你,特來向您請罪。”
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十分感動地說:“我是個卑賤的人,沒料到將軍嚴以責已到這等地步啊!”
從此以後,兩個人變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他們團結一致,文武配合,為國效力,使秦國不敢輕舉妄動攻打趙國。
仰慕賢能的人而又能容納普通的人,毀棄自己立身行事的法則而迎合世俗。
蕭何追韓信
項羽分封諸侯以後,漢王劉邦帶著人馬來到封地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精蓄銳,準備和項羽爭奪天下。但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蕭丞相逃走了。”漢王急壞了,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到了第二天早晨,蕭何回來了。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問他:“你怎麼也逃了?”蕭何說:“我怎麼會逃走呢?我是專追逃走的人呀。”漢王又問:“你追誰呢?”蕭何說:“韓信。”
蕭何所說的韓信,本是淮陰人。項梁起兵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裏當個小兵。項梁死了,又跟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當了個小軍官。
韓信好幾次向項羽獻計,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十分失望。等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
韓信到了南鄭,漢王也隻給他當個小官。有一次,韓信犯法被抓了起來,幾乎要被砍頭,幸虧漢王部下一個將軍夏侯嬰經過,韓信高聲呼喊求救,說:“漢王難道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斬壯士?”
夏侯嬰看韓信的模樣,真是一條好漢,便把他放了,還向漢王推薦。漢王派韓信做了個管糧食的官。
後來,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跟他談了談,認為韓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還幾次三番勸漢王重用他,但漢王總是不聽。
韓信知道漢王不肯重用他,趁將士紛紛開小差的時候,也找個機會走了。
蕭何知道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腳,立即騎上快馬親自去追趕他,追了兩天,才把韓信找回來。
漢王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生氣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地追韓信,是什麼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呆一輩子,那就用不著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準備怎麼樣?”
漢王說:“我當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呆在這兒呢?”
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趕快重用韓信,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
漢王說:“好吧,我就依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大王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
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
漢王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直爽地說:“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禮貌,拜大將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子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大王決心拜他為大將,要擇個好日子,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才好。”
漢王說:“好,我都依你。”
漢營裏傳出消息,漢王要擇日子拜大將啦!幾個跟隨漢王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了。
等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愣了。
韓信謝過大王,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隻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倘若平日多注意團結網絡天下各路誌士賢人,豈不早就功成業就了?
韓信拜帥後,征戰天下,屢建奇功,終於打敗了項羽。“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成為賢臣識人、用人、惜人、團結人的千古佳話。
萬人不同心,不如百人齊心協力;千人單獨戰鬥,不如十個人一起上。
鄒長倩良言贈摯友
漢武帝的宰相公孫宏,小時家裏很窮。他放豬多年,四十多歲了,才發憤讀書,學習《春秋》,學習其他經典。武帝初年,舉賢良方正,他應試對策考第一名,拜為博士。
要去長安時,他的近鄰好友鄒長倩,看他衣帽破舊,就脫下自己的衣服,鞋帽給他穿戴上,還贈送他幹草一束、素絲一桄、撲滿一個。並分別題詞說:“幹草雖不值錢,但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它。古詩說:‘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意思是:送他一束幹草,那人像玉石一樣美麗。用此詩贈您,希望您貴不忘賤;“素絲一根一根地織成線,多少線積成了縷,多少縷積成了這一桄。這說明積少成多,積多成大。希望您不要認為是‘小善’而不去做啊!撲滿是用土做的陶器,是用它裝錢的。它的構造是有入口而沒有出口。錢裝滿了,就把它摔破了取出錢來。因為錢貴重,而撲滿不貴重。現在有些當官的收斂百姓的錢,聚而不散,將會得到撲滿的下場,可要好好地警誡自己啊!”
“保重吧,別後有山川的阻隔,風霜雨露的變遷,您謹慎從事,建功立業吧,我在家鄉聽候您的好消息!”
後來公孫宏當了漢武帝的宰相,被封為平津侯。他打開東閣廣納賢明的人,把自己應得的俸祿全拿出來招待賓客食用。自己和家人經常吃粗米穿布衣,不辜負好友的期望,不忘記好友的贈言。
君子團結卻不勾結,小人勾結卻不團結。
黃霸願與知己同赴難
黃霸(?—前51),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漢大臣。
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西漢著名經師,《今文尚書》學的開創人。
公元前72年,漢宣帝提議為漢武帝創廟樂——宗廟武樂,來頌揚他的功德。讓大臣們展開“討論”。結論隻有一個:應該依照皇帝的命令辦事。因為群臣裏,奉迎巴結的有,膽小怕事的有,不負責任的有。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有歧義嗎?有。唯獨夏侯勝說:“漢武帝雖然有擴大疆土的功勞,卻為此陣亡很多將士,耗盡了國家的人力物力。疆土穩定,他又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使得徭役繁重,百姓流離失所。他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惠,不應該為他創廟樂。”
大臣們聽了夏侯勝的話,都非常害怕,為避免自己受到牽連,聯名上書舉報,說:“夏侯勝對皇上旨令妄加評論,對先帝肆意詆毀,實屬大逆不道,應予治罪!”夏侯勝聞之,毫無懼色,正言道:“直言不諱,君子之行,隨聲附和,小人作為。我即言明,死而無憾!”
