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老前輩就留下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千古名言。三十而立,指的是30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在30歲的時候,應該能有所成就。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而立之年擁有傲人的成就。隻是,成就不可能如天上掉餡餅一樣砸下來,要實現在三十幾歲的時候有所成就,我們不得不從二十幾歲起就做足準備。二三十歲的年齡段,恰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在這珍貴的20年裏,你不得不抓緊時機,為未來能夠擁有智慧、成功的人生而做好鋪墊。
那麼,經濟學的詭計絕對是你不可或缺的智慧積累。
說起經濟學的詭計,我們要首先認識一下經濟學。這門學問從誕生到現在,隻有200年的曆史,19世紀晚期傳入我國。然而,這門曆史並不悠久的學問,卻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776年,一位叫亞當·斯密的英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國富論》,這本書被公認為經濟學史上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著作,由此成為了近代政治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亞當·斯密也被譽為“經濟學之父”。
其實,在經濟學成為學問之前,未成型的經濟學早就在西方的思想家對當時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表的見解中起源與發展。不過由於當時並沒有形成係統的經濟思想,該學科常常與這些思想家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也因此,經濟學自誕生之初,就與社會經濟生活脫不了關係。直到現在,經濟學仍然是作為一種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來被學習與傳播的。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這樣評價道:“這就是經濟學,它是研究人類一般事務的學問。”
然而,這門研究人類一般事務的學問,卻也同樣是常常與“詭計”與“智慧”連在一起的學問。經濟學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學問,所研究的問題與成本收益、價值、稀缺、機會成本等息息相關,這些涉及“經”邦“濟”民的問題,讓經濟學似乎與生活離得更遠,也透露著更為高深而神秘的氣息。
《二三十歲要懂經濟學的詭計》一書的誕生,便是你揭開經濟學詭計神秘麵紗,還原其生活化麵目的最得力助手。在本書中,我們將經濟學最為生澀難懂的術語與原理一一投射到生活化的場景中,以生活解讀經濟,借經濟參透生活,讓你在生活的大小事中,輕而易舉掌握經濟學的玄妙詭計。
折扣就是陷阱?結婚是人類絕佳的資源配置?連續吃虧是一種投資回報?幸福也難逃邊際效應遞減的厄運?三個和尚抬水喝還是沒水喝?……這些問題看似玄妙,其實也蘊含著很多經濟學道理。正如著名的經濟學家茅於軾老先生說:“無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我們用經濟學可以輕鬆地解釋為什麼人們總是“死要麵子活受罪”,也用經濟學分析誠信的成本和收益,我們用經濟學看待愛情、洞察幸福,還用經濟學提醒大家孝敬父母要趁早,畢竟父母是兒女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情感資源……人生時時有經濟,生活處處是經濟,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發現經濟學智慧的眼光。
蕭伯納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傑文斯認為,經濟學不過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真正懂得經濟學的人,不是那些將經濟學的公式與模型畫得滿黑板、令人眼花繚亂的教授,而一定是懂得用經濟學解釋生活的人。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也一定是能夠用智慧的眼光參透經濟學詭計的人,是將經濟學詭計遊刃有餘地運用在生活中的人。
二三十歲之前,你不懂經濟學的詭計,或許是覺得沒有必要;二三十歲的時候,你不懂得經濟學的詭計,小心你比別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慢幾步;二三十歲之後,如果你還不能掌握經濟學的詭計,那麼,你便沒有理由哀歎自己為什麼不成功了……那麼,從現在開始,和我們一起解讀經濟學的智慧詭計,牢牢握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智慧資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