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隻做一件事(1 / 3)

一次隻做一件事

“一次隻做一件事”,

可以使我們靜下神來,

心無旁騖,

一心一意,

就會把那件事做完做好。

知己知彼

某個犯人被單獨監禁。有關當局已經拿走了他的鞋帶和腰帶,他們不想讓他傷害自己(他們要留著他,以後有用)。這個不幸的人用左手提著褲子,在單人牢房裏無精打采地走來走去。他提著褲子,不僅是因為他失去了腰帶,而且因為他失去了15磅的體重。從鐵門下麵塞進來的食物是些殘羹剩飯,他拒絕吃。但是現在,當他用手摸著自己的肋骨的時候,他嗅到了一種萬寶路香煙的香味。他喜歡萬寶路這種牌子。

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窗口,他看到走廊裏那個孤獨的衛兵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然後美滋滋地吐出來。這個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煙,所以,他用他的右手指關節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哼道:“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說:“對不起,請給我一支煙……就是你抽的那種:萬寶路。”

衛兵錯誤地認為囚犯是沒有權利的,所以,他嘲弄地哼了一聲,就轉身走開了。

這個囚犯卻不這麼看待自己的處境。他認為自己有選擇權,他願意冒險檢驗一下他的判斷,所以他又用右手指關節敲了敲門。這一次,他的態度是威嚴的。

那個衛兵吐出一口煙霧,惱怒地扭過頭,問道:“你又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道:“對不起,請你在30秒之內把你的煙給我一支。否則,我就用頭撞這混凝土牆,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覺為止。如果監獄當局把我從地板上弄起來,讓我醒過來,我就發誓說這是你幹的。當然,他們決不會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須出席每一次聽證會,你必須向每一個聽證委員證明你自己是無辜的;想一想你必須填寫一式三份的報告;想一想你將卷入的事件吧——所有這些都隻是因為你拒絕給我一支劣質的萬寶路!就一支煙,我保證不再給你添麻煩了。”

衛兵會從小窗裏塞給他一支煙嗎?當然給了。他替囚犯點上煙了嗎?當然點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衛兵馬上明白了事情的得失利弊。

這個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立場和禁忌,或者叫弱點,因此滿足了自己的要求——獲得一支香煙。

鬆下幸之助先生立刻聯想到自己:如果我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不就可以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想得到什麼、不想失去什麼了嗎?

僅僅是轉變了一下觀念,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鬆下先生立刻獲得了一種快樂——發現一項真理的快樂。後來,他把這條經驗教給鬆下的每一個員工。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你會發現,你變成了別人肚子裏的蛔蟲,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進入你的視線中。在各種交往中,你都可以從容應對,要麼伸出理解的援手,要麼防範對方的惡招。對於圍棋高手來講:對方的好點就是我方的好點,一旦知道對方出什麼招,大概就勝券在握了。

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占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是導致他們人生失敗的一大原因。可是,也許他們到死都不知道,由於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他們喪失了許多可以成功的機會,因為沒有人教他們。

一次隻做一件事

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可能要數隻有10平方米的紐約中央車站問詢處。每一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對於問詢處的服務人員來說,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櫃台後麵的那位服務人員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他身材瘦小,戴著眼鏡,一副文弱的樣子,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

在他麵前的旅客,是一個矮胖的婦人,頭上紮著一條絲巾,已被汗水濕透,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問詢處的先生傾斜著上半身,以便能傾聽她的聲音。“是的,你要問什麼?”他把頭抬高,集中精神,透過他的厚鏡片看著這位婦人,“你要去哪裏?”

這時,有位穿著入時,一手提著皮箱,頭上戴著昂貴的帽子的男子,試圖插話進來。但是,這位服務人員卻旁若無人,隻是繼續和這位婦人說話:“你要去哪裏?”“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嗎?”“不,是馬薩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車時刻表,就說:“那班車是在10分鍾之內,在第15號月台出車。你不用跑,時間還多得很。”

“你是說15號月台嗎?”“是的,太太。”

女人轉身離開,這位先生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位客人——戴著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沒多久,那位太太又回頭來問一次月台號碼。“你剛才說是15號月台?”這一次,這位服務人員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這位頭上紮絲巾的太太了。

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能否告訴我,你是如何做到並保持冷靜的呢?”

那個人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和公眾打交道,我隻是單純處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

說得多好!“在一整天裏,一次隻為一位旅客服務。”這話堪稱至理。“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可以使我們靜下神來,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就會把那件事做完做好。倘若我們好高務遠,見異思遷,心浮氣躁,什麼都想抓,最終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到頭來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烏鴉和牛

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有一個農民養了一頭水牛,名字叫格傑裏。格傑裏的脾氣很溫和,它和同欄的黃牛戈利相處得十分融洽。它跟那些常在院中苦楝樹上跳來跳去的鬆鼠以及主人家的狗,也非常有交情。所以格傑裏人緣很好,麻雀、鴿子見格傑裏這麼和藹可親,也常常飛來跟它一起談天說地。總之,水牛格傑裏見了誰都是笑眯眯的,顯得那麼慈祥和熱情。可是不知為什麼,它對烏鴉特別討厭。

烏鴉經常飛到牛棚頂上,扯著嗓子“哇哇”地大叫,一叫就是半天,也不嫌嗓子幹,格傑裏就是不喜歡烏鴉的聲音。黃牛戈利、麻雀、鴿子、狗,誰的聲音都很悅耳,聽了讓人高興。可是隻要烏鴉一來,就會使人感到特別厭惡。它總是坐在那裏喋喋不休地叨嘮——應該關心別人的疾苦哇,應該關心別人的疾苦哇!要不就斜著眼睛盯著人家。水牛格傑裏非常看不慣烏鴉。