群臣愕然。丞相長史黃霸挺身而出。黃霸盡管平時與夏侯勝很少往來,但今天聽了夏侯勝的諍諍之言,看到他凜然正氣,十分敬佩,立時將他視為知己。便上前和夏侯勝站在一起,拉著他的手說:“先生也道出了我的心思,我願與知己者共同赴死!”頓時,相知恨晚。
創廟樂的事定下來了,而夏侯勝卻因犯詆毀罪被抓進了監牢,黃霸也因犯縱容罪入了獄。在獄中,他們談國事,肝膽相照;議家事,情投意合。黃霸想向夏侯勝學《尚書》,夏侯勝認為早晚要赴死,拒絕了他。黃霸說:“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也永沒有遺憾了。”夏侯勝非常欽佩他的觀點,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寒來暑往,兩個春秋過去了。他們對《尚書》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後來他們怎樣呢?他們沒有死,竟雙雙出了獄。大家都非常敬佩他們那種“交友貴相知”的精神。
君子莊重卻不爭執,合群卻不勾結。
劉秀與王霸的君臣之誼
東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先後推翻王莽、劉玄後稱帝。劉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聖明君主。在他的周圍有許多忠心耿耿的臣子輔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經幾次出生入死地幫助劉秀興複漢室,從此可見他們之間的情深誼重。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稱帝,壓榨盤剝,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各地都紛紛舉旗造反。公元22年,漢朝宗室劉秀在宛縣起兵響應綠林起義軍。
當劉秀率領起義軍路過潁陽時,當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劉秀熱情地接納了他們。隨後轉戰各地。劉秀足智多謀,英雄了得,屢戰屢勝。王霸隨軍參戰,英勇殺敵,立下了戰功。不久,王霸因父親老弱多病,便辭別劉秀回家侍奉父親。臨別時,劉秀送與王霸許多金銀,並囑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劉秀送王霸一段路程,兩人灑淚而別。
後來,劉秀帶領大軍赴洛陽,中途路過潁陽,便親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動,並請求父親讓他跟隨劉秀離家出征。他父親說:“既然劉將軍如此仁義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應知恩圖報,你就去吧,參與國家大事,好好地輔佐劉將軍,不要半途而廢!”
那時,劉秀還不是最高統帥,被起義軍擁為更始皇帝的劉玄,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劉秀十分猜疑。劉秀為了躲過殺身之禍,保存實力,便請求劉玄讓他到河北去招撫各州郡義軍,劉玄答應了。於是王霸隨劉秀而去。
風雲變幻,前途險惡。那時,更始皇帝的權力還沒布及到河北。劉秀此去,凶吉未卜,成敗難測。並且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十分勞苦疲憊。但這些都沒有動搖王霸的意誌,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護劉秀。而有不少的隨從人員,卻擔心劉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艱苦。紛紛在半路上離開劉秀,不告而別。
走掉的人越來越多,人馬逐漸稀少。渡過黃河以後,劉秀環顧四周,見身邊隻剩下王霸和少數幾個親兵,寥寥幾人而已,劉秀良久地凝望著濤濤不息的黃河水,凝望著連綿不斷的遠山,思緒萬千,萬分感慨。過了許久才轉過身來,拍著王霸的肩頭,深沉地說:“從潁川出來跟隨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真是疾風知勁草啊!”雲天寥廓,秋風蕭瑟,劉秀隨口吟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王霸忙說:“將軍,您還有希望。我們不能氣餒,隻要將軍堅持下去,興複漢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勸說激勵下,劉秀信心大增,便催馬加鞭向前趕去。
劉秀到達薊縣,還沒有站穩腳跟。一天,聽說盤踞在邯鄲的王郎派兵捉拿他,軍兵已到了附近。劉秀連夜倉促南逃。一路上,王霸盡心竭力地衛護,幫助劉秀脫離了險境。後來,王霸又親自帶領軍士討平了王郎。
經過幾年征戰拚搏,劉秀做了皇帝,成了東漢的開國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為上穀太守。王霸也始終不忘劉秀對他的友愛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恪盡職守。王霸親自同士兵們壘土堆石,治隘口,築亭障。並且衝鋒陷陣,身經百戰,為鞏固和保衛東漢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共同對待麵臨的危難,將會使傾覆變為安定。
馮異愛護兵士
