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景秀在鬱鬱蔥蔥的花園一邊散步一邊交談。我們談生活、談家庭。期間,景秀高興地對我說:會長,我已整理好兩部書稿,有20多萬字,最近在和出版社協商出版事宜。我再次認真端詳了站在我麵前的這位集美貌、才情為一身的漢中女子,心中油然升起一種無名的欣慰。欣慰過後,內心則是一種深深的感慨。因為我清楚這本書的分量,它飽含了景秀近半生的生活積累,情感曆程,執著的精神及對心理谘詢工作傾注的心血,可謂酸甜苦辣,百味人生啊。之所以能夠反射出這樣複雜的心緒,是因為我在學習心理學的歲月中,已經堅守了近15年,其中的酸甜苦辣我都品嚐過,我更目睹了我國近20年心理學發展的滄海桑田。改革開放後發展的應用心理學,正處於草創階段,可謂舉步維艱。從事這項事業的每個人都肩負重任。景秀不僅在谘詢行業成為佼佼者,還著書立說,難能可貴。我能有這樣的同行而格外的喜悅和自豪。
這種心情溫暖了我很久很久……
夏日的一天,我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金英商討下一步的工作思路,金英會長提議,研究會可考慮出版“心理健康叢書”,把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編輯出書,惠普更多的人。我倆一拍即合,並商定把田景秀同誌《給愛一個說法》作為叢書的第一本書出版,今天這本書終於與大家見麵了。
《愛也需要點撥》,序言之所以這樣命題,有一段故事讓我難忘……
記得2007年,研究會副會長湯穎紅在西安電視台當製片人時,請我當嘉賓做一期節目,話題是有關婚姻家庭。節目的開場我就拋出選擇對象,首先價值觀要相同,其次家庭要門當戶對(當然更多的是說文化教育背景)的觀點。在節目中,我講述了夫妻關係如何長青的秘訣,婚姻穩定的六個要素及夫妻溝通的技巧等內容。節目剛剛結束,一個年輕的編導非常欣喜地告訴我,宋老師的講座讓我很震動。然後接著說他的妻子很像我,氣質很好,是從部隊複員回來的,說了許多讚美妻子的話語,還沒等我弄明白他談話的意向,他突然痛苦地告訴我:“我們已離婚16天了。”我很震驚地問他為什麼?他無奈地說道,是丈母娘非讓我們離婚,其實我倆彼此都很眷戀。我當即告訴他,下班後你第一時間去找你的前妻,把你剛剛說的這些話統統告訴她。我相信結果,一定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們每個人本應把婚姻這把鑰匙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裏,而生活中有多少人卻把它交給別人,由他人左右著自己婚姻命運。
那麼,如何掌握婚姻這個舵;如何化解婚姻旅途中的挫折、矛盾;如何安全度過“七年之癢”;如何麵對與上司的愛;如何走出姐弟戀的“圍城”;又如何處理“搶走我丈夫”事件等等,景秀在這本《給愛一個說法》一書中,都能給你一個明確的說法,教你明白其中的道理。
由於從事心理學工作多年,我和不少人在交流中得知,相當一些人對婚姻感到非常失望。特別是不少80、90後,更是對婚姻喪失了足夠的信心,甚至懼怕走進婚姻殿堂。這在高度文明的今天,是很不正常的現象。應該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增強,人們更應該從家庭這個港灣裏感受到溫馨、踏實和安全才對。可是,卻恰恰相反,不少人有恐婚的現象,恰是人類一大悲哀。《給愛一個說法》這本書,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的現實中產生的。景秀在十多年情感心理谘詢工作中,在無數個谘詢的日子裏,她接觸到無數個在戀愛、婚姻過程中遇到問題的男女。在耐心引導這些人正確對待戀愛、婚姻中出現的問題,慎重離異的同時,景秀認真思索,從中找到了人們對婚姻失望、恐懼的問題所在。
《給愛一個說法》真正的價值在於實踐性。景秀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堅守在心理谘詢的崗位上。在她接待的來訪者中,情感婚姻占50%,性心理占30%。這80%人群的問題是婚戀問題的縮影。可貴的是作者通過不斷思考,總結出了人們難以建立良好親密關係的重要原因。
書中在“生活、情感、物質之道”中寫到:傳統上的人們在情感上,崇尚男女“授受不親”、“明媒正娶”、“白頭偕老”;物質上崇尚“艱苦樸素”、“自力更生”、“有福共享”、“量力而出”,這就是他們的“道”。
而現代的人們在情感上卻是“你情我願”、“自由合分”、“不求永遠但求有過”。在物質上“享受生活”、“隔夜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已成為現代人婚戀的“道”。不一樣的“道”,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精神狀態。一個滿足而平靜,一個浮躁而混亂。這些社會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