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是產生誤會的根源,而懷疑的根源是什麼呢?是信息的不對稱。處於信息不對稱的雙方,由於沒有可靠的信息產生足夠的信任,自然隻能以猜疑和試探來防備自我,而稍有處理不當,則很容易產生壞的結果——比如恩愛夫妻因猜忌而一拍兩散、員工與老板鬧翻不得不離職……
劉邦建立漢朝後,在劉邦眼裏韓信成了十足的威脅。其實韓信是一個很懂得感恩的人,在當初打天下的時候,就有人勸韓信離開劉邦另立,但是韓信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而沒有聽從。
漢朝建立後,韓信就成為劉邦的一塊心病。但是劉邦一來沒有把柄,二來自己不願背上殺戮功臣的惡名,所以對韓信還算優待的封為楚王。當項羽兵敗後,楚國將領鍾離昧因與韓信是故交就投奔了韓信,然而劉邦卻嫉恨鍾離昧,因此也對韓信的收留行為有所猜疑。
恰在此時,有人上告韓信謀反,劉邦想查看韓信的動態,於是就以巡視諸侯的名義召見,而韓信也對此次的召見深感不安,並不想去。但不去就會顯得自己心虛。想想自己也並無過錯,於是為了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猜疑,拎著鍾離昧的首級晉見了劉邦,不料劉邦仍然以有人告其謀反而逮捕了他,雖然不久後劉邦又對其進行了赦免,但還是貶其為淮陰王。
韓信被貶職後,對劉邦的怨恨由此而生,韓信深知劉邦畏懼他的才能,便總是稱病不朝。後來巨鹿郡守韓信舊部陳豨謀反,劉邦對韓信的態度徹底失去了信心,因此韓信就在暗地裏策應陳豨,而沒有跟隨劉邦出征。計劃敗露後,終被呂後與蕭何設計,韓信被斬殺於長寧宮。
雖然韓信的謀反之心是給劉邦逼出來的,但從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來看,劉邦也不想殺害忠臣,隻是為保皇位而不得不殺之。韓信的悲慘結局,完全是由於君臣之間的相互猜疑而造成的。
懷疑是人的本性,而多疑更是不少古代皇帝的秉性。越王勾踐殺了文種,明太祖朱元璋殺害的功臣之多更是駭人聽聞,漢武大帝雄才大略,豐功偉績,但因其多疑,僅殺害的丞相就有六位之多……在經濟學家看來,皇帝殺重臣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問題,也是經濟學的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造成。
把皇帝和大臣的關係看成一種交易,那麼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檸檬市場。"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檸檬"市場是次品市場的意思.是指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在市場中,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以一篇關於"檸檬市場"的論文摘取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一起奠定了"非對稱信息學"的基礎。為了更好地說明“檸檬市場”的意義,阿克羅夫在其1970年發表的《檸檬市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製》中舉了一個二手車市場的案例。我們可以通過二手車市場來看信息間非對稱如何產生“檸檬市場效應”。
在二手車市場上,買家隻能通過車的外觀、介紹和簡單的現場試驗來驗證汽車質量的信息,而這卻是很難準確判斷出車的質量好壞。因此,對於買家來說,在買下二手車之前,並不知道哪輛汽車是高質量的,隻知道市場上汽車的平均質量。當然,買家是知道市場裏麵的好車至少要賣6萬元,壞車最少要賣2萬元。那麼,買車的人在不知道車的質量的前提下,願意出多少錢購買他所選的車呢?所有典型的買家隻願意根據平均質量出價,也就是4萬元。但是,那些質量很好的二手車賣主就不願意了,他們的汽車將會撤出這個二手車市場,市場上隻留下質量低的賣家。如此反複,二手車市場上的好車將會越來越少,最終將陷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