馮異(?—34)潁川父城(今河南平頂山市)人,字公孫,是東漢時的一位大將,為人好學,熟讀《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書。他作為將軍,待人和氣,禮讓謙虛,關心體憫士兵,與三軍將士建立了深厚的戰鬥友情。
當時,劉秀還未稱帝,各地群雄割據。馮異跟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不以功自傲,對將士們十分和氣。在路上與別人相逢,總是命自己的乘車讓道,這深得大家的敬仰。每次打仗後,論功行賞,馮異常常把功勞歸於別人,特別注意獎掖那些作戰勇敢的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卒。每次激烈的戰鬥後,他便喜歡坐在大樹下,或者看書,或是寫字,將士們從心裏喜歡他,都親昵地稱他為“大樹將軍”。
有一次,劉秀帶著部隊來到饒陽無萎亭。那時氣候寒冷,加上長途行軍,眾人饑疲交迫,有些支撐不住了。馮異看到這種情景,十分痛惜士卒,便派人燒了一大鍋豆粥,端送給大家。士卒一看到熱氣騰騰的豆粥,大家的眼睛立時亮了,不少人還歡快地喊叫起來:“又熱又香的豆粥,快來喝啊!”士卒們爭先恐後地喝著,一碗又一碗,直喝得頭上冒了汗,饑寒頓時消除了。
還有一次,部隊來到南宮縣,適遇一場瓢潑大雨,兵士們被澆得像個落湯雞,凍得瑟瑟發抖。馮異又想方設法找來了木柴,立刻升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兵士們高興地圍攏來,烤身子,烤衣服,寒冷為之一掃而光。
馮異這樣關心兵士、愛護兵士,兵士們都喜歡他;打起仗來,馮異令行禁止,都聽他的指揮,軍隊戰鬥力很強,連連打勝仗。
劉秀也很喜歡他,認為像馮異這樣能夠緊密團結自己周圍兵士的將軍,是很難得的。在占領洛陽登了帝位後,便派馮異平定關中,長期坐鎮長安,百姓都稱他為鹹陽王,有人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說他的壞話。馮異聽到此事很惶恐,給皇帝寫奏書申辯說:“過去境況十分艱難時,我做事尚且不敢有半點差錯;現在天下太平,又賜了爵位,我如何要做不軌之事?”光武帝劉秀看了看奏章,給馮異回了一封詔書說:“我你義則君臣,恩如父子,從無嫌疑,何必懼怕!”
公元30年,馮異自長安入朝。光武帝指著馮異對公卿們說:“他是我起兵時的主簿,為我披荊棘,定關中,為人謙和,善交戰友,體憫將士,人們昵稱之為‘大樹將軍’!”散朝後,光武帝不能忘懷當年馮異在艱難時刻煮粥舉火的深情厚誼,便賞給馮異珍寶、衣服、錢帛,又寫了一道詔書:“倉卒無萎亭豆粥,滹沱河麥飯,這厚意好久還未報答哩!”
積聚大眾的力量去行動,就沒有不勝利的;集中民眾的智慧去做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王吉休妻”和“東鄰伐樹”
東漢宣帝時,有位諫議大夫叫王吉,此人秉性耿(gěng)直,敢說敢諫。當時漢宣帝寵任外戚(皇帝的丈母親和外祖母家的親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還屢(lǔ)屢升職,而這些人差不多沒有一個不荒淫奢侈、目中無人的。王吉對這件事很生氣,於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議皇上廢除任命外戚子弟的辦法。漢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認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見,而且以後幹脆不去理他了。王吉碰了個軟釘子,無心再為朝廷做事,便推說有病,辭官不幹了。
王吉辭官後,在長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王吉的妻子對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來洗幹淨的大棗讓王吉吃。起初王吉以為妻子是從街上買來的棗子,便心安理得地享用。後來他才知道是東邊鄰居家裏有顆大棗樹,枝葉茂盛,結滿了果實,枝頭長過牆這邊來了,妻子每天從鄰居家伸過來的樹枝上摘的棗,給他吃的。王吉是個十分正直,又注重團結的人。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後非常生氣,批評妻子不應該這樣做,在盛怒之下,將妻子趕回娘家去了。
東邊鄰居家聽說王吉為此事趕走了妻子,感到過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棗樹。
街坊、鄰居們紛紛出來調解,王吉隻好聽從眾人的勸解,把妻子接回來了,東鄰家也把斧子扔掉了。
王吉和東鄰兩家,從此更加友好相處了。街坊鄰居對王吉和鄰居注重鄰裏團結的美德很敬佩,於是編了一首歌兒來讚美他們,歌中唱道:“東家有樹,王吉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不要因為自己地位高貴就輕視別人,不要因為自己有了獨到的見識就與眾人不和。
劉備責友
劉備(161—223)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建立者。劉備不僅善交朋友,和關羽、張飛結為異姓兄弟。還能誠懇地幫助朋友。劉備和許汜兩人推心置腹,無話不談。有一天,劉備和荊州刺史劉表閑談。評論當世著名的人物,許汜也在座。當談到徐州的陳登時,許汜插話說:“陳登的文化教養太低了。總也脫不掉一股粗野人習氣。”
“你有根據嗎?”劉備詫異地問。
“當然有。”許汜說:“頭幾年,他在呂布那做事,我去拜訪他,他不但不搭理人,晚上他自己睡大床,卻讓我睡在小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