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於十七世紀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製度,建立起了資本統治。

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國會頒布了圈地命令。失去土地、背井離鄉的農民成了為工業預備的勞動力。農村出現了農場,使產量大增,為工業提供了原料與食糧。

1733年,有個叫凱伊的織布工人,造出了新式織布梭子,由機器傳動,比用手穿快兩倍,取名為“飛梭”。

31年後,又有一個叫哈格裏沃斯的人發明出了手搖紡紗機。1769年,鍾表匠凱伊在紡紗機的紡錠上安裝了滑輪,轉動靈活,還可用水流把機器帶動運轉,稱為水力紡紗機。

1779年,紡紗工人克倫普頓造出了一台名叫“騾機”的走錠精紡機,具有紡製各種紗線的效果。於是,紡紗超過了織布。

1782年,經過多年的努力,瓦特終於造成了“雙動式蒸汽機”。真正的機器終於產生了。

1806年,曼徹斯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機傳動的織布廠之後,英國上下才承認隻有機器生產才是發財致富的光明大道。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5年後,英國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1814年史蒂芬森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機車,隨後便有了鐵路鋪設與火車運輸。1819年,汽船橫渡過大西洋,完成了航海史上了不起的飛躍。

工廠中的機器也由木製改為鐵製了。製造機器的行業於19世紀30至40年代興旺起來。由機器來製造機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

此前,自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見過一人開動機器可抵得上數十人的手工勞動的事,也未聽過火車的轟鳴聲。工業革命創造了人間奇跡,這奇跡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自己。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了。

彼得被尊稱為“大帝”

1682年,一個剛滿10歲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

彼得繼位不久,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婭借助射擊軍兵變,上台執政。彼得被迫和母親住在莫斯科郊外。

7年以後,彼得長大了,1689年8月,索菲婭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送進修道院。

彼得開始親自執政。這時的俄國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經濟很落後,彼得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有出海口,有了出海口,就等於打開了通向西歐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土耳其戰敗求和,把亞速海讓給了德國。

此後,彼得一世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俄國逐漸富強起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

1709年6月27日,俄國和瑞典在納爾瓦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1721年,俄國與瑞典簽定和約,得到了芬蘭灣、裏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婆羅浮屠

傳說爪哇中部一座小丘上滿布石刻佛像,當地副總督賴菲爾斯深信不疑,1814年派遣英軍工程師科尼利厄斯前往尋找。科尼利厄斯來到那座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上,隻看到灌木叢和怪石,不禁滿腹狐疑,但還是遵照副總督的命令,吩咐手下動手發掘。

他們在酷熱的叢林中艱苦發掘了兩個月,連根拔掉數以噸計的樹木,運走一車又一車泥土,依舊一無所獲。後來有個工人發現了一尊雕工精細的石刻佛像,於是眾人精神大振,繼續努力,終於掘出一座浮屠,遠比傳說中的雄偉壯麗,令人歎為觀止。

宗教的奇跡

爪哇從公元740年前後開始,由夏連特拉王朝統治,在統治者的提倡下,人民的宗教熱誠與日俱增。到公元800年,成千上萬人投身建造規模宏大、巧奪天工的浮屠。

“婆羅浮屠”意思是“山上的寺廟”,依整座山的山勢建成。工匠雕鑿1600多立方米石塊,建成了這座宇宙的象征。其宏偉氣勢,隻有在空中俯瞰才充分體會得到,那是當年的設計師和工匠無法領略的。

浮屠呈金字塔形,占地四畝,共分10層,每一層代表一個階位,象征佛教徒從無知到最高境界槃的修行過程。底下六層為方壇,代表修行的最初階段;上麵四層為圓壇,象征漸次悟道的階段;最高的是中央主佛塔,高出地麵36米多,標識修行的最高境界。

從底下穿過全部廊道登上浮屠頂,全長48公裏,回廊短小,轉彎處成直角,雕帶上刻有寓言故事,表達佛教的教義。整座浮屠滿布壁龕,共有佛像數百尊。

婆羅浮屠完工後,成為夏連特拉王朝最重要的宗教聖地。公元930年,禍從天降,鄰近的麥拉皮火山大噴發,湧出大量熔岩和火山灰,一夜之間把整座婆羅浮屠掩埋得嚴嚴密密,不留痕跡。

重視昔日輝煌

婆羅浮屠深埋地下,近一千年,直到賴菲爾斯因傳說產生好奇心,派人發掘,才得以重見天日,可惜賴菲爾斯離開爪哇後,發掘工作變得毫無計劃,浮屠乏人照管,大批珍貴文物遭古董商盜去,石塊則被當地人拿去蓋房子,由於長年風吹雨打,浮屠表麵受到侵蝕,地基開始損壞。

1900年,荷蘭人統治爪哇,開始修複婆羅浮屠,荷蘭工程師範埃普博士受命監督搶修工作,無奈經費不足,兩次世界大戰又相繼爆發,修複工作始終未能完成。

197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展開婆羅浮屠的修複工程。工程耗資達2500萬美元,曆時10年,經700名工作人員努力,工程師采用了最先進的現代技術加以保護,浮屠終於重現昔日光輝。

婆羅浮屠構造

婆羅浮屠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塔式建築,自下而上的十層可分為塔底、塔身和塔頂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長達120米,塔牆高4米,下麵的基石方高達15米,寬3米。塔身共五層平台,越往上越小:第一層平台離地麵約7米,形成環繞在佛塔四周的寬平台,其餘每層平台依次收縮2米,四周並裝欄杆以變平台為走廊。塔頂由三層圓台組成,每一層都由一圈鍾形舍利塔環繞,共計72座舍利塔;在這些同一圓心的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圓頂,離地麵35米。

