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農”號航空母艦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決定將正在建造的第三艘“大和”級戰列艦“信農”號改建為航空母艦;這是日本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1961年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問世。
“信農”號的特點:一是裝甲防護強。飛行甲板厚75毫米,上麵還覆蓋了200毫米厚的鋼骨水泥層,同時加強了要害部位的防護。二是設計上獨具一格。它不僅僅是一艘攻擊航空母艦,又是中繼補給基地,可在海上為航空母艦和其他作戰船隻補給諸如飛機、燃油、彈藥、淡水、食品等必需品。
“信農”號航空母艦於1940年5月4日動工,1944年10月8日下水,1944年11月19日竣工。建造中突擊施工,壓縮工期,有些收尾工程尚未完工,就匆匆服役。1944年11月28日,“信農”號航空母艦在3艘驅逐艦的護航下出海,被美國,“射水魚”號潛艇連發射6枚魚雷,其中4枚擊中右舷。巨大的爆炸引進熊熊大火,“信農”號於次日上午沉沒。這艘被日本視為王牌的巨艦,沒想到在第一次航行中就夭折,成為近代海戰史上最短命的一艘航空母艦。
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
“風翔”號航空母艦是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1919年12月16日動工,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7日竣工。該艦標準排水量7470噸,航速26節,飛行甲板長16825米,寬227米,載機21架。
“鳳翔”號航空母艦的島式上層建築和煙囪設在飛行甲板右舷,是島式航空母艦的原型,現代航空母艦的布設形式也與此相同。為了防止煙囪排出的煙塵影響甲板上的飛行作業,煙囪上裝有鉸鏈,可以向外側放到。飛行甲板前部有小角度斜坡。1923年試航後,為了得到空曠的平甲板,拆除了島式上層建築,飛行甲板前部也改為平甲板。
1932年2月,日軍侵入上海後不久該艦開進長江,“鳳翔”號航空母艦艦載機在上海上空與中國空軍進行了空戰。太平洋戰爭中編為訓練航空母艦,1947年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