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第六章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出典】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黃瓊傳》。

【原作】

嚐聞語曰:“嶢嶢者易折,皦皦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作者簡介】

範曄(398-445),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西南)人。少好學。曾任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年任宣城太守。後遷左右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因牽涉謀立彭城王案,被殺。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範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誌,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誌,記載了從漢光武帝元年(25)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史實。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令人遺憾的是,至元嘉二十二年(445)他以謀反罪被殺止,僅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誌,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誌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後漢書》意精旨深,文辭雋美。《範滂傳》、《班超傳》等傳記生動感人,為散文名篇。《後漢書》第一次在史書中設“文苑傳”,對後世史書影響甚大。原有集,已佚。

【故事】

東漢時代的黃瓊頗有才學,名望很高,但他想做個清高的隱士,不願出來做官。永建年間,王公貴族多次推薦黃瓊,朝廷下令征聘後,他才很勉強地離開了家鄉,但稱病不進京去。當時,很多有名的人受到征聘後,才發現他們的才能與名望並不相符。太傅李固自來敬慕黃瓊,希望他能出來做官,以事實證明自己不是那種孤傲自恃、名不副實的人,就寫了一封信去勸告黃瓊。

李固在信中說:“如果先生真想以上古隱士巢父、許由等人為榜樣,立誌終生隱居深山幽穀,倒也罷了;如果想輔佐朝政,為民效力,現在就正是好機會。自古以來,像唐堯虞舜那樣的聖明君主是很少見的,但並非仁人誌士就沒有用武之地。我曾聽人說過,高傲剛直的東西容易折損,晶瑩潔白的東西容易汙染。像《陽春白雪》那樣高深的曲調唱和的人必定很少,名聲很大的人其才能與實際未必符合。像近日一些受到征聘的先生,往昔聲名大盛,任職後卻顯不出有出色的作為,所以民間議論紛紛處士們純粹是徒有虛名。願先生能展示宏才大略,令眾人歎服,消除民間不利於處士們的看法。”

黃瓊聽從了李固的建議,到了京城,立即被封為議郎;不久,顯露出真才實學,升為尚書仆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便是這個故事中的名句。

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出典】

《荀子·王製》。

【原作】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作者簡介】

荀子(約前313-約前238),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而“荀”和“孫”音近,也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次去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遊學,任過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宇宙觀方麵,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麵,他認為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後王”的口號,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積極意義。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長於文學,在戰國諸子中,他與孟子、莊子對後世影響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