婆羅浮屠的雕刻

婆羅浮屠的雕刻藝術體現於整個建築設計之中。塔底四麵牆上有160幅浮雕,宣傳業報輪回、來世解脫。塔身牆上、欄杆上均飾有浮雕,在全長25千米的範圍裏,有上千幅敘事浮雕和裝飾浮雕。浮雕上佛陀、菩薩往往與動物飛鳥、舞女樂師、漁民獵人雜處,但畫麵布局完美、結構和諧;國王、武士和戰爭也都是雕刻經常表現的題材。婆羅浮屠的雕刻體現了雕刻者的精湛技藝:在布滿小孔及微粒的石塊上生動地表現出人體肌膚的柔潤感。

婆羅浮屠的象征

佛塔的宗教象征性建築構造,融合概括了佛教大乘佛理。漸次升高的十層,象征菩薩成佛前的十地。塔底代表欲界,此界中人們擺脫不了各種欲望。五層方台代表色界,此界中人們已摒棄各種欲望,但仍有名有形。三個圓台和大圓頂代表無色界,此時人們不再有名有形,永遠擺脫了世間一切桎梏。此塔的另一精神意蘊是祖先崇拜,按照當時人的觀念,階梯式住宅建築是祖先住所的象征。

巴爾米拉遺址

巴爾米拉遺址是敘利亞牆內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城,曾是波斯灣到地中海途中的重要城市。

女王的傳奇

公元1世紀時,巴爾米拉王國己是一個享有自治權的城邦,具有國家的職能、曲於巴爾米拉屆於東西方商貿通道上,中國的絲綢和阿拉伯的香料由此運往西方,而西方的玻璃器皿也由此運往東方。巴爾米拉對過境商隊均按章收稅。隨著稅收的增加,城邦日漸富裕,有了餘力來建設城市,加上巴爾米拉有充足的水源,故成為商賈雲集的地方。公元2~3世紀,這個沙漠裏的都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富裕起來的城邦遭到了強大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的覬覦。公元267年,巴爾米拉國王遭到暗殺,他的遺孀紮努比亞代幼子攝政,自封為“東方女王”。她是一個能運籌帷幄的傑出人物。在她的統治下,國家的疆域不斷向外擴展,使整個埃及和小亞細亞大部分的地方都歸入了王國版圖。巴爾米拉的強大立即引起羅馬帝國的警惕,羅馬人的鐵騎邁向了巴爾米拉,巴爾米拉城池被羅馬士兵攻破,女王被俘。據說她戴著黃金製成的腳鐐手銬在羅馬大街上遊行示眾,後來死於獄中。羅馬人洗城搶掠之後,一把火燒掉了這座名城。巴爾米拉曇花一現的光榮曆史就此告終。而今,敘利亞貨幣上女王的頭像則是後世對她表達景仰的一種方式。

偉大的廢墟

1957年,在敘利亞沙漠地帶的石油管道工程附近,施工人員偶然發現了一處地下墓穴。輝煌的巴爾米拉曆史便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敞開了它深邃的大門。由於巴爾米拉地處幾種文化的交彙處,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藝術和建築既有古希臘、古羅馬恢弘大氣的風格,又有本地傳統和波斯文化的神秘與華麗。巴爾米拉廢墟至今還保存有中央大街、石刻凱旋門、貝勒神廟、太陽城大殿、王宮和雕像等遺跡。這些美麗的文明殘骸散布在荒涼的沙漠中,矗立在道路兩旁的750根石柱驕傲地高昂著頭,向今天的人們展示著昔日的風光。

貝勒神廟

古城南部聳立著雄偉的貝勒神廟,神廟建於公元32年,其三座殿堂呈U形分布,圍成一座廣場。神廟正麵有扶牆柱,長方形窗戶上方有三角形裝飾,15米高的圓柱環繞在神殿四周。主殿是整個貝勒神廟的至高點,用來舉行神聖的祭祝活動以及慶典,在主殿前麵設有祭祀神壇以及施洗盆。主殿四周有柱廊環繞,銅製的柱頭已經不知去向,隻有石頭的柱身依然挺立。連接著神殿和柱廊的石灰石柱梁上裝飾有大量浮雕,這些浮雕刻畫了神以及眾多門徒的形象。其中最傑出的一幅浮雕反映的是一匹駱駝馱著貝勒神像在身著民族服裝的人群前經過,一群婦女在其後低頭跟隨的場景。主殿內有兩個相對的小祈禱室,每一個都帶有華麗精美的裝飾:左邊的一個飾有黃道十二宮的圖案,右邊的則有明顯的幾何圖案。這兩個小祈禱室充分體現了巴爾米拉建築中典型的阿拉伯和敘利亞風格。據有關專家對建築及其裝飾的研究分析表明,巴爾米拉文明比羅馬文明出現得更早,在受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影響之前,巴爾米拉的建築與裝飾就已經被入侵者模仿和實踐了。巴爾米拉人信奉多神教,祭祀天神、太陽神、月亮神、星神、戰神等等,而貝勒神為眾神之首,故而貝勒神廟具有崇高的權威地位。神廟裏的祭司不僅負責祭祀活動,還參與城邦的政治社會事務,對國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