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秋浦歌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次從北方的幽燕地帶南歸,第二年(753)又應一個朋友的邀請,到南陵(在今安徽)等地漫遊。

南陵西麵一百多裏有個秋浦湖,風景十分優美。湖畔山路曲折,茂林幽深。綠竹環抱的村莊裏,村民們種田打魚。夏天,采蓮的姑娘們蕩著小船在接天的蓮葉中出沒,不時傳來歌聲和笑聲。這裏山上盛產銅礦。當地財主招了許多工人采礦煉銅,在秋浦湖邊造起不少煉銅的爐子,工人們日日夜夜用炭火把黃澄澄的銅冶煉出來。

有一天夜裏,月光明朗,李白和朋友來到煉銅爐前參觀。隻見處處爐火熊熊,映照著天空大地,迸發出千萬朵銀花般的火星,四周彌漫著一團團紫色的煤煙,爐火火星交錯在一起,景象非常壯觀。那冶煉工人的臉龐,個個被爐火燒得通紅通紅,他們一麵揮舞著強壯有力的手臂緊張勞動,一麵唱著高亢粗獷的民歌。這嘹亮的歌聲,似乎把秋天寒涼的湖水也激起了層層漣漪……李白出神地看著,感動極了。他從未見過這種熱烈勞動的景象,就滿懷激情地寫下了一首詩: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白在秋浦湖,大部分時間過得很愉快,詩興大發,一共做了十七首《秋浦歌》,上麵這首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壯誌未酬的痛苦,長久積鬱在他心中沒有消退。特別是去年,他在幽燕地區看到的殺氣騰騰的景象,一直使他不能忘懷。大軍閥安祿山在那裏招兵買馬,造兵器,囤軍糧,甚至將來當皇帝後封官用的錦衣紫袍,都在積極準備著。李白預感到大禍就要臨頭,不禁登上戰國時期昭王為求賢地而造的黃金台,慷慨賦詩。然而,當今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皇帝,即使聽到了他的呼聲,又怎能理解他為國的忠心?

這種憂思是無時不在、一觸即發的。這天早上,他在朋友家梳洗,對著銅鏡一照,忽然發覺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不少。這時,他心裏的愁思、鬱閉、感慨……一齊交集,想到自從被朝廷中一些權貴排擠,離開長安以來,時間已經過去近十年,事業卻一無所成,現在出世心切,意欲遁跡江湖,豈不是令人可悲可傷?於是吟道: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白發長到三千丈,心裏的憂愁就像這白發一樣深長。對著鏡子照照自己,不知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得來的這滿頭白發?

這也是《秋浦歌》中的一首。正因為李白的愁悶和抑鬱心情太深長,實在難以排遣,他用“白發三千丈”這樣誇張的句子來形容;正因為受的挫折很多,他連何時何地為憂愁而生秋霜,也記不清了。

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天早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約698~約756),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古代吳國的地方,俯視樓下滾滾流去的長江,望望西北麵的楚山,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麵啊。”原來,辛漸要從這裏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今南京)送我到潤州,昨晚已在這裏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封建社會裏禮教嚴酷,他是豪放的詩人,不會死死地受禮教的約束,何況他的作品,無論邊塞詩或宮體詩中,都常常隱含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有著譏諷的意味,因而動輒得咎也在意料之中。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可是,王昌齡卻用淡然處之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無理指責和貶謫生活。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心朋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謗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昨夜為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現在再做一首,一方麵為你送行,一方麵表表我的心跡。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好比是玉壺裏一片冰淩那樣的潔白,決不會被功名利祿的欲念和別人的謗議所左右的!”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