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看不懂的溫州人(1 / 1)

前言:看不懂的溫州人

溫州商群是一種獨特的商業現象,在商幫史上充滿了數不清的傳奇!走近溫商,我們會觀賞到一個斑斕的商業世界,那些寶貴的商業理念、商業智慧、商業精神,它們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珠子,在中國商業史上散發著熠熠光華,也帶給渴望致富的個體許多經商啟示。

溫州商人總是那個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在改革開放前期,許多外地人還在爭論不休、猶豫觀望時,溫州人已在默默地探索實踐了,有多少事都是溫州人“先吃第一口,先邁第一步”,然後推向全國的;例如:包產到戶、股份合作、浮動利率、第二職業、農民進城……浙江人敢為天下先,而且務實能幹,他們善於從零起步,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上其實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溫州商人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是最先在地上走出一條跑的那一群人。

憑著敢為天下先的開創精神,許多溫商如今已躋身全國乃至全球同類行業的幾名。正泰集團的老總南存輝,奧康集團有限公司老板王振滔……這些都是各種富豪排名榜的常客。有統計說,溫州民企100強裏麵,約有70%的老板出身於農民、工人、裁縫、修鞋匠等階層,有人因此把他們叫做“草根溫商”。從草根到富豪,沒有一股敢打敢拚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這樣的轉變的。溫商作為新時期以來“全國第一商幫”,他們走過的創業之路都被打上了敢為天下先的烙印。

與京商具有“紅頂”商人背景,或憑著新興產業起步可以迅速成長壯大的創業道路不同,起於草根、大多由傳統產業做起的浙商要想走向成功,常常需要超越常人的膽識甚至劍走偏鋒的豪氣和勇氣。他們大多白手起家,商業嗅覺敏銳,膽識過人,並且有能力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生存。

溫州人賺錢素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在世人眼中通常沒有價值的東西,溫州人總能慧眼識珠,從中找到其潛在價值,變廢為寶,狠狠地賺上一筆。

那是1986年,武漢的漢西二路,當時的村委會對村前一口四五畝的爛魚塘非常頭疼,一直想請人填埋,可是集體賬上又拿不出錢來。這時在此地謀生的溫州小夥子王明聽到了這個消息,仔細考察調研後,他認為這個爛魚塘可以成為生財之地。於是,他和村委會簽訂了30年承包合同,合同5年一簽,前5年先每年交承包費2000元。當地居民都以為他腦子有病,等著看他的笑話。

其實,王明早就察看過爛魚塘周圍的環境,他發現旁邊有一家廢品收購站,並了解到當時有關部門正在為無處填埋垃圾而頭疼。於是,他和廢品收購站的老板也簽訂了一個合作協議:免費讓有關部門在此填埋垃圾,廢品收購站老板負責雇人挑揀垃圾,回收的廢品所得雙方五五分成。

為了吸引更多的廢品貨源,王明還給垃圾車司機按0.5元每車提成。結果,僅用了半年時間,他就將爛魚塘填了起來,王明因此獲利2萬元。

爛魚塘填起來後,王明又在填埋起來的爛魚塘上建起了小房子出租,並在房子周圍種了很多樹。幾年之後,這個小魚塘變成了環境優美的四合院。每年他靠房屋出租就收了上萬元。後來,因為城市建設,他承包的土地被征用,僅土地轉讓金就獲利50餘萬元。

在溫州人看來,世界上沒有不值錢的東西,隻要你善於挖掘,總能找到財富之源。比如,一個小小的紐扣,許多人根本意識不到或者看不上附著在它上麵的商機,溫州人卻可以將其產量做到全國最大。一隻小小的打火機也是這樣,溫州生產的打火機,不僅能夠在國內攻城略地,還能夠在全球市場上所向披靡,占領全球80%的份額。

溫州商人還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人氣的“財富製造商”,在溫州商人頭腦中生意無地域,市場無疆界。他們如同一個遊牧民族,為了賺錢四處流浪,四海為家。“中國猶太人”已成為溫州人的代稱。

在西方世界,猶太商人在外抱團經商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但是,近年來在法國的巴黎,卻流傳著中國溫州人擠占猶太人的市場的故事,這的確讓人們感到溫州人的團隊力量的強大。

作為浙江商人中的代表商幫,溫州人就像播種機,走到哪裏,就將溫州致富的種子播到哪裏,讓它生根發芽,長出一片的溫州村、溫州街和溫州商廈……溫州人猶如催化劑推動了所在地市場繁榮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