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1 / 1)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多個年頭,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而言,過去的30多年都是不平凡的。中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金融體係不斷完善,中國在世界經濟以及金融市場上已具有較大的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企業直接融資開辟了更多的渠道。然而,金融市場結構失衡的現象一直較為突出,製約了金融市場整體功能的充分發揮。

第一,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重失衡。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融資呈現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的格局,銀行借款依然是中國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即使是在直接融資力度較大的2010年,中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也僅為25.1%,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50%的平均水平,更低於美國80%的水平。融資結構的嚴重失衡,導致宏觀經濟運行對銀行體係高度依賴。

第二,債券市場不發達。雖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債券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起步較晚,無論是規模還是發達程度都遠遠低於成熟債券市場。2010年美國和日本的債券餘額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245%和243%,而中國的債券餘額占GDP的比重不足50%。此外,債券品種以及投資者結構也與成熟市場有較大的差距。

第三,債券市場內部結構失衡。中國債券市場不僅規模不夠大,而且內部結構也不平衡,突出表現為政府債券與信用債券發展不平衡,國債、中央票據以及政策性銀行債券在規模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三者占比超過80%,信用債券占比不足20%。此外,信用債券內部結構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公司債券發展較為落後。截至2010年年末,中國公司債券共發行了186期,發行規模為4076.4億元,占債券市場規模的比重僅為2%。其中,普通公司債券發行了90期,發行規模為1 646.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了75期,發行規模為1479.9億元;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了21期,發行規模為950.5億元。無論是從發行期數還是從發行規模來比較,公司債券發展都遠不及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

多年來,為緩解金融市場的結構性失衡,促進金融市場的平衡發展,政府一直致力於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擴大股權和債券融資規模。”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和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2011年3月1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首次將“顯著”二字加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中,表明政府對加大直接融資市場的決心,也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直接融資市場將呈現加速擴容的趨勢。

中國公司債券由於起步較晚,且目前尚處於試點階段,已成為債券市場發展的短板,是未來亟待大力發展的品種。為此,中國證監會已製訂了較為詳細的發展計劃,將加大力度推動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包括推出《公司債券發行管理辦法》、擴大公司債券發行主體、簡化發行審核程序、創新公司債券品種,以及大力推進債券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等。2011年上半年,公司債券發行呈現明顯的加速趨勢,一共發行了29期,同比增長107.4%。

周沅帆博士的《公司債券》一書對公司債券進行了係統性的研究,從內容來看,偏重於實務研究,為公司債券發行中的關鍵環節(包括評級、增信、發行與上市、定價等),以及公司債券市場的監管、風險控製、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操作建議。全書主線突出,主題鮮明,且以實例和數據說話,可謂是國內有關公司債券融資操作的實務性代表著作。盡管其中還存在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仍感到值得向大家推薦此書,是為序。

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周正慶

201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