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11月7日 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中學物理老師,母親為女子寄宿學校校長。
1873年 進入私立寄宿學校讀書。
1876年 大姐索菲婭因病去世。
1878年 母親因長期患肺癆去世。
1881年 進入俄國人控製下的公立中學就讀。
1883年 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並獲得金質獎章。
1884年 從鄉下返回華沙,做家教,並參加了波蘭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組織的“活動大學”,邊學習邊參加愛國活動。
1886年 隻身前往農村擔任家庭教師,供姐姐布羅尼婭在巴黎留學,至1889年6月。
1890年 回到華沙,第一次進入實驗室,在表哥主持的“工農業博物館”中搞物理和化學實驗。
1891年 赴巴黎求學,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係。
1893年 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通過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並獲得獎學金,在巴黎大學繼續攻讀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 接受法國工業發展委員會關於鋼鐵磁性的研究課題。與皮埃爾·居裏結識。以優異成績通過數學學士學位考試。
1895年 與皮埃爾·居裏結婚。
1896年 通過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獲物理考試第一名,進物理和化學學校實驗室工作。
1897年 發表第一篇論文《淬火鋼的磁化特性》。9月12日,大女兒伊琳娜誕生。
1898年 選擇鈾射線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同時,發現釷也能放射出射線,命名為“放射性”。7月宣布發現一個新放射性元素,其放射性比鈾強多倍,被命名為“釙”,以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12月,夫婦二人又發現一個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鈾更強,命名為鐳。
1899年 尋找鈾瀝青礦渣,作為提煉鐳之用。
1900年 皮埃爾受聘為巴黎高等綜合工藝學校助教,瑪麗被聘為塞福爾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物理教師。
1902年 夫婦二人終於提煉出一分克氯化鐳,並第一次測定鐳的原子量為225。父親病逝。
1903年 博士論文《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獲得通過,取得博士學位。12月,夫婦二人與貝克勒爾共享190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瑪麗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1904年 任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室主任。12月,二女兒艾芙出生。
1905年 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領取因病未能及時前去領取的諾貝爾獎。7月,皮埃爾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1906年 丈夫皮埃爾遇車禍身亡,終年47歲。5月,到巴黎大學接替丈夫的工作。
1907年 提煉出純淨氯化鐳,並測定出鐳的準確原子量,發表論文《論鐳的原子量》。
1908年 晉升為教授。
1910年 提煉出純淨鐳元素。《論放射性》兩卷本專著問世。
1911年 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落選。獲191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一位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
1913年 華沙實驗室建立,親自前往波蘭首都揭幕。
1914年 巴黎鐳學研究所大樓落成。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4年-1918年 往返於法國各大戰區,指導戰地醫療服務隊用X光配合戰地救護。
1918年 戰爭結束。波蘭獨立,成立波蘭共和國。
1919年 巴黎鐳學研究說恢複運作。
1920年 居裏基金會成立。
1921年 《放射學和戰爭》一書麵世。5月,攜兩個女兒出訪美國,接受捐贈的一克鐳。
1922年 當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5月,出任聯合國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
1923年 做白內障手術。撰寫《皮埃爾·居裏傳》(1924年出版)。
1924年 接受朗之萬介紹的學生約裏奧為助手。
1925年 回華沙為波蘭鐳學研究所奠基。
1927年 出席第五屆索爾本會議。
1929年 第二次訪美,代表華沙鐳學研究所接受美國贈給波蘭的一克鐳,由胡佛總統主持贈送儀式。
1931年 前往華沙主持波蘭鐳學研究所的開幕典禮。
1933年 在西班牙馬德裏舉行的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會議上被選為主席。
1934年 因病入住療養院。7月4日,因白血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