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沒人能阻擋你邁向成功
海斯有世界一流學府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學識淵博的他深得周圍人的尊敬。從前在部隊服役的時候,海斯參加過一個智商測試,獲得了基地裏的最高得分160分。按照標準,他的智商已經達到了天才的水平。退役後,海斯又參加過幾次智商測驗,每次都得高分,因此海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聰明過人,別人也確實這樣看他。
但這位學者,在自己中年時有一次被教育的經曆,這個經曆讓他改變了以往對自己的看法:
海斯認識一位汽車修理工,估計他如果參加智商測試,分數大概僅僅是智力的平均分——90分而已,所以海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遠比他聰明。然而,每當海斯的汽車出毛病,他又不得不去找這個低智商的人來解決問題,對他的結論洗耳恭聽,奉若圭臬。這個看似普通的汽車修理工每次都能讓海斯的汽車變得完好如初。
一次,修理工從引擎上抬起頭來,笑嘻嘻地對海斯說:“博士,有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店買釘子,他把左手食指和拇指並攏放在櫃台上,右手做了幾次敲打的動作,店員拿了一把錘子給他,他搖搖頭。店員注意到了他左手並攏的拇指和食指,於是給他拿來了釘子,這回聾啞人滿意了。那麼博士,我來考考你,接著又來了一個瞎子,他想買剪刀,你說他該怎麼表示呢?”
海斯伸出食指和中指,做了幾次剪的動作。
修理工哈哈大笑:“你這個笨蛋!他當然是用嘴說啦!”接著,他得意地說:“今天我用這個問題考了很多人。”
海斯問他:“上當的人多嗎?”
“不少。但我知道你肯定會上當的。”
“為什麼?”海斯大吃一驚。
“因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我知道你有學問,但情商不會太高。”
他的話盡管讓海斯有點不快,但海斯突然大悟:“智商高又能說明什麼呢?也許隻能說明我善於做學校的測試題,僅此而已。”
人類在關於怎樣才能成功的問題上,從來不曾停止過探索的腳步。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有句至理名言: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對於先後培養了7位總統,3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數以百計世界級財富精英的哈佛大學來說,到底是靠什麼打造了這些人?難道他們的教育中有著深藏不露的秘密?
其實謎底就是——哈佛非常注重對學生情商的培養。
情商EQ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簡稱,就是情緒智慧的意思。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在1990年提出的。1995年10月,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把情商這一研究新成果介紹給大眾,該書迅速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一時間,“情感智商”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宣傳。
在哈佛,成績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的條件。哈佛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果說成績由智商決定,那麼綜合素質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情商。實際上,哈佛能夠培養出如此之多的頂尖級人才,不僅僅在於其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在於其在承載了厚重曆史的前提下、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情商教育。這些教育潛藏在哈佛的各個角落。在其靈秀之氣中長期耳濡目染,人們便會於不知不覺中脫胎換骨,進入一種高素質、高水平、高格調的境界。
在哈佛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智商(IQ)決定錄用,情商(EQ)決定提升。”一份有關調查報告披露,在貝爾實驗室,頂尖人物並非是那些智商超群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相反,一些智商平平但情商甚高的研究員往往以其豐碩的科研業績成為明星。其中的奧妙就在於,情商高的人更能適應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與社會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夠敏銳了解他人情緒、善於控製自己的人,更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情商為人們開辟了一條事業成功的新途徑,它使人們擺脫了過去隻講智商所造成的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態度。
為此,我們特意編寫了《哈佛情商提升課》一書,本書結合我國實際,從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各個角度充分詮釋了哈佛的情商教育,旨在讓讀者能夠從小中見大,從平凡中感悟深刻的情商智慧,激發每一個人對社會、人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點燃深藏在心底深處的智慧火種。
走近哈佛,在成長中感受情商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改變中接受人生的洗禮。當我們成為一名高情商的人時,還有誰能夠阻擋你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