一天早晨,水牛格傑裏一覺醒來,怎麼也睜不開眼睛,它的眼睛好像被什麼東西粘住了一樣。費了好大的勁總算把眼睛睜開了,可是它覺得眼睛裏掉進了什麼東西,很難受,看東西也模模糊糊不清楚,自己蹭了半天也沒弄出來,眼淚反而流了一大堆。

水牛格傑裏把這事告訴黃牛戈利,戈利朝它的眼睛使勁吹了吹,但是沒有什麼用處。格傑裏對黃牛說:“戈利妹妹,請你用舌頭幫我舔一舔眼睛,也許這樣我的眼睛就會好起來的。”

黃牛戈利一聽,趕忙說:“不!姐姐!那多髒啊!那樣我的舌頭會長瘡的!”

早晨,麻雀蹦蹦跳跳地來到水牛跟前:“格傑裏,你早!怎麼啦?為什麼臉拉得這樣長?”

格傑裏央求說:“麻雀小妹妹,不知什麼東西掉進了我的眼睛,啥也看不清。請你用嘴巴幫我把那東西啄出來。”

麻雀回答說:“這樣我的嘴巴會啄壞的。你如果有別的什麼事要我幫忙,就快說吧。不然,我走了!”說著它拍拍翅膀飛走了。

鬆鼠和鴿子也都這麼回答水牛。

後來,狗來了。它聽水牛把事情一說,也皺緊了眉頭:“昨天晚上我一夜沒有睡,你知道麼?現在你要是再不讓我休息,我的腰會累斷的!”

聽到這些令人傷心的話,格傑裏難受極了。平日它對這些夥伴都很好,有求必應,而如今,自己需要幫忙,每個都走得遠遠的。

這時,烏鴉來了,它那“哇哇”的聲音仍然是那麼難聽。突然,它看見水牛愁眉苦臉的樣子,就問:“哎,格傑裏,你為什麼不高興?”

水牛格傑裏流著眼淚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了烏鴉。

“噢,是這麼回事!”烏鴉說著就從樹上飛下來,仔細看了看水牛的眼睛,“不要緊,是一根草掉進了你的眼睛。我馬上就把它啄出來!”說完烏鴉就輕輕地把那根草啄了出來。

草一被啄出,水牛的眼睛就不痛了,能清楚地看見東西了。它眼睛裏湧出了淚水,以前它對烏鴉的偏見和惡意也被這淚水衝得無影無蹤。它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自己順利和歡樂的時候,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朋友。但是隻有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從那個時候起,烏鴉就成了水牛的好朋友。烏鴉都在牛背上上休息。

久旱逢甘霖,才倍覺其珍貴;患難見真友,才倍覺友誼的崇高。虛偽是痛苦的創傷,是銳利的毒箭。而真正的朋友不是看得見的酒肉朋友,最能關心你,最能幫助你的卻是你平常不聞不問的人。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你那裏得到一點美好的東西,那樣你才會成為充實的人,成為快樂的人,成為沒有遺憾的人。

我不是來推銷的

華爾菲亞電器公司的推銷員威伯先生,在一個富饒的農業地區做一項調查。

“為什麼這些人不使用電器呢?”他經過一戶管理良好的農家時,問該地區的銷售代表。

“他們一毛不拔,你無法賣給他們任何東西。此外,他們對公司的火很大。我試過了,一點希望也沒有。”

也許真的一點希望都沒有,但威伯決定無論如何要嚐試一下。因此他敲開一家農舍的門,門打開一個小縫,一位老太太探出頭來,看見是威伯,她立即把門關上了。威伯又敲門,她又打開門,而這次她把對他們公司的不滿,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威伯說:“抱歉,我們打擾了你。我不是來這裏推銷電器的,我隻是想買一些雞蛋。”

她把門開大了一點,懷疑地瞧著。

威伯說:“我注意到你那些優良的多明尼克雞,我想買一公斤鮮雞蛋。”

門又打開了一點,“你是怎麼知道我的雞是多明尼克種的呢?”她問,好奇心引起來了。

“我自己也養雞,”威伯回答,“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優良的多明尼克雞。”

“那你為什麼不吃自己的雞蛋呢?”老太太問,仍然有點懷疑。

“因為我養的雞下的是白蛋。當然,你知道做蛋糕的時候,白蛋是比不上棕蛋的。我太太以她的蛋糕而自豪。”

到這時候,那位太太放心地走出來,表情溫和多了。這時威伯的眼睛到處打量,發現這家農舍有一個很好看的牛棚。

威伯繼續說:“我打賭你養雞所賺的錢,比你先生養乳牛所賺的錢還要多。”

聽了這話她可高興了!她賺的錢確實比較多!她邀請威伯參觀她的雞棚。沒多久以後,她說她的一些鄰居在雞棚裏安裝了電器,據說效果極好。她征求威伯的意見,問他安裝電器是否值得。

兩個星期之後,威伯把電器賣給了那個農家。

當一條路走不通時,試著走走別的路子,不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嘛,當你試著走別的路時,也許會發現你第一次走的路根本就不對,所以也不能到達你的目的地。

欲與之先取之

我有一位朋友,以推銷裝幀圖案為業。最初,他在向一家大公司推銷裝幀圖案時,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到這家公司跑一次,甚至幾次,一跑就是一年多,結果一無所獲。這家公司的主管看過圖案後,總是遺憾地告訴他:“你的圖案缺乏創新,對不起……”

朋友說,他幾乎沒有勇氣再登這家公司的大門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一本心理學著作影響,決定換一種思維方式